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芻

芻(芻)是什么意思

  • 三品芻-汉语大词典

    三品芻

    【1】见“三品蒭豆”。

  • 三芻-汉语大词典

    三芻

    【1】精粗不等的三种喂牲口的饲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飲食之節﹐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蓋謂飢時與惡芻﹐飽時與善芻﹐引之令食﹐食常飽則無不肥。”

  • 中芻-汉语大词典

    中芻

    【1】中等的草料。{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

  • 傳芻-汉语大词典

    傳芻

    【1】驿站和草料。亦泛指车马粮草。{清}{唐甄}《潜书·考功》:“昔者{唐子}爲{長子}知縣﹐將見都御史{達良輔}﹐賦役﹑傳芻﹐備誦之﹐以待難也。”

  • 芻-汉语大词典

    “[刍]”的繁体字。《廣韻》測隅切,平虞,初。【1】割草;刈割。《说文·艸部》:“芻﹐刈草也。”{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夫{越王}{勾踐}雖東僻﹐亦得繫於天皇之位﹐無罪﹐而王恒使其芻莖秩馬﹐比於奴虜。”《北史·吐谷浑传》:“{觀}等軍入{拾寅}境﹐芻其秋稼。”【2】饲草。《孟子·公孙丑下》:“今有受人之牛馬而爲之牧之者﹐則必爲之求牧與芻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唐}{韩愈}《驽骥》诗:“渴飲一斗水﹐飢食一束芻。”【3】以草喂牲口。《周礼·地官·充人》:“祀五帝﹐則繫于牢﹐芻之三月。”{郑玄}注:“養牛羊曰芻。”【4】指吃草的牲口。参见“[芻豢]”。【5】草秆;草把。《礼记·祭统》:“士執芻。”{郑玄}注:“芻﹐謂藁也﹐殺牲時用薦之。”{唐}{李咸用}《和吴处士题村叟壁》:“嚇鷹芻戴笠﹐驅犢篠充鞭。”{明}{冯梦龙}《智囊补·兵智·藁人》:“乃夜發兵二百﹐人持一幟﹐負一束芻﹐距州西南三十里﹐列成燃芻。”【6】卑微;浅陋。《宋书·恩倖传·徐爰》:“先朝嘗以芻輩之中﹐粗有學解﹐故漸蒙驅策﹐出入兩宫。”

  • 芻-汉语大词典

    芻

    【1】堆放饲料的房屋。《韩非子·内储说下》:“王不許﹐左右因微令夜燒芻﹐王以爲賤公子也﹐乃誅之。”

  • 芻茭-汉语大词典

    芻茭

    【1】干草。牛马的词料。《书·费誓》:“{魯}人三郊三遂﹐峙乃芻茭。”{孔颖达}疏:“{鄭}云:‘茭﹐乾芻也。’”{宋}{岳飞}《兵马粮食状》:“芻茭糗糧﹐一一窘乏。”《清史稿·王杲传》:“{王杲}以三百人登臺射{明}軍﹐{明}軍縱火﹐屋廬﹑芻茭悉焚﹐烟蔽天﹐諸部大潰。”

  • 芻泥-汉语大词典

    芻泥

    【1】见“芻尼”。

  • 芻賤-汉语大词典

    芻賤

    【1】微贱。《北齐书·王琳传》:“{瑒}雖芻賤﹐竊亦有心。”

  • 芻言-汉语大词典

    芻言

    【1】浅陋的言论;卑贱者的言论。多用为自谦之词。{南朝} {宋}{谢庄}《上搜才表》:“臣生屬亨路﹐身漸鴻猷﹐遂得奉詔左右﹐陳愚於側﹐敢露芻言﹐懼氛恒典。”《新唐书·王珪传》:“今陛下開聖德﹐收采芻言﹐臣願竭狂瞽﹐佐萬分一。”{清}{霅中人}《<中西纪事>後序》:“間陳管見﹐偶贅芻言。”

  • 芻稾-汉语大词典

    芻稾

    【1】见“芻藳”。

  • 芻輿-汉语大词典

    芻輿

    【1】指地位低微的人。《宋书·後废帝纪》:“廣納芻輿之議﹐博求獻藝之規。”{隋}{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唐}旌已立﹐芻輿不遠而至;{殷}網既開﹐肖翹咸遂其所。”

  • 芻食-汉语大词典

    芻食

    【1】刍粮。《商君书·来民》:“臣之所謂兵者﹐非謂悉興盡起也﹐論境内所能給軍卒﹑車騎。令故{秦}兵﹑新民給芻食。”{李大钊}《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小羊的游玩﹐亦是预备他的刍食的生活。”

  • 芻尼-汉语大词典

    芻尼

    亦作“[芻泥]”【1】喜鹊。{宋}{许顗}《彦周诗话》:“記人作《七夕》詩﹐押‘潘尼’字﹐衆人竟和無成詩者。僕時不曾賦﹐後因讀藏經﹐呼喜鵲爲芻尼﹐乃知讀書不厭多。”{宋}{苏轼}《法云寺礼拜石记》:“聞我佛修道時﹐芻泥巢頂﹐霑佛氣分。”{清}{曹寅}《鸦鸣歌》:“東門鸜鵒還飛逐﹐枝上芻尼不出城。”{陈去病}《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多少芻尼頻報喜﹐防秋應莫動悲笳。”

  • 芻藳-汉语大词典

    芻藳

    亦作“[芻稾]”【1】干草。《商君书·去强》:“彊國知十三數:……馬﹑牛﹑芻藳之數。”{晋}{陶潜}《咏贫士》之五:“芻藳有常温﹐採莒足朝餐。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飢寒。”{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九:“{馮道}純儉﹐頃在{德勝寨}﹐所居一茅庵﹐與從人同器而食﹐卧則芻藳一束。”{清}{薛福成}《练兵》:“募萬人之軍而樹之將﹐供之財糗﹐芻稾﹑器仗無不具。”

  • 芻菽-汉语大词典

    芻菽

    亦作“[芻叔]”【1】即刍豆。《管子·轻重乙》:“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芻菽﹐五乘者有伍養。”《庄子·列御寇》:“衣以文繡﹐食以芻叔。”《魏书·卢昶传》:“卿若殺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乎?”

  • 芻説-汉语大词典

    芻説

    【1】刍论。{清}{冯桂芬}《公启曾协揆》:“敬陳芻説﹐願執事採擇焉。”{田北湖}《论文章源流》:“芻説鄙談﹐以簡樸爲美。”

  • 芻豢-汉语大词典

    芻豢

    【1】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泛指肉类食品。《孟子·告子上》:“故義理之悦我心﹐猶芻豢之悦我口。”{朱熹}集注:“草食曰芻﹐牛羊是也;穀食曰豢﹐犬豕是也。”《史记·货殖列传序》:“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宋}{苏轼}《答毕仲举》:“而既飽之餘﹐芻豢滿前﹐惟恐其不持去也。”{清}{赵翼}《杨桐山具精馔招饮》诗:“但從芻豢選肥美﹐昔人烹飪有絶技。”

  • 芻薪-汉语大词典

    芻薪

    【1】薪刍﹐柴草。《周礼·秋官·掌客》:“米二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礼记·聘义》:“五牢之具陳於内;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

  • 芻秣-汉语大词典

    芻秣

    【1】牛马的饲料。《周礼·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七曰芻秣之式。”{郑玄}注:“芻秣﹐養牛馬禾穀也。”《北史·王思政传》:“於是修城郭﹐起樓櫓﹐營田農﹐積芻秣﹐凡可以守禦者皆具焉。”{清}{刘鹗}《<老残游记>自叙》:“馬與牛﹐終歲勤苦﹐食不過芻秣。”

  • 芻叔-汉语大词典

    芻叔

    【1】见“芻菽”。

  • 芻靈-汉语大词典

    芻靈

    【1】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礼记·檀弓下》:“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郑玄}注:“芻靈﹐束茅爲人馬﹐謂之靈者﹐神之類。”{孙希旦}集解:“塗車芻靈﹐皆送葬之物也。”{南朝} {宋}{谢惠连}《祭古冢文》:“芻靈已毁﹐塗車既摧。”《旧唐书·李勣传》:“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皁爲頂﹐白紗爲裙﹐其中著十箇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追出﹐提抱以歸﹐身輕若芻靈。”

  • 芻粟-汉语大词典

    芻粟

    【1】刍粮。{宋}{曾巩}《王中正种谔降官制》:“兵西出則近﹐而爾等東繇{綏德}回遠之路﹐以疲士馬﹐費芻粟﹐致功用不集。”《明史·杨博传》:“時{右衞}圍六月﹐守將{王德}戰亡﹐城中芻粟且盡﹐士死守無二心。”

  • 芻摩-汉语大词典

    芻摩

    【1】梵语音译。粗草衣。{南朝} {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心不妻妾之務﹐身飾芻摩之衣。”{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芻摩﹐或云‘蘇摩’﹐或言‘讖摩’﹐此云‘麁布衣’﹐應言‘麁草衣’。”

  • 芻蕘-汉语大词典

    芻蕘

    【1】割草采薪。《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赵岐}注:“芻蕘者﹐取芻薪之賤人也。”《隋书·炀帝纪下》:“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芻蕘有禁﹐秋毫勿犯﹐布以恩宥﹐喻以禍福。”《资治通鉴·汉成帝永始二年》:“使芻蕘之臣得盡所聞於前﹐羣臣之上願﹐社稷之長福也。”{胡三省}注:“刈草曰芻﹐采薪曰蕘。”【2】割草采薪之人。《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毛}传:“芻蕘﹐薪采者。”《淮南子·主术训》:“使言之而是﹐雖在褐夫芻蕘﹐猶不可棄也。”【3】指草野之人。《後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采狂夫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唐}{郭湜}《高力士传》:“陛下不遺鄙賤﹐言訪芻蕘﹐縱欲上陳﹐無裨聖造。”【4】浅陋的见解。多用作自谦之辞。{唐}{刘禹锡}《为杜相公让同平章事表》:“輒思事理﹐冀盡芻蕘。”《西湖佳话·葛岭仙迹》:“{葛洪}因辭謝道:‘芻蕘上獻﹐不過備大人之一採。’”{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郎若聽妾芻蕘﹐準於闈後獲一縣令。”{郭沫若}《赞天地之化育》:“兹际协会成立一周年纪念﹐谨以一个未成器的医科学生的资格﹐献刍荛如上。”

  • 芻論-汉语大词典

    芻論

    【1】浅陋的议论。多用为自谦之辞。{清}{曾国藩}《孙芝房侍讲<刍论>序》:“{善化}{孫芝房}侍講{鼎成}﹐以書抵余{建昌}軍中﹐寄所爲《芻論》﹐屬爲裁定。”如:所陈皆为刍论﹐仅供参考。

  • 芻狗-汉语大词典

    芻狗

    【1】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魏源}本义:“結芻爲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庄子·天运》:“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芻狗﹐結芻爲狗﹐巫祝用之。”后因用以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晋}{刘琨}《答卢谌》诗:“如彼龜玉﹐韞櫝毁諸。芻狗之談﹐其最得乎?”{唐}{李颀}《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明}{唐顺之}《读东坡诗戏作》诗:“掃除{李}{杜}芻狗語﹐出入鬼神傀儡門。”{康有为}《屠梅君侍御谢官归索诗为别敬赋》之六:“雜學與夷學﹐視儒若芻狗。”

  • 芻養-汉语大词典

    芻養

    【1】饲养。{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爲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

  • 芻微-汉语大词典

    芻微

    【1】卑微的人。{北周}{黎景熙}《大旱又上武帝书》:“自古至治之君﹐亦皆廣延博訪﹐詢採芻微﹐置鼓樹木﹐以求其過。”{南朝} {陈}{徐陵}《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華皎}擢自芻微﹐叨居蕃翰﹐情慙犬馬﹐罔顧恩靈。”{唐}{骆宾王}《上郭赞府启》:“加以延賓置驛﹐接士軾廬﹐采拔芻微﹐邁欽賢于司隸;提奬幽滯﹐軼取俊于{淳于}。”

  • 芻牧-汉语大词典

    芻牧

    【1】割草放牧。《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帝令{史建瑭}以輕騎嘗寇﹐獲芻牧者二百人﹐問其兵數﹐精兵七萬。”{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乘輿播蕩﹐神京陸沈﹐天壇爲芻牧之場﹐曹署充屯營之帳﹐{中國}數千年來﹐外侮之辱未有甚于此時者也。”【2】放牧的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卜式}試于芻牧﹐{弘羊}擢于賈豎﹐{衞青}奮於奴僕﹐{日磾}出於降虜﹐斯亦曩時版築飯牛之朋矣。”{唐}{陆龟蒙}《村夜二篇》诗之二:“祗効芻牧言﹐敢防輕薄駡。”【3】家畜。指马牛羊之类。《旧唐书·罗弘信传》:“{存信}御軍無法﹐侵{魏}之芻牧﹐{弘信}不平之。”{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蓋宗法社會之視外人﹐理同寇盜﹐凡皆侵其芻牧﹐奪其田疇而已。”

  • 芻糧-汉语大词典

    芻糧

    【1】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宋}{梅尧臣}《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海隅異獸乘舟航﹐連日道路費芻糧。”{明}{陆垹}《篑斋杂著·时务策》:“若夫邊鎮之弊﹐常推其故﹐平居無事﹐撫循非人﹐芻糧不時﹐朝廷實惠﹐半歸奸猾之筐篋。”{清}{陈康祺}《郎潛纪闻》卷一:“{金陵}龍蟠虎踞之區﹐雄師霧屯﹐芻糧山積﹐士女登陴﹐咸誓死守。”

  • 芻豆-汉语大词典

    芻豆

    【1】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宋}{沈作喆}《寓简》卷三:“昔{劉景升}有大牛﹐重千斤﹐噉芻豆十倍常牛。”

  • 芻議-汉语大词典

    芻議

    【1】浅陋的议论。多用作自谦之辞。《南齐书·刘善明传》:“瞽言芻議﹐伏待斧鉞。”{唐}{王勃}《上皇甫常伯启》:“君侯飾揚芻議﹐提奬蕪詞。”{胡適}《文学改良刍议》:“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 反芻動物-汉语大词典

    反芻動物

    【1】偶蹄类的某些动物。这类动物有的胃分为四个部分: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皱胃,食物咽下后先入瘤胃再入蜂巢胃,然后回到口中细细咀嚼,再入重瓣胃,最后入皱胃,如牛﹑羊﹑鹿;有的胃分为三个部分,重瓣胃和皱胃合而为一,如骆驼。

  • 反裘負芻-汉语大词典

    反裘負芻

    【1】反穿皮衣,背着柴。《晏子春秋·杂上二四》:“{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於塗側者﹐以爲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爲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與之俱歸。”【2】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轻重本末。{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爲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裏盡而毛無所恃也。’”亦作“[反裘負薪]”。{汉}{桓宽}《盐铁论·非鞅》:“無異於愚人﹐反裘而負薪﹐愛其毛。不知其皮盡也。”{谢觉哉}《反裘负薪》:“你不知道皮弄坏了﹐毛就无处附着吗?”

  • 反芻-汉语大词典

    反芻

    【1】牛﹑羊﹑鹿﹑骆驼等动物把粗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嚼,然后再咽下。通称倒嚼。{韩北屏}《非洲星空下》:“这种回想﹐有点近似反刍的作用。”{碧野}《我怀念的是牛·二青牦》:“太阳的光斑从枝叶中间筛落到二青牦油黑的身体上﹐它一边舒舒服服地休息﹐一边香香甜甜地反刍。”{侯金镜}《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我的同伴--老猎人和{怀来}县委会的同志们已经找到了麅子的固定的道路(它们总是在几棵大树干上磨犄角)﹐发现了麅子反刍的地方(茅草被压成窝﹐粪便还是新鲜的)。”【2】回味,追忆。{鲁迅}《准风月谈·反刍》:“永远反刍﹐自己却不会呕吐﹐大约真是读透了《庄子》了。”{郭沫若}《落叶·第六信》:“过去了的那古海岸上几天的隐遁的生活﹐我的哥哥﹐我每天每天一个人孤寂地就枕的时候﹐便要反刍一次。”{臧克家}《诗与生活话短长--序回忆录<诗与生活>》:“一个人到了晩年﹐往往好回忆过去﹐这也不全是因为来日无多﹐反刍既往以求感情上的慰藉﹐至少在我﹐情况不是如此。”

  • 土龍芻狗-汉语大词典

    土龍芻狗

    【1】土做的龙,草扎的狗。比喻名实不相副。《三国志·蜀志·杜微传》:“{微}自老病求歸﹐{亮}({諸葛亮})又與書答曰:‘{曹丕}篡弑﹐自立爲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 塗芻-汉语大词典

    塗芻

    【1】指灵柩。{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唐俭》:“〔{唐儉}〕將出都﹐爲塗芻之阻﹐問:‘何人?’對曰:‘貨師{薛良}之柩也。’”【2】指涂车与刍灵,皆古代送葬之物。{唐}{黄滔}《祭崔补阙》:“而况昨日軒車﹐今朝塗芻﹐唱《薤露》以出門﹐飛粉旌而戒途。”《礼记·檀弓下》:“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唐}{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三:“塗芻去國門﹐祕器出東園。”

  • 芻-汉语大词典

    芻

    亦作“[廄芻]”【1】草料。《新唐书·裴延龄传》:“它日﹐帝畋苑中﹐而神策軍訴度支不賦廄芻者﹐天子惑{延齡}言﹐乃下詔斥逐{贄}等﹐朝廷震恐。”

  • 王芻-汉语大词典

    王芻

    【1】植物名。菉草的别称,又名荩草。《诗·卫风·淇奥》“緑竹猗猗”{毛}传:“緑﹐王芻也。”{陆德明}释文:“《爾雅》作菉。”{清}{姚鼐}《洪县》诗:“單車度{淇水}﹐秋雨緑王芻。”{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荩草》:“此草緑色﹐可染黄……古者貢草入染人﹐故謂之王芻;而進忠者謂之藎臣也。”

  • 束芻-汉语大词典

    束芻

    【1】捆草成束。《诗·唐风·绸缪》:“綢繆束芻,三星在隅。”《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明日賊攻城,設百樓,{巡}栅城上,束芻灌膏以焚焉。”一说,喻男女成婚。参见“[束薪]”。【2】成束的草。《宋史·荆罕儒传》:“{罕儒}令人負束芻徑趨{太原}城﹐焚其東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潍水狐》:“驢之爲物龐然也……倘執束芻而誘之﹐則帖耳輯首﹐喜受羈勒矣。”【3】《後汉书·徐穉传》:“及{林宗}有母憂,{穉}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后因以“束芻”称祭品。{明}{李东阳}《望狄梁公祠用前韵》:“寄遠束芻誰與致﹐衝寒瘦馬不勝騎。”{明}{袁宏道}《哭江进之》诗序:“乙巳秋﹐聞{進之}兄卒于{蜀}……欲躬致束芻﹐值有邑乘之役﹐素車白馬﹐未卜何日。”

  • 棼芻-汉语大词典

    棼芻

    【1】杂草。{唐}{沈亚之}《上李谏议书》:“神芝之﹐腐菌而混之;嘉蕙之﹐棼芻而混之。非獨混之而已﹐亦且掩其芳而奪其美。”

  • 樵芻-汉语大词典

    樵芻

    【1】打柴割草的人。{南朝} {梁}{沈约}《郊居赋》:“寧知螻蟻之與狐兔﹐無論樵芻之與牧豎。”

  • 牧芻-汉语大词典

    牧芻

    【1】牲畜。{清}{侯方域}《定鼎说》:“〔{建康}〕草蔓滫濯﹐牧芻蕭寂﹐非天塹之險艱于渡也。”【2】牧草。{明}{唐顺之}《提督军务兼巡抚凤阳等地谢表》:“受牛羊而求牧芻﹐敢云立視其斃;戮鯨鯢以爲京觀﹐更恥與之俱生。”

  • 牲芻-汉语大词典

    牲芻

    【1】牲畜。语本《孟子·告子上》:“故理義之悦我心猶芻豢之悦我口。”{赵岐}注:“草牲曰芻。”{南朝} {梁}{萧子云}《雅乐歌·需雅》:“蒸民乃粒有牲芻﹐自{衛}反{魯}删《詩》《書》。”

  • 益芻-汉语大词典

    益芻

    【1】给牛马牲口加草料。{汉}{王褒}《僮约》:“餧食馬牛﹐鼓四起坐﹐夜半益芻。”

  • 生芻-汉语大词典

    生芻

    亦作“[生蒭]”【1】指代《诗·小雅·白驹》,以寄寓思友﹑思贤之心。{明}{何景明}《酬赠王德征》诗:“皎皎空谷駒﹐生芻勞我心。”{唐}{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斷金揮麗藻﹐比玉詠生芻。”{唐}{李群玉}《将离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沈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诗:“停觴一摇筆﹐聊寄生芻吟。”【2】指贤人;贤能。{南朝} {梁}{吴均}《赠周兴嗣》诗之一:“願持{江}南蕙﹐以贈生芻人。”{南朝} {宋}{鲍照}《从过旧宫》诗:“空費行葦德﹐採束謝生芻。”【3】鲜草。《诗·小雅·白驹》:“生芻一束,其人如玉。”{陈奂}传疏:“芻所以萎白駒,託言禮所以養賢人。”鲜草可养白驹。后因用作礼贤敬贤之典。《西京杂记》卷五:“夫人無幽顯﹐道在則爲尊﹐雖生蒭之賤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贈君生蒭一束。”{宋}{黄庭坚}《迎醇甫夫妇》诗:“策馬得行休更秣﹐已令童稚割生芻。”【4】《後汉书·徐穉传》:“{郭林宗}有母憂,{穉}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后因以称吊祭的礼物。《宋史·文苑传三·路振》:“生芻致祭﹐弊帷成禮。瘞爾崇岡﹐全爾具體。”{明}{张煌言}《挽大宗伯吴峦穉先生》诗:“趨朝當日稱先達﹐惆悵生芻何處投。”{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生芻一束﹐泣血三年﹐不踰聖人之禮﹐能行大夫之孝。”

  • 秉芻-汉语大词典

    秉芻

    【1】十庾数量的草把。《国语·鲁语下》:“其歲﹐收田一井﹐出稯禾﹑秉芻﹑缶米﹐不是過也。”{韦昭}注引《聘礼》:“十庾曰秉。”

  • 秣芻-汉语大词典

    秣芻

    【1】喂牲口的草。亦指准备饲料。{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公乃秣芻以載於車﹐烝糧以曝於日﹐齎輓輕重﹐人利百倍。”

  • 租芻-汉语大词典

    租芻

    【1】犹田赋。{汉}{王充}《论衡·谢短》:“古人井田﹐民爲公家耕;今量租芻﹐何意?”

  • 秩芻-汉语大词典

    秩芻

    【1】按规定数量交给官家的草料。《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芻﹐以養犧牲。”{郑玄}注:“秩﹐常也。合縣給國養犧牲之芻﹐多少有常﹐民皆當出力爲艾之。”

  • 蜚芻輓粟-汉语大词典

    蜚芻輓粟

    【1】迅速运输粮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又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黄}﹑{腄}﹑{瑯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汉书·主父偃传》作“飛芻輓粟”。亦省作“[蜚輓]”。{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序二》:“屯田興矣﹐土曠猶故也;鹺政舉矣﹐蜚輓猶故也。”

  • 苾芻-汉语大词典

    苾芻

    亦作“[苾蒭]”【1】即比丘。本西域草名, 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章炳麟}《大乘佛教缘起考》:“時{阿難陀}與諸苾蒭在竹林園﹐有一苾芻而説頌曰:‘若人壽百歲不見白水鶴﹐不如一日生得見白水鶴。’”{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謂苾芻﹐小者稱沙彌。”{唐}{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前後講毗尼三十會﹐度苾蒭百千人。”《西游记》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

  • 苾芻尼-汉语大词典

    苾芻尼

    【1】即比丘尼。俗称尼姑。梵语男僧叫苾刍, 女僧叫苾刍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時{蓮花色苾芻尼}欲初見佛﹐化爲轉輪王﹐七寶導從﹐四兵警衛﹐至世尊所﹐復苾芻尼。”

  • 茭芻-汉语大词典

    茭芻

    【1】作饲料的干草。{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夫牌飼秣又減茭芻﹐故兩驛額馬一百二十匹﹐僅剩殘疲十八騎。”

  • 薪芻-汉语大词典

    薪芻

    【1】薪柴和牧草。{宋}{王安石}《与马运判书》:“私竊度之﹐京師兵食宜窘﹐薪芻百穀之價亦必踊。”{清}{唐孙华}《厮养儿》诗:“南人養兒鬻旗下﹐朝刈薪芻夜餵馬。”《吴子·料敌》:“軍資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

  • 轢芻-汉语大词典

    轢芻

    【1】踩踏草料。比喻欺凌百姓。{王闿运}《<衡阳县志>序》:“明明煌煌﹐詔戒浮加﹐民疑官吏﹐官吏咨嗟。前代之法﹐是曰轢芻。略采近例﹐以待訪求。”

  • 豆芻-汉语大词典

    豆芻

    【1】犹豆莝。{清}{严允肇}《洗象行》:“豆芻飽食三品料﹐劒珮班陳百官列。”

  • 負芻-汉语大词典

    負芻

    【1】背柴草。谓从事樵采之事。《孟子·离娄下》:“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朱熹}集注:“言{曾子}嘗舍於{沈猶氏},時有負芻者作亂,來攻{沈猶氏}。”一说“負芻”为人名,见{赵岐}注。《吕氏春秋·观世》:“{晏子}之{晉}﹐見反裘負芻息於塗者﹐以爲君子也。”

  • 詢芻-汉语大词典

    詢芻

    【1】见“詢于芻蕘”。

  • 詢于芻蕘-汉语大词典

    詢于芻蕘

    【1】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诗·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郑玄}笺:“古之賢者有言:有疑事當與薪采者謀之。”{孔颖达}疏:“言詢于芻蕘﹐謂謀於取芻取蕘之人。”{清}{朱之瑜}《与源光国启》之六:“乃希化被草木﹐不恥詢于芻蕘。”{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隋书·经籍志》抄《汉书·艺文志》说﹐以著录小说﹐比之‘询于刍荛’﹐就是以为虽然小说﹐也有所为的明证。”亦省作“[詢芻]”﹑“[詢蕘]”。{唐}{张说}《奉和暇日游兴庆宫作》:“侍酌衢樽滿﹐詢芻諫鼓懸。”{清}{冯桂芬}《与许抚部书》:“謹就管見别爲一議﹐並章程八條奉寄﹐附羽工區區﹐用副詢蕘盛意﹐惟執事采擇焉。”

  • 青芻-汉语大词典

    青芻

    【1】新鲜的草料。{清}{金农}《送贺十五德舆之辰州》诗:“此去悲老馬﹐誰與秣青芻。”{宋}{范成大}《华严寺》诗:“我本紫芝曲﹐誤落青芻棧。”{唐}{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诗:“爲君酤酒滿眼酤﹐與奴白飯馬青芻。”

  • 長倩贈芻-汉语大词典

    長倩贈芻

    【1】《西京杂记》卷五﹕“{公孫弘}以{元光}五年爲國士所推﹐上爲賢良。國人{鄒長倩}以其家貧﹐少自資致﹐乃解衣裳以衣之﹐釋所著冠履以與之﹐又贈以芻一束﹑素絲一襚﹑撲滿一枚﹐書題遺之曰﹕‘……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類士之立功勳﹐效名節﹐亦復如之﹐勿以小善不足脩而不爲也。’”后以“長倩贈芻”为勉励他人从小善做起之典。{唐}{郑孺华}《赋得生刍一束》:“{孫弘}期射策﹐{長倩}贈生芻。”

  • 陳芻-汉语大词典

    陳芻

    【1】献上牧草。《国语·周语中》:“司馬陳芻﹐工人展車﹐百官以物至﹐賓入如歸。”{韦昭}注:“司馬﹐掌帥圉人養馬﹐故陳芻。”

  • 飛米轉芻-汉语大词典

    飛米轉芻

    【1】犹言飞刍挽粟。《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今{高昌}誅滅﹐威動四夷﹐然自王師始征﹐{河西}供役﹐飛米轉芻﹐十室九匱﹐五年未可復。”

  • 飛芻輓粟-汉语大词典

    飛芻輓粟

    【1】谓迅速运送粮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川起义清方档案》:“而軍需疲于飛輓﹐人民斃于鋒鏑﹐我國家之元氣固已大損矣。”{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罷{關}右賦車籍馬之擾﹐減{山}東飛芻輓粟之勞。”{清}{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而雞肋蠶叢﹐尚煩戎略;飛芻輓粟﹐豈顧民生。”亦省作“[飛芻]”﹑“[飛輓]”。{宋}{梅尧臣}《送河东转运刘察院》诗:“塞郡屯師久﹐飛芻始得人。”《汉书·主父偃传》:“又使天下飛芻輓粟。”{颜师古}注:“運載芻槀﹐令其疾至﹐故曰飛芻也。輓謂引車船也。”{唐}{刘禹锡}《贺复吴少诚官爵表》:“念餽餉飛輓之勤﹐閔戰争暴露之苦。”

  • 飛芻轉餉-汉语大词典

    飛芻轉餉

    同“[飛芻輓粟]”【1】{明}{王世贞}《与高大夫游盘山歌》:“建牙吹角浩無際﹐飛芻轉餉遥相望。”

  • 飛芻輓糧-汉语大词典

    飛芻輓糧

    同“[飛芻輓粟]”【1】《明史·伍文定传》:“而{文定}决意進兵﹐一無顧惜。飛芻輓糧﹐縻數十萬。”

  • 飛芻挽粟-汉语大词典

    飛芻挽粟

    同“[飛芻輓粟]”【1】《陈书·宣帝纪》:“飛芻挽粟﹐征賦頗煩﹐暑雨祁寒﹐寧忘咨怨。”

  • 飛芻輓粒-汉语大词典

    飛芻輓粒

    同“[飛芻輓粟]”【1】《南齐书·徐孝嗣沈文季传论》:“金城布險﹐峻壘綿壃﹐飛芻輓粒﹐事難支繼。”

  • 飛芻-汉语大词典

    飛芻

    【1】见“飛芻輓粟”。

  • 馬芻-汉语大词典

    馬芻

    亦作“[馬蒭]”【1】喂马的草。《南齐书·魏虏传》:“是後{宏}({拓跋宏})亦欲南侵{徐}{豫}﹐於{淮}{泗}間大積馬蒭。”《南齐书·武帝纪》:“{臨沂縣}麥不登﹐刈爲馬芻﹐至夏更苗秀。”《南史·蒯恩传》:“{武帝}征{孫恩}﹐縣差{恩}伐馬芻﹐常負大束﹐兼倍餘人。”

  • 龍芻-汉语大词典

    龍芻

    【1】即龙须草。可作马料,故称。{唐}{陆龟蒙}《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之二:“教疏兔鏤金弦亂﹐自擁龍芻紫汞肥。”{曾慥}《类说》卷五引{晋}{王嘉}《拾遗记》:“{東海}有島曰{龍駒川}﹐{穆天子}養八駿處。島中有草名龍芻﹐馬食之﹐日行千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四·石龙刍》:“刈草包束曰芻﹐此草生水石之處﹐可以刈束養馬﹐故謂之龍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