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釁

釁(釁)是什么意思

  • 三釁-汉语大词典

    三釁

    【1】再三以香涂身。{清}{顾炎武}《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知己憐三釁﹐名流重八厨。”【2】喻反复自省。{宋}{黄庭坚}《去年三月清明蒋彦回喜太守监郡》诗:“今當痛自改﹐三釁復三湔。”

  • 三釁-汉语大词典

    三釁

    【1】谓三瑕隙。《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因此五交﹐是生三釁。敗德殄義﹐禽獸相若﹐一釁也;難固易攜﹐讎訟所聚﹐二釁也;名陷饕餮﹐貞介所羞﹐三釁也。”{李善}注:“{杜預}《左氏傳》注曰:釁﹐瑕隙也。”

  • 三釁三浴-汉语大词典

    三釁三浴

    【1】表示郑重其事。{宋}{黄庭坚}《元勋字序》:“有居成功之心則不達﹐自智而敖不能則不達﹐故三釁三沐之﹐而字之曰:‘不伐。’”【2】再三薰香﹑沐浴。表示待以优礼,对人尊重。浴,或作“沐”。《国语·齐语》:“〔{管仲}〕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 迎之于郊。”{韦昭}注:“以香塗身曰釁﹐亦或爲‘薰’。”

  • 中釁-汉语大词典

    中釁

    【1】内部的嫌隙﹑争端。《晋书·刘曜载记论》:“投之遐遠﹐猶懼外侵﹐而處以封畿﹐窺我中釁。”

  • 乘釁-汉语大词典

    乘釁

    【1】利用机会,趁空子。{宋}{梅尧臣}《花娘歌》:“官私乘釁作威稜﹐督促倉惶去閭里。”《晋书·文帝纪》:“是以{段谷}之戰﹐乘釁大捷。”《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金}{元好问}《曹南商氏千秋录》:“夏人乘釁入寇﹐公率領蕃部土豪守禦應敵﹐保以無虞。”

  • 内釁-汉语大词典

    内釁

    【1】内部的嫌隙﹑争端。《宋书·何偃传》:“無慮往歲挫傷﹐續以内釁﹐侮亡取亂﹐誠爲沛然。”

  • 作釁-汉语大词典

    作釁

    【1】制造事端 。《再生缘》第二七回:“黄冠呀﹐爾本{鸞山}道士徒﹐不該作釁起風波。”{明}{朱鼎}《玉镜台记·开场》:“適五胡作釁﹐神州陵沉。”

  • 伺釁-汉语大词典

    伺釁

    亦作“[伺舋]”【1】寻找可乘之机。{清}{谭嗣同}《仁学》二十:“伺釁劫奪焚殺。”《魏书·程骏传》:“{拾夤}僥倖於西南﹐狂虜伺舋於漠北。”《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今{康寧}在南﹐伺釁而動。”

  • 兵釁-汉语大词典

    兵釁

    【1】犹兵端。{宋}{岳珂}《桯史·刘蕴古》:“邊臣不疑﹐密以名聞﹐時兵釁已啓﹐詔許引接。”{明}{刘基}《感兴》诗之一:“誰言潢海操兵釁﹐却産宫庭制禮時。”{梁启超}《论民族争竞之大势》:“若是乎鐵路政略﹐果爲實行帝國主義之良謨也。以故榆營鐵路﹐而{英}{俄}幾開兵釁以争之。”

  • 亡釁-汉语大词典

    亡釁

    【1】逃亡的征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程鄭}﹐其有亡釁乎?不然﹐其有惑疾﹐將死而憂也。”{孔颖达}疏:“{程鄭}身有罪禍﹐懼奔亡之釁。”{杨伯峻}注:“亡釁﹐逃亡之跡象。”

  • 釁-汉语大词典

    《廣韻》計覲切,去震,曉。【1】血祭。谓杀生取血涂物以祭。《周礼·春官·天府》:“上春釁寶鎮及寶器。”{郑玄}注:“釁﹐謂殺牲以血血之。”{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問牛悲釁鐘﹐説彘驚臨牢。”{宋}{陆游}《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诗之二:“獸奔鳥散何勞逐﹐直斬單于釁寳刀。”【2】缝隙;裂痕。《左传·宣公十二年》:“{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孔颖达}疏:“釁是間隙之名。今人謂瓦裂龜裂皆爲釁。”《後汉书·律历志上》:“候氣之法﹐爲室三重﹐户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甲爐既傾﹐乙爐疾繼之﹐丙爐又疾繼之。其中自然粘合。若相承迂緩﹐則先入之質欲凍﹐後者不粘﹐釁所由生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釁﹐裂也。”【3】过失;罪过;缺陷。《左传·庄公十四年》:“人無釁焉﹐妖不自作。”《後汉书·第五伦传》:“諸出入貴戚者﹐頗多瑕釁禁錮之人。”{三国 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久與事接﹐疵釁日興。”【4】祸患;祸乱。《後汉书·隗嚣传论》:“夫功全則譽顯﹐業謝則釁生。”{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三折:“如今削除了這點萌芽﹐方纔是永無後釁。”【5】争端;仇怨。《辽史·耶律合住等传论》:“{六符}啓釁邀功﹐豈國家之利哉?”{宋}{李纲}《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匠竊謂事勢迫矣﹐結釁已深﹐遣使講和﹐必無可和之理。”【6】征兆;迹象。《国语·鲁语上》:“善有章﹐雖賤﹐賞也﹔惡有釁﹐雖貴﹐罰也。”{韦昭}注:“釁﹐兆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近覽{劉氏}傾覆之釁。”【7】兽奋力奔跑之称。《尔雅·释兽》:“獸曰釁。”{郭璞}注:“自奮釁。”{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家大人曰:‘古謂奮爲釁也﹐連言之則曰奮釁。’”{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奔虎攫挐以梁倚﹐仡奮釁而軒鬐。”【8】泛指奋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杜预}注:“釁﹐動也。”【9】涂。《国语·齐语》:“比至﹐三釁﹑三浴之。”{韦昭}注:“以香塗身曰釁。”【10】熏。参见“[釁面吞炭]”。【11】通“[興]”。兴起。《国语·晋语九》:“昔先主{文子}少釁于難。”{俞樾}《群经平议·国语二》:“釁﹐當讀爲‘興’。興與釁亦聲近而通用。‘釁于難’謂興起于患難之中也。”【12】姓。《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公子荆}之母嬖﹐將以爲夫人﹐使宗人{釁}{夏}獻其禮。”{梁履绳}补释引《尚静斋经说》:“據《雜記》﹐釁廟﹐釁器皆宗人職之﹐故{釁夏}即以事爲氏。”

  • 釁累-汉语大词典

    釁累

    【1】谓祸患或事端的牵连。{晋}{葛洪}《抱朴子·酒诫》:“其抑情也﹐劇乎隄防之備決;其御性也﹐過乎腐轡之乘奔:故能内保永年﹐外免釁累也。”{宋}{苏舜钦}《上执政启》:“取{宣尼}觀過之言﹐酌《春秋》原情之義﹐度此釁累﹐漸而收效。”

  • 釁逆-汉语大词典

    釁逆

    【1】叛乱。{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太原王}立功不終﹐陰圖釁逆﹐王法無親﹐已依正刑。”《北史·房彦谦传》:“至如{并州}釁逆﹐須有甄明。若{楊諒}實以詔命不通﹐慮宗社危逼﹐徵兵聚衆﹐非爲干紀。”

  • 釁首-汉语大词典

    釁首

    【1】祸乱之首。《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先主}於是乃厚待{靖}”{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孙盛}曰:“{靖}處室則友于不穆﹐出身則受位非所﹐語信則夷險易心﹐論識則殆爲釁首。”

  • 釁弊-汉语大词典

    釁弊

    【1】指缺失,弊端。《晋书·东海王越传》:“若端坐京輦﹐以失據會﹐則釁弊日滋﹐所憂逾重。”

  • 釁讐-汉语大词典

    釁讐

    【1】仇隙。{唐}{李白}《古风》之十八:“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嘆息﹐{緑珠}成釁讐。”{清}{吴敏树}《黄特轩传》:“故凡爲團兵者﹐必其鄉之人﹐適然與賊角﹐有釁讐而後可用也。”

  • 釁鐘-汉语大词典

    釁鐘

    【1】见“釁鍾”。

  • 釁惡-汉语大词典

    釁惡

    【1】犹罪恶。{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路粹}之奏{孔融}﹐則誣其釁惡。”

  • 釁鬩-汉语大词典

    釁鬩

    【1】发生在兄弟间的嫌隙与争端。《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時{隱太子}釁鬩已構﹐后内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

  • 釁社-汉语大词典

    釁社

    【1】杀牲取血以祭社神。《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于天﹐及{殷}民。”《管子·小问》:“{桓公}踐位﹐令釁社塞禱。”{尹知章}注:“殺生以血澆落于社﹐曰釁社。”

  • 釁浴-汉语大词典

    釁浴

    【1】用芳香的草药涂身(或熏身)并以和汤沐浴洁身。《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郑玄}注:“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孙诒让}正义:“《國語·齊語》云:{管仲}至﹐三釁三浴之。{韋}注云:‘以香塗身曰釁。’……塗﹑浴事本相因﹐此經‘釁浴’﹐亦專取香薰以示絜。”

  • 釁過-汉语大词典

    釁過

    【1】过失;罪。《後汉书·陈蕃传》:“{宣}犯釁過﹐死有餘辜。”

  • 釁眚-汉语大词典

    釁眚

    【1】过失。{宋}{岳飞}《奏辞太尉第四札子》:“〔臣〕粗知義命﹐平居服食器用﹐每安於敝陋﹐正恐綿薄﹐不堪禄賜之厚﹐徒取釁眚。”

  • 釁難-汉语大词典

    釁難

    【1】犹言仇隙。《南史·刘湛传》:“上與{義康}形迹既乖﹐釁難將結﹐{湛}亦知無復全地。”《後汉书·袁绍传》:“昔{賈復}﹑{寇恂}争相危害﹐遇{世祖}解紛﹐遂同輿並出。釁難既釋﹐時人美之。”

  • 釁端-汉语大词典

    釁端

    【1】犹争端;事端。《旧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契丹}與國家﹐恩義非輕﹐信誓甚篤﹐雖多求取﹐未至侵凌。豈可先發釁端﹐自爲戎首!”{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下》:“今者﹐〔{南詔}〕雖起釁端﹐未深爲敵﹐宜化以禮誼。”《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喬太守}〕問{劉公}道:‘當初你兒子既是病重﹐自然該另换吉期……這都是你自起釁端﹐連累女兒。’”{清}{林则徐}《批澳门厅为义律呈诉吐嘧三板至九龙被炮攻击禀》:“該夷果能恪遵法度﹐不起釁端﹐凡我天朝文武各員﹐無不以禮相待。”《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更有一等狠心腸的人﹐詐害親戚﹐侵占鄉里。人人懼憚﹐個個收歛﹐怕生出釁端撞在他網裏了。”

  • 釁龜-汉语大词典

    釁龜

    【1】古代的一种祭祀。杀牲以血涂龟。《初学记》卷三十引{汉}{蔡邕}《月令章句》:“以牲祠龜莢﹐塗以牲血﹐謂之釁龜。”按﹐《管子·山权数》﹑《史记·龟策列传》亦均有衅龟记载。《周礼·春官·龟人》:“上春釁龜﹐祭祀先卜。”

  • 釁咎-汉语大词典

    釁咎

    【1】过失,罪过。{汉}{刘向}《说苑·正谏》:“民之釁咎﹐血成於通塗。”{晋}{葛洪}《抱朴子·百里》:“百姓不堪﹐起爲盗賊﹐釁咎發聞﹐寘于叢棘。”《南史·王藻传》:“尚主之門﹐往往絶嗣;駙馬之身﹐通離釁咎。”

  • 釁鬯-汉语大词典

    釁鬯

    【1】古代丧礼中涂尸的香酒。《周礼·春官·鬯人》:“大喪之大渳﹐設斗﹐共其釁鬯。”

  • 釁孽-汉语大词典

    釁孽

    【1】借指病害。{明}{张居正}《答蜀抚曾确庵》:“譬之人積病雖除﹐餘毒尚存﹐良醫當此時﹐正宜消息﹐緩之則釁孽復萌﹐急之則重傷元氣。”【2】祸害。{明}{归有光}《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之一:“〔人主〕宴安之欲不生﹐而慮周于天下﹐釁孽之萌﹐無所作矣。”《明史·周宗建传》:“此輩一叨隆恩﹐便思踰分﹐狎溺無紀﹐漸成驕恣﹐釁孽日萌﹐後患難杜。”

  • 釁尸-汉语大词典

    釁尸

    【1】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谓之“釁尸”。《周礼·春官·鬯人》“釁鬯”{汉}{郑玄}注:“釁尸以鬯酒使之香美者。”{孙诒让}正义:“鬯酒即秬鬯之酒﹐取其芬芳條暢以釁尸﹐又以和浴湯﹐去其臭惡﹐使之香美也……凡大渳﹐以鬯塗尸而浴﹐故謂之釁﹐與以血塗鍾鼓謂之釁﹐義同。”

  • 釁厩-汉语大词典

    釁厩

    【1】涂牲血于新修治的马厩。《周礼·夏官·圉师》:“春除蓐﹐釁厩﹐始牧。”{孙诒让}正义:“新作厩﹐則以牲血釁之﹐以神明之也。”

  • 釁隟-汉语大词典

    釁隟

    【1】衅隙。《旧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蕃漢雜用﹐國無釁隟。”

  • 釁主-汉语大词典

    釁主

    【1】古代杀牲以血涂随军的迁庙之主与社主。《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大師﹐則掌其戒令﹐涖大卜﹐率執事﹐涖釁主及軍器。”{郑玄}注:“主謂遷廟之主及社主在軍者也……凡師既受甲﹐迎主于廟及社主祝奉以後﹐殺牲以血塗主及軍器﹐皆神之。”

  • 釁潔-汉语大词典

    釁潔

    【1】古人为祓除秽恶,涂香于身而后入浴以示洁。{清}{王筠}《菉友肊说》:“《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釁浴。’言人解療生疾之時﹐故於水上釁潔之也。”

  • 釁勇-汉语大词典

    釁勇

    【1】犹奋勇。{清}{梅曾亮}《闲园诗序》:“濱海之居﹐茭葦魚蛤之利﹐土沃地荒﹐釁勇奪争﹐屢讞不成。”

  • 釁鼓-汉语大词典

    釁鼓

    【1】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杜预}注:“殺人以血塗鼓﹐謂之釁鼓。”{唐}{独孤及}《为张濠州谢上表》:“頃身陷凶族﹐待罪黄沙﹐幾社釁鼓﹐職臣之分。”{明}{张煌言}《祭延平王文》:“{温禺}釁鼓﹐{屠耆}染戕。”《左传·定公四年》:“君以軍行﹐祓社釁鼓﹐祝奉以從。”{杜预}注:“師出﹐先事祓禱於社﹐謂之宜社;於是殺牲以血塗鼓鼙爲釁鼓。”

  • 釁沐-汉语大词典

    釁沐

    【1】本谓用芳香的草涂身后沐浴以去除秽恶。引申指认真研究,取精用宏。{清}{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敬}自能執筆之後﹐求之於{馬}{鄭}而去其執……求之於恢奇弔詭之技力而去其詐悍﹐淘汰之﹐播揚之﹐摩揣之﹐釁沐之﹐得於一是而止。”

  • 釁辱-汉语大词典

    釁辱

    【1】谓蒙祸受辱。《隋书·越王侗传》:“{有窮}之在{夏}時﹐{犬戎}之於{周}代﹐釁辱之極﹐亦未是過。”

  • 釁鍾-汉语大词典

    釁鍾

    亦作“[釁鐘]”【1】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赵岐}注:“新鑄鍾﹐殺牲以血塗其釁郄﹐因以祭之曰釁。”鍾﹐一本作“鐘”。{王夫之}《四书稗疏·孟子》:“釁﹐祭名﹐血祭也。凡落成之祭曰釁……鐘有釁郄﹐必不成音﹐自當改鑄。以血塗之﹐曾何所補!”按﹐{王}说与{赵}注微异。

  • 釁穢-汉语大词典

    釁穢

    【1】过失,秽行。《後汉书·王畅传》:“〔{暢}〕拜{南陽}太守……下車奮厲威猛﹐其豪黨有釁穢者﹐莫不糾發。”

  • 釁稔惡盈-汉语大词典

    釁稔惡盈

    【1】犹言罪大恶极。《南史·鲁爽等传论》:“{宗越}釁稔惡盈﹐旋至夷戮。”

  • 釁故-汉语大词典

    釁故

    【1】罪情,罪行。《北史·外戚传·李惠》:“{惠}素爲{文明太后}所忌﹐誣{惠}將南叛﹐誅之……{惠}本無釁故﹐天下冤惜焉。”《後汉书·蔡邕传》:“若器用優美﹐不宜處之冗散;如有釁故﹐自當極其刑誅。”

  • 釁情-汉语大词典

    釁情

    【1】罪情,罪恶的用心。《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吴}主使以並尊二帝之議往告于{漢}……丞相{亮}({諸葛亮})曰:‘{權}有僭逆之心久矣﹐國家所以略其釁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 釁愆-汉语大词典

    釁愆

    【1】犹衅咎。{明}{张居正}《谢免自陈疏》:“上不能燮調元化﹐佐明主以察璣衡;下不能振舉宏綱﹐率郡僚而修品式。諸所注措﹐每見乖違﹐積此釁愆﹐殆非朝夕。”

  • 釁兆-汉语大词典

    釁兆

    【1】犹征兆。事情发生之前的迹象。《宋书·谢晦传》:“陛下躬覽篇籍﹐研覈是非﹐釁兆之萌﹐宜應深察。”

  • 釁聞罕漫-汉语大词典

    釁聞罕漫

    【1】不明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在乎混混茫茫之時﹐釁聞罕漫﹐而不昭察。”{李周翰}注:“釁聞罕漫﹐不明貌。”

  • 釁面吞炭-汉语大词典

    釁面吞炭

    【1】谓毁容变声。表示蓄志报仇。《汉书·贾谊传》:“{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襄子}﹐五起而不中。”{颜师古}注:“{鄭氏}曰:‘釁﹐漆面以易貌;吞炭﹐以變聲也。’釁﹐熏也﹐以毒藥熏之。”

  • 釁隙-汉语大词典

    釁隙

    【1】犹祸乱。{王闿运}《衡阳彭公行状》:“{兩江}地大政殷﹐臣不善理財﹐不習夷情﹐必多決裂﹐或生釁隙。”【2】仇怨;隔阂。{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姚元崇}與{張説}同爲宰輔……{姚}既病﹐誡諸子曰:‘{張丞相}與吾不協﹐釁隙甚深。’”《後汉书·袁术传》:“{紹}議欲立{劉虞}爲帝﹐{術}好放縱﹐憚立長君﹐託以公義不肯同﹐積此釁隙遂成。”【3】疏漏,缺失。《金史·翟永固传》:“{宋}人事本朝無釁隙﹐伐之無名。”【4】纠纷,争执。{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甲之所爲﹐無不善者。欲開釁隙﹐而無其端。”【5】裂缝;可乘之隙。{宋}{司马光}《论横山疏》:“乘我釁隙﹐侵噬疆埸。”《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時論者議欲自伐{吴}﹐‘三征’獻策各不同。詔以訪{嘏}”{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唯有進軍大佃﹐最差完牢……釁隙時聞﹐討速決。”{章炳麟}《五无论》:“是四制者﹐特初級苟偷之法﹐足以補苴釁隙而已。”

  • 釁禍-汉语大词典

    釁禍

    【1】祸乱。《宋书·谢晦传》:“凶狡無端﹐妄生釁禍。”

  • 釁會-汉语大词典

    釁會

    【1】有隙可乘的时机。《晋书·谢安传》:“既而{安}奏{苻堅}喪敗﹐宜乘其釁會﹐以{玄}爲前鋒都督﹐率冠軍將軍{桓石虔}徑造{渦}{潁}﹐經略舊都。”

  • 尋釁-汉语大词典

    尋釁

    【1】寻隙挑衅。{老舍}《四世同堂》二七:“看亲家的病一天比一天的好﹐又搭上{冠}家也没敢再过来寻衅﹐他觉得自己已尽了责任﹐也就不必常常的来了。”{清}{林则徐}《批澳门厅为义律呈诉吐密三板至九龙被炮攻击禀》:“是此次實由該夷先來尋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以爲尋釁﹐則素不往來;以爲奪婚﹐則媪又無子。”

  • 奮釁-汉语大词典

    奮釁

    【1】见“奮舋”。

  • 咎釁-汉语大词典

    咎釁

    亦作“[咎舋]”【1】罪过。《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紹}遣將攻之”{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袁紹}與{瓚}書曰:〕懼於飛矢迸流﹐狂刃横集﹐以重足下之禍﹐徒增孤之咎釁也。”{前蜀}{杜光庭}《张相公九曜醮词》:“詳評獄訟﹐裁制典刑﹐或爽重輕﹐慮招咎舋。”

  • 啓釁-汉语大词典

    啓釁

    【1】引发嫌隙;挑起争端。{明}{{张敬修}等}《文忠公行实》:“太師復以書抵{王公}曰:今之議者﹐皆謂和戎示弱﹐開市啓釁﹐此殆不然。”{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中国}在{满清}政府统治下﹐即使不因鸦片启衅﹐迟早也要被出卖﹐沦为半殖民地。”《明史·梁震传》:“{震}曰:‘凡啓釁者﹐謂寇不擾邊﹐我横挑邀功也。今數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

  • 待釁-汉语大词典

    待釁

    【1】窥伺瑕隙。{三国} {魏}{曹植}《谏伐辽东表》:“東有待釁之{吴}﹐西有伺隙之{蜀}。”《宋史·钱即传》:“願敕邊臣先爲不可勝以待釁﹐庶可得志。”

  • 外釁-汉语大词典

    外釁

    【1】指与外国的争端。《清史稿·选举志四》:“〔{同治}〕十年﹐以外釁迭啓﹐時事日艱。”《宋书·蔡兴宗传》:“若内難得弭﹐外釁未必可量。”《文明小史》第三回:“據你説起來﹐難道他們敢打死外國人不成?他們有幾个腦袋﹐敢替朝廷開此外釁呢?”

  • 宿釁-汉语大词典

    宿釁

    【1】往昔的嫌隙。《南史·隐逸传上·宗少文》:“除其宿釁﹐倍其惠澤﹐貫叙門次﹐顯擢才能﹐如此而已。”

  • 姦釁-汉语大词典

    姦釁

    亦作“[奸釁]”【1】指奸诈不轨的事端。《宋书·孝武帝纪》:“自今刺史守宰﹐動民興軍﹐皆須手詔施行。唯邊隅外警﹐及姦釁内發﹐變起倉卒者﹐不從此例。”{晉}{葛洪}《抱朴子·诘鲍》:“恐姦釁之不虞﹐故嚴城深池以備之。”{明}{张四维}《双烈记·忠陷》:“要謀成須用嚴刑﹐這干繫信非輕﹐須知遺患﹐畫虎不成﹐那時人笑﹐徒爲畫餅。囑伊家停留長智生奸釁﹐要牢固這深穽。”【2】奸言与嫌隙。{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初聞{郭公則}{辛仲治}通内外之言﹐造交遘之隙﹐使士民不協﹐姦釁並作﹐聞之愕然﹐爲增忿怒。”

  • 嫌釁-汉语大词典

    嫌釁

    亦作“[嫌舋]”【1】犹嫌隙。{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時{梁太祖}在京﹐素聞{崇}之輕佻﹐{贊}復有嫌舋﹐馳入請見﹐於上前具言二公長短。”{唐}{陆贽}《奉天奏李建徽杨惠元两节度兵马状》:“齟齬不和﹐嫌釁遂構﹐俾之同處﹐必不兩全。”{清}{洪昇}《长生殿·献发》:“自來寵多生嫌釁。”

  • 嬰釁-汉语大词典

    嬰釁

    【1】获罪。{宋}{秦观}《自作挽词》:“嬰釁徙窮荒﹐茹哀與世辭。”

  • 瑕釁-汉语大词典

    瑕釁

    亦作“[瑕舋]”【1】可乘之隙;嫌隙,隔阂。{清}{陈梦雷}《绝交书》:“海賊雖已連和﹐彼此未忘瑕釁﹐不若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圖﹐以分兵勢。”《史记·李斯列传论》:“{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覽古今﹐所由改趣﹐因緣侵辱﹐或起瑕舋。”{清}{方苞}《蜀汉後主论》:“夫{孔明}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馬}氏君臣之瑕釁﹐雖北定中原可也。”【2】引申指事端。{清}{薛福成}《乙亥应诏陈言疏》:“〔西人〕恃其詐力﹐要挾多端。違一言而瑕釁迭生﹐牽一髮而全神俱動。”【3】指罪过,过失。《後汉书·第五伦传》:“然諸出入貴戚者﹐類多瑕釁﹑禁錮之人﹐尤少守約安貧之節。”《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皇帝〕乃詔掌文之臣{令狐楚}等……叙(忠賢者)瑕釁之本末﹐紀謡諑之淺深﹐編次指明﹐勒成(《元和辨謗》)十卷。”《北史·苏威传》:“{威}自陳精誠不能上感﹐瑕釁屢彰﹐罪當萬死。”

  • 末釁-汉语大词典

    末釁

    【1】后来的过失。《後汉书·窦宪传论》:“{竇憲}率羌胡邊雜之師﹐一舉而空朔廷﹐至乃追奔{稽落}之表﹐飲馬{比鞮}之曲﹐銘石負鼎﹐薦告清廟。列其功庸﹐兼茂於前多矣﹐而後世莫稱者﹐章末釁以降其實也。”

  • 構釁-汉语大词典

    構釁

    【1】构成衅隙;结怨。《北史·杨昱传》:“太后問狀﹐{昱}具對{元氏}構釁之端﹐言至哀初。”《花月痕》第十二回:“其實{士規}不自構釁﹐{荷生}那裏認得這個{士規}大名。”{郭沫若}《今昔集·世界大战的归趋》:“{日}寇平时所仰给的是{美国}汽油﹐与{美国}构衅之后﹐这项供给当然会断绝。”

  • 犯釁-汉语大词典

    犯釁

    【1】犹犯罪。《宋书·孝武帝纪》:“在朕受命之前﹐凡以罪徙放﹐悉聽還本。犯釁之門﹐尚有存者﹐子弟可隨才署吏。”

  • 狂釁-汉语大词典

    狂釁

    【1】大罪。《宋书·范晔传》:“吾狂釁覆滅﹐豈復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

  • 猜釁-汉语大词典

    猜釁

    【1】因猜疑而生嫌隙。《晋书·王彪之传》:“事任如此﹐猜釁已構﹐欲作匹夫﹐豈有全地邪?”《隋书·高熲苏威传论》:“若使遂無猜釁﹐克終厥美﹐雖未可參蹤{稷}{契}﹐足以方駕{蕭}{曹}。”{清}{方苞}《周官辨伪二》:“每見甿庶之家﹐嫠者改適﹐猜釁叢生﹐變詐百出。”

  • 臧釁-汉语大词典

    臧釁

    【1】贪赃的嫌疑。《後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太守{第五倫}擢爲督郵。時{烏程}長有臧釁﹐{倫}使收案其罪。”

  • 戰釁-汉语大词典

    戰釁

    【1】引起战争的事端。{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不能再掀起{匈奴}内部的战争﹐更不能在塞上挑起战衅。”{曹之骐}《腾越光复纪略》:“{蔣樹本}亦为{蒙化}鄉兵所敗﹐戰釁既啓﹐{騰}{永}皇皇。”

  • 敵釁-汉语大词典

    敵釁

    【1】敌人的挑衅。{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八:“吾觀敵釁未已﹐今既不用吾計﹐吾不復言。然切料敵必再來﹐要當先爲之備也。”

  • 變釁-汉语大词典

    變釁

    【1】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晋书·刘颂传》:“夫{吴}{越}剽輕﹐{庸}{蜀}險絶﹐此故變釁之所出﹐易生風塵之地。”《三国志·蜀志·邓艾传》:“{鍾會}﹑{胡烈}﹑{師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變釁以結。詔書檻車徵{艾}。”

  • 抉瑕摘釁-汉语大词典

    抉瑕摘釁

    【1】谓刻意挑剔缺点毛病。《东观汉记·陈元传》:“抉瑕摘釁﹐掩其宏美。”

  • 抱釁-汉语大词典

    抱釁

    亦作“[抱舋]”【1】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负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自抱釁歸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晝分而食﹐夜分而寢。”{唐}{元稹}《海侄等书》:“及今思之﹐上不能及烏鳥之報復﹐下未能減親戚之飢寒﹐抱舋終身﹐偷活今日。”

  • 挑釁-汉语大词典

    挑釁

    亦作“[挑衅]”【1】寻衅生事,蓄意引起争斗。{峻青}《海啸》第二章:“{黑老五}却没有掏枪﹐反而双手往胸前交叉着一抱﹐轻蔑地一笑﹐挑衅地看着{市川}。”{清}{侯方域}《太子丹论》:“{宋}之亡也﹐{秦檜}﹑{湯思退}之流﹐日以‘挑釁’之説﹐挾持殺戮天下之謀臣戰將﹐始終以講和誤其國。”{明}{张景}《飞丸记·埋轮没产》:“使其出則挑釁﹐没則徼功﹐待上無禮﹐馭下少恩﹐這也是有的。”

  • 搆釁-汉语大词典

    搆釁

    亦作“[搆衅]”【1】制造争端。《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圓照}字{明周}……帝特愛{紀}﹐故遣以副{紀}。{紀}之搆釁﹐悉其謀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金聲}﹑{程元}﹑{趙孝}搆釁無端﹐各行杖警。”{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肃顺专款》:“{肅順}每自請分見兩宫﹐於召對時﹐詞氣之間﹐互有抑揚﹐意在搆釁。”【2】发生争执;作战。{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章:“此其例即如{滿清}{咸豐}時代﹐{英}{法}聯軍因鴉片事件與{中國}搆釁。”《清史稿·食货志一》:“洎〔{乾隆}〕三十一年﹐{宜城}{屯口}搆衅﹐以衛田例不便也。”{清}{夏燮}《中西纪事·互市档案》:“迨十年{英}國主復具方物﹐遣使臣附商舶來{粤}。譯其表文﹐則以方與{佛郎西}搆衅﹐恐其播謡于{中國}以間我。”

  • 有釁-汉语大词典

    有釁

    【1】有缺失。《国语·晋语五》:“合而後行﹐離則有釁。”{韦昭}注:“釁﹐瑕也。”【2】有嫌隙﹐有怨恨。《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時{元昊}與{遼}有釁﹐故請款塞。”【3】谓有可乘之机。《左传·桓公八年》:“讎有釁﹐不可失也。”{杜预}注:“釁﹐瑕隙也。”{杨伯峻}注:“猶今言空子。”

  • 災釁-汉语大词典

    災釁

    亦作“[災舋]”【1】祸端。{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晧书》:“{桓靈}失德﹐災釁竝興。”《周书·邵惠公颢传》:“沉痾漸愈﹐而災釁仍集。”《文苑英华》卷六四六引{隋}{祖君彦}《为李密檄洛州文》:“{夏后}則災舋非多﹐{殷}人則咎徵更少。”{前蜀}{杜光庭}《川主天罗地网醮词》:“顯降威靈﹐大祛災釁。”

  • 愆釁-汉语大词典

    愆釁

    【1】过错。{晋}{刘琨}《答卢谌》诗:“愆釁仍彰﹐榮寵屢加。”《南史·庾悦传》:“今愆釁如山﹐榮任不損。”

  • 憂釁-汉语大词典

    憂釁

    【1】忧患之端。《後汉书·和帝纪》:“朕寤寐恫矜﹐思弭憂釁。”

  • 禍釁-汉语大词典

    禍釁

    【1】犹祸隙。{宋}{曾巩}《应举启》:“雖兼樹立之心﹐豈適通變之用﹐矧罹禍釁﹐屢抱憂哀。”{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若委於臣下﹐則威福集於私門﹐禍釁積於王室。”{三国} {魏}{阮籍}《咏怀》之二三:“蕭索人所悲﹐禍釁不可辭。”

  • 畔釁-汉语大词典

    畔釁

    【1】边界争端。{清}{霅中人}《<中西纪事>後序》:“立保護之約﹐適以開畔釁之階﹐撫有用之財﹐填無厭之壑。”

  • 稔釁-汉语大词典

    稔釁

    【1】酿成争端。{宋}{李之彦}《东谷所见·钱》:“以予觀之﹐錢之爲錢﹐人所共愛﹐勢所必争﹐骨肉親知以之而搆怨稔釁﹐公卿大夫以之而敗名喪節。”

  • 穢釁-汉语大词典

    穢釁

    【1】谓品德污浊而有瑕隙。{三国} {魏}{曹植}《谢妻改封表》:“光揚章灼﹐非臣負薪之才所宜克當﹐穢釁所宜蒙獲。”

  • 痕釁-汉语大词典

    痕釁

    同“[痕璺]”【1】{宋}{何薳}《春渚纪闻·澄泥研》:“{悟靖}處士{王衷}{天誘}所藏澄泥研﹐正紫色而堅澤﹐如{端溪}石。扣之鏗然有聲﹐以金鐵劃之﹐了無痕釁。”

  • 疵釁-汉语大词典

    疵釁

    【1】嫌隙﹐争端。《北史·薛真度传》:“{真度}諸子既多﹐其母非一﹐同産相朋﹐因有憎愛。{興和}中﹐遂致訴列﹐云以毒藥相害﹐顯在公府﹐發揚疵釁﹐時人恥焉。”【2】缺点;过失。《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夔}常畜毒藥”{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曰:“苟有疵釁﹐刑黜可也。”《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久與事接﹐疵釁日興﹐雖欲無患﹐其可得乎?”{李周翰}注:“疵﹐病;釁﹐瑕。”

  • 瘡巨釁深-汉语大词典

    瘡巨釁深

    【1】犹创巨痛深。{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瘡巨釁深﹐不勝荼毒。”

  • 窺釁-汉语大词典

    窺釁

    【1】窥伺瑕隙。《明史·吴良传》:“{江陰}當其要衝﹐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誠}({張士誠})數以金帛啗將士﹐窺釁。”{清}{夏燮}《中西纪事·天津新议续议》:“西疆俱係{回}部﹐叛服不常﹐一遇蠢動﹐中西相持。{俄}人又將從中窺釁﹐以收漁人田父之利。”

  • 疑釁-汉语大词典

    疑釁

    【1】因疑忌而致争端。{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五章:“{法}认{越南}有自主权﹐{越}可遣使驻{法}﹐未必肯作{中国}使馆随员。且{法}政府闻知必有责言﹐转增疑衅。”

  • 發釁-汉语大词典

    發釁

    【1】挑起争端。{唐}{韩愈}《祭张给事文》:“虺豺發釁﹐闔府屠割。”

  • 罪釁-汉语大词典

    罪釁

    【1】罪行;过恶。{宋}{司马光}《论屈野河西修堡第二状》:“臣以蕞爾之軀﹐虧國家至平之法﹐罪釁愈重﹐不容於死。”{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必且陰遣使臣﹐覘你罪釁。”《北史·李顺传》:“{蒙遜}數與{順}游宴﹐頗有悖言﹐恐{順}泄之﹐以金寶納{順}懷中﹐故{蒙遜}罪釁得不聞。”《後汉书·桓帝纪》:“禍害深大﹐罪釁日滋。”

  • 肇釁-汉语大词典

    肇釁

    亦作“[肇衅]”【1】启衅, 挑起争端。{南朝} {陈}{徐陵}《陈公九锡文》:“{孫盧}肇釁﹐{越}{貊}爲災。”{清}{林则徐}《会奏夷船互市情形并空趸开行只数折》:“但既未流毒中華﹐即不便窮追肇釁。”{清}{夏燮}《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凡遠近要隘之區﹐俱令嚴爲防守﹐不許夷人往來;仍密諭弁兵﹐不得輕率肇衅。”{杨尘因}《民潮七日记》:“比時﹐各界同鄉會深恐人雜肇衅。”

  • 起釁-汉语大词典

    起釁

    亦作“[起衅]”【1】挑起事端; 寻衅。{明}{李东阳}《友爱堂记》:“人之所欲莫甚於袵席﹐亦莫甚於貨利﹐家之爲禍恒必由之。{京兆}之{田}﹐{汝南}之{繆}﹐{清河}之{乙}﹐皆以此起釁。”{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二折:“爲甚來行凶﹐爲甚來起釁。是那個主謀﹐是那個見人?”{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六六回:“據卑府意見﹐還是向{英}領事處﹐問明起衅情由。”{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典狱》:“詐稱{李春孩}駡伊等爲賊﹐起衅致斃。”

  • 負釁-汉语大词典

    負釁

    亦作“[負舋]”【1】犹负罪;获罪。《後汉书·黄琼传》:“臣至頑駑﹐世荷國恩﹐身輕位重﹐勤不補過﹐然懼於永殁﹐負釁益深。”《宋书·武帝纪中》:“{劉毅}叛换﹐負釁{西夏}﹐凌上罔主﹐志肆姦暴。”《周书·独孤信传》:“以父負舋﹐久廢於家。”{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顧余負舋﹐營奉方重﹐猶冀前路﹐望君銘旌。”{唐}{司空图}《观音忏文》:“敢將負釁之身﹐曲累無私之照。”

  • 貪功起釁-汉语大词典

    貪功起釁

    【1】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东周列国志》第四五回:“{孟明}等貪功起釁﹐妄動干戈﹐使兩國恩變爲怨。”《清史稿·属国传三·缅甸》:“{鄂寧}復奏{應琚}貪功起釁﹐爲{朱倫}等諱飾﹐又不令{湯聘}﹑{傅靈安}與聞邊務﹐及隱没游擊{班第}﹑守備{江紀}陣亡各狀。”

  • 賈釁-汉语大词典

    賈釁

    【1】招致事端。{明}{袁宗道}《士先器识而後文艺》:“而{長卿}({司馬相如})以下﹐有意耀其才者﹐何異山鷄而鳳毛﹐犬羊而麟趾﹐人反異而逐之。而或以賈釁﹐烏睹其文乎!信乎器識文藝﹐表裏相須。而器識獧薄者﹐即文藝併失之矣。”

  • 觀釁伺隙-汉语大词典

    觀釁伺隙

    【1】察看对方的破绽﹑漏洞,以待时机。《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且阻兵無衆﹐古之明鑒﹐誠宜蹔息進取小規﹐以畜士民之力﹐觀釁何隙﹐庶無悔吝。”《三国演义》第七十回:“既定{漢中}﹐然後練兵積粟﹐觀釁伺隙﹐進可討賊﹐退可自守。”

  • 觀釁-汉语大词典

    觀釁

    亦作“[觀衅]”【1】窥伺敌人的间隙。{唐}{白居易}《策林·议兵》:“相時觀釁﹐取亂侮亡﹐不爲禍先﹐敵至而應﹐謂之應兵。”{宋}{苏辙}《赤壁怀古》诗:“古來伐國須觀釁﹐意突成功所未聞。”《左传·宣公十二年》:“{會}聞用師﹐觀釁而動。”{陆德明}释文引{服虔}曰:“釁﹐間也。”{清}{刘松山}《致梅启熙书》:“弟現駐{南陽}所屬之{石橋}﹐暫行控扼﹐觀衅而動。”

  • 造釁-汉语大词典

    造釁

    【1】制造事端。{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於是{王韶}搆禍於{熙河}﹐{章惇}造釁於{梅山}。”{明}{刘基}《谕瓯栝父老文》:“乘間造釁﹐竊弄戈兵。”

  • 過釁-汉语大词典

    過釁

    【1】犹罪过。《宋书·范晔传》:“凡在過釁﹐竟有何徵﹐而刑罰所加﹐同之元惡﹐傷和枉理﹐感徹天地。”《後汉书·李固传》:“{固}之過釁﹐事合誅辟。”

  • 邊釁-汉语大词典

    邊釁

    【1】边境上的争端。{{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武人得势不是起内乱就是开边衅。”{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邊釁既開﹐三軍暴骨。”{唐}{顾况}《塞上曲》:“酣戰祈成功﹐于焉罷邊釁。”{元}{柳贯}《送萧从道还蜀歌》:“{天曆}之元邉釁起﹐反兵攻闕如■豕。”

  • 讓釁-汉语大词典

    讓釁

    【1】向对方的挑衅作出让步。{清}{霅中人}《<中西纪事>後序》:“陽託和戎﹐陰同讓釁。”

  • 讎釁-汉语大词典

    讎釁

    【1】怨仇﹐仇恨。《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先是﹐{安南}入貢﹐多攜私物﹐道{憑祥}﹑{龍州}﹐乏人轉運﹐輒興讎釁。”《後汉书·南匈奴传论》:“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晋}{潘岳}《杨荆州诔》:“將乘讎釁﹐席卷南極。”

  • 防微杜釁-汉语大词典

    防微杜釁

    【1】犹言防微杜渐。{明}{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十九:“往奉台翰﹐憐不肖之愚忠﹐教以防微杜釁﹐慎自持愛。”

  • 隋釁-汉语大词典

    隋釁

    【1】谓杀牲荐血以祭祀。《周礼·春官·大祝》:“隋釁﹐逆牲逆尸﹐令鐘鼓﹐右亦如之。”{郑玄}注:“隋釁﹐謂薦血也。凡血祭曰釁。”{孙诒让}正义:“《説文》肉部云:‘隋﹐裂肉也。’血祭必先殺牲﹐故取割裂之義。”

  • 險釁-汉语大词典

    險釁

    亦作“[險舋]”【1】艰难祸患。《文选·李密<陈情事表>》:“臣以險釁﹐夙遭閔凶。”{张铣}注:“險釁﹐艱難禍罪也。”{唐}{陈子昂}《为人陈情事表》:“臣門衰祚薄﹐少遭險舋。”

  • 銷釁-汉语大词典

    銷釁

    【1】消除争端。{宋}{秦观}《谋主》:“談笑而折衝﹐偃息而銷釁。”

  • 開釁-汉语大词典

    開釁

    【1】引起争端。后多指挑起战争。{明}{许三阶}《节侠记·谋归》:“潛蹤杜門﹐交游遠屏﹐莫教開釁。”《文明小史》第四五回:“會試的時節﹐剛剛{中國}和一個甚麽國開釁﹐他上了一道萬言書﹐人家都佩服他的經濟學問。”{清}{马建忠}《复李伯相札议中外官交涉仪式洋货入内地免厘禀》:“夫和約之與商約有異﹐在我不背和約﹐决無開釁之端。”{孙中山}《伦敦被难记》:“近{日本}提兵調將﹐侵入國土﹐除居住戰地之人外﹐鮮有知{中}{日}開釁之舉者。”

  • 閒釁-汉语大词典

    閒釁

    亦作“[間釁]”亦作“[閒舋]”【1】伺隙;乘隙。《文选·张衡<东京赋>》:“巨猾閒舋﹐竊弄神器。”{薛综}注:“閒﹐候也;舋﹐隙也。”《文选·颜延之<阳给事诔>序》:“{獯}虜間釁﹐劘剥{司兖}。”一本作“閒釁”。{吕向}注:“間﹐伺;釁﹐也。”{唐}{刘禹锡}《因论·讯甿》:“自巨盜間釁而武臣顓焉。”{宋}{苏辙}《唐论》:“然朝廷之臣亦不至於乘間釁以邀大利者﹐外有節度之權以破其心也。”

  • 纇釁-汉语大词典

    纇釁

    【1】缺点;毛病。{汉}{王符}《潜夫论·叙录》:“或因纇釁﹐或空造端。”

  • 餘釁-汉语大词典

    餘釁

    【1】谓其他罪行。《北史·高允传》:“{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餘釁﹐非臣敢知。直以犯觸﹐罪不至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