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又)是什么意思
既……又……-古汉语虚词词典
既……又……jì……yòu……
凝固格式
连接两个分句,表示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或两种情况同时存在。①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左传·隐公十一年》)——句义:政治用来治理百姓,刑罚用来纠正邪恶。既缺乏有道德的政治,又缺乏有威信的刑罚,所以才导致邪恶的发生。②刻石为鲸鱼,背负钓台,既如从地踊出,又似空中飞下。(《洛阳伽蓝记·瑶光寺》)③既贤其子,以济其美;又才其孙,以大其门。(《白居易集·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济:成就。大其门:光耀门庭。④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战而屡却哉!(《苏轼文集·诸葛亮论》)——全:保全。奋:发挥。却:退却,失败。
又-古汉语虚词词典
又you
副词
一、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重复。①誉之曰:“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陷:穿透。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集·赋得古原草送别》)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临川先生集·泊船瓜洲》)
二、表示递进。义即“而且”、“还”。①有术以御之,身处佚乐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有术以御:有方术来驾御。致:到达,取得。②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三、用于并列关系的两个短语之间,表示两种状态同时存在。义即“也”。①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句义:孔子认为《韶》乐美极了,也好极了。②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史记·滑稽列传》)——蜚:通“飞”。③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论语·颜渊》)——生:活着。此指长寿。惑:迷惑。
四、表示轻微转折。义即“却”。①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骄:骄纵。暴摧折之:突然用暴烈的方式打击他〔淮南王〕。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东坡全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五、用于反诘句中,加强反诘语气。①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②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公孙龙子·迹府》)——遗:丢失。何求:何必〔去〕寻找。
连词
用于数目的整数和零数之间。①六百又五十又九夫。(《两周金文辞大系·大盂鼎》)——夫:人。②用贝十朋又四朋。(《周金文存·遽伯还簋》)——贝:当时用作货币的贝壳。朋:货币单位,串儿。
又红又专-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又红又专yòuhóngyòuzhuān
具有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只专不红、只红不专(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是难以担负“四化”建设重任的。)
而又(而……又………)-关联词语词典
而又(而……又………)
“而”,连词;“又”,副词。连用构成“而又”或“而……又……”的格式,表示并列关系。
“而又”用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容词、短语,表示几种状态、情况同时存在。例如:
①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峻青《海滨仲夏夜》)
②眼前的战斗情况,艰巨、激烈而又复杂,呈现着敌我死活纠缠、扭打厮杀的白热状态。(吴强《红日》)
③新的,这就使他们恐惧,而又渴欲相遇。(鲁迅《淡淡的血痕中》)
④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老舍《骆驼祥子》)
⑤这座碑这样朴实无华,而又庄重端凝,就象总理的为人。(柯岩《岚山情思》)
“而……又……”用来连接两个语意并列的分句,表示几种状态、情况同时存在。“而”放在后面分句的开头。例如:
⑥从远处望去,黑黝黝的石堆时常会引起人们的错觉,以为公路旁边伺伏着什么野兽,而那些牛群马群从远处去望去,斑斑点点,又仿佛是什么巨石。(萧乾《草原即景》)
⑦讽刺显示他进攻的威力,而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唐弢《琐忆》)
既……又……-关联词语词典
既……又……
“既”,连词;“又”,副词。配对构成“既……又……”的格式,用来连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动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表示并列关系,即表示前后两种动作、两种情况或两种事物同时存在。“又”,表示并存。例如:
①山居打猎,一举两得:既生产肉食毛皮,又保护庄稼牲畜。(吴伯箫《猎户》)
②男的看样子五十多了,花白头发,大头大脸,厚嘴唇,眼睛很有精神,脸上总是似笑非笑,这表情既自负,又有点惨然。(王蒙《悠悠寸草心》)
全句主语相同,前后两项大多分别用作句子的谓语,有时也用作句子其他成分。例如:
③“他们现在已经放下武器啦,对受伤的俘虏,我们既要忠实地执行党的政策,又要分化瓦解敌人内部的那些死心塌地的分子。”白茹说着转身走出威虎厅。(曲波《林海雪原》)
④它既能生长在土质肥沃、气候相宜的美丽光景区,又能繁殖于干燥贫瘠、漫漫沙流的不毛之地。(玛拉沁夫《旅行家树》)
⑤《喜歌堂》的曲调,更有数百首之多,既有山歌的朴素、风趣,又有瑶歌的清丽、柔婉。(古华《芙蓉镇》)
以上例句“既……又……”作谓语。又例如:
⑥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马南邨《事事关心》) [作主语]
⑦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周定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作宾语]
⑧蜜蜂,使我想起既能辛勤劳动,必要时又能挺身战斗的人……(秦牧《花蜜与蜂刺》) [作定语]
有时,前后两项的主语和谓语各不相同。例如:
⑨我觉得最难对付的是每二十户选的那一个代表,人数既多,意见又不一致。(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既……又……”一般表示两项的并列成分;有时需要多项并列,表示多种动作、情况或事物同时存在。可以在“既……又……”的后面加上“又”、“也”或“同时”。例如:
⑩你既没有好亲戚,又没有好朋友,又没有了不得的本领。(曹禺《日出》)
⑾人们私下对他的评价很不好。说他既不参加劳动,又不过问工作队的事,对人也没有一点儿笑容,成天从这边山爬上那边山,不是发愣就是呆坐。(映泉《白云深处》)
⑿郑国荃夫妇对于他,既敬重,又感恩,同时倾注羡慕之心。(姜滇《蔚蓝的海峡》)
【辨析】
既……又……——又……又……
两种格式都是并列结构,表示两种动作、情况或事物同时存在。“又……又……”连接的两项语意上是平列的,前后可以对换;“既……又……”的后项比前项在语意上更为强调。
又-关联词语词典
又
“又”,副词。单独用于词、短语、分句之间,表示同一事物的几个特点或性质同时存在,或几种事实、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又”在句中起并列作用。例如:
①郑瑾的话这样有力地鼓舞着她,她欢喜,又痛苦。(杨沫《青春之歌》)
②不知道他的身世怎样,只记得他一个人住在一间矮小的茅屋里,孤单单地,很寂寞,又很乐观。(吴伯箫《猎户》)
③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鲁迅《风波》)
④工作无成绩,可以使人悲观丧气;工作有成绩,又可以使人趾高气扬。(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⑤他的境遇是最难处的,责任那么重大,事务那么繁剧,环境又那么拂逆。(郭沫若《梅园新村之行》)
“又”表示并列关系,不仅可以单用,也可以叠用,构成“又……又……”的格式。还可以与副词“既”搭配,构成“既……又……”的格式。
【提示】
“又”单用时,不仅可以表示并列关系,还可以表示承接、递进等关系;还可以跟前面分句的“不但”等合用,表示递进关系。
“又”,作副词,可以修饰动词性词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继续或累积,有“还、再”的意思。例如:
⑥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鲁迅《祝福》)
又……又……-关联词语词典
又……又……
“又”,副词。叠用构成“又……又……”的格式,表示并列关系。
“又……又…”连接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几种动作、性质、情况等并存或累积。例如:
①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茅盾《林家铺子》)
②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杨朔《茶花赋》)
③他对集体举行结婚典礼也很赞成,说这办法又排场,又省钱。(马烽《结婚现场会》)
④只有村北那个张家坟园独自葱茏翠绿,这是镇上张财主的祖坟,松柏又多又大。(茅盾《残冬》)
⑤有几间房子着火了,火又盛,烟又大,使人不敢到跟前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并列各项前边一般都有“又”,但有时“又”只用于后面几项,第一项并不出现。例如:
⑥老崔是党员,又是书记,又是校长。(王中才《龙凤砚》)
⑦她是老婆,又是老妈子,又是厨子,又是护士。(王蒙《相见时难》)
有时,可以叠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又”。例如:
⑧一跌直到美国,那是第一妙事,又爽快,又新鲜,又免得坐飞机、坐船出事故的危险。(钱钟书《灵感》)
⑨这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中间留下来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赵树理《套不住的手》)
有时,可以多组“又……又……”连用。例如:
⑩这时候,他心里头的滋味又象凄酸,又象壮烈;又象苦涩,又象热辣;又象空空洞洞地了无牵挂,又象纷洒倒乱地千头万绪;又象经历一次惨重失败后的悲伤,又象迎接一次激烈战斗前的兴奋;总之是酸、甜、苦、辣,样样都齐。(欧阳山《苦斗》)
【辨析】
又……又……——既……又……(见“既……又……”条)
又……又……——一面……一面……(见“一面……一面……”条)
才……又……-关联词语词典
才……又……
“才”、“又”都是副词,配对构成“才……又……”的格式,表示承接关系。“才”,表示事情发生在前不久;“又”表示先后相继发生。例如:
①只是我总觉得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鲁迅《鸭的喜剧》)
②小镇人的心情,就象这早春的天气,才晴几天,又阴了。(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
刚……又……-关联词语词典
刚……又……
“刚”、“又”都是副词,配对构成“刚……又……”的格式,表示承接关系。“刚”表示发生在另一动作或状态之前;“又”表示先后相继发生。例如:
①他刚闭上眼睛,又睁开。(巴金《寒夜》)
②丁一叹了口气,刚想解劝解劝,又来了新的说客。(王蒙《说客盈门》)
③我“哼哼哈哈”地应着,刚梦见全聚德的烤鸭,又忽然掉进了什刹海的冰窟窿,打了个冷颤醒了,破老汉还没唠叨完。(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④然而大石头偏偏越来越多,刚躲开了一个,马上又出现一个。(映泉《同船过渡》)
先……后(又)……最后……-关联词语词典
先……后(又)……最后……
“先”、“后(又)”、“最后”都是副词。连用构成“先……后(又)……最后……”的格式,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始末。“先”、“先是”,用于前一分句,表示发生在前;“后”、“又”或者“后来”,依次承接;“最后”表示最末发生或出现。例如:
①……先是大街,后是狭窄许多、也驳杂许多的小街,最后走进市郊,出现了菜畦。(何士光《草青青》)
②先是一丝窄狭的、深深浅浅的石级,折回在长满刺丛的岩石之间;后来就变成一条黄沙土的小路,弯弯曲曲地越过土丘,穿过那些低矮而茂密的青杠林;最后来到坝子上,成为一条洁净的石板小路,在溪水潺潺的田畴之中蜿蜒。(何士光《种包谷的老人》)
③在一次全局大会上,由情报站向大家介绍国外科技发展最新趋向,庞其杉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主持者,先致开场白,又在每一位情报站同志介绍情况前后作引人入胜与过渡性的发言,最后再作总结发言,使一些颇为深奥、新奇的信息,舒舒服服、清清楚楚地输入到大家的脑中。(刘心武《钟鼓楼》)
先……又……-关联词语词典
先……又……
“先”、“又”都是副词。连用构成“先……又……”的格式,表示动作或情况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又”表示另一动作或情况继续出现。例如:
①她拿起钥匙来,先开了箱子上的锁,又开了首饰匣子上的锁,到她原来放钱的地方放钱。(赵树理《罗汉钱》)
②而这时,“呼痕”走过去在老太太耳旁笑着说了几句什么,替她掖了掖被角,就迈出了蒙古包,先用得勒兜来了一襟干净的雪倒进了锅里,又兜来了一襟牛粪放进炉里。(乔雪竹《日落的庄严》)
③他知道狼的花招,扑人时,绝不象扑羊那样,人还能防备呀。它先从人的右边窜过去,又从左边窜,在你的周围划三角。(白雪林《蓝幽幽的峡谷》)
有时,“又”叠用,或者跟副词“更”连用,表示多种动作或情况接连出现。例如:
④先给柴师傅斟酒,又给他们布碟放筷,接着又端上一个大拼盘和此地有名的生鱼片。(达理《除夕夜》)
⑤“发挥”我们还无从知道,仅据眼前的方法看起来,是先看“两亲家游非州”以养力,又看“爱国的歌舞表演”以兴奋,更看《日本小品文选》和《艺术三家言》并且略过茶点而发挥。那么,中国就得救了。(鲁迅《沉滓的泛起》)
又-关联词语词典
又
“又”,副词。用在词、短语、分句之间,表示承接关系,强调动作、状态的重复、相继或反复交替。
“又”前后部分重复同一类动作,有时表示类似动作或状态相继出现。例如:
①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背影》)
②见张老师来了,地有些宽慰,又有点羞愧,忙把宋宝琦从里屋喊出来。让他给老师敬礼,又让他去倒茶。(刘心武《班主任》)
有时表示同一动作或状态反复多次。例如:
③他一辈子没穿过一双洋袜子,可是也舍不得买,他只是把这些钱攒着又攒着。(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④总是脏了洗洗,破了补补,穿一水又穿一水,穿一年又穿一年。(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又”的前后部分动词不同,表示几个动作先后相继。例如:
⑤上次雨中登山,领略了非常的湖景,这次乘雨泛舟,又欣赏了出奇的山色。(于敏《西湖即景》)
两个不同的动词,在前后分句里交替出现,构成“A又B,B又A”的格式,表示两个动作或状态反复交替出现。例如:
⑥那溪面上,远远的地方,一朵一朵的灯火,好象一朵一朵的花,在开放着又闭合着,闭合着又开放着:许多灯光在闪亮着,那是木筏上的灯火么?那是水坞里流运工人提着风灯在巡夜么?(郭凤《灯火》)
⑦那儿,汽车、电车和自行车就象海潮一样地一个浪头又一个浪头地涌上去,又停下来,停下来,又涌上去。(王蒙《风筝飘带》)
“又”表示承接关系,除了单用,还可以跟前面分句的“才”、“刚”、“先”,或后面分句的“还”、“然后”等合用,构成关联格式。
【提示】
“又”,作副词,单用,不仅可以表示承接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递进等关系。
【辨析】
又——再
两者都是副词,都可以用在后边分句,表示某一行动在另一行动结束后出现。但“又”用于已实现的,“再”多用于未实现的。例如:
⑧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鲁迅《故乡》)
例⑧中所说的“租定寓所”、“买了家具”是已实现了的,“增添”是未实现的。
如果是叙述过去的事情,“又”与“再”都表示先后相继。例如:
⑨磨过以后又烧一回,再用磨刀石水磨。(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
又……还……-关联词语词典
又……还……
“又”、“还”都是副词。连用构成“又……还……”的格式,表示承接关系。“又”用于第二分句,“还”用于第三分句,强调几个动作或几件事情先后相继。例如:
①他边说边就帮我铺床、整理东西,一转身又打来一壶洗脸水,还端来半个大西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②上得山来,又在秦始皇封的五大夫松下喝过茶,还看过相传是北朝人写的刻在大石坡上的斗大隶书的《金刚经》。(杨朔《泰山极顶》)
③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
有时,“又”、“还”位置调换,构成“还……又……”的格式,意思和用法一样。例如:
④本来是蛇虫蜿蜒、荆榛遍地的荒凉小岛,他们经过艰苦劳动,在上面建起了坚固的营房,辟出了林荫大道,种上了笑脸迎人的各种花卉和鲜嫩的蔬菜;还建起畜栏,竖起鸽棚;又从海里摸出了石花,堆成小岛的美术图案。(秦牧《土地》)
又……就(便)……-关联词语词典
又……就(便)……
“又”、“就”、“便”都是副词。连用构成“又……就(便)……”的格式,表示承接关系。“又”用在第二分句,表示前后相继;“就(便)”用在第三分句,强调几个动作或几件事情接连发生。例如:
①她喝完咖啡,又吃了块点心和一碟菠萝,就拿餐巾擦干净手指,跑出餐厅去了。(黄蓓佳《秋色宜人》)
②驾驶员朝小老头挤挤眼,又摘下帽子挥了挥,便一溜烟地开走了。(陆星儿《达紫香悄悄地开了》)
有时,“又……就(便)……”可以说成“就(便)……又……”。例如:
③他拉起兜风的背心,往脖子上擦了一把汗,就盖着肚皮,又往前走。(黄天明《爱的波涛》)
④突然发现了他脸上有条被树枝划破的血印子,便连忙从怀中裹小孩的小被上撕下一条布来给他擦,又赶着给他拍打身上的土。(锦云、王毅《笨人王老大》)
又……然后……-关联词语词典
又……然后……
“又”,副词;“然后”,连词。连用构成“又……然后……”的格式,表示承接关系。“又”用于第二分句;“然后”相当于“这样以后”,用于第三分句;强调几个动作或几件事情先后相继。例如:
①郑瑾替左边的道静擦拭着眼泪,又替右边的小俞拉被角,然后静静地说:“天不早了,咱们都睡觉吧。回头卫兵听见又该麻烦了。”(杨沫《青春之歌》)
②小李把一草帽兜馒头递过来,又摸出腰间的水壶,一仰脖子喝了两口,然后伸手递给将军。(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③小花又挨到林小姐脚边,昂起了头,眯细着眼睛看着林大娘,又看看林小姐,然后它懒懒地靠到林小姐的脚背上,就林小姐的鞋底来摩擦它的肚皮。(茅盾《林家铺子》)
于是……便(就、又)……-关联词语词典
于是……便(就、又)……
“于是”,连词;“便(就、又)”,副词。连用构成“于是……便(就、又)……”的格式,用于后一个分句,表示承接关系。“于是……便……”强调前后两事紧紧相接。多用于书面。例如:
①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鲁迅《社戏》)
②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家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鲁迅《故乡》)
“于是就”、“于是……就……”,也是强调前后紧接。例如:
③当她在抚顺石油学校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在河北承德石油学校毕业了,他们都爱石油,于是就在石油的故乡见了面,在这有月亮的地方约定了要在一起生活一辈子。(茹志鹃《离不开你》)
④有人忽然发见了桑树的根也可以吃,和芋头差不多。于是大家就掘桑根。(茅盾《残冬》)
“于是又”、“于是……又……”,强调前后相继。例如:
⑤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鲁迅《阿Q正传》)
⑥然而从去年起,这“迷信”的香市忽又准许举行了。于是我又得机会重温儿时的旧梦,我很高兴地同三位堂妹子(她们运气不好,出世以来没有见过象样的热闹的香市),赶那香市去。(茅盾《香市》)
不单……也(又)……-关联词语词典
不单……也(又)……
“不单”,连词;“也(又)”,副词。配对构成“不单……也(又)……”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单”,相当于“不但”;“也”承接上文,表示前后的类同,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又”表示后一层对前一层的补充。例如:
①你年纪老了,不单是受不了风寒,也挨不了饿。(田汉《梅雨》)
②后来,她不单给她这几个干儿子买东西,洗衣服,也逐渐给他们送信,传消息,和他们的朋友都相熟了。(欧阳山《三家巷》)
③她这个名字,不单是跃到全公社,又跃到县报上、省报上。(李准《李双双小传》)
不但……又……-关联词语词典
不但……又……
“不但”,连词;“又”,副词。配对构成“不但……又……”的格式,表示补充性的递进关系。“不但”,用在前边分句,指出并承认一层意思,同时表示这不是全部意思;“又”用在后边分句,是对前一层意思进行补充。例如:
①我想:我的法宝“象乌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不但适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适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为: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丰子恺《上天都》)
②我在西四牌楼以南走过,望著异馥斋的丈许高的独木招牌,不禁神往,因为这不但表示他是义和团以前的老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有时,“又”跟副词“同时”连用,既表示前后项的并存,又强调后项对前项的补充。例如:
③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有时,后边分句所要进一层说明的意思不止一个,“又”后面可以加用副词“也”、“更”等。例如:
④她不但模样不讨厌,人又活动,性情也好。(李劼人《死水微澜》)
⑤据李时珍说,牛脂可治疥癣,牛髓可治糖尿病,牛脑可治痞病,牛胆可治痢疾,牛黄可治癫癎,牛角和牛骨烧灰可以治吐血症和妇女血崩。不但这样,我们知道牛角、牛骨等都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骨灰又是最好的肥田粉,还有牛粪更是大量可靠的肥料。(马南邨《养牛好处多》)
不仅……又……-关联词语词典
不仅……又……
“不仅”,连词;“又”,副词。配对构成“不仅……又……”的格式,表示补充性递进关系。后边分句的“又”,表示后一层意思是对前一层的补充。例如:
①所以,社会经济的性质,不仅规定了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又规定了革命的动力。(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有时,后边分句里用副词“同时”跟“又”连用,既表示前后项的并存,又表示后项对前项的补充。例如:
②这些情形,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不只(不止)……也(又)……-关联词语词典
不只(不止)……也(又)……
“不只(不止)”,连词;“也(又)”,副词。配对构成“不只(不止)……也(又)……”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不只(不止)”同于“不但”;“也”,承接上文,表示前后两项的类同和并存,同时表示后者比前者更进了一层;“又”表示后者对前者的补充。例如:
①数学不只是演算,也包括逻辑的推理。(钱学森《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②老杨同志到场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来都会用,特别是好扬家,不只给老秦扬,也给那几家扬了一会,大家都说“真是一张好木
”(就是说他用木
用得好)。(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③如果我们能够到处多栽花果树木,增加蜜源,那末,不止养蜂业可以发展,北京的自然风光和物产状况也会更加丰美。(马南邨《咏蜂和养蜂》)
④这孩子不单止模样儿长得和你一般可爱,她的聪明也很够。(田汉《苏州夜话》)
⑤老秦觉着这一下不只惹了祸,又连累了邻居。(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除了……外,又……-关联词语词典
除了……外,又……
“除了……外”,表示排除的介宾短语;“又”,副词。合用构成“除了……外,又……”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又”表示动作或情况的追加、补充。例如:
①花木供应空前多了,买花的人也空前多了,除原来的几个年宵花市之外,又开辟了新的花市。(秦牧《花城》)
②于是除小说杂感之外,逐渐又有了长长短短的杂文十多篇。(鲁迅《写在〈坟〉后面》)
③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鲁迅《杂忆》)
既……也(又)……更……-关联词语词典
既……也(又)……更……
“既”,连词;“也(又)”、“更”都是副词。合用构成“既……也(又)……更……”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既”用于前边分句,表示不止这一方面,跟“也(又)”配搭,构成“既……也(又)……”的格式,从结构形式上看是并列关系,从意念关系上看有进层的意思;后边再跟“更”连用,表示跟前项比较中尤其突出。例如:
①“主将”呢,自然以有“义旗”为体面罢。不过我没有这么冠冕。既不成“派”,也没有做“首领”,更没有“仗”过“大义”。(鲁迅《辞“大义”》)
②他既不是逃学,也不是偷懒,更不是顽皮淘气,打架闹事。(欧阳山《三家巷》)
③刘邦在垓下大战取得全胜之后,率领亲随巡视战场,既有天下初定的得意,又有一生征战的回忆,更有满目疮痍的感慨。(公衡《水巷琵琶声》)
④不久,她发觉自己怀了孕,但既无处控告,又没法流产,更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好回到上海生下这孩子。(张贤亮《肖尔布拉克》)
既……也(又)……还……-关联词语词典
既……也(又)……还……
“既”,连词;“也”、“又”、“还”都是副词。含用构成“既…也(又)…还…”的格式,表示递进关系。“既”用于前边分句,表示不止这一方面,跟“也(又)”配搭,构成“既…也(又)…”的格式,表示进层的意思;后边再跟“还”连用,表示范围的扩大或程度的加深。例如:
①歌词内容十分丰富,有《辞姐歌》、《拜嫂歌》、《劝娘歌》、《骂媒歌》、《怨郎歌》、《轿夫歌》等等百十首。既有新娘子对女儿生活的留连依恋,也有对新婚生活的疑惧、向往,还有对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控诉。(古华《芙蓉镇》)
②既门当户对,又才貌双全,还加上个专业对口——两人都是搞环保工作的。(黄继树《女贞》)
③因此人们又把她的家称做“两部一站”,既是后勤部,又是司令部,还是情报站。(魏巍《东方》)
后边分句还可以连用“也”、“并且”等,表示多级递进关系。例如:
④阿依穆罕大娘还用糜米放在瓦罐里,做出了一种既象黄酒、又象啤酒、也象喀瓦斯、还象哈萨克夏牧场的酸马奶一样的叫做“泡孜”的饮料,喝上一口,酸、苦、甜、香、凉、热俱全,我也很喜欢。(王蒙《葡萄的精灵》)
⑤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也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也(又)……并且(而且)……-关联词语词典
也(又)……并且(而且)……
“也(又)”,副词;“并且(而且)”,连词。连用构成“也(又)……并且(而且)……”的格式,表示一进再进的三级递进关系。“也”、“又”用于第二分句,表示前后分句有一层进一层的意思;“并且”、“而且”用于第三分句,强调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
①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曹禺《雷雨》)
②但是我并不惧惮这些,也不想遮盖这些,而且实在有些爱他们了,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鲁迅《〈华盖集〉题记》)
③先生的命运同你也是一样啦,他得罪了南后,又得罪了国王,而且又在国王和南后面前侮辱了显贵的国宾。(郭沫若《屈原》)
有时,还可以在“又……并且……”之后,再加用副词“还”,表示再多一级递进。例如:
④督军的态度也渐渐地软化了,他终于派了赵科长去慰问受伤的人,又出了两张告示敷衍学生,并且叫秘书长写信代他向学生联合会道款,还保证学生以后的安全。(巴金《家》)
又-关联词语词典
又
“又”,副词,表示递进关系。用在后一分句,表示后一层意思是对前一层的补充,分句之间有进层的意思。例如:
①芙蓉花开的日子,我和几位同志访问了浩瀚的洞庭湖。这一带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又盛产珍珠。(谢璞《珍珠赋》)
②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鲁迅《孔乙己》)
③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鲁迅《祝福》)
【提示】
“又”,作为副词,不仅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并列、承接等关系。
“又”,作副词,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作句子的状语。例如:
④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鲁迅《祝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实用委婉语词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意为往往在看不到事情的出路的时候,转机就出现了。喻指。语出宋陆游《游山西村》。
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实用委婉语词典
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意为世上祸福常常是意想不到的,你就是阻挡它们的到来也不成。语出《战国策·楚策四》。
又-孙子兵法词典
又yòu
【释义】:
①再。表示继续。《谋攻篇》:“距闉,又三月而后已。”②却。表示转折。《行军篇》:“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又-古文观止词典
又yòu
【词性】:副词
一、表示两种性状或动作行为同时并存。今语同(44)。《春王正月》: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公年长又贤明,大夫们拥戴隐公并立他做国君。《滑稽列传》: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国中有只大鸟,栖息在君王的宫廷,三年来不飞又不叫,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儿吗?《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这地方有崇山峻岭,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沏见底的急流,映衬环绕在左右,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二、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重复或继续发生、出现。今语同(150)。《周郑交质》: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四月,郑国的祭足带领军队收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国〕已经要把东边的郑国作为疆界,势必又要任意扩大它西边的疆界。《吴子使札来聘》:尔杀吾兄,吾又杀尔。——你杀了我兄长,我又杀掉你。
三、表示前后两种情况相反。可译为“却”或今语同(17)。《吕相绝秦》: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剪我公室,倾覆我社稷,帅我蟊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公,是我〔穆姬〕生的,却要毁坏我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领奸贼来动摇我边疆,我国因此才有令狐的战役。《诸稽郢行成于吴》: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现今天王既然已经扶殖越国,并且在天下广为传布,现在却又要铲除它,这样天王就没有成就和功劳了。《杜蒉扬觯》:“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你喝酒是什么意思呢?”回答说:“我杜蒉是厨师。不去供应刀勺,却竟敢参与这了解和防止君主违乱的事,所以罚喝这杯酒!”
四、加强反诘语气。今语同,也可译为“还”(27)。《周郑交质》:行之以礼,又焉用质?——按礼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申胥谏许越成》:若越既改,吾又何求?——如果越国已经悔改,我还要求什么呢?《宋玉对楚王问》: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平庸的人,又怎么能够知道下臣的所作所为呢?
刚离虎口,又遇豺狼-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刚离虎口,又遇豺狼
【释义】:
比喻才脱离危险,又遇到坏人。《春秋配》一二:奴家刚离虎口,又遇豺狼,此时要再寻无常,他岂肯容?
刚离水灾,又蹈冰涧-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刚离水灾,又蹈冰涧
【释义】:
比喻才脱掉一场灾难,又陷入另一场灾难。《绣戈袍全传》二三:李锡道:“如此晓得。”说声“哥哥慢慢受用”,去了。正是:刚离水灾,又蹈冰涧。
刚脱贼船,又到贼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刚脱贼船,又到贼店
【释义】:
比喻刚脱离一处险境,又陷入另一处险境。《龙图耳录》一一九:俺刚脱了他的贼船,谁知却又来到你这贼店,这才是“躲一棒棰,挨一榔头”呢。
骨头又在那里作痒-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骨头又在那里作痒
【释义】:
意谓轻贱自己招惹是非。《绘芳录》五一:明儿我倒要问问你们,安的是什么心,还是有意打撒手儿不成?本来多时不刷刨你们了,多分骨头又在那里作痒。
⊙骨头作痒
《照世杯》一:我的女儿已是从良过了,偏他骨头作痒,又要出来接客。
才离虎窟,又遇龙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才离虎窟,又遇龙潭
【释义】:
比喻刚脱离危险,又陷入另一险境。《三国演义》四一:赵云当下杀透重围,已离大阵,血满征袍。正行间,山坡下又撞出两枝军,乃夏侯惇部将钟缙、钟绅兄弟二人,一个使大斧,一个使画戟,大喝:“赵云快下马受缚!”正是:才离虎窟逃生去,又遇龙潭鼓浪来。
⊙方离狼窝,又逢虎口
《三国演义》一三:车驾正到华阴县,背后喊声震天,大叫:“车驾且休动!”帝诰大臣曰:“方离狼窝,又逢虎口,如之奈何?”
⊙方出龙潭,又入虎口
《永庆升平前传》二二:正望前走,只见对面来了一人,一把手把小耗神抓住,说:“望哪里走!”余四敬方出龙潭,又入虎口。
⊙才脱天罗,又罹地网
《初刻拍案惊奇》二七:这里头不知是男僧女僧,万一敲开门来,是男僧,撞着不学好的,非礼相犯,不是才脱天罗,又罹地网?
⊙才离虎口,又入龙潭
《绘芳录》三九:罢,罢,罢!我才离虎口,又入龙潭。那知是这个冤家在此地做官,纵田文海不死,我也难脱网罗。
⊙才离虎口,又入狼穴
《梦中缘》四:才离虎口,又入狼穴,身如柳絮随风转。
才躲得霹雳,又撞着雷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才躲得霹雳,又撞着雷公
【释义】:
比喻刚避开一个(伙)恶人,又碰上另一个(伙)恶人。《醒名花》七:那老者引路,佛奴送小姐刚刚上得岸来,只见几间草房之内闪出几个大汉来问道:“你这两个女子是哪里来的?”佛奴、杏娘吓得半死。正是:才躲得霹雳,又撞着雷公。
才离了苦海,又堕了火池-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才离了苦海,又堕了火池
【释义】:
比喻刚脱离一处困境,又陷入另一处困境。《续金瓶梅》一二:单说这古今盛衰之感,人世死生之叹:才是繁华,就成了衰落;才离了苦海,又堕了火池。生生死死,变变化化,谁识是前身,谁识是后生?
才脱了阎王,又撞着小鬼-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才脱了阎王,又撞着小鬼
【释义】:
比喻刚摆脱一个恶人,又碰上另一个恶人。《照世杯》三:这五更天,怎么有妇女在溪河里洗浴?分明是些花月的女妖。我杜景山怎么这等命苦,才脱了阎王,又撞着小鬼,叫我也没奈何了。
吃鱼又嫌腥-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吃鱼又嫌腥
【释义】:
比喻得了好处还不满意。《飞跎全传》二三:诗曰:吃鱼又嫌腥,见兔才放鹰。
吃了热萝卜又汤了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吃了热萝卜又汤了嘴
【释义】:
比喻性急惹了事。《飞跎全传》三:密仝太吃了热萝卜又汤了嘴,吐在地下被狗衔去。
出得龙潭,又入虎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出得龙潭,又入虎穴
【释义】:
比喻摆脱了一处险境,又陷入另一处险境。《警世通言》一九:正说之间,林子里抢出十余个人来,大喊一声,把衙内簇住。衙内道:“我好苦!出得龙潭,又入虎穴!”
出了井底,又入海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出了井底,又入海底
【释义】:
比喻摆脱了一处羁绊,又陷入一层罗网。《品花宝鉴》五:他却又添了一件心事,以为出了井底,又入海底,忧虑珊网难逢,明珠暗投。
到得识秤又无肉卖了-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到得识秤又无肉卖了
【释义】:
等到识秤后再去做卖肉的生意,肉已无了。比喻等弄明白道理之后,已后悔莫及。《金兰筏》六:田公子回家,颇有自悔之意。只是俗语说得好:到得识秤又无肉卖了。田公子到得悔恨,又无银钱。
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
【释义】:
比喻刚避开一场祸害,又遇到另一场祸害。《红楼梦》一〇七:倘或再有点事儿出来,可不是他们躲过了风暴又遇了雨了么?
二十年又是这么高的汉子-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二十年又是这么高的汉子
【释义】:
迷信有托生之说,认为人死后仍能在阳世托生,今日死去,明日托生,二十年后又长成一条高大的汉子。指死没什么可怕的。《儿女英雄传》五:你瞧,那厨房院子里有一眼没底儿的干井,那就是你的地方儿!这也不值的吓的这个嘴脸,二十年又是这么高的汉子。明年今日是你抓周儿的日子。
⊙二十年后还是一个小娃娃
《中国现在记》九:杀了头,碗大的疤,二十年后还是一个小娃娃。我可是被你杀了,我家里省吃俭用,也可以过活了。
放火又一头放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放火又一头放水
【释义】:
比喻做了坏事又假装好人。《金瓶梅词话》七:张四道:“我虽是异姓,两个外甥是我姐姐养的。你这老咬虫,女生外向行,放火又一头放水。”
狗子见了热脂油--又贪又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狗子见了热脂油--又贪又怕
【释义】:
歇后语。脂油:猪肉熬的油。比喻又想贪占又有所畏忌。《一片情》三:他两人见了这个妇人,真是狗子见了热脂油--又贪又怕。欲上前则外观不雅,若落后又看不亲切,只得与桂香不即不离,直随出山门。
既生瑜,又生亮-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既生瑜,又生亮
【释义】:
瑜:三国名将周瑜。亮:三国名相诸葛亮。比喻天同时生了两个有本事有文才的人或堪称对手的人。《西湖二集》一六:朱淑真走笔题完,文不加点,不惟词旨艳丽,连那飞舞之妙一一写出。魏夫人见了大惊道:“真既生瑜,又生亮也!”从此敬服,结为相知之契。
老婆是墙上的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老婆是墙上的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
【释义】:
谓老婆非血缘之亲,就如墙上泥块一般,掉了可以再抹上。比喻老婆死了可以再娶,不要紧。《金瓶梅词话》七五:平不答请什么任医官,随他去!有命活,没命教他死,才趁了人的心。什么好的,老婆是墙上的泥坯,去了一层又一层。我就死了,把他扶了正就是了。
毛厕里石头--又臭又硬-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毛厕里石头--又臭又硬
【释义】:
歇后语。毛厕:厕所。比喻人又坏又顽固。《鸳鸯针》四:齐氏跳将出来,就要拉着他打,皮大见男不是女对,一面走,一面指着道:“毛厕里石头--又臭又硬,只叫你莫要忙。”
☉毛厕坑里石头--又臭又硬
《冷眼观》三〇:以致那些毛厕坑里石头--又臭又硬的一班二八乡绅,竟是目为利薮。
☉毛司里砖儿--又臭又硬
毛司:厕所。《金瓶梅词话》八五:那淫妇要了我汉子,还在我根前拿话儿拴缚人。毛司里砖儿--又臭又硬。恰似强伏着那个一般。
☉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醒世姻缘传》七二:你不流水的认不是,还挺着脖子合人强哩!那邻舍事不干己,你没等的有人说说,你撒泼骂人!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东净里砖儿--又臭又硬
东净:厕所。《金瓶梅词话》二五:但凡世上养汉子的婆娘,饶他男子汉十八分精细、咬断铁的汉子,吃他几句左话儿右说的话,十个九个,都着了他道。正是:东净里砖儿--又臭又硬。
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
【释义】:
榜:文告。就是每家每户都贴上文告,还有不识字的人不知写的是什么。比喻即使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也仍有人不晓得。《新史奇观演义》四:对门果然有个王妈妈,专一与人说合婚姻,又要与活动活动。只是一生会调谎骗人,说合的亲事,十个倒有九差错的……常言道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这样骗人的媒婆,那周清竟不晓得。《新世鸿勋》四:常言道:门门贴榜,又有不识字的,这样骗人的媒婆,那周清竟不晓得。
孟婆汤,又非酒礼又非浆,好人吃了醺醺醉,恶人吃了乱颠狂-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孟婆汤,又非酒礼又非浆,好人吃了醺醺醉,恶人吃了乱颠狂
【释义】:
孟婆汤:相传阴间一个叫孟婆的人卖茶汤,人喝了就会忘掉前生和阴间的事。也就是通常说的迷魂汤。意谓迷魂汤,既不是礼酒,又不是祭奠的浆水,好人吃了像醉了一样,恶人吃了就神志迷乱。《醋葫芦》一六:俗话:孟婆汤,又非酒礼又非浆,好人吃了醺醺醉,恶人吃了乱颠狂。怪不得都氏正渴之际,只这一碗饮下,也不用夹棍拶子,竟把一生事迹兜底道出。
名又不成,功又不就-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名又不成,功又不就
【释义】:
形容人功名无着,一事无成。《水浒全传》三九: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好汉,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这里。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
【释义】:
歇后语。溜:滑溜。喉咙像磨刀砖砌成的一样,十分光滑。形容食物下肚很快。《西游记》四七:众僮仆见了道:“爷爷呀!你是磨砖砌的喉咙,着实又光又溜!”那唐僧一卷经还未完,他已五六碗过手了。
尿浸麻条--又臭又佞-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尿浸麻条--又臭又佞
【释义】:
歇后语:佞:谐“硬”,北方口语。尿浸泡麻绳,麻绳会变得又臭又硬。意谓又臭又硬。《说唐全传》四七:且说尉迟恭解粮到了言商道上,却见程咬金又在前头,心中大怒道:“这人真正是尿浸麻条--又臭又佞。”
前门方拒虎,后门又进狼-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前门方拒虎,后门又进狼
【释义】:
比喻刚挡住了恶人或消除了一灾,接着又遭敌害或灾祸。指恶人或灾祸接踵而至。□元·赵雪航《评史》:窦氏虽除,而寺人之权兹盛矣!谚曰:“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此之谓也。《西湖二集》一七:话说杨完者,生性残刻,专以杀掠为事,驻兵城东菜市桥外,淫刑以逞,虽假意尊重丞相,而生杀予夺一意自专。丞相无可为计,只得听之而已。正是:前门方拒虎,后门又进狼。
☉前门方拒虎,后门又来狼
《西湖拾遗》二三:丞相无可为计,只得听之而已。正是:前门方拒虎,后门又来狼。
☉后户虽拒狼,前门又进虎
《西湖二集》一七:怎知张士诚专忌惮得杨完者,自杨完者诛死之后,士诚益无所忌,遂遣兵僭了杭州,劫了印信……正是后户虽拒狼,前门又进虎。
人巧天又巧-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巧天又巧
【释义】:
巧,乖巧,聪明。意谓人再乖巧也胜不过上天。《东游记》五七:话说人巧天又巧,明欺暗岂欺?莫道天高远,天高听却低。
食杨梅,又怕齿酸;不食杨梅,又须口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食杨梅,又怕齿酸;不食杨梅,又须口渴
【释义】:
杨梅:水果,味酸甜,生津解渴,但酸齿难禁。想吃杨梅,又怕酸,不吃杨梅,又得口渴。比喻人既想做风流事,又有所顾忌;不做风流事,又情急难禁。《花神三妙传》:岂知其色厉而内和,言坚而情动。中夜窥颠鸾倒凤之状,遂尔发舞蝶游蜂之思。三次起欲扣门。害羞又复就枕。比生睡熟扣扉不得开矣。顿增悒怏,神思昏沉,奇姐笑曰:“姐食杨梅,又怕齿酸;不食杨梅,又须口渴。”
脱了天罗,又遭地网-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脱了天罗,又遭地网
【释义】:
罗:捕鸟的网。比喻刚摆脱了一灾,又遭一灾。《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杨温吃那小娄罗缚将去,到这庄前,正所谓脱了天罗,又遭地网。
⊙脱了天雷,又遭霹雳
《醒世姻缘传》五二:这狄希陈亏不尽母亲出了一般救兵,不致陷在柳州城里。谁知狄希陈脱了天雷,又遭霹雳。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释义】:
打头风:顶头风,逆风。比喻人本来境遇就不好,偏又遭到更大的打击或不幸,处境越发艰难危险。《警世通言》一七:如今音信不通,教官径把他做避考申黜。千里之遥,无由辨复。真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醒世恒言》一:石璧被本府软监,追逼不过,郁成一病,数日而死。遗下女儿和养娘二口,少不得着落牙婆官卖,取价偿官。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水浒后传》八: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毕竟那来的强盗,却是谁人,这船上几人性命如何下落,且听下回分解。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
《喻世明言》九:只听得这伙强人乱了一回,连船都撑去,苍头的性命也不知死活,舟中一应行李,尽被劫去,光光剩个身子。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被打头风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三九:天师道:“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被打头风。我已自不幸挂在藤上,谁想这个鼠耗又来相侵。”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值打头风
《韩湘子全传》二一:一行三口儿又奔了十数里,指望寻个店家安歇,不料远远地跳出两只猛虎来,真好怕人。……今日退之遇着呵,这才叫做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值打头风。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
《儿女英雄传》二:你道巧不巧,正应了俗语说的: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行又遇打头风。偏偏从工完这日下雨起,一连倾盆价的下了半个月的大雨。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低又是打头风
《活地狱》三三:可怜朱四已是人死人活的了,放出来之后,找着东家,东家歇了他的生意,朱四无路可逃,就投河死了。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低又是打头风。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清平山堂话本·董永遇仙传》:指望捱好,不想父亲病得五六日身亡。董永哀哭不止,昏绝几番。端的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撞打头风。
⊙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被打头风
《梦中缘》一四:何鳌与王学益手上俱带着铁铐,不能退入袖中,冻的满手是疮,脓水不住淋漓,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被打头风。
⊙屋漏又遭连夜雨,行船又遇对头风
《闽都别记》一二:屋漏又遭连夜雨,行船又遇对头风。方丈道人只识地骨,那知天心,如知天心,今夜有此狂猛风雨,该再加顶架,先保其末,后理其本。
⊙屋漏又遭连夜雨,行船更遇顶头风
《大明奇侠传》二七:正是:屋漏又遭连夜雨,行船更遇顶头风。可怜钟夫人那里经过这宗事?唬得战战兢兢,只是乱抖,连话总说不出来了。
⊙屋漏又遭连夜雨,舡迟又被打头风
《五美缘全传》四五:小姐,落霞听了,一齐大哭起来。正是:屋漏又遭连夜雨,舡迟又被打头风。
⊙屋漏更遭连夜雨,舡迟偏遇打头风
《醒世恒言》一三:这一场病,比前更加沉重。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舡迟偏遇打头风。
⊙屋漏遭霪雨,船破遇飏风
《说岳全传》二七:兀术翻入河中,却被阮良连人带斧两手抱住,两足一登,戏水如游平地,望南岸而来。这正是:屋漏遭霪雨,船破遇飏风。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水浒传》四五:众邻舍一把拖住老子,要去官司陈告。正是祸从天降,灾向地生。恰似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遇打头风。
⊙破屋又遭连夜雨,行船偏遇打头风
《绿牡丹全传》四四:我主仆今朝正是:破屋又遭连夜雨,行船偏遇打头风。
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
【释义】:
歇后语。意谓又喜欢又害怕。《初刻拍案惊奇》二三:崔生见他言词娇媚,美艳非常,心里也禁不住动火,只是想着防御相待之厚,不敢造次,好像个小儿放纸炮,真个又爱又怕。《二刻拍案惊奇》九:那边素梅也自心里忒忒地,一似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只等龙香回来,商量到晚赴约。
一宗不了又一宗-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宗不了又一宗
【释义】:
一件事还没完结又来一件事。《三侠五义》二五:真他妈的!我是甚么时气儿,一宗不了又一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释义】:
比喻波折多,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十二楼·闻过楼》:不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所居之处,一向并无盗警,忽然一夜,来了五七条大汉,明火执杖,打进门来,把一家之人吓得魂飞胆裂。《施公案》三七六:施公听罢,将眉一皱,因道:“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马盗去,尚未得有消息,现在又出了一件采花杀人盗案。这从那里下手?先办那一件是好?”《花月痕》二四:秋痕见他妈说起这些话,想到我命真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便歪着身睡去了。
⊙一波未已,一波又生
《孤儿记》:且人生困顿,如转石入渊,每下愈况;亦如水风互长,一波未已,一波又生;相续正未有已时。
⊙一波未平,一波复起
《合锦回文传》一三:只因这一番,有分教:堂上三尺幸免,举头三尺难逃。目下一波未平,向后一波复起。《雪月梅》一七:至于行文之妙,一波未平,一波复起。镜湖真圣于文者也。
⊙一波未定,一波复起
《凤凰池》一三:正是:一波未定,一波复起。天子爱才,文章有喜。
⊙一波未平,又是一波
《青楼梦》四六:又是一惊。一波未平,又是一波。文字原应尔尔。
一头放火,又一头放水-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头放火,又一头放水
【释义】:
比喻又做坏事,又装好人,耍两面派手法。《金瓶梅词话》九〇:当初只因潘家那淫妇,一头放火,又一头放水,架的舌,把个好媳妇儿生生逼勒的吊死了;将有作没,把你垫发了去。今日天也不容,他往那去了!
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又医得眼好-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又医得眼好
【释义】:
郎中:指医生。比喻一举两得。《西游记》一八:你的造化,我有营生。这才是凑四合六的勾当。你也不须远行,莫要化费了银子。我们不是那不济的和尚,脓包的道士,其实有些手段,惯会拿妖。这正是“一来照顾郎中,二来又医得眼好”。
银子能生人,又能杀人-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银子能生人,又能杀人
【释义】:
银子既能使人生,又能使人死。形容钱财兼有很大的好处和坏处。《隋史遗文》一一:张奇赶进房子,竟抢银子。——可见银子不是好东西,能生人,又能杀人。
又吃纣王水土,又说纣王无道-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又吃纣王水土,又说纣王无道
【释义】:
纣王:商朝最后一代君王,暴君。比喻既要靠某人生活,又要说他坏话,是行不通的。《金瓶梅词话》二五:爹你老人家没的说:他可是没有这个话,我就替他赌了大誓。他酒便吃两盅,敢恁七个头八个胆背地里骂爹。又吃纣王水土,又说纣王无道。他靠哪里过日子?爹你不要听人言语。
种火又长,拄门又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种火又长,拄门又短
【释义】:
种火:引火。拄门:顶门。用来作引火棍嫌长,用来作顶门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伦不类,不成材料,没有用处。《初刻拍案惊奇》二二:你这样人,种火又长,拄门又短,郎不郎,秀不秀。若要觅衣食,须把个“官”字儿阁起。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释义】:
《三国演义》说:周瑜定计,以东吴主将孙权妹许嫁刘备为名,将刘备骗到东吴,扣作人质,讨还荆州。刘备按诸葛亮计谋,应邀前往东吴,不仅成了婚而且带着夫人逃走。周瑜带兵追赶,又遭伏击,大败而归。后用这个故事比喻处心积虑算计别人想占便宜,结果弄巧成拙,反受了双重损失。《三国演义》五五:吴兵大败。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说呼全传》六:包公道:“你倒忘了,这教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玉燕姻缘全传》六:贤弟不必忧虑。明日黄、李二人不来相请便罢,倘若再到尊府相请,可着门上的人如此如此回他。想他们见贤弟不在家内,亲到舍下探听,愚兄自有道理。管教他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妙计高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绿野仙踪》二三:文魁一夜之间,弄了个家产尽绝,将老婆也赔垫在内,岂非奇报?正是:周郎妙计高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大造若无速报应,人间何事得公平?
⊙周郎妙算高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六四:三太子反吃一惊,说道:“反把自家的船烧得七打八哩。这叫做周郎妙算高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妙计高天下
《说唐全传》六八:商议定当,十分大喜,准备速行。正是:周郎妙计高天下,只恐难瞒诸国公。
⊙赔了夫人又折兵
《冷眼观》二九:只算是做了一世的收生婆,还把个肚脐带子割断在人手里,弄得赔了夫人又折兵,大哭一场了事。
⊙赔去夫人又折兵
《闽都别记》二九三:郑唐笑曰:“我挥金如关公破壁为光,能会桃园旧兄弟。汝五个挥金如周瑜诈招亲,赔去夫人又折兵。”
⊙陪了夫人又折兵
《听月楼》一五:好笑蒋相,陪了夫人又折兵,越发没趣,站立一旁,十分痛恨。
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释义】:
歇后语。状元痘:天花。天花痘疹发生后如果灌浆饱满,生命可保平安,所以称“喜事”。《红楼梦》四六: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
既……又……-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既……又……jì……yòu……
固定格式
由副词“既”和副词“又”组成。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性质。今语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三国志》册四页九三〇)
——孙权向来既佩服敬慕刘备,又眼见诸葛亮异常文雅,非常敬重他。(宿服:一向佩服。)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dàn)而腴(yú)。(《白石道人诗集歌曲》册一白石道人诗说页二上)
——陶渊明天资既高,志趣又深远,所以他的诗散逸而庄重,恬静而丰满。(澹:恬静。腴:丰满。)
又-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又yòu
副词
在句中作状语
一、表示两种性状或动作行为同时存在。今语同。
《公羊传·隐公元年》: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公羊注疏》册一卷一页七上)
——鲁隐公年长又贤明,为什么不应该立为国君?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注疏》册一卷三页八下)
——孔子论到《韶》时说:“十分美好了,又十分完善了。”
《史记·滑稽列传》: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史记》册十页三一九七)
——国中有个大鸟,栖息在君王的宫庭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叫,王知道这是个什么鸟儿呢?(蜚:用同“飞”。)
《梦溪笔谈·药议》: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元刊梦溪笔谈》卷二六页七)
——那些没有宿根的,就要等到苗长成而没有开花时采摘,〔这时〕根已经长足而又没有衰老。(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隔年老根。)
二、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重复或继续发生、出现。今语同。
《老子·四十八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下篇页七下)
——减少又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无为:纯任自然。)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yù)楯与矛者,誉之曰:“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册三卷十五页二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奖他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夸奖他的矛说:“我的矛锐利,对任何东西没有什么不能戳穿。”(鬻:卖。楯:用同“盾”。古代武器名,即藤牌。)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册二卷五页九上)
——即使我死了,有儿子们在,儿子又会生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会有儿子,儿子又会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列子》册一卷一页十四上)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崩地塌,没有存身的地方,而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担忧这个人所担忧的事的人,就去开导他。(亡:用同“无”。)
三、表示前后两种情况相反。可译为“却”。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史记》册八页二七三八)
——陛下一向骄惯淮南王,一点也不加禁阻,以至达到这步田地,如今却突然摧残他。
《汉书·贾谊传》: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汉书》册八页二二三四)
——那些异姓诸侯王倚仗强大势力而发动叛乱的,汉朝已侥幸战胜了他们,却不去改变他们赖以叛乱的制度。
邓牧《吏道》: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伯牙琴》页三)
——选择有才能而且有道德的人〔充当官吏〕,有才能而且有道德的人却不愿干。
四、加强反诘语气。今语同,也可译为“还”。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注疏》册二卷七页三上)
——〔他们〕求仁便得到了仁,又怨恨什么?
《史记·孝文本纪》: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史记》册二页四一四)
——代王说:“我本来已经是王了,还做什么王?”
《公孙龙子·迹府》:楚王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公孙龙子》页一下)
——楚国国王丢失了弓,楚国人拾到了它,又何必去寻找呢?
又况-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又况yòu kuàng
熟语
连接分句,表示进层关系。可译为“又何况”。
《汉书·杨胡朱梅云传·朱云》:自尧之用舜,文王于太公,犹试然后爵之,又况朱云者乎?(《汉书》册九页二九一三)
——从尧重用舜,文王对于太公,还经过试用然后才把官爵给他们,又何况朱云这个人呢?
《淮南子·氾论训》:牛马有功,犹不可忘,又况人乎?(《淮南子》册四卷十三页二一下)
——牛马〔对人〕有功劳,尚且不可忘记,又何况人呢?
又-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又yòu
附类
动词。用同“有”。与“无”相对。
《荀子·议兵篇》: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wù),贼其所好者哉?(《荀子》册二卷十页三上)
——一般人的常情,即使是夏桀、跖这样的人,难道有愿意为了自己所厌恶的人,去残害自己所喜欢的人吗?(跖:传说先秦时起义军的领袖,本文之说是统治阶级的诬蔑。
百尺竿头弄影戏——瞒你又瞒天-佛源语词词典
百尺竿头弄影戏——瞒你又瞒天
歇后语。在百尺高的竿头上演影戏,上下均看不清,把所有的人都瞒住了。佛家比喻真正的禅机不为人所知。《五灯会元·卷十八·道场居慧禅师》:“百尺竿头弄影戏,不唯瞒你又瞒天。自笑平生歧路上,投老归来没一钱。”
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佛源语词词典
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
歇后语。大虫,老虎。老虎头上裹了纸帽装做人的样子,让人看了感到可笑,同时又让人害怕。比喻不伦不类的事情,既让人感到可笑又让人吃惊。暗指有人对佛经义理并未领悟,不懂装懂。《五灯会元·卷二十·径山宝印禅师》:“若道佛祖一时是,佛祖一时不是,颟顸不少。且截断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虫裹纸帽,好笑又惊人。’”
收得安南,又忧塞北-佛源语词词典
收得安南,又忧塞北
安南,今之越南,泛指南方边境;塞北,北方边境、塞外之地。刚刚收复平定了安南,又担心塞北发生侵扰。比喻这边的问题刚刚解决,又担心那边发生问题。描写因问题、变故不断发生使人忧虑不安的心理。《虚堂和尚语录》卷六:“举奯上座到百丈,丈云:‘阇梨有事相借问得么?’奯云:‘幸自非言,何须咨
!’丈云:‘收得安南,又忧塞北。’”
又-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又yòu
①表示重复或相继。《礼记·檀弓下》:“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死焉,今吾子~死焉。”②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收贰以为己邑。”(贰:指两属的城邑。)《论语·子路》:“既庶矣,~何加焉?”③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并存。《论语·颜渊》:“既欲其生,~欲其死,是惑也。”《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害之。”④表示转折。《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相之。”《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得祸焉。”⑤加强疑问或反问语气。《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何怨?”柳宗元《捕蛇者说》:“今虽死乎死,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安敢毒邪?”⑥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辛弃疾《美芹十论》:“盖历二十~三年。”⑦通“有”。《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侮信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yī bō wèi píng yī bō yòu qǐ
【释义】:
比喻波折多,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茅盾《子夜》:“什么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么?”
才出虎口,又入狼窝-现代汉语大词典
才出虎口,又入狼窝cái chū hǔ kǒu yòu rù láng wō
【释义】:
比喻刚摆脱一个灾难,又遇上另一个灾难。罗旋《梅》:“也是我命苦,才出虎口,又入狼窝。”
又-现代汉语大词典
又yòu
【释义】:
副词。(1)表示重复或继续。巴金《探索之三》:“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2)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杨沫《青春之歌》:“整整一天半夜,她没有吃过一口东西,这时觉得又饿又渴。”(3)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如:那一天正好是三伏的第一天,又是中午,又没有风,不动也会出汗。(4)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县里把罪状一一证实之后,除叫他们赔偿大家损失外,又判了十五年徒刑。”(5)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鲁迅《范爱农》:“我交出账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6)表示有矛盾的两件事情。如:他又想去,又不想去,拿不定主意。(7)表示转折。如:他心中不快,又不好说出来。(8)用在否定或反问句里,加强语气。巴金《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多印几本近代、现代的西方文学名著,又有什么不好呢?”
又及-现代汉语大词典
又及yòu jí
【释义】:
附带再提一下。信写完并已署名后又添上几句时,常在下面注明“又及”或“某某又及”。
又当别论-现代汉语大词典
又当别论yòu dāng bjé lùn
【释义】:
应当另外作出评价。瞿秋白《世纪末的悲哀》:“到黄金时代的路上,究竟是悲哀,是痛苦,是兴奋,是痛快?这都是又当别论,不在乱谈之列。”
又红又专-现代汉语大词典
又红又专yòu hóng yòu zhuān
【释义】:
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这样的队伍,就整个说来,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又作别论-现代汉语大词典
又作别论yòu zuò bié lùn
【释义】:
同“又当别论”。鲁迅《无常》:“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
柳暗花明又一村-现代汉语大词典
柳暗花明又一村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
【释义】:
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茅盾《锻炼》:“外交上有个消息…也许急转直下,来个惊人的变化。那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今天的一些计划自然都成了陈迹。”
赔了夫人又折兵-现代汉语大词典
赔了夫人又折兵péi le fū rén yòu zhé bīng
【释义】:
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刘备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刘白羽《火光照红海洋》:“这件事还不仅说明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它证明我们的人的一种无畏的自豪。”
一又-汉语大词典
一又
【1】犹一再。{唐}{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期宿界上﹐一又相語﹐自别幾時﹐遽變寒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汉语大词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唐}{刘禹锡}《浪淘沙》词之九:“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后比喻波折多,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荡寇志》第一二六回:“正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茅盾}《子夜》三:“什么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么?”
三又-汉语大词典
三又
同“[三宥]”【1】《礼记·王制》:“三公以獄之成告於王﹐王三又然後制刑。”{郑玄}注:“又﹐當作宥。”
玄之又玄-汉语大词典
玄之又玄
【1】《老子》:“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本谓“道”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原夫《易》理難窮﹐雖復玄之又玄﹐至於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唐}{刘知幾}《史通·叙事》:“能損之又損﹐而玄之又玄﹐{輪扁}所不能語斤﹐{伊摯}所不能言鼎也。”
又-汉语大词典
又
《廣韻》于救切,去宥,云。【1】重复出现;再次出现。《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過而不改﹐又之﹐是謂之過。”{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念睽離之在期﹐謂此會之難又。”{宋}{何梦桂}《摸鱼儿》词:“歎人世相逢﹐百年歡笑﹐能得幾回又!”【2】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诗·小雅·巧言》:“亂之初生﹐僭始既涵。亂之又生﹐君子信讒。”{南朝 宋}{谢惠连}《雪赋》:“於是迺作而賦積雪之歌……又續而爲白雪之歌。”《水浒传》第三回:“哥哥休去﹐只在我寨中且過幾時﹐又作商量.”{巴金}《探索集·探索之三》:“我的小说是我在生活中探索的结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就是我一次又一次的收获。”【3】副词。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国语·晋语一》:“既無老謀﹐而又無壯事﹐何以事君?”{宋}{苏轼}《大雪怀东武园亭寄孔周翰》诗:“君不是{淮西}{李侍中}﹐夜入{蔡州}縛取{吴元濟}﹔又不是{襄陽}{孟浩然}﹐{長安}道上騎驢吟雪詩。”《红楼梦》第五二回:“{寳玉}聽了﹐又喜﹐又氣﹐又歎。”{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整整一天半夜﹐她没有吃过一口东西﹐这时觉得又饿又渴。”【4】副词。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墨子·非攻中》:“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宋}{沈作喆}《寓简》卷十:“凡香之至美至善者﹐惟{真臘}﹐{真臘}之又善者曰緑洋﹐香中之尤物也。”如:那一天正好是三伏的第一天﹐又是中午﹐又没有风﹐不动也会出汗。【5】副词。表示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庄子·应帝王》:“始吾以夫子(指{壺子})之道爲至矣﹐則又有至焉矣。”{郭象}注:“謂{季咸}之至又過於夫子。”《水浒传》第一百回:“軍士攀緣上城﹐各執利刃﹐砍殺守城士卒。又有軍士乘木筏衝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十二:“县里把罪状一一证实之后﹐除叫他们赔偿大家损失外﹐又判了十五年徒刑。”【6】副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我交出账目和余款一角又两铜元。”如:二又三分之一。【7】副词。表示有矛盾的两件事情。《西游记》第十四回:“你往那里去來?教我行又不敢行﹐動又不敢動﹐只管在此等你。”如:他又想去﹐又不想去﹐拿不定主意。【8】副词。表示转折。{前蜀}{韦庄}《浣溪沙》词:“欲上鞦韆四體慵﹐擬交人送又心忪。”{宋}{朱淑真}《湖上小集》诗:“白璧一雙無玷缺﹐吹簫歸去又無緣。”《二刻拍案惊奇》卷九:“〔{楊素梅}〕好生不快﹐又不好説得出來。”【9】副词。用在否定或反问句里﹐加强语气。《左传·庄公十年》:“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西游记》第二三回:“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幹與不幹﹐都在于我。”{巴金}《随想录·多印几本西方文学名著》:“多印几本近代﹑现代的西方文学名著﹐又有什么不好呢?”【10】通“[宥]”。宽恕。《礼记·王制》:“王三又﹐然後制刑。”{郑玄}注:“又﹐當作宥。宥﹐寬也。”【11】通“[有]”。《易·繫辞上》:“又以尚賢也。”{陆德明}释文:“{鄭}本作‘有以’。”{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道经》:“故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又欲也﹐以觀其所噭。”又﹐甲本作“有 ”。《汉书·韩信传》:“{淮陰}少年又侮{信}曰:‘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史记》又作“有”。【12】通“[祐]”。保佑。《卜辞通纂》第三六九片:“伐{{方}﹐帝受我又。”
又作别論-汉语大词典
又作别論
【1】见“又當别論”。
又道是-汉语大词典
又道是
【1】俗语。多用于第二次引用谚语﹑格言之前。{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賢士差矣﹐却不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又道是‘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那錢物則有出去的﹐無有進來的﹐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又道是‘家有千貫﹐不如日進分文’。”
又紅又專-汉语大词典
又紅又專
【1】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又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绝大多数科学技术人员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同工农兵相结合﹐满腔热情地对待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做出了成绩……这样的队伍﹐就整个说来﹐不愧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又生一秦-汉语大词典
又生一秦
【1】谓又造成一个强敌。《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陳王}相國{房君}諫曰:‘{秦}未亡而誅{武臣}等家﹐此又生一{秦}也。’”{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古今喻类》:“自增仇敵曰又生一秦。”
又當别論-汉语大词典
又當别論
【1】应当另外作出评价。{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瞿秋白}《乱弹·世纪末的悲哀》:“到黄金时代的路上﹐究竟是悲哀﹐是痛苦﹐是兴奋﹐是痛快?这都是又当别论﹐不在乱谈之列。”亦作“[又作别論]”。{鲁迅}《朝花夕拾·无常》:“这自然是专就我的故乡而言﹐若是‘模范县’里的人民﹐那当然又作别论。”{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世荫不同》:“至{孫許之}蔭以錦衣﹐官二品三品﹐忠臣之後又當别論。”
又且-汉语大词典
又且
【1】犹而且。表示进一层意思的连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做鴇兒龜子的﹐吮血磨牙﹐不管天理﹐又且轉眼無情﹐回頭是計。”{清}{李渔}《奈何天·虑婚》:“天生我這副面貌﹐不但粗蠢﹐又且怪異。”《水浒传》第一百回:“{張清}对{瓊英}道:‘不該深入重地﹐又且衆寡不敵。’”
又弱一个-汉语大词典
又弱一个
【1】又丧亡一个。旧多用为悼人去世之语。《左传·昭公三年》:“〔{齊}{公孫竈}卒〕﹐{晏子}曰:‘惜也……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二{惠}﹐指{齐惠公}之二孙﹐即{公孙竈}和{公孙虿}。
又及-汉语大词典
又及
【1】附带再提一下。信写完并已署名后又添上几句时,常在下面注明“又及”或“某某又及”。
可又來-汉语大词典
可又來
【1】对自己或别人说的话表示肯定或加重语气。犹言的确是。{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正末云]{劉}家女﹐你有一件兒好處﹐四村上下别的婦女都學不的你。[旦兒云]可又來﹐我也有那一樁兒好處﹐你説我聽。”{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倈兒云]這個是我親娘﹐你是我妳子。[正旦云]可又來﹐我的乖乖兒嚛!”《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可又來!我的父親昨日明明把十五貫錢與他馱來作本﹐養贍妻小﹐他豈有哄你説是典來身價之理?”{清}{孔尚任}《桃花扇·守楼》:“[旦]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一百年﹐只是不嫁{田仰}。[末]呵呀!好性氣﹐又像摘翠﹑脱衣﹑駡{阮圓海}的那番光景了。[旦]可又來﹐{阮}{田}同是{魏}黨﹐{阮}家粧奩尚且不受﹐倒去跟着{田仰}麽?”《红楼梦》第一一一回:“衆上夜的人齊聲説道:‘這不是賊﹐是强盗……打不過姓{包}的﹐才都跑了。’營官道:‘可又來﹐若是强盗﹐難道倒打不過你們的人麽?’”
復又-汉语大词典
復又
【1】犹言又;再一次。《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一回兒才得回來﹐復又出去。”{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盧}相{邁}不食鹽醋﹐同列問之:‘足下不食鹽醋﹐何堪?’{邁}笑而答曰:‘足下終日食鹽醋﹐復又何堪矣。!’”
東又不着, 西又不着-汉语大词典
東又不着, 西又不着
【1】见“東不着邊,西不着際”。
柳暗花明又一村-汉语大词典
柳暗花明又一村
【1】{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形容前村的美好春光,后借喻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茅盾}《锻炼》三:“外交上有个消息……也许急转直下﹐来个惊人的变化。那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今天的一些计划自然都成了陈迹。”
損之又損-汉语大词典
損之又損
【1】谓日去其华伪以归于纯朴无为。引申指尽可能节省或谦抑。《晋书·宣帝纪》:“帝勳德日盛﹐而謙恭愈甚……恒戒子弟曰:‘盛滿者道家之所忌﹐四時猶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損之又損之﹐庶可以免乎!’”《旧唐书·后妃传上·贤妃徐氏》:“北闕初建﹐南營{翠微}﹐曾未逾時﹐{玉華}創制。雖復因山藉水﹐非無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工力之費。”《老子》:“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汉}{张衡}《东京赋》:“是以西匠營宫﹐目翫{阿房}。規摹踰溢﹐不度不臧。損之又損之﹐然尚過於{周}堂。”
賠了夫人又折兵-汉语大词典
賠了夫人又折兵
【1】{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賠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從此便懷了鬼胎﹐恐怕媳婦認真做弄手脚﹐那時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刘白羽}《火光照红海洋》:“这件事还不仅说明{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且它证明我们的人的一种无畏的自豪。”《照世杯·掘新坑悭鬼成财主》:“這{穆太公}因要尋取兒子回家﹐不料兒子尋不着﹐反送落一件日用之物﹐又送落一件生財之物……説是帶累他賠了夫人又折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