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鞮

鞮(鞮)是什么意思

  • 狄鞮-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狄鞮dí tí

    【释义】:

    古代西语翻译官。《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孔颖达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 铜鞮-古文观止词典

    铜鞮tóng dī

    【词性】:名词

    山名。在今山西沁县南二十五里(1)。《子产坏晋馆垣》: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现在铜鞮山的宫室绵延好几里,而诸侯却住宿在像奴隶住的房子里。

  • 鞮-现代汉语大词典

    鞮dī

    【释义】:

    ①古代用皮制的鞋。②翻译的古称。指把别种语言译成汉语。

  • 寄鞮-汉语大词典

    寄鞮

    【1】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清}{蒋平阶}《送李分虎之滇黔》诗:“荒服開州郡﹐窮邊走寄鞮。”

  • 東鞮-汉语大词典

    東鞮

    【1】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南朝} {齐}{王融}《上北伐图疏》:“{東鞮}獻舞﹐南辮傳歌﹐{羌}{僰}踰山﹐{秦}{屠}越海。”{汉}{扬雄}《法言·孝至》:“{黄支}之南﹐{大夏}之西﹐{東鞮}{北女}﹐來貢其珍。”

  • 狄鞮-汉语大词典

    狄鞮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孔颖达}疏:“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南朝}{梁}{沈约}《均圣论》:“{周}室受命,經典備存,象寄狄鞮,隨方受職。”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宋}{黄庭坚}《款塞来享》诗:“聖主敷文德﹐降書付狄鞮。”{清}{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惜哉國學舍﹐未及設狄鞮。”【2】古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優﹑侏儒﹑{狄鞮}之倡。”{裴駰}集解引{徐广}曰:“{韋昭}云:{狄鞮}﹐地名﹐在{河内}﹐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

  • 渤鞮海-汉语大词典

    渤鞮海

    【1】湖名。《初学记·地部中·海》:“按{北海}﹐大海之别有瀚海。翰海之南﹐小水名海者﹐則有{渤鞮海}﹑{伊連海}﹑{私渠海}……《後漢》:{竇憲}伐{匈奴}﹐至{渤鞮海}。”按﹐今本《後汉书》作“比鞮海”。

  • 白銅鞮-汉语大词典

    白銅鞮

    【1】见“白铜蹄”。【2】见“白銅堤”。

  • 若鞮-汉语大词典

    若鞮

    【1】匈奴语“孝”的意思。《後汉书·南匈奴传》:“{南匈奴}{落尸逐鞮單于}{比}者﹐{呼韓邪單于}之孫﹐{烏珠留若鞮單于}之子也。”{李贤}注:“{匈奴}謂孝爲若鞮。自{呼韓邪單于}降後﹐與{漢}親密﹐見{漢}帝謚常爲孝﹐慕之。至其子{復珠累單于}以下皆稱若鞮﹐{南單于}{比}以下直稱鞮也。”

  • 絡鞮-汉语大词典

    絡鞮

    【1】皮制长筒靴。鞮, 革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急就章》……{徐氏}云:鞮亦履﹐今胡人履連脛﹐謂之絡鞮。”

  • 象鞮-汉语大词典

    象鞮

    【1】见“象寄譯鞮”。

  • 象寄譯鞮-汉语大词典

    象寄譯鞮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后称翻译为“象寄譯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總署之設‘同文舘’也﹐生徒數百計﹐雖無奇材異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譯鞮之職﹐則固綽有餘裕。”亦省称“[象寄]”﹑“[象鞮]”。{清}{黄遵宪}《寄怀左子兴领事》诗:“頭銜南島蠻夷長﹐手筆西方象寄書。”{严复}《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來﹐象寄之才﹐隨地多有。”{梁启超}《<適可斋记言行>序》:“所見所聞﹐其象鞮之流﹐往往學此爲衣食計﹐無通識﹐無遠志。”

  • 譯鞮-汉语大词典

    譯鞮

    【1】翻译。《辽史·陈昭衮传》:“工譯鞮﹐勇而善射。”

  • 銅鞮-汉语大词典

    銅鞮

    【1】亦作“[銅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2】指{襄阳}。{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陽》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見{銅鞮}歌舞無?”{唐}{李端}《代弃妇答贾客》诗:“{玉壘城}邊争馬走﹐{銅鞮}市裏共乘舟。”{宋}{张孝祥}《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陰速﹐{銅鞮}誰唱大堤曲。歸時想是櫻桃熟。”【3】曲名。{明}{张煌言}《坐次闻乐有感》诗:“一曲《銅鞮》自繞梁﹐主賓相對不常。”{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唱罷《銅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4】{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汉}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左传·成公九年》:“秋﹐{鄭伯}如{晉}﹐{晉}人討其貳於{楚}也;執諸{銅鞮}。”{杜预}注:“{銅鞮}﹐{晉}别縣﹐在{上黨}。”{杨伯峻}注:“據《嘉慶一統志》﹐{銅鞮}在今{山西}{沁縣}南。”【5】{春秋}{晋}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銅鞮}之宫數里﹐而諸侯舍于隸人。”{杜预}注:“{銅鞮}﹐{晉}離宫。”{杨伯峻}注:“{銅鞮宫}在{山西}{沁縣}南二十五里。”

  • 銅鞮曲-汉语大词典

    銅鞮曲

    【1】即《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初{武帝}之在{雍鎮}﹐有童謡云:‘{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識者言﹐白銅蹄謂馬也。白﹐金色也。及義師之興﹐實以鐵騎﹐{揚州}之士﹐皆面縛﹐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後﹐更造新聲﹐帝自爲之詞三曲﹐又令{沈約}爲三曲﹐以被絃管。”{宋}{梅尧臣}《送周谏议知襄阳》诗:“里兒尚唱《銅鞮曲》﹐耆舊争隨畫鹿車。”

  • 革鞮-汉语大词典

    革鞮

    【1】皮鞋。{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賤騎繩控﹐革鞮皮廌而已。”{章炳麟}《东夷诗》之三:“下堂尋革鞮﹐革鞮忽已失。”

  • 鞔鞮-汉语大词典

    鞔鞮

    【1】皮鞋。{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及其後則綦下不借﹐鞔鞮革舄。”

  • 鞮-汉语大词典

    《廣韻》都奚切,平齊,端。【1】革履。皮鞋的古称。《急就篇》卷二:“靸鞮卬角褐韤巾。”{颜师古}注:“ 鞮,薄革小履也。”{唐}{韩翃}《送巴州杨使君》诗:“前驅錦帶魚皮鞮,側佩金璋虎頭綬。”{明}{袁宏道}《甃路疏》:“計紈其衣者,一春當費鞮二緉。”【2】翻译的古称。指把别种语言译成汉语。《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郑玄}注:“鞮之言知也。”{孔颖达}疏:“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言傳寄外内言語。通傳南方語官謂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其通傳西方語官謂之狄鞮者,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其通傳北方語官謂之曰譯者,譯,陳也;謂陳説外内之言。”

  • 鞮鞪-汉语大词典

    鞮鞪

    【1】即鞮鍪。《汉书·韩延寿传》:“被甲鞮鞪居馬上。”{颜师古}注:“鞮鞪即兜鍪。”

  • 鞮鞻-汉语大词典

    鞮鞻

    【1】鞮鞻氏。《文选·左思<魏都赋>》:“鞮鞻所掌之音﹐韎昧任禁之曲。”{吕向}注:“鞮鞻﹐樂官﹐掌四夷樂。”【2】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明}{陶宗仪}《辍耕录·白翎雀》:“《白翎雀》者﹐國朝教坊大曲也……{會稽}{張思廉}{憲}作歌以咏之曰:‘真人一統開正朔﹐馬上鞮鞻手親作。’”

  • 鞮屨-汉语大词典

    鞮屨

    【1】革履。《礼记·曲礼下》:“鞮屨﹐素簚。”{孙希旦}集解:“鞮屨﹐革履也。”一说﹐指没有装饰的草鞋。参阅{郑玄}注﹑{孔颖达}疏。【2】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周礼·春官·序官》“鞮鞻氏”{汉}{郑玄}注:“鞻讀爲屨。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時倡蹋鼓沓行者﹐自有屝。”{孙诒让}正义:“蓋凡舞履皆用革﹐而四夷舞屝尤殊異……故以名官也。”

  • 鞮瞀-汉语大词典

    鞮瞀

    【1】见“鞮鍪”。

  • 鞮靺-汉语大词典

    鞮靺

    【1】古代少数民族的乐舞。{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骠国乐》:“史館書爲朝貢傳﹐太常編入鞮靺科。”

  • 鞮譯-汉语大词典

    鞮譯

    【1】“狄鞮”和“譯”,原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译官.后亦指歌词已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乐曲。《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张铣}注:“言四夷獻樂﹐譯言歲時不曠也。”{唐}{司空图}《成均讽》:“魚龍息曼衍之陳﹐鞮譯沮兜離之獻。”【2】引申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外国的语言。{黄人}《<清文汇>序》:“劬古並治鈐符﹐著書旁通鞮譯。”【3】借指少数民族。{南朝} {齐}{谢朓}《元会曲》:“珪贄紛成序﹐鞮譯憬來思。”{唐}{李德裕}《上尊号玉册文》:“故名王結髮﹐冠帶入臣﹐{堅昆}稽首﹐鞮譯來獻。”{陈去病}《出塞望蒙古》诗:“非徒鶩鞮譯﹐將使明彝倫。”【4】泛指边远地区。{唐}{张说}《开元正历握乾符颂》:“鞮譯窮天﹐琛維盡地。”{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神威交鬯於遐荒﹐德教誕敷於鞮譯。”{清}{查慎行}《拟玉泉山大阅二十韵》:“鞮譯銷氛氣﹐風雲蓄睿謨。”

  • 鞮譯象寄-汉语大词典

    鞮譯象寄

    【1】《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后因以“鞮譯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明}{唐顺之}《重修宜兴县学记》:“其業之精也﹐則自{虞}﹑{夏}﹑{商}﹑{周}之典章﹐鞮譯象寄之語言﹐至于射御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爲國家天下之用者﹐能貫而通之。”

  • 鞮鞻氏-汉语大词典

    鞮鞻氏

    【1】古代掌管少数民族歌舞的乐官名。《周礼·春官·鞮鞻氏》:“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

  • 鞮鍪-汉语大词典

    鞮鍪

    亦作“[鞮瞀]”【1】古代战士的头盔。《墨子·备水》:“劍甲鞮瞀。”{孙诒让}间诂:“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與甲連文。”《战国策·韩策一》:“甲盾鞮鍪﹐鐵幕革抉■芮﹐無不畢具。”《文选·扬雄<长杨赋>》:“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霑汗。”{李善}注:“鞮鍪即兜鍪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擇鄉兵爲四軍羅苴子﹐戴朱鞮鍪﹐負犀革銅盾而跣﹐走險如飞。”

  • 鞮芬-汉语大词典

    鞮芬

    【1】古代{西域}香名。{汉}{张衡}《同声歌》:“灑掃清枕蓆﹐鞮芬以狄香。”《拜经楼诗话》卷三引《虫获轩笔记》:“《王制》:‘西方曰狄鞮。’古詩中所謂迷迭﹑兜納諸香﹐大都出於{西域}。故曰‘鞮芬﹑狄香。’鞮芬即狄香﹐重言之者﹐古人常有此文法。”

  • 鞮革-汉语大词典

    鞮革

    【1】皮制的鞋。{明}{唐顺之}《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譯象胥。”

  • 鞮寄-汉语大词典

    鞮寄

    【1】翻译。{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馀论》:“彼同文館等之設﹐其原奏檔案﹐所稱不過以交涉日夥﹐鞮寄需人﹐思通其語言﹐毋受矇蔽。故其成就﹐上焉者足備總署使館之繙譯﹐下焉者可充海關洋行之通事。”{苏曼殊}《<拜伦诗选>自序》:“自餘譯者﹐澆淳散朴﹐損益任情﹐寧足以勝鞮寄之任。”

  • 鞮海-汉语大词典

    鞮海

    【1】{匈奴}中{私渠比鞮海}的省称。在今{蒙古}境内。{汉和帝}时{窦宪}击{匈奴},战于{稽落山},追临{私渠比鞮海},即此。{清}{夏燮}《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夫以公之奇胲在握﹐披靡無前﹐佐{路伏波}﹐而駛駕樓船;隨{竇車騎}﹐而遠臨{鞮海}。”

  • 鞮汗-汉语大词典

    鞮汗

    【1】指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隋}{薛道衡}《出塞》诗之二:“長驅鞮汗北﹐直指{夫人城};絶漠三秋暮﹐窮陰萬里生。”

  • 鞮象-汉语大词典

    鞮象

    【1】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也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南朝} {陈}{徐陵}《陈公九锡文》:“光景所照﹐鞮象必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