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准

准(準)是什么意思

  • 批准←→申请-反义词词典

    批准←→申请pīzhǔn-shēnqǐng

    【词性】:动

    批准:上级对下级的建议、意见、请求等表示同意。

    申请: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说明理由,提出请求。

    【例】 我们乡里报名应征的,一共被批准了九个人,九个人里有两个团员,一个是我,还有一个是崔福来。(方之:《在泉边》) 我曾经有几次下定决心申请回国,将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但是由于父母年老多病,缺人照顾,才将我劝阻下来。(童恩正:《珊瑚岛上的死光》)

  • 偏差←→准确-反义词词典

    偏差←→准确piānchā-zhǔnquè

    【词性】:形

    偏差:工作中偏离正确方针、政策的差错。

    准确: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

    【例】 运动中免不了要出些偏差,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难纠正的。(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谁知她这番心理测验,却没有测得准确,她等了有半点钟上下,戏馆子里已经快要停戏了,这两位老先生,却依然没有出来,她又怕得罪了二奶奶,只得又走了回来。(张恨水:《魍魉世界》)

  • 蜂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蜂准fēng zhǔn

    【释义】:

    高鼻。谓人鼻如巨蜂翘起。准,鼻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裴骃集解引徐广曰:“蜂,一作隆。”

  • 隆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隆准lóng zhǔn

    【释义】:

    高鼻子。隆,突起。准,鼻子。《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汉·王充《论衡·骨相》:“秦王为人,隆准长目,鸷鹰豺声。”

  • 玄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玄准xuán zhǔn

    【释义】:

    高鼻子。玄,通“悬”。汉王充《论衡·道虚》:“(卢敖)见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颈而戴肩。”

  • 标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标准biāo zhǔn

    【释义】:

    衡量事物,考察为人,品评诗文的尺度、准则。

  • 衡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衡准héng zhǔn

    【释义】:

    衡,天平;准水平仪。借喻标准,准绳。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衡准失平,匪君不直。”明·王廷相《石龙书院学辩》:“仲尼之教,万世衡准。”

  • 准的-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准的zhǔn dì

    【释义】:

    标准;准则。《梁书·锺嵘传》:“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哗竞起,准的无依。”《隋书·王胄传》:“(王胄)与虞绰齐名,同志友善,于时后进之士咸以二人为准的。”

  • 准式-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准式zhǔn shì

    【释义】:

    标准;规范。南朝·宋·鲍照《论国制启》:“当今世问政睦,蕃国相望,君举必书,动成准式。”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 仪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仪准yí zhǔn

    【释义】:

    法度、准则。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凌轨等。”《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七年》:衍与弟澄,好题品人物,举世以为仪准。”

  • 准的-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准的zhǔn dì

    【释义】:

    箭靶。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准的陈则流镝赴焉,美名起则谤攻焉。”(dú),诽谤。

  • 标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标准biāo zhǔn

    【释义】:

    榜样,规范。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渊哉泰初,宇量高雅,器范自然,标准无假。”唐·杜甫《赠郑十八贲》:“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

  • 准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准则zhǔn zé

    【释义】:

    标准,模范。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 批准-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批准pīzhǔn

    上级对下级的意见、建议或请求表示同意——请示、申请(已向上级~,等候批准。)

  • 准确-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准确zhǔnquè

    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预定的要求,没有误差——约略(时间相隔了十年,我记得不大准确了,但我还能~地记得那棵古松地点。)

  • 标准 规范-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标准 规范

    标准biāozhǔn 规范guīfàn

    名词。指衡量事物的准则。

    “标准”强调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和依据的性质;使用范围广泛,是个常用词。例如:“检查工作,应当用这个标准”(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人民日报》,1978.11.9)。

    “规范”强调约定俗成或人为地规定的性质,还强调给出一定的限制性的模式、范围。例如:“每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凡是不合于语言规范或标准的便是方言”(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教学语法,或称规范语法,要有共同一致的教学体系”(《中国语文》,1981,6)。

  • 水平 水准 程度-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水平 水准 程度

    水平snuǐpíng 水准shuǐzhǔn 程度chéngdù

    名词。指在一定时期,事物发展所达到的高度。

    “水平”一般用于生产、技术、业务、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学、生活等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例如:“即便在同一个生产水平之上,丰收的年成和普通的年成以及荒年,也不能按照相同的比例来使用劳动力”(马南邨:《燕山夜话》);“任何优秀的作家都必然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水平”(秦牧:《艺海拾贝》);“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总是不断在发展的”(同上);“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水准”含有“某种标准”的意味;一般用于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日本民族……是受了我们文化的洗礼,在千年以前脱离了原始的畛域,和我们达到同一水准的”(《郭沫若文集》,第十一卷);“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程度”强调在发展的高低序列上所处的一定位置;多用于文化、教育、知识、技巧等以及事物的发展。例如:“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地提高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我们不知道他的程度怎么样”(郭沫若:《少年时代》);“他对这些渠道的熟悉程度,简直使人吃惊”(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我同立群的感情早已到了难于分离的程度”(郭沫若:《洪波曲》)。

    “水平”用来指较高的发展高度时(如说:“他的表演很有水平”),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

  • 原则 准则 准绳-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原则 准则 准绳

    原则yuánzé 准则zhǔnzé 准绳zhǔnshéng

    名词。表示言论、行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原则”强调作为依据的指导性质和根本方针、根本方法的性质;可同“坚持”“维护”搭配,可和“上”连用在一起作状语。例如:“按照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他当然还可以把谈话继续下去”(《收获》,1982,1);“这位老党员坚持和维护了团结大多数人的原则”;“集体主义的行为原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灵魂”(《光明日报》,1981.2.22);“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中农原则上不动”(周立波:《暴风骤雨》)。

    “准则”和“准绳”都强调作为依据的模式性质和尺度、规范和性质,具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准则”有比“准绳”明显的郑重态度色彩,可用于正式文件;“准绳”有比喻的形象色彩,意思比“准则”略轻。例如:“党的五中全会通过并公布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光明日报》,1980.4.13);“教师的行为准则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同上报,1980.5.5);“反正以事实为准绳,略加‘裁剪取舍’即可”(《小说月报》,1982,3);“社会生活须有一定的道德作准绳”。

  • 允许 容许 许可 准许 准予 许 准 容 答应-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允许 容许 许可 准许 准予 许 准 容 答应

    允许yǔnxǔ 容许róngxǔ 许可xǔkě 准许zhǔnxǔ 准予zhǔnyǔ 许xǔ542 准zhǔn627容róng281、391答应dāying

    动词。表示同意别人的要求或让人按自己的意愿行动。

    “允许”有允诺、答应的意味,使用得比较普遍。例如:“他允许这个知识分子讲话,也允许他讲错误”(张天民:《创业》);“如果可能,今夜最好允许我借住一下”(杨沫:《青春之歌》);“在故事快要讲完的时候插进这么几行浸透诗人泪水的感慨,我想应该是允许的吧”(白桦:《啊!古老的航道》);“但请你看在弟兄骨肉的情分上,还允许我一件事”(《沫若剧作选》)。

    “容许”有“容受,容忍,不排斥某种事情”的意味;意思比“允许”重;较常用于否定而受“决不”的修饰。例如:“我们容许作家……改正缺点,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刘心武:《醒来吧,弟弟》);“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两个口号争论的性质决不容许篡改”(《新华月报》,文摘版,1979,1);“三十年代文艺的巨大成绩决不容许抹煞”(同上)。

    “许可”有“认为可以”的意味,意思也比“允许”重,但比“容许”轻;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不可以超越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去计划自己的行动”(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留学的事,官僚也许可了,派定五名到日本去”(鲁迅:《朝花夕拾》);“想到乡下去生活,但是经济又不许可”(郭沫若:《月蚀》)。

    “准许”有“主管部门或上级、长辈批准或同意”的意味,意思比“允许”“许可”“容许”都重,有郑重的态度色彩。例如:“可他们是不准许播的”(《当代》,1980,2);“关于前往南方参观学习一事,上级只准许去上海一地”;“我,我要求准许我参加农业社”(克非:《春潮急》,上册)。

    “准予”含有和“准许”一致的意味,意思的轻重程度也和“准许”相同,但只用于第一人称;多在公文里使用,有文牍风格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例如:“准予请假二日”;“经研究,我们准予前来北京发售”。

    “许”和“允许”意思一致,比较轻些;既常可出现在口语中,又还存有文言词性质而可用于有其它文言词配合的书面语句里。例如:“老白没有白白许下诺言”(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不许一人不尽其职,一事不利救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我不许你去!”(赵树理:《三里湾》)。

    “准”同“准许”意思一致而较轻;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请你收回你那只准女儿一个人回去的决定吧”(《当代》,1980,2);“不过有个君子协定,不准披露他的真实名姓”(《小说月报》,1982,4)。

    “容”在意思上和“容许”较一致,但是略轻,强调让人去做。常用于否定式;在用于肯定而请对方让自己做某事的情形时,有客气地要求的语气。带书面语色彩,很少在口语里出现;和“分说”“不”“缓”“刻”“急”“间”“发”等搭配,构成固定词组“不容分说”、“刻不容缓”、“急不容缓”、“间不容发”。例如:“检查官不容分说,着令没收他的货品”;“还有一个工资制度改革问题,也是一个急不容缓须要解决的问题”(《文汇报》,1983.3.8);“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曹禺:《雷雨》);“立刻他转身狂奔,庆幸他又在间不容发之中逃了出来”(徐迟:《狂欢之夜》);“此事容我再加考虑,暂时难以答复”。

    “答应”强调给予肯定的答复,意思的轻重和“允许”一致;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我想暑假旅行到泰山去,爸爸已经答应了”;“过去我们已经吃了十来年的苦头,再乱,人民吃不消,人民也不答应”(《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

  • 准备 预备 备-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准备 预备 备

    准备zhǔnbèi 预备yùbèi 备bèi

    动词。表示在事情发生或行动进行之前做好安排或筹划。

    “准备”含有“在思想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应将要出现的事态或活动”的意味;用于即将出现或较长时日后出现的事情、行动,使用范围较广。例如:“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于今年秋准备好明年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大规模生产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快到中午时分,公子子兰来叫我们到中庭去,准备听南后和三闾大夫的指示”(《沫若文集》,第三卷);“它在照着和平的家庭准备着结合和平的清梦”(同上书,第五卷)。

    “预备”强调预先的安排;多用于即将出现或短期内出现的事情、行动,而且这些事情、行动是重大的或需要认真对付的;意思比“准备”略重。例如:“那么,场院那堆粪,你预备怎么办呢”?(柳青:《创业史》,第二部);“所以鸿渐预备功课,特别加料,渐渐做‘名教授’的好梦”(钱钟书:《围城》)。

    “备”意思和“准备”较一致;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但是当和“料”搭配时可用于口语而消失这种色彩。例如:“大楼内必须置有灭火器,以备一时之需”;“他无论在怎样顺利和胜利的时刻,都自然地留有余地,以备应付新的形势,不致为想不到的事件的来临而慌乱失措”(冯德英:《迎春花》);“明天一早开工,今晚咱们得把料备好”。

    “准备”表示“计划好要(如何)”的意思时(如:“春节我准备回家”;“前天本来准备去北京的,临时有要紧的事情,不能去了”),和“预备”、“备”没有同义关系。

  • 准确 精确 准-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准确 精确 准

    准确zhǔnquè 精确jīngquè 准zhǔn575

    形容词。指完全符合实际要求或预期,没有差错。

    “准确”强调没有出入,符合一定的要求、标准或规格;常用来修饰或说明某些具体动作或具体工作的效果。例如:“他一面说着,忽然象鹰抓麻雀一样,迅速而准确地伸出手去,夹来一块鸭脯”(《方纪小说集》);“我的师傅在技术上真是娴熟、准确”(《小说选刊》,1982,2);“对匪帮必须有准确的侦察,神速的行动,出其不备地消灭他”(曲波:《林海雪原》)。

    “精确”强调丝毫差错也没有,含有“十分符合于规格、要求或实际”的意味,意思比“准确”重;常用来从效果方面修饰或说明具体事物或行动;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我们使用这么一种神通广大、精确丰富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幸福”(秦牧:《艺海拾贝》);“极其精确地描述事物和表情达意决不是简单的事情”(同上);“中国究竟有多少知识分子,没有精确的统计”(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准”在意思上和“准确”意思一致,只是略轻些,使用的范围也和“准确”大体一致;适用于口语和俗白文字,有口语色彩。例如:“这座大钟,虽然是四五十年前的东西,可还是走得挺准的”;“对准自己选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北京晚报》,1982.3.8)。

  • 准备摇篮-实用委婉语词典

    准备摇篮

    欧美婉指即将做母亲的人,也就是怀孕。

  • 隆准-实用委婉语词典

    隆准

    鼻子的美称。意为鼻高隆起,很端正。

  • 尺度 标准-近义词应用词典

    尺度 标准

    尺度 chǐdù 标准 biāozhǔn

    【尺度】作为准则的。如:

    1.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标准】①衡量事物的准则。②合乎准则,可作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如:

    2.利用激光的单色性特征制成的激光测距仪,是目前世界上最标准,最精细的“尺子”。

    3.对待犯错误的同志,究竟是采取帮助态度还是采取敌视态度,这是区别一个人是好心还是坏心的一个标准。

    辨析:“尺度”指尺寸的定制,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标准”指人和事物的榜样,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准绳。它运用范围比“尺度”广。作为衡量事物的准则它们可通用,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尺度)。但如住宅的标准式样,普通话标准音等则不能用“尺度”。

  • 筹备 准备-近义词应用词典

    筹备 准备

    筹备 chóubèi 准备 zhǔnbèi

    【筹备】为建立机构、举办事业或进行工作等事先筹划准备。如:

    1.现在你已经回来了,就可以请你参加筹备并且主持这个会了。

    【准备】①事先筹划或安排。②打算。如:

    2.你不要认为这是蚕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3.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辨析:“筹备”指筹划,考虑,程度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也筹划得更加细致,多指慎重而重大的事情,如筹备职业学校,参加筹备工作等。“准备”多指一般行动,预先安排计划,如准备功课,准备发言,准备开学,准备考试,准备开刀等。它们可通用,如准备旅费,可说筹备旅费;但多数情况下不通用,如筹备工厂、筹备委员会等不用“准备”,准备回家、准备功课等也不用“筹备”。

  • 答应 容许 允许 准许-近义词应用词典

    答应 容许 允许 准许

    答应 dāyìng 容许 róngxǔ 允许 yǔnxǔ 准许 zhǔnxǔ

    【答应】允许;同意。如:

    1.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

    【容许】许可。如:

    2.当逃兵,像这个可怜虫想的那样,是咱们的思想和咱们的纪律所不容许的。

    【允许】许可。如:

    3.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七月七日跟牛郎会一次面。

    【准许】同意人的要求。如:

    4.张家寨的东西运了两天,留下来没运走的东西准许附近老百姓自由去拿。

    辨析:“答应”指对别人的要求表示同意。用“容许、准许”的地方可换用“允许”,但语气较轻,色彩不那么郑重,如我们应该允许大家自由发表意见。“准许”着重于“准”,批准,同意别人的要求,常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等,如春节准许回家团聚。

  • 容许 允许 准许-近义词应用词典

    容许 允许 准许

    容许 róngxǔ 允许 yǔnxǔ 准许 zhǔnxǔ

    【容许】许可。如: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允许】许可。如:

    2.我认为,只要是本着搞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我们应该允许大家自由地议论。

    【准许】同意人的要求。如:

    3.我又要求说:“后天,希望你准许我参加。”

    辨析:“准许”指对某种要求或意见表示赞成,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如经校长准许,我才离校回家。“容许”指容纳、许可,如容许各种政治态度的文艺作品的存在。“允许”指答应、同意,如逃学是学校纪律所不能允许的。“准许”语气重,“容许”次,“允许”较轻。

  • 预备 准备-近义词应用词典

    预备 准备

    预备 yùbèi 准备 zhǔnbèi

    【预备】准备。如:

    1.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

    【准备】预先筹划或安排,做好事前要办的事。如:

    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辨析:“预备”强调时间性,表示准备进入正式阶段,如预备期,预备会,预备班,预备钟。“准备”强调针对性或目的性,如充分准备,认真准备。二者可通用,如准备(预备)功课,预备(准备)材料。

  • 不作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不作准

    【释义】:

    不承认,不算数。《喻世明言》一〇:咱们只不作准他,莫要奉承透了,讨他做大起来,明日咱们颠倒受他呕气。

  • 春梦作不得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春梦作不得准

    【释义】:

    准:依据,凭据。俗以为春天的梦不可信,不作准,当不得真。□宋·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诗:好借月魂来映烛,恐随春梦去飞扬。又传苏轼曾遇一老妇,谓苏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云。《金石缘》二:周氏道:“如今是春天。春梦作不得准。至于心惊肉跳,不过因做了恶梦,所以如此。”

    ⊙春天的梦,不作准

    《楼中月》五三:好却很好,只是春天的梦,不作准,疑他则甚?

  • 面相不如心相准,为人须是积阴功-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面相不如心相准,为人须是积阴功

    【释义】:

    意谓从面相上看人不如从心地上看人看得准,为人还是多积阴功以求福免祸。劝诫语,劝人要心地善良,多做好事。《喻世明言》九:裴度乃言还带一节。相士运:“此乃大阴功,他日富贵两全,可预贺也!”后来裴度果然进身及第,位至宰相,寿登耄耋。正是:面相不如心相准,为人须是积阴功。假饶方寸难移相,饿莩焉能享万钟?

    ☉面相不如心相

    《喻世明言》九:又有一说,道是面相不如心相。假如上等贵相之人,也有做下亏心事,损了阴德,反不得好结果。

  • 先善后恶,准恶不准善;先恶后善,准善不准恶-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先善后恶,准恶不准善;先恶后善,准善不准恶

    【释义】:

    人先前善良后来变恶,是上天让你做恶人不让你做善人,使你没有好结果;人先前作恶后来变善,是上天让你做善人不让你做恶人,使你得善果。《金钟传》四九:高氏道:“既如此说,到明天就办。至于发财不发财,不必胡想。只要改恶向善,万无绝路。常言说的好:先善后恶,准恶不准善;先恶后善,准善不准恶。常言说的又好,天无绝人之路,人自绝之耳。你不自绝,焉有绝路叫你走。不必忧虑。”

  • 准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准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释义】:

    意谓设好圈套,诱使强敌或对手就范。《水浒全传》六一:前面的人横定篙,口里唱着山歌道:生来不会读诗书,且就梁山泊里居。准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征播奏捷传》四:朝栋大悦,令众军豫备抵敌,安宣尉分付军卒前来助战,正是:准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后三国石珠演义》二六:众军领计去讫,有方自同弘祖退入厅宫,正是:准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准备雕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雷峰塔奇传》二:五鬼领命退去,大家相议,即去钱塘县库内偷出库银一千两,转来交与白氏。白氏收下,遂令五鬼散去。二妖打点停当不提。正是:准备雕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准备窝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

    《三国演义》五六:孔明曰:“主公宽心,只顾‘准备窝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

    ⊙整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三国演义》二三:程昱曰:“文远虽与云长有旧,吾观此人,非可以言词说也。某有一计,使此人进退无路,然后用文远说之,彼必归丞相矣。”正是:整备窝弓射猛虎,安排香饵钓鳌鱼。

    ⊙准备窝弓擒猛虎,安排香饵钓金鳌

    《云钟雁三闹太平庄》三三:公子道:“员外家眷都躲在别处,只须如此如此,就拿住了。”正是:准备窝弓擒猛虎,安排香饵钓金鳌。

  • 一抓准-汉语惯用语辞典

    一抓准yī zhuā zhǔn

    ①谓一次就能取出所需分量。《人民日报》2001.7.3“(张秉贵)取货时不论是一两、二两或是一斤,他十有八九是‘一抓准’。”②比喻判断准确。《人民日报》1995.3.15“他们能‘一抓准’,是凭着几十万个不差丝毫的数据。”

  • 标准钟-汉语惯用语辞典

    标准钟biāo zhǔn zhōng

    比喻讲究准时的人。周安礼《奇缘记》.“每天来看周惠琴,时间约定上午八点半,果然是名不虚传的‘标准钟’。”

  • 吃不准-汉语惯用语辞典

    吃不准chī bù zhǔn

    谓捉摸不住,把握不定。王润滋《内当家》“你不见上头的政策,像奶头孩子的脸儿,一天十八变,吃不准哩!”

  • 无定准-汉语惯用语辞典

    无定准wú dìng zhǔn

    见“无定着”。

  • 准稿子-汉语惯用语辞典

    准稿子zhǔn gǎo zi

    比喻确定的意见或办法。鲍昌《庚子风云》:“大海也爽快地答道:‘我还没准稿子哪。’”

  • 准绳-佛源语词词典

    准绳

    原指工匠测定平直的工具,引申为标准,准则。《祖堂集·卷十·鼓山和尚》:“因一日谓同学云:‘古德云:才自四羯磨后,全体戒定慧,何必拘恋准绳,犹同桎梏。’自此不穷律肆,拥毳遍参。”本义出自上古汉语。《吕氏春秋·分职》:“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佛家语录将其义引申为“标准、准则”。现代汉语承引申义用法。

  • 准-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准準zhǔn

    ①测量水平的器具。《吕氏春秋·分职》:“为平直必以~绳。”②标准,准则。《汉书·东方朔传》:“以仁义为~。”《文心雕龙·镕裁》:“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③衡量。王安石《上时政书》:“以今~古,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④鼻子。《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长目。”又《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而龙颜,美须髯。”

    【准绳】比喻标准或准则。《文子·上义》:“夫法者,天下之~也。”

  • 一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准yī zhǔn

    【释义】:

    副词。必定。鲁迅《肥皂》:“那么,就得连夜送到报馆,要他明天一准登出来。”

  • 不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准bù zhǔn

    【释义】:

    ①不许可;不允许。马烽等《吕梁英雄传》:“不准汉奸讲话!”②不一定;说不定。杜鹏程《保卫延安》:“照他的想法,这一仗不准能打上。”

  • 中国标准书号-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国标准书号zhōng guó biāo zhǔn shū hào

    【释义】:

    中国国家标准之一。我国图书出版物代码系统的一种,由国际标准书号(ISBN)和“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以前者为主体,可独立使用。凡在我国注册的出版社所出版的每一种图书的每一个版本,都必须有一个标准书号。

  • 中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准zhōng zhǔn

    【释义】:

    指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其价格的尺度。孙中山《钱币革命》:“钱币为何?不过交换之中准,而货财之代表耳。”

  • 作不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作不准zuò bu zhǔn

    【释义】:

    方言。难以断定。陆俊超《惊涛骇浪万里行》:“在那里航行谁也作不准要耽误多少天啊!”

  • 作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作准zuò zhǔn

    【释义】:

    ①作数;算数。表示确认。如:我们这儿书记说了算,我是做具体工作的,说话不作准。②犹保准、一定。洪深《包得行》:“作准今天。现在你先回去。”

  • 保不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保不准bǎo bu zhǔn

    【释义】:

    说不定,可能。如:听他的口音,保不准是陕北一带的人。

  • 保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保准bǎo zhǔn

    【释义】:

    可以保证或肯定。赵树理《金字》:“我笑了笑说:‘你们都说得对,可是不论照谁说的写上去也保准出事。’”

  • 允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允准yǔn zhǔn

    【释义】:

    同意,准许。范文澜等《中国通史》:“要求买绫绵及弓箭等物,都应该允准。”

  • 准1-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1zhǔn

    【释义】:

    允许;批准。如:非机动车不准走快车道。

  • 准予-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予zhǔn yǔ

    【释义】:

    表示准许,同意。多用于公文。如:准予给假二日。

  • 准许-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许zhǔn xǔ

    【释义】:

    允许;许可。知侠《铁道游击队》:“姐夫只准许他在屋子里玩,却不让他靠近铁道,怕出危险。”

  • 准2-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2zhǔn準

    【释义】:

    ①依据;依照。如:准此办理。②标准。如:你们兄妹的话都作不得准,还是要听听你们父亲的意见。③准确。鲁迅《儒术》:“这种教训,是从当时的事实推断出来的,但施之金元而准,按之于明清之际而亦准。”④一定;肯定。鲁迅《一思而行》:“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⑤确定的主意、方式、规律等。胡万春《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他这个人呀,没一个准。”⑥程度相近,可以看作一类。瞿秋白《乱弹》:“他们始终也是盐官儿,至少也是类似于官的‘准官儿’。”⑦介词。按照;依据。如:准此办理。

  • 准头-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头zhǔn tou

    【释义】:

    ①靶子;目标。曾克《我认识的第一个营长》:“敌人从金乡县打来的榴弹炮,毫无准头的落在工事一前一后。”②确定的主意、方式、规律等。李健吾《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女孩子做事向来没有准头的。”

  • 准成-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成zhǔn cheng

    【释义】:

    方言。准确可靠。林和平《搞对象》:“乐了一会儿,转念一想,不行!现在有的姑娘挺不准成,别叫她跑了。”

  • 准此-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此zhǔn cǐ

    【释义】:

    按照这样(办理)。旧时常用于对下级和平级的公文。

  • 准则-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则zhǔn zé

    【释义】:

    言论、行动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陈毅《六国之行》:“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 准时-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时zhǔn shí

    【释义】:

    确守规定的时刻。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梁建接到在施工现场准时开会的通知。”

  • 准足-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足zhǔn zú

    【释义】:

    方言。准确。《文汇报》1983.2.7:“我们希望经营年糕的商店,要买卖公平,斤两准足。”

  • 准金属-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金属zhǔn jīn shǔ

    【释义】:

    外表呈金属特性,但兼有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一类物质。如锗、砷、锑、碲。

  • 准备-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备zhǔn bèi

    【释义】:

    ①预先安排或筹划。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不打无准备之仗。”②打算。巴金《创作回忆录》:“我准备写几部长篇或中篇小说。”

  • 准定-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定zhǔn dìng

    【释义】:

    一定;肯定。如:他今晚准定来。

  • 准话-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话zhǔn huà

    【释义】:

    准确可靠的话。林樾《青春》:“我告诉你三姨去,给人家个准话!”

  • 准线-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线zhǔn xiàn

    【释义】:

    见“离心率”。

  • 准点-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点zhǔn diǎn

    【释义】:

    指依照规定的钟点。如:火车准点到站。

  • 准星-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星zhǔn xīng

    【释义】:

    ①枪炮瞄准装置的一部分。通常位于枪炮口上端。②秤上的定盘星。常比喻言行的准确性。如:他说话没准星。

  • 准保-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保zhǔn bǎo

    【释义】:

    表示可以肯定或保证。老舍《四世同堂》:“哼!只要我一得手,姓钱的,准保有你个乐子!”

  • 准信-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信zhǔn xìn

    【释义】:

    确定的信息。茅盾《林家铺子》:“到底为什么,还没得个准信儿。”

  • 准将-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将zhǔn jiàng

    【释义】:

    军衔的一种。一些国家列为最低一级将官衔,也有国家既不算将官,也不算校官。

  • 准家-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家zhǔn jiā

    【释义】:

    主人家,东家。如:我遭了几回那个,就摸上准家的脾气了。

  • 准据-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据zhǔn jù

    【释义】:

    依据。郭沫若《由诗剧说到奴隶制度》:“我想诗剧或叙事诗是可以准据图案的存在而要求其存在的。”

  • 准尉-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尉zhǔn wèi

    【释义】:

    军衔的一种。有些国家将其列为最低级军官衔,也有国家列为最高一级士兵衔。另一些国家专授予预备役军官。

  • 准绳-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绳zhǔn shéng

    【释义】:

    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比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夏衍《力与巧》:“学了文法就可以使你的文章有规矩,有准绳。”

  • 准确-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确zhǔn què

    【释义】:

    指与实际或预期完全符合。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只凭他的模样,便会获得极不准确的印象。”

  • 准谱儿-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谱儿zhǔn pǔr

    【释义】:

    指一定的主意、方法等。如:这件事究竟该怎么办,他心里也没有准谱儿。

  • 准稿子-现代汉语大词典

    准稿子zhǔn gǎo zi

    【释义】:

    方言。确定的主意。浩然《艳阳天》:“从她嘴里吐出来的话没个准稿子,不能全信。”

  • 认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认准rèn zhǔn

    【释义】:

    认得准确无误。如:认准方向;认准道理。

  • 议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议准yì zhǔn

    【释义】:

    审议核准。梁启超《读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后》:“自治预算…议准之后,循例报部,部若不驳,即生效力。”

  • 请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请准qǐng zhǔn

    【释义】:

    经过请求获得批准。茅盾《子夜》:“如果再请准了发行钞票,那就更好办了。”

  • 隆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隆准lóng zhǔn

    【释义】:

    高鼻梁。郭沫若《残春》:“他的颜面细长,他的隆准占据中央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疆域。”

  • 部颁标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部颁标准bù bān biāo zhǔn

    【释义】:

    由中央部、委一级颁布的统一标准。《健康报》1987.3.8:“浙江省计划免疫接种率提前达到部颁标准。”

  • 平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平准píng zhǔn

    【释义】:

    平衡。李大钊《马克思的中国民族革命观》:“一八三〇年以前,中外贸易的平准,还是中国方面站在有利的地位。”

  • 工资标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工资标准gōng zī biāo zhǔn

    【释义】:

    ①旧称工资率。工资等级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按工人单位工作时间(小时、日、月)规定的工资额。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各类专业人员(如教师、医师、工程师等)按等级规定的月工资额。

  • 基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基准jī zhǔn

    【释义】:

    ①测量时的起算标准。②泛指标准。阿英《〈现代名家随笔丛选〉序记》:“这部随笔编选的基准,是强调在富有社会性的,实用的文字上面。”

  • 批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批准pī zhǔn

    【释义】:

    上级对下级的意见、建议或请求表示同意。陈登科《风雷》:“应维业深受感动,代表师党委,批准了祝永康的请求。”

  • 范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范准fàn zhǔn

    【释义】:

    规范准则。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但各个演出,自定规律,并无共同的范准。”

  • 获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获准huò zhǔn

    【释义】:

    得到准许。《中国青年报》1982.10.3:“母女俩的诚心感动了教练,小美珠又重新获准返回体校。”

  • 失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失准shī zhǔn

    【释义】:

    ①失去准确性;不准确。《新民晚报》1987.8.17:“商店衡器失准现象又趋突出。”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如:个别队员在比赛中大为失准。

  • 吃不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吃不准chī bu zhǔn

    【释义】:

    捉摸不住;把握不定。王润滋《内当家》:“你不见上头的政策,像奶头孩子的脸儿,一天十八变,吃不准哩!”

  • 吃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吃准chī zhǔn

    【释义】:

    把握准确。高晓声《陈奂生转业》:“总之吃准了有些相像的地方,不过是吃不准什么地方像罢了。”

  • 吃得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吃得准chī de zhǔn

    【释义】:

    猜得透,估计得准。《人民日报》1981.6.13:“谁能吃得准!三十年的水往东流,三十年的水往西流。”

  • 国际标准书号-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际标准书号guó jì biāo zhǔn shū hào

    【释义】:

    [英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国际通用的图书出版物的代码。由“ISBN”和10个数字组成,10个数字分成四段,分别为组号、出版者前缀号、书名号、校验号,每段之间用连字符号隔开。20世纪70年起逐渐在世界推广,我国自1987年7月1日起开始使用。

  • 国际标准交谊舞-现代汉语大词典

    国际标准交谊舞guó jì biāo zhǔn jiāo yì wǔ

    【释义】:

    即国际体育舞蹈。

  • 水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准shuǐ zhǔn

    【释义】:

    ①犹水平。指某一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邹韬奋《期望》:“现在要在文字的写作技术上使它大众化起来,由此提高一般的知识水准。”②指地球各部分的水平面。

  • 水准仪-现代汉语大词典

    水准仪shuǐ zhǔn yí

    【释义】:

    测量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一种仪器。主要由望远镜、管水准器、基座和三角架等组成。

  • 没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没准méi zhǔn

    【释义】:

    说不定,不一定。茅盾《小巫》:“老爷为的贩‘货’,上海这条路每月总得去一次,三天五天,或是一星期回来,都没准。”

  • 恩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恩准ēn zhǔn

    【释义】:

    敬词。指君主批准臣子的请求。今多指上司同意下级的请求。含戏谑意。如:承蒙上峰恩准,我得以去海南休假一周。

  • 定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定准dìng zhǔn

    【释义】:

    ①一定的标准、程式。如:法医鉴定都有定准,不能随便胡来。②一定的规律;可以凭信的准确性。叶圣陶《小病》:“固然,中一颗枪弹或者遇到些旁的危险,也同打中彩票的头奖一样,是没有定准的。”③肯定,一定。杨朔《三千里江山》:“山洞子很深,远远一望,洞口有钱眼大,露出鱼肚色。耳朵边上哗哗哗哗,响的挺欢,地面上定准有股小水流。”

  • 邀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邀准yāo zhǔn

    【释义】:

    得到许可。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他的汽车司机想告半天假也没邀准。”

  • 彝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彝准yí zhǔn

    【释义】:

    固定制度;准则。

  • 红外线瞄准镜-现代汉语大词典

    红外线瞄准镜hóng wài xiàn miáo zhǔn jìng

    【释义】:

    利用红外线能夜间瞄准目标的仪器。可直接安装在枪支上作为瞄准器具。

  • 标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biāo zhǔn

    【释义】:

    ①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毛泽东《实践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②榜样;规范。如:标准音。

  • 标准大气压-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大气压biāo zhǔn dà qì yā

    【释义】:

    也叫物理大气压、大气压。已淘汰的计量压强的单位。1标准大气压=101.325千帕。

  • 标准化-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化biāo zhǔn huà

    【释义】:

    为适应科学发展和组织生产等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考试等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标准,叫标准化。标准化可分国际或全国范围的标准化及各个部门的标准化。《中国青年报》1992.11.21:“今后各类考试都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

  • 标准化石-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化石biāo zhǔn huà shí

    【释义】:

    在地质年代中存在时间短、地理分布广、数量多且特征明显的化石。可用于地层对比和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 标准台-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台biāo zhǔn tái

    【释义】:

    拖拉机的统一计算单位,每十五个牵引马力叫一标准台。如一台三十六个牵引马力的拖拉机就等于2.4个标准台。

  • 标准件-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件biāo zhǔn jiàn

    【释义】: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规格生产的零件或部件。能通用在各种机器、仪器、设备、建筑物上,并具有互换性。

  • 标准时-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时biāo zhǔn shí

    【释义】:

    ①同一标准时区内各地共同使用的时刻,一般以这个地区的中间一条子午线的时刻为准。②一个国家各地共同使用的时刻,一般以首都所在时区的标准时为准。我国的标准时为北京时间,即东八时区的标准时,比以本初子午线为中线的零时区早八小时。

  • 标准时区-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时区biāo zhǔn shí qū

    【释义】:

    按经线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二十四区,每一区跨十五度,称为一个标准时区。

  • 标准时间-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时间biāo zhǔn shí jiān

    【释义】:

    指采取某种技术措施或使用某种仪器所规定的最佳使用时间。胡万春《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必须要摸索出新的减压标准时间。工程师提出了试验方案,先试验美国的减压标准时间,然后再试验波兰的。”

  • 标准音-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音biāo zhǔn yín

    【释义】:

    ①某一语言的规范语音。一般都采用占优势的地方方言的语音系统。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②音乐术语。指用作定音的a。音,频率为440赫兹。在1939年5月于伦敦召开的国际会议决定。主要用于合唱、合奏时的定音、作曲时的定调以及乐器音高校正等。也称国际标准音。

  • 标准语-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语biāo zhǔn yǔ

    【释义】:

    有一定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是全民族的交际工具。如汉语的普通话。

  • 标准像-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像biāo zhǔn xiàng

    【释义】:

    指正面半身免冠相片。《上海法制报》1988.5.9:“‘沈老板’为李戈年拍摄了标准像,填写了登记表。”

  • 标准镜头-现代汉语大词典

    标准镜头biāo zhǔn jìng tóu

    【释义】:

    照相机镜头的一种。焦距长度与所用感光片的对角线长度基本相仿,在大部分情况下视角适中,一般在50°左右,故运用最广。

  • 校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校准jiào zhǔn

    【释义】:

    校验而使其准确。如:校准天平;校准仪器。

  • 核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核准hé zhǔn

    【释义】:

    审核批准。如:此方案审计机关已经核准。

  • 案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案准àn zhǔn

    【释义】:

    旧式公文中引述平行官署来文的起头用语。简称准。茅盾《尚未成功》:“派到他手上的公文,无非是照抄来文加上‘案准’‘相应’的套头。”

  • 较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较准jiào zhǔn

    【释义】:

    校验使之符合标准。鲁迅《估〈学衡〉》:“所以,决用不着较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

  • 规矩准绳-现代汉语大词典

    规矩准绳guī jǔ zhǔn shéng

    【释义】:

    指一定的标准、成规。语出《孟子·离娄上》:“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廖仲恺《答胡适论井田书》:“先生能够早日把《国语的文法》做好寄来…使国语的文学有个规矩准绳。”

  • 规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规准guī zhǔn

    【释义】:

    规矩准绳。喻规则;准则。老舍《老张的哲学》:“以前跟你说过,我也有意于此,现在虽有七八成,到底还没定规准。”

  • 放之四海而皆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放之四海而皆准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释义】:

    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为准则。秦牧《画蛋·练功》:“这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作“放诸四海而皆准”。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

  • 放诸四海而皆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放诸四海而皆准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释义】:

    见“放之四海而皆准”。

  • 敕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敕准chì zhǔn

    【释义】:

    原指行事得到诏命准许。后泛指经当局许可。鲁迅《祝〈涛声〉》:“看现在的景况,凡有敕准或默许其存在的,倒往往会被一部分人们摇头。”

  • 照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照准zhào zhǔn

    【释义】:

    ①对准。茅盾《子夜》:“他跳起来,随手抓住了鸦片烟枪气吼吼地抢前一步,照准阿六头上就打过去。”②旧时公文用语。同意下级的请求。瞿秋白《“打倒帝国主义”的古典》:“不到两年,这口号就变成了奉旨照准的标语。”

  • 龙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龙准lóng zhǔn

    【释义】:

    用指帝王之鼻。鲁迅《铸剑》:“咱们大王的龙准是很高的。”

  • 瞄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瞄准miáo zhǔn

    【释义】:

    射击时注视目标,以期命中。茅盾《小巫》:“他拿出一枝手枪来,拆卸机件,看了半天,又装好,又上足了子弹,几次拿在手里,瞄准了,像要放。”

  • 瞅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瞅准chǒu zhǔn

    【释义】:

    看准确;看中。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他瞅准了目标,骂了声‘他妈的’,连手掌带钞票使劲一拍,把桌子上的灯火都震得吃惊地一跳。”束为《好人田木瓜》:“早两天也好,迟两天也好,偏偏瞅准俺儿娶媳妇的时候出祸事。”

  • 音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音准yīn zhǔn

    【释义】:

    音乐上指音高的准确程度。

  • 鼻准-现代汉语大词典

    鼻准bí zhǔn

    【释义】:

    鼻尖;鼻梁。郭沫若《日本民族发展概况》:“这是阿里安人种,眼色蔚蓝,鼻准高,多毛。”

  • 一准-汉语大词典

    一准

    【1】见“一準”。

  • 三准-汉语大词典

    三准

    【1】指调高下,分并财,散积聚。《管子·轻重甲》:“故知三准同筴者,能爲天下。不知三准之同筴者,不能爲天下。”{马非百}新诠引{尹桐阳}云:“三准者,一調高下,二分并財,三散積聚也。”一说指万物通﹑万物运﹑万物贱三条准则。见《管子集校》{郭沫若}案语。

  • 不准-汉语大词典

    不准

    【1】不许可;不允许。《水浒传》第六回:“那婦人已知告狀不准﹐放下心﹐不怕他。”《儿女英雄传》第二回:“我有一句糊塗話不敢説﹐只怕父母不准。”{{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八回:“不准汉奸讲话!”【2】不一定;说不定。{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你这块同{胡博士}一起到{美国}镀过的灿烂的黄金﹐不准哪一天就要变成粪土呢。”{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照他的想法﹐这一仗不准能打上。”

  • 中准-汉语大词典

    中准

    【1】见“中準”。

  • 前准-汉语大词典

    前准

    【1】见“前準”。

  • 包准兒-汉语大词典

    包准兒

    【1】担保﹐一定。如:今年包准儿又是个大丰收年。

  • 允准-汉语大词典

    允准

    【1】同意,准许。{{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武则天}时{张鷟}判词说﹐鸿胪寺中{吐蕃}使人素知物情﹐要求买绫绵及弓箭等物﹐都应该允准。”

  • 兑准-汉语大词典

    兑准

    【1】称准,秤足。《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縣尹教取裹肚和銀子上來﹐分付庫吏﹐把銀子兑准回復。”

  • 玄准-汉语大词典

    玄准

    【1】高鼻子。{汉}{桓宽}《盐铁论·道虚》:“〔{盧敖}〕見一士焉﹐深目玄准﹐雁頸而鳶肩。”

  • 准-汉语大词典

    《廣韻》之尹切,上準,章。【1】允许;批准。《周书·文帝纪下》:“乃於戰所﹐准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宋}{李上交}《近事会元·金银铜鱼帒》:“至{垂拱}二年正月﹐諸州都督刺史並准京官帶魚帒。”《水浒传》第一一一回:“那人道:‘好漢聽禀﹐小人是此間{揚州}城外{定浦村}{陳將士}家干人﹐使小人過{潤州}投拜{吕樞密}那里獻糧。准了﹐使箇虞候和小人同回。’”《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我要放他﹐你又苦苦的不准。”【2】依据;根据。{汉}{王褒}《洞箫赋》:“於是{般匠}施巧﹐{夔}{襄}准法。”{唐}{薛用弱}《集异记·王安国》:“寇詎敢逃焉﹐里人送邑﹐皆准於法。”{宋}{宋咸}《进<孔丛子>表》:“臣{咸}言:准中書札子﹐以臣注《孔叢子》﹐奉聖旨附遞投進者。”{梁启超}《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准是以談﹐謂土地之地代﹐以食社会之賜故﹐而當然屬於國家之所有。”【3】同“[準]”。标准;准则。《南齐书·礼志上》:“〔{永明}〕十一年﹐右僕射{王晏}﹑吏部尚書{徐孝嗣}﹑侍中{何胤}奏:‘故太子祔太廟﹐既無先准。’”《梁书·孔休源传》:“〔{徐孝嗣}〕曰:‘{董仲舒}﹑{華令思}何以尚此﹐可謂後生之准也。’”{唐}{崔行功}《赠太师孔宣公碑》:“及埏深夏屋﹐樹列遠方﹐五勝迭遷﹐六籍無准。”{清}{李渔}《慎鸾交·心归》:“二位的話都作不得准﹐且聽{王又嬙}的尊裁。”【4】同“[準]”。推断;衡量。{汉}{王充}《论衡·讲瑞》:“夫三王之時﹐麟毛色﹑角趾﹑身體高大不相似類。推此准後世﹐麟出必不與前同﹐明矣!”准﹐一本作“準”。《周书·姚增垣传》:“〔{姚增垣}〕對曰:‘臣無聽聲視色之妙﹐特以經事已多﹐准之常人﹐竊以憂懼。’”{宋}{王安石}《上时政书》:“以古准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爲。”【5】同“[準]”。折算;折合;抵偿。《管子·山至数》:“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幣﹐以幣准穀而授禄。”《南齐书·王敬则传》:“漸及{元嘉}﹐物價轉賤﹐私貨則束直六千﹐官受則匹准五百。”{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我有心看上她與我做個媳婦﹐就准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秋练》:“既歸所自置貨﹐資本大虧﹐幸少從女言﹐得厚息﹐略相准。”【6】同“[準]”。准确。《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那客人真箇只撿細絲稱准﹐付與{施復}。”{鲁迅}《且介亭杂文·儒术》:“这种教训﹐是从当时的事实推断出来的﹐但施之{金}{元}而准﹐按之于{明}{清}之际而亦准。”【7】同“[準]”。一定;肯定。《水浒传》第四六回:“〔{楊雄}〕尋思:‘此一事准是{石秀}做出來的。’”{清}{李渔}《奈何天·厓略》:“大爺的田税房租﹐一年准有四十萬。”{鲁迅}《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8】同“[準]”。用作名词﹐犹把握﹔准头。或表示确定的主意﹑方式﹑规律等。{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他是一箇紫衫银帶祗候人﹐他倒肯憐咱困窮﹐齎發與雪花銀﹐齎發的我功名有准。”【9】同“[準]”。犹言足;整。《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兩個老人家不道女兒執性如此﹐無可奈何﹐准准的看守了一夜。”《何典》第二回:“今又猝不及備﹐要拿出准千准萬銀子來﹐甚覺費力。”【10】同“[準]”。鼻子。《战国策·中山策六》:“若乃其眉目准頞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主之后﹐非諸侯之姬也。”{鲍彪}注:“准﹐鼻。”{汉}{王充}《论衡·骨相》:“{高祖}隆准﹐龍顔﹑美鬚。左股有七十二黑子。”【11】“[準]”的简化字。

  • 准折-汉语大词典

    准折

    【1】变卖;折价。《水浒传》第四四回:“三人酒至半酣﹐計算酒錢﹐{石秀}將這担柴也都准折了。”《红楼梦》第八十回:“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銀子﹐把你准折賣給我的。”{元}{曾瑞}《哨遍·羊诉冤》套曲:“窮養的無巴避。待准折舞裙歌扇﹐要打摸暖帽春衣。”【2】偿还;抵偿。《红楼梦》第七三回:“把姑娘的東西丢了﹐他倒賴説姑娘使了他們的錢﹐這如今竟要准折起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便是{褚}家那六十兩頭﹐雖則年年清利﹐却則是些貨錢准折﹐又還得不爽利。”《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只聽他父親道:‘你既然到此﹐不可空回﹐把這桩東西交付與你去尋個下半世的榮華﹐也好准折你這場辛苦。’”

  • 准奏-汉语大词典

    准奏

    【1】君主批准臣属的奏章。《水浒传》第二回:“{仁宗}准奏﹐賞賜{洪信}﹐復還舊職。”《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奏上時﹐朝廷准奏有旨﹐不但地方上的風俗責成他整頓﹐便那省的文武大小官員﹐但有不守官箴﹐不惜民瘼的﹐一并准他一體奏參。”

  • 准伏-汉语大词典

    准伏

    【1】在供词或公文上签画的花押。{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取官綿紙一張﹐着司房責下口詞﹐等他夫妻兩個畫了准伏﹐當堂判個‘斬’字。”{元}{王仲文}《救孝子》第四折:“但凡刑人﹐必然屍親有准伏﹐方可定罪。”

  • 准定-汉语大词典

    准定

    【1】肯定,一定。《水浒传》第十回:“若不是倒了草廳﹐我准定被這厮們燒死了。”

  • 准繩-汉语大词典

    准繩

    【1】引申为标准;准则。{章炳麟}《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且日月山水諸文﹐宛轉悉如其像﹐非若隸書之局就准繩﹐與形相失。”【2】测定平直的器具。准,测定平面的水准器;绳,量直线的墨线。《吕氏春秋·分职》:“巧匠爲宫室﹐爲圓必以規﹐爲方必以矩﹐爲平直必以准繩。”{毕沅}校注:“{李}本作准﹐别本作準。”

  • 准況-汉语大词典

    准況

    【1】见“准况”。

  • 准式-汉语大词典

    准式

    【1】依照准则或样式。{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九月·登高》:“考{真覺寺}建於{明成祖}﹐因番僧{版的達}入貢金佛五軀﹑金剛寶座規式﹐封以國師﹐賜居此寺。{憲宗}九年﹐准式建寶座﹐累石臺高五丈﹐藏級於壁﹐蝸旋而上。”{唐}{孙逖}《立忠王为皇太子制》:“宜膺擇嗣之舉﹐俾受昇儲之命﹐可立爲皇太子﹐仍取來月内擇日册命﹐所司准式主者施行。”【2】标准;楷模。{南朝} {宋}{鲍照}《论国制启》:“當今世問政睦﹐藩國相望﹐君舉必書﹐動成准式。”{南朝} {梁}{萧统}《<文选>序》:“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與日月俱懸﹐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倫之師友。”

  • 准頭-汉语大词典

    准頭

    【1】鼻子的最下端。《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鼻孔之骨界﹐名曰鼻梁骨﹐下至鼻之盡處﹐名曰准頭。”

  • 准信-汉语大词典

    准信

    【1】确信。《水浒传》第一一一回:“你前日{揚州}{陳將士}投降一節﹐未可准信﹐誠恐有詐。”{明}{于谦}《夜坐》诗:“自是歸期難准信﹐生憎銀燭又開花。”【2】确实的消息。《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周三}道:‘趁他們諸位都在這裏﹐我們聽個准信﹐大家去彩一彩!’”

  • 准備-汉语大词典

    准備

    【1】犹备用。{宋}{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臣以爲﹐助役錢本出於民﹐除留准備一分外﹐當盡用雇役以助民力。”【2】预先安排筹划;打算。{宋}{苏轼}《赈济浙西七州状》:“本司除已與提轉商量﹐多方擘畫准備外﹐有合申奏事件﹐謹具畫一如左。”{元}{耶律楚材}《寄暠公堂头同参》诗:“准備金桃三百顆﹐因風寄與老髯公。”

  • 准行-汉语大词典

    准行

    【1】准许;许可。《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這{餘杭縣}中﹐也有幾家官妓﹐輪番承置。但是訟諜中犯着妓者名字﹐便不准行。”{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其新丁例﹐係十六歲方許開報﹐如幼小不成丁及女子﹐俱不准行。”

  • 准格-汉语大词典

    准格

    【1】犹言标准,规格。《新五代史·杂传·李怿》:“{懌}笑曰:‘年少舉進士登科﹐蓋偶然爾。後生可畏﹐來者未可量﹐假令予復就禮部試﹐未必不落第﹐安能與英俊爲准格?’”

  • 准算-汉语大词典

    准算

    【1】犹折算;抵帐。{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查交待》:“非多粘冒領﹐重叠開銷﹐即混設私支﹐希圖准算。正以其錢糧欵項繁多﹐頭緒急難清理﹐故思朦混新官﹐以希接受。”《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寫借票時﹐只揀上好美産﹐要他寫做抵頭﹐既寫之後﹐這産業就不許你賣與他人﹐及至准算與他﹐又要減你的價錢。”《元典章·户部·仓粮对色准算》:“各依御史臺所擬﹐對色准算﹐餘有短少粳米﹑小麥數目﹐移咨著落本界倉官人等﹐追徵納完。”

  • 准程-汉语大词典

    准程

    【1】一定的规程,确定的把握。{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洞賓}云:‘我十年苦志﹐一舉成名﹐是荷包裏東西﹐拿得定的。神仙事渺渺茫茫﹐有甚麽准程。’”

  • 准擬-汉语大词典

    准擬

    【1】准备;安排。{唐}{元稹}《董逃行》:“縫綴難成裁破易﹐何况曲針不能伸巧指﹐欲學裁縫須准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太子國中第二貴﹐出入百司須准擬﹐因何從騎不過十﹐聳轡途程來至此?”【2】料想;打算;希望。{清}{陈维崧}《贺新郎·甲寅除夕十四》词:“准擬東風來歲好﹐屏當春衫細馬﹐看士女鞦韆笑打。”{唐}{白居易}《不准拟》诗之二:“不准擬身年六十﹐遊春猶自有心情。”《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魚水﹐是前世因緣﹐兩情准擬過千年。”{宋}{王安石}《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诗:“聞有名花即謾栽﹐殷勤准擬故人來。”【3】旧时公文用语。谓批准下级的拟议。《元典章·朝纲·省部减繁格例》:“如已斷(案)公當﹐别無枉屈﹐准擬施行。”

  • 准承-汉语大词典

    准承

    【1】打算;料想。《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光嚴}﹐我見汝常親仏會﹐早入法門﹐准承已悟於无爲﹐誰料由貪於有相。”《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如今世上多顛到﹐莫便准承他幼小﹐他緣壽命各差殊﹐影向於身先自夭。”

  • 准此-汉语大词典

    准此

    【1】犹言按照这样(办理)。旧时常用于对下级和平级的公文。{明}代亦用于诰命。{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钦此钦遵》:“今公牘中有‘准此’二字﹐惟上司行屬員用之。《誠意伯集》所載《御史中丞誥》﹑《宏文館學士誥》﹑《誠意伯誥》﹐末皆云‘宜令{劉基}准此’﹐則此二字{明}代用之誥命。”{宋}《浑王庙牒》载中书札子:“應有合行事件﹐令太常禮院檢會施行劄付{丹州}﹐准此。”{唐玄宗}《加号先圣文宣王诏》:“自今以後﹐兩京國子監{夫子}南面而坐﹐十哲等東西列侍﹐天下諸州﹐亦宜准此。”

  • 准許-汉语大词典

    准許

    【1】允许;许可。{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勅賜勢劍金牌﹐一應貪官污吏﹐准許先斬後聞。”{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二章:“姐夫只准许他在屋子里玩﹐却不让他靠近铁道﹐怕出危险。”

  • 准律-汉语大词典

    准律

    【1】依照法律。{宋}{苏轼}《书学太白诗》:“有狂人{李赤}﹐乃敢自比{謫仙}﹐准律不應從重。”{唐}{白居易}《论姚文秀打杀妻状》:“據刑部及大理寺所斷﹐准律﹐非因鬭争﹐無事而殺者﹐名爲故殺。”

  • 准量-汉语大词典

    准量

    【1】犹瞄准。{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敵臺者以殺敵爲義也……其孔内狹外闊﹐以便左右准量也。”

  • 准頓-汉语大词典

    准頓

    【1】整理安顿。《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老軍打開包裹﹐將出被窩舖下﹐此時天氣尚早﹐准頓好了﹐同小廝走出房去。”

  • 准予-汉语大词典

    准予

    【1】表示准许,同意。多用于公文。{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凡愿意继续服务者﹐在人民政府接管后﹐准予量才录用﹐不使流离失所。”如:准予给假二日。

  • 准頭-汉语大词典

    准頭

    【1】枪上的准星。引申指说话﹑射击等的准确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忙忙到房裏﹐取了槍﹐裝好鉛子﹐跑出來﹐那鴿子已飛到牆頭上﹐我取了准頭﹐扳動機簧﹐颼的一聲着了﹐那鴿子便掉了下來。”

  • 准的-汉语大词典

    准的

    【1】标准;准则。《隋书·王胄传》:“〔{王胄}〕與{虞綽}齊名﹐同志友善﹐於時後進之士咸以二人爲准的。”《梁书·锺嵘传》:“{淄}{澠}並汎﹐朱紫相奪﹐諠譁競起﹐准的無依。”今本《诗品》作“準的”。{周作人}《<蜕龛印存>序》:“古之印章﹐執政所持﹐作信萬國﹐故鑄鑿之事﹐必有世守之法﹐可爲後來准的。”【2】谓射中目标,弄准确。{汉}{王充}《论衡·知实》:“觀色以窺心﹐皆有因緣以准的之。”

  • 准况-汉语大词典

    准况

    亦作“[准況]”【1】据此推断。{汉}{王充}《论衡·商虫》:“藏宿麥之種﹐烈日乾暴﹐投於燥器﹐則蟲不生;如不乾暴﹐閘喋之蟲﹐生如雲煙﹐以蟲閘喋﹐准况衆蟲﹐温濕所生明矣。”{汉}{王充}《论衡·骨相》:“以尺書所載﹐世所共見﹐准况古今﹐不聞者必衆多非一﹐皆有其實。”一本作“准況”。

  • 准詳-汉语大词典

    准詳

    【1】旧时公文用语。意谓批准了上报的材料或请示报告。《红楼梦》第九一回:“昨日縣裏書辦説﹐府裏已經准詳﹐想是我們的情到了。豈知府裏詳上去﹐道裏反駁下來了。”

  • 准則-汉语大词典

    准則

    【1】以之为准则。《隶释·汉桐柏淮源庙碑》:“{仲尼}慎祭﹐常若神在﹐君准則大聖﹐親之{桐柏}奉見廟祠。”【2】标准;原则。《南齐书·张绪传》:“{晋氏}衰政﹐不可以爲准則。”{明}{冯梦龙}《古今谭概·梁宝赵神德》:“{寶}面甚黑﹐廳上憑案以待。須臾{神德}入﹐兩眼俱赤。至階前﹐{寶}即云:‘天上既無雲﹐閃電何以無准則?’答云:‘入門來﹐案後唯見一挺墨。’”

  • 准據-汉语大词典

    准據

    【1】依据。《南齐书·礼志上》:“{永明}中起瓦屋﹐形製宏壯。檢案經史﹐無所准據。”

  • 市准-汉语大词典

    市准

    【1】谓官方确定的市价。《管子·山国轨》:“女貢織帛﹐苟合于國奉者﹐皆置而券之﹐以鄉櫎市准。”

  • 帽准-汉语大词典

    帽准

    【1】缀在帽前装饰用的翡翠珠玉等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准也没有一顆。”

  • 衡准-汉语大词典

    衡准

    【1】喻标准。{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衡准失平﹐匪君不直。”

  • 格准-汉语大词典

    格准

    【1】定准。《隋书·艺术传·张胄玄》:“古曆五星行度皆守恒率﹐見伏盈縮﹐悉無格准。{胄玄}推之﹐各得其真率﹐合見之數﹐與古不同。”

  • 核准-汉语大词典

    核准

    【1】审核批准。如:此方案审计机关已经核准。

  • 案准-汉语大词典

    案准

    【1】旧式公文中引述平行官署来文的起头用语。简称准。{茅盾}《尚未成功》:“派到他手上的公文﹐无非是照抄来文加上‘案准’‘相应’的套头。”

  • 標准-汉语大词典

    標准

    亦作“[標準]”【1】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荀子·儒效》“〔君子〕行有防表”{唐}{杨倞}注:“行有防表﹐謂有標准也。”{毛泽东}《实践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器範自然﹐標准無假。”{吕延济}注:“器量法度出於自然﹐爲人標望准的﹐無所假借也。”【2】榜样;规范。{晋}{孙绰}《丞相王导碑》:“玄性合乎道旨﹐沖一體之自然;柔暢協乎春風﹐温而侔于冬日。信人倫之水鏡﹐道德之標準也。”{元}{沈禧}《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套曲:“孝心未伸﹐孝思怎忍﹐留取箇孝行名兒做標準。”{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示我百篇文﹐詩家一標準。”

  • 獲准-汉语大词典

    獲准

    【1】得到准许。《中国青年报》1982.10.3:“母女俩的诚心感动了教练﹐小{美珠}又重新获准返回体校。”《人民日报》1983.1.6:“{辛德勒}搞到成箱的香烟﹑啤酒和香肠﹐拿去贿赂法西斯将军们﹐获准把工厂迁往{捷克斯洛伐克}山区。”

  • 成准-汉语大词典

    成准

    【1】已确立的准则。《宋书·文帝纪》:“夫舉爾所知﹐{宣尼}之篤訓﹐貢士任官﹐先代之成準。”

  • 敕准-汉语大词典

    敕准

    【1】原谓行事得到诏命准许。后泛指经当局许可。{鲁迅}《南腔北调集·祝<涛声>》:“看现在的景况﹐凡有敕准或默许其存在的﹐倒往往会被一部分人们摇头。”

  • 没准-汉语大词典

    没准

    【1】说不定;不一定。{明}{许三阶}《节侠记·迎内》:“須信燈花没准﹐鵲噪無憑。遥把那淚滴窮泉﹐怕聽蕭蕭打葉聲。”{老舍}《四世同堂》八八:“没准儿﹐他在{日本}兴许还能弄个{日本}老婆呢﹐那他岂不就成了{日本}的皇家女婿啦!”{茅盾}《小巫》二:“老爷为的贩‘货’﹐{上海}这条路每月总得去一次﹐三天五天﹐或是一星期回来﹐都没准。”

  • 批准-汉语大词典

    批准

    亦作“[批準]”【1】上级对下级的意见﹑建议或请求表示同意。{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二章:“{应维业}深受感动﹐代表师党委﹐批准了{祝永康}的请求。”{清}{钱泳}《履园丛话·梦幻·秦桧铁像》:“{熊公}{學鵬}爲{浙江}巡撫﹐〔{秦檜}等〕四鐵像又已擊壞﹐縣官禀聞﹐擬請重鑄。{熊}未批準。”《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包龍圖}見他兩人説得有理﹐就批准了狀詞﹐隨即拘唤{劉天祥}夫婦同來。”

  • 折准-汉语大词典

    折准

    【1】抵偿。{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三折:“你那裏奪來的富﹐折准我那從前受過的苦!”

  • 拿准-汉语大词典

    拿准

    【1】谓十分有把握。{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假饒你手段欺{韓信}﹐舌辯賽{蘇秦}﹐到底個功名由命不由人﹐也未必能拿准。”

  • 無准-汉语大词典

    無准

    【1】没定准,不一定。{明}{高瑞南}《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今生此身﹐恩情兩分﹐暗想來生無准。”{明}{高瑞南}《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佳期只索夢兒頻﹐誰知夢見猶無准。”【2】不准确。《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何期他殺機太深﹐虧損陰隲﹐以致短折﹐非某推算無准也。”

  • 無憑准-汉语大词典

    無憑准

    【1】见“無憑據”。

  • 斡准-汉语大词典

    斡准

    【1】{女真}族姓。见《金史·金国语解》。

  • 憑准-汉语大词典

    憑准

    【1】见“憑準”。

  • 憲准-汉语大词典

    憲准

    【1】法纪。《梁书·王亮传》:“而{縝}言不遜﹐妄陳褒貶﹐傷濟濟之風﹐缺側席之望﹐不有嚴裁﹐憲准將頽。”

  • 應准-汉语大词典

    應准

    【1】应允。《红楼梦》第七二回:“{鳳姐}因問道:‘他可應准了?’{賈璉}笑道:‘雖未應准﹐却有幾分成了。’”

  • 覆准-汉语大词典

    覆准

    【1】覆核批准。{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荒政·总论》:“然後申報上司具疏奏聞﹐候部議之覆准﹐下方尺之詔令﹐往來文移﹐躭延時日。”

  • 酌古准今-汉语大词典

    酌古准今

    【1】见“酌古準今”。

  • 邀准-汉语大词典

    邀准

    【1】谓得到许可。{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四:“他的汽车司机想告半天假也没邀准。”{郑观应}《致苏州电报局总办谢绥之刺史论苏扬小轮书》:“竊思小輪一事﹐現難邀准﹐然終有准行之日﹐不過風氣未開耳。”

  • 許准-汉语大词典

    許准

    【1】准许。《元典章·户部七·支》:“如無許准文字﹐毋得擅自放支分文錢物。”

  • 評准-汉语大词典

    評准

    【1】评议的准则。{南朝}{梁武帝}《原宥散失官物诏》:“百官俸禄﹐本有定數。前代以來﹐皆多評准。頃者因循﹐未遑改革。”

  • 請准-汉语大词典

    請准

    【1】请求批准。{茅盾}《子夜》三:“如果再请准了发行钞票﹐那就更好办了。”{陈嘉庚}《南侨回忆录·购机寿蒋会》:“居留政府对募捐例须请准方可进行﹐况飞机属军械品﹐能否许可未可知。”

  • 議准-汉语大词典

    議准

    【1】审议核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原來前回那{江寧}藩臺升了{安徽}撫臺﹐未曾交卸之前數天﹐就把{繼之}請補了{江都縣}﹐此時部覆回來議准了。”{梁启超}《读度支部奏定试办预算大概情形折及册式书後》:“而此自治預算﹐所最重要者爲諮議局之決議﹐議准之後﹐循例報部﹐部若不駁﹐即生效力。”

  • 霜准-汉语大词典

    霜准

    【1】严肃的法纪。《宋书·蔡兴宗传》:“亂辟害政﹐混穢大猷﹐紛紜彰謬﹐上延詔旨﹐不有霜准﹐軌憲斯淪。”

  • 題准-汉语大词典

    題准

    【1】奏经皇帝批准。《清会典事例·户部八·田赋》:“〔{順治}二年〕又題准民間墳墓﹐有在旗人地内者﹐許其子孫隨時祭埽。”《明会典·六科序》:“{正德}元年題准﹐若係重事﹐特旨令科道記著者﹐即時糾舉﹐不得隱漏。”《清会典事例·吏部二四·满洲铨选》:“{康熙}五十三年題准由將軍副都統選取本處應用之人﹐坐名補授﹐咨部註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