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鯁

鯁(鯁)是什么意思

  • 中鯁-汉语大词典

    中鯁

    【1】中途阻塞。{南朝} {宋}{谢灵运}《撰征赋》:“歎王路之中鯁﹐蠢於越之妖燼。”【2】从中阻挠。{清}{俞樾}《茶香室丛抄·万年桥》:“一有造橋之議﹐即爲中鯁。”

  • 直鯁-汉语大词典

    直鯁

    【1】正直;直爽。{清}{昭槤}《啸亭杂录·醉公》:“{睿忠親王}嗣曾孫名{塞勒}﹐性爽伉。嗜糟醨﹐日夜不醒﹐雖朝會﹐酒氣猶熏然﹐人呼爲醉公。然遇大事多直鯁。”{清}{昭槤}《啸亭杂录·永相公》:“時侍御{李公}{漱芳}以劾{忠勇公}家奴{欒大}﹐以直鯁稱。”

  • 剛鯁-汉语大词典

    剛鯁

    【1】见“剛骾”。

  • 峭論鯁議-汉语大词典

    峭論鯁議

    【1】议论严正刚直。{宋}{李纲}《论节义》:“〔{顔真卿}〕其後歸朝﹐峭論鯁議﹐爲奸臣所擠﹐殞於賊手。”

  • 峭鯁-汉语大词典

    峭鯁

    【1】严正刚直。《新唐书·韩休传》:“{休}峭鯁﹐時政所得失﹐言之未嘗不盡。”《新唐书·李翱传》:“{翺}性峭鯁﹐論議無所屈。”

  • 崩鯁-汉语大词典

    崩鯁

    【1】悲痛哽咽。{唐}{陈子昂}《为宗舍人谢赠物表》:“即此殞絶﹐期以謝恩。號咷崩鯁﹐伏表迷塞﹐不勝荒迫。”

  • 廉鯁-汉语大词典

    廉鯁

    【1】廉洁耿直。{清}{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公性廉鯁﹐典試{浙江}﹐{浙}巡撫餽以金﹐不受﹐遺以二品冠﹐受之。及塗﹐從者以告曰:‘冠頂真珊瑚也﹐直千金。’公驚﹐馳使千餘里而返之。”

  • 强鯁-汉语大词典

    强鯁

    亦作“[彊鯁]”【1】刚正鲠直。《新唐书·白居易传》:“後對殿中﹐論執彊鯁。”

  • 孤鯁-汉语大词典

    孤鯁

    【1】孤梗。《明史·忠义传五·高斗垣》:“爲人孤鯁﹐以清慎得名。”{清}{黄景仁}《送温舍人汝适归广州》诗:“我昔獻賦來田間﹐骨節疏頑性孤鯁。”

  • 朴鯁-汉语大词典

    朴鯁

    【1】朴实鲠直。{宋}{欧阳修}《与尹师鲁书》:“僻遠之地﹐縣吏朴鯁﹐官書無簿籍﹐吏曹不識文字。”

  • 横鯁-汉语大词典

    横鯁

    【1】犹梗阻。{明}{唐顺之}《叙广右战功》:“賊分兵爲二﹐腹背戰﹐我兵鼓譟斬級﹐賊不支﹐然尚横鯁兩陣中﹐守隘不肯散。”

  • 清鯁-汉语大词典

    清鯁

    亦作“[清骾]”【1】清高刚直。《新唐书·赵宗儒传》:“父{驊}﹐字{雲卿}﹐少嗜學﹐履尚清鯁。”《明史·李时勉陈敬宗等传赞》:“{李時勉}﹑{陳敬宗}諸人﹐方廉清鯁﹐表範卓然。”{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先生以清骾受主知﹐再起總制{荆楚}。”

  • 方鯁-汉语大词典

    方鯁

    【1】方正耿直。{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红玉》:“翁年近六旬﹐性方鯁﹐而家屢空。”《宋书·蔡廓传》:“〔{廓}〕以方鯁閑素﹐爲{高祖}所知。”{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六章:“〔{譚西庚}〕爲人方鯁﹐遇大事慷慨肩任﹐風骨棱棱。”《明史·沈鲤传》:“帝亦嫌{鯉}方鯁﹐因{鯉}休﹐遽命與{一貫}同致仕。”

  • 燋鯁-汉语大词典

    燋鯁

    【1】比喻祸患。{南朝} {梁}{江淹}《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吏启》:“燋鯁在躬﹐輒復塵觸。”{胡之骥}汇注:“燋﹐火傷也。鯁﹐骨在咽也。”

  • 忠鯁-汉语大词典

    忠鯁

    亦作“[忠梗]”【1】忠诚耿直。{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顛沈在須臾﹐忠鯁誰復諒。”{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居易}累以忠鯁遭擯﹐乃放縱詩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让国御前会议日记》:“{升吉甫}忠梗可恃。”《世说新语·规箴》“{孫皓}問丞相{陸凱}”{刘孝标}注引{晋}{张勃}《吴录》:“{遜}族子忠鯁有大節﹐篤志好學。”《三侠五义》第二三回:“因{劉洪義}是個年老之人﹐而且爲人忠梗。”

  • 愚鯁-汉语大词典

    愚鯁

    【1】敦厚鲠直。{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後集·迂叟》:“{獨樂園}子{吕直}者﹐性愚鯁﹐故公以‘直’名之。”

  • 祝鯁祝饐-汉语大词典

    祝鯁祝饐

    同“[祝哽祝噎]”【1】{明}{唐顺之}《罗君八十寿序》:“吁﹐有如君者以生于古而親遇三王之盛﹐安知其不在祝鯁祝噎之列也歟?”亦省作“[祝鯁]”。{宋}{陆游}《秋感》诗:“漁家那有懸車地﹐蔬食何施祝鯁人。”《後汉书·礼仪志上》:“三老升﹐東面﹐三公設几﹐九卿正履﹐天子親袒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祝鯁在前﹐祝饐在後。”亦作“[祝鯁祝噎]”。

  • 祝祝鯁-汉语大词典

    祝祝鯁

    同“[祝哽祝噎]”【1】《汉书·贾山传》:“〔天子〕養三老於大學﹐親執醬而餽﹐執爵而酳﹐祝在前﹐祝鯁在後。”{颜师古}注:“﹐古噎字﹐謂食不下也。以老人好饐鯁﹐故爲備祝以祝之。”

  • 祝鯁-汉语大词典

    祝鯁

    【1】见“祝鯁祝饐”。

  • 祝鯁祝噎-汉语大词典

    祝鯁祝噎

    【1】见“祝鯁祝饐”。

  • 窮鯁-汉语大词典

    窮鯁

    【1】形容极端悲痛。鯁﹐通“哽”。{南朝} {梁}{江淹}《建平王之南徐州刺史辞阙表》:“託慕宸嚴﹐載惟感戀﹐哀疾不獲詣闕﹐不任窮鯁之情。”

  • 貞鯁-汉语大词典

    貞鯁

    【1】忠贞鲠直。{唐}{郑薰}《移颜鲁公诗记》:“{顔魯公}既用貞鯁爲{元載}所忌﹐由刑部尚書貶{夷陵郡}别駕。”

  • 誠鯁-汉语大词典

    誠鯁

    【1】忠诚鲠直。《新唐书·刘蕡传》:“自詔書下﹐萬口籍籍﹐歎其誠鯁﹐至於垂泣。”

  • 除鯁-汉语大词典

    除鯁

    【1】除害。《国语·晋语六》:“今治政而内亂﹐不可謂德。除鯁而避彊﹐不可謂刑。”{韦昭}注:“鯁﹐害也。”

  • 骨鯁-汉语大词典

    骨鯁

    亦作“[骨骾]”【1】指刚直之气。{晋}{葛洪}《抱朴子·疾谬》:“然落拓之子﹐無骨骾而好隨俗者﹐以通此者爲親密﹐距此者爲不恭。”【2】鱼﹑肉等的小骨。亦专指鱼骨﹑鱼刺。《仪礼·公食大夫礼》“魚七縮俎寢右”{汉}{郑玄}注:“乾魚近腴多骨鯁。”{贾公彦}疏:“{鄭}云‘乾魚近腴多骨鯁’﹐故不欲以腴鄉賔﹐取脊少骨鯁者鄉賔。”【3】比喻刚直。《史记·吴太伯世家》:“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奈我何。”{郭沫若}《今昔集·钓鱼城访古(四)》:“他是我们{四川}乃至全{中国}有数的历史学专家﹐而且是很有骨鲠之气的一位学者。”《南史·徐勉传》:“{勉}雖骨鯁不及{范雲}﹐亦不阿意苟合。”{明}{屠隆}《昙花记·奸相造谋》:“自負先朝老臣﹐粗立名檢﹐强項骨骾﹐不肯順從。”【4】比喻刚直的人。《新唐书·李栖筠李鄘传赞》:“剛者天德﹐故{孔子}稱‘剛近仁’。骨彊四支﹐故君有忠臣﹐謂之骨骾。”{唐}{皇甫湜}《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任賢而勿貳﹐招諫而必行;屏近習之纖佞﹐進周行之骨鯁﹐斯明目達聰之道也。”【5】骨干;骨骼。比喻诗文的主旨或风格。《晋书·曹志传》:“幹植不强﹐枝葉不茂;骨鯁不存﹐皮膚不充。”{晋}{葛洪}《抱朴子·辞义》:“屬筆之家﹐亦各有病……其淺者﹐則患乎妍而無據。證援不給﹐皮膚鮮澤而骨骾迥弱也。”{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鎔經旨﹐亦自鑄偉辭。”

  • 骨鯁在喉-汉语大词典

    骨鯁在喉

    【1】鱼﹑肉等的小骨卡在喉咙里。比喻心中有话,不说出来不痛快。{林纾}《与姚叔节书》:“非斤斤與此輩争短長﹐正以骨鯁在喉﹐不探取而出之﹐坐卧皆弗爽也。”{清}{袁枚}《与金匮令书》:“僕明知成事不説﹐既往不咎﹐而無如聞不慊心事﹐如骨鯁在喉﹐必吐之而後快。”{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我如骨鲠在喉﹐不能不说几句话。”

  • 食古如鯁-汉语大词典

    食古如鯁

    【1】犹言食古不化。{卷盦}《<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鯁﹐刻鵠成鶩﹐崎錡訓詁﹐恒遲回於‘秃伏禾’之文;墨守六書﹐復牽就於‘馬頭人’之義。”

  • 風鯁-汉语大词典

    風鯁

    【1】谓风骨鲠直。《魏书·高道悦传》:“{道悦}資性忠篤﹐禀操貞亮﹐居法樹平庸之規﹐處諫著必犯之節﹐王公憚其風鯁﹐朕實嘉其一至﹐謇諤之誠﹐何愧{黯}{鮑}也。”

  • 高鯁-汉语大词典

    高鯁

    【1】高洁鲠直。《新唐书·隐逸传·吴筠》:“通經誼﹐美文辭﹐舉進士不中。性高鯁﹐不耐沈浮於時﹐去居{南陽}{倚帝山}。”

  • 魚鯁-汉语大词典

    魚鯁

    【1】鱼骨,鱼刺。{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禮部{王員外}言:昔在{金陵}﹐有一士子爲魚鯁所苦﹐累日不能飲食。忽見賣白餳者﹐因買食之﹐頓覺無恙﹐然後知餳能治魚鯁也。”

  • 鯁-汉语大词典

    “[鲠]”的繁体字。《廣韻》古杏切,上梗,見。【1】鱼骨;鱼刺。《仪礼·公食大夫礼》:“魚七﹐縮俎寢右”{汉}{郑玄}注:“乾魚近腴﹐多骨鯁。”{唐}{杜牧}《感怀》诗:“茹鯁喉尚隘﹐負重力未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鱼魫》:“魚骨曰鯁﹐曰刺。”【2】骨﹑刺等卡在喉中。《汉书·贾山传》:“養三老於大學……祝在前﹐祝鯁在後。”{颜师古}注:“以老人好饐鯁﹐故爲備祝以祝之。”《礼记·内则》:“魚去乙”{汉}{郑玄}注:“今東海容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人不可出。”《後汉书·來歙传》:“太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唐}{李贤}注:“食骨留咽中爲鯁。”{碧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六章:“{杜排长}﹐你咋不吭啦?是不是猪骨头把你的喉咙鲠住啦?”【3】阻塞;堵塞。《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吕延济}注:“鯁﹐填也。”{南朝 梁}{庾肩吾}《乱後行经吴邮亭》诗:“{獯戎}鯁{伊}{洛}﹐雜種亂{轘轅}。”{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餉道一鯁﹐兵安所仰食?”{清}{张岱}《陶庵梦忆·西湖香市》:“壬午﹐虜鯁{山東}﹐香客斷絶﹐無有至者﹐市遂廢。”{闻捷}《生活的赞歌·老人》:“老人越看胡子越翘﹐仿佛有块石头鲠在心上。”【4】谓阻挠﹐从中作梗。《新唐书·刘弘基传》:“{王威}等鯁大事﹐{弘基}與{長孫順德}伏閤後﹐麾左右執之。”【5】害﹐祸患。《国语·晋语六》:“今治政而内亂﹐不可謂德;除鯁而避彊﹐不可謂刑。”{韦昭}注:“鯁﹐害也。”《後汉书·段熲传》:“昔{先零}作寇﹐{趙充國}徙令居内﹐{煎當}亂邊﹐{馬援}遷之三輔﹐始服終叛﹐至今爲鯁。”【6】直﹐正直。《後汉书·来歙传》:“夫理國以得賢爲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鯁可任﹐願陛下裁察。”{李贤}注:“骨鯁﹐喻正直也。”《隋书·阴骨仪传》:“性剛鯁﹐有不可奪之志。”《新唐书·刘蕡传》:“萬口籍籍﹐嘆其誠鯁。”【7】指正直的人。{明}{李贽}《史纲评要·宋熙宁七年》:“疏遠奸諛﹐進用忠鯁。”【8】通“[哽]”。参见“[鯁涕]”。【9】通“[更]”。轮流更替。《三国志·魏志·李傕传》“相攻擊連月﹐死者數萬”{裴松之}注引{晋}{袁晔}《献帝起居注》:“近{董公}之强﹐明將軍目所見﹐内有王公以爲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爲鯁毒。”{卢弼}集解引{胡玉缙}曰:“鯁﹐讀爲更;毒﹐讀爲督。言外有{旻}﹑{承}﹑{璜}以更相督治也。”【10】见“鯁鯁”。

  • 鯁訐-汉语大词典

    鯁訐

    【1】直言不讳地揭发﹑指斥。《诗话总龟·纪梦门上》引{宋}{刘斧}《翰府名谈》:“〔{王素}〕昔以奏牘{玉帝}前﹐語傷鯁訐﹐遂責于世。”{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居{宛}{葉}間。{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鯁訐不避權貴﹐因不得意。”

  • 鯁切-汉语大词典

    鯁切

    【1】刚正率直。《新唐书·文艺传下·薛逢》:“〔{薛逢}〕持論鯁切﹐以謀略高自標顯。”{清}{吴伟业}《行路难》诗之十一:“彈劾中黄門﹐鯁切無所避。”{宋}{王明清}《挥麈後录》卷四:“若夫樂軟熟而憎鯁切﹐取諛美而捨忠良﹐雖{堯}{舜}無以致治。”

  • 鯁峭-汉语大词典

    鯁峭

    【1】刚正峭直,正直严峻。{宋}{叶適}《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臨事鯁峭﹐除民疾痛﹐剛果立發﹐必達其志而後已。”《新唐书·卓行传赞》:“{德秀}({元德秀})以德﹐{城}({陽城})以鯁峭﹐{圖}知命﹐其志凛凛與秋霜争嚴﹐真丈夫哉!”{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靖康}間號開言路﹐遇有議論鯁峭者輒加遠竄﹐其實所以塞之也。”

  • 鯁裂-汉语大词典

    鯁裂

    【1】哽咽悲伤,心肝摧裂。《梁书·王僧辩传》:“西寇承間﹐復相掩﹐{梁主}不能固守{江陵}﹐殞身宗祏﹐王師未及﹐便已降敗﹐士民小大﹐皆畢寇虜﹐乃眷南顧﹐憤嘆盈懷。卿臣子之情﹐念當鯁裂。”

  • 鯁言-汉语大词典

    鯁言

    【1】坚决直率地言说,直言。《新唐书·韩愈传》:“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後汉书·任隗传》:“〔{任隗}〕獨與司徒{袁安}同心畢力﹐持重處正﹐鯁言直議﹐無所回隱。”{李贤}注:“鯁言﹐執議不移。”《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陛下聖性毅然﹐孰敢上諫?或有鯁言﹐即令賜死。”【2】坚决直率的言论,刚直的言论。{岳珂}《桯史》卷十五引{宋}{王才臣}《淳熙内禅颂》:“列聖一心﹐諱兵與刑﹐維鯁言是聽﹐惟大猷是經。”

  • 鯁鯁-汉语大词典

    鯁鯁

    【1】直言抗争貌。{宋}{李公昂}《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鯁鯁嬰鱗語﹐不改鐵心堅。”{明}{唐顺之}《万古斋公传》:“於義有違﹐雖田夫野人女子之言﹐皆爲之屈服;及引義争是非﹐雖遇達官勢人﹐鯁鯁反覆﹐必伸己説﹐不少媕婀。”

  • 鯁慰-汉语大词典

    鯁慰

    【1】谓心中郁塞得以宽解。《周书·颜之仪传》:“{枚乘}二葉﹐俱得游{梁}﹐{應貞}兩世﹐並稱文學。我求才子﹐鯁慰良深。”

  • 鯁介-汉语大词典

    鯁介

    【1】正直耿介。{明}{李东阳}《陈直夫墓志铭》:“{直夫}鯁介寡合。”{清}{王韬}《淞滨琐话·皇甫更生》:“{皇甫向}字{更生}﹐{吴}人﹐少孤﹐習儒業﹐性鯁介。”{清}{蒋士铨}《空谷香·移官》:“向聞世兄爲人鯁介﹐今聽此言﹐實爲可敬。”

  • 鯁毅-汉语大词典

    鯁毅

    【1】梗直刚毅。《新唐书·卢景亮传》:“{景亮}志義崒然﹐多激發﹐與{穆質}同在諫争地﹐書數上﹐鯁毅無所回。”

  • 鯁泗-汉语大词典

    鯁泗

    【1】犹言哽咽流涕。鯁,通“哽”。{南朝} {梁}{江淹}《为萧太傅谢追赠父祖表》:“不任鯁泗荷珮之誠。”

  • 鯁亮-汉语大词典

    鯁亮

    【1】谅直,刚直诚实。{清}{褚人穫}《坚瓠续集·无官御史》:“必甘清苦如老頭陀﹐乃能攄鯁亮如真御史。”{明}{宋濂}《送张君之官山西宪府序》:“{孟兼}({張孟兼})性鯁亮﹐不善爲依阿人﹐有曲必面白之﹐雖慚沮羞緒不暇顧。”《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庭﹐鯁亮廉介﹐爲宗臣表。”

  • 鯁急-汉语大词典

    鯁急

    【1】刚直急躁。《新唐书·萧瑀传》:“{瑀}愛經術﹐善屬文。性鯁急﹐鄙遠浮華。”

  • 鯁固-汉语大词典

    鯁固

    【1】刚直坚定。《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爲掘而不倫。”{洪诚}等校注:“鯁固:耿直﹐堅定。”

  • 鯁辭-汉语大词典

    鯁辭

    【1】刚直的言辞。{唐}{黄滔}《巫比》:“嗚呼?設直士世用之如邪巫﹐鯁辭國納之如簧言﹐則有國有家者何逮乎患!”

  • 鯁憤-汉语大词典

    鯁憤

    【1】谓心中不平,充满义愤。《梁书·敬帝纪》:“大耻未雪﹐夙宵鯁憤。”

  • 鯁欷-汉语大词典

    鯁欷

    【1】哽咽欷歔。鯁,通“哽”。《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唐玄宗}〕命工貌妃於别殿﹐朝夕往﹐必爲鯁欷。”

  • 鯁烈-汉语大词典

    鯁烈

    【1】犹刚烈。《魏书·李冏传》:“{冏}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高祖}﹐彈駁公卿﹐無所迴避﹐百僚皆憚之。”

  • 鯁輔-汉语大词典

    鯁輔

    【1】谓刚直有力的辅佐者。《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若見豐省而不敢以告﹐從命奔走﹐惟恐不勝﹐是則具臣﹐非鯁輔也。”

  • 鯁氣-汉语大词典

    鯁氣

    【1】刚直不阿的精神气度。《隋书·王韶元岩刘行本等传论》:“{行本}({劉行本})正色於{房陵}﹐{梁毗}抗言於{楊素}﹐直辭鯁氣﹐懔焉可想。”

  • 鯁悵-汉语大词典

    鯁悵

    【1】念结于心而怅然不已。《新唐书·恭懿太子佋传》:“帝及后夢{佋}辭決流涕去﹐帝鯁悵﹐故册贈皇太子。”

  • 鯁戀-汉语大词典

    鯁戀

    【1】哽咽思恋。鯁,通“哽”。{唐}{上官仪}《为赵元楷请致仕表》:“望軒屏而徘徊﹐仰烟霄而鯁戀。”《南齐书·庾杲之传》:“仰違庭闕﹐伏枕鯁戀。”《魏书·恩倖传·王叡》:“今所病遂篤﹐慮必不起﹐延首闕庭﹐鯁戀終日。”

  • 鯁-汉语大词典

    【1】见“鯁噎”。

  • 鯁咽-汉语大词典

    鯁咽

    【1】犹哽咽。鯁﹐通“哽”。{晋}{陆云}《吊陈永长书》之二:“想念篤性﹐哀悼切裂﹐當可堪言﹐無因展告﹐望企鯁咽﹐財遣表唁﹐悲猥不次。”{章炳麟}《记印度西婆耆王纪念会事》:“二子道{印度}衰微之狀﹐語次鯁咽﹐神情激越。”《南史·齐衡阳王萧钧传》:“先是貴人以華釵厨子并翦刻錦繡中倒炬鳳皇蓮芰星月之屬賜{鈞}﹐以爲玩弄。貴人亡後﹐每歲時及朔望﹐輒開視﹐再拜鯁咽﹐見者皆爲之悲。”

  • 鯁諤-汉语大词典

    鯁諤

    【1】刚直敢言。《新唐书·岑文本虞世南等传赞》:“{文本}才猷﹐{世南}鯁諤。”

  • 鯁議-汉语大词典

    鯁議

    【1】刚直的议论。{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求谏》:“朕雖不明﹐幸諸公數相匡救﹐冀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

  • 鯁正-汉语大词典

    鯁正

    【1】刚正,正直。{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三:“天下謂{瞻}({劉瞻})鯁正﹐特爲讒擠﹐舉以爲寃。”《旧五代史·晋书·田武传》:“{武}出身戎行﹐性鯁正﹐御軍治民﹐咸盡其善。”《南史·蔡撙传》:“{撙}風骨鯁正﹐氣調英嶷﹐當朝無所屈讓。”

  • 鯁論-汉语大词典

    鯁論

    【1】刚直的言论。《宋史·范纯仁传》:“庶幾鯁論嘉謀﹐日聞忠告。”【2】刚直地发表言论。{金}{王若虚}《臣事实辨下》:“公({陆宣公})處昏邪臣間﹐直言鯁論﹐未嘗有所屈。”{宋}{沈作喆}《寓简》卷九:“予觀{顔平原}書﹐凛凛正色﹐如在廊廟直言鯁論﹐天威不能屈。”

  • 鯁避-汉语大词典

    鯁避

    【1】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鯁而避彊,不可謂刑。”{韦昭}注:“鯁,害也。”后以“鯁避”谓避害。{清}{钱谦益}《跋王原吉<梧溪集>》:“{謝皐羽}之于亡{宋}也﹐{西臺}之記﹐冬青之引﹐其人則以甲乙爲目﹐其年則以羊犬爲紀﹐廋辭讔語﹐喑啞相向﹐未有如{原吉}之發攄指斥﹐一無鯁避者也。”{唐}{孙樵}《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則微文示譏;無所顧慄﹐則直書志慝。”

  • 鯁咽-汉语大词典

    鯁咽

    【1】谓阻塞咽喉之地。{清}{张岱}《陶庵梦忆·湘湖》:“游湖者堅欲去﹐必尋湖中小船與湖中識水道之人﹐遡十閼三﹐鯁咽不之暢焉。”

  • 鯁噎-汉语大词典

    鯁噎

    【1】指喉病。{明}{焦竑}《俗书刊误·俗用杂字》:“喉病曰鯁。”【2】亦作“[鯁]”。谓食物堵住食管。{清}{张岱}《祁止祥癖》:“如喫煙酒﹐鯁無奈﹐而輭同沾醉﹐初如可厭﹐而過即思之。”{清}{张岱}《陶庵梦忆·龙喷池》:“蹴醒驪龍﹐如寐斯揭﹐不避逆鱗﹐抉其鯁噎。”【3】哽咽气塞。鯁,通“哽”。《晋书·庾亮传》:“帝幸{温嶠}舟﹐{亮}得進見﹐稽顙鯁噎。”

  • 鯁直-汉语大词典

    鯁直

    【1】刚直;率直。{梁斌}《红旗谱》十一:“〔{大贵}〕沉默了半天﹐才鲠直地说:‘我看着这脯红﹐三天不吃饭也不饥!’”《水浒传》第五三回:“{李逵}雖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處:第一﹐鯁直﹐分毫不肯苟取於人。”《後汉书·黄琬传》:“〔{刁韙}〕在朝有鯁直節﹐出爲{魯}﹑{東海}二郡相。”{巴金}《随想录·纪念雪峰》:“见第一面我就认为{雪峰}是个鲠直﹑真诚﹑善良的人﹐我始终尊敬他。”

  • 鯁涕-汉语大词典

    鯁涕

    【1】哽咽流涕。鯁,通“哽”。《後汉书·皇后纪下·灵帝何皇后》:“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羣臣含悲﹐莫敢言。”《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言不敢出聲﹐但鯁咽而流涕也。”

  • 鯁澀-汉语大词典

    鯁澀

    【1】阻滞。{唐}{谷神子}《博异志·阎敬立》:“舊館無人已久﹐{敬立}誤入之﹐但訝萊蕪鯁澀。”

  • 鯁塞-汉语大词典

    鯁塞

    【1】阻塞。{宋}{苏轼}《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古人非不知爲挽路﹐以{松江}入海﹐{太湖}之咽喉﹐不敢鯁塞故也。”【2】哽咽气塞。鯁,通“哽”。{晋}{陆云}《吊陈永长书》之三:“臨書鯁塞﹐投筆傷情。”

  • 鯁-汉语大词典

    “[鲠]”的繁体字。【1】鳊鱼。《古文苑·石鼓文》:“黄帛其其。”{章樵}注引{郑樵}曰:““即鯁字﹐卑連反。”按﹐﹐一本作“”。

  • 鯤鯁-汉语大词典

    鯤鯁

    【1】古代传说中的蛟龙类动物。《淮南子·墬形训》:“介鱗生蛟龍﹐蛟龍生鯤鯁﹐鯤鯁生建邪﹐建邪生庶魚﹐凡鱗者生於庶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