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吳)是什么意思
吴霜-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霜wú shuāng
【释义】:
本指浓霜。喻白发。吴,大。唐·李贺《还自会稽歌》:“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宋·范成大《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耳畔逢人无鲁语,鬓边随我是吴霜。”又指吴地的霜。泛指霜天。
吴盐-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盐wú yán
【释义】:
本为吴地产的盐,以洁白著称。喻白发。清·陈维崧《贺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词:“我在京华论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清黄仁《发颍州》诗:“预恐清镜里,两鬓堆吴盐。”
吴干-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干wú gān
【释义】:
本指春秋吴国的干将剑,亦泛指宝剑。《战国策·赵策三》:“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匜(yí),洗器。《吕氏春秋·疑似》:“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高诱注:“吴干,吴之干将者也。”明·张居正《答廉宪王凤洲》之二:“吴干越钩,轻用心折;匣而韬之,其精乃全。”
吴钩-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钩wú gōu
【释义】:
亦作“吴鉤。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弯形兵器,也泛指利剑,亦为宝刀。《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既宝莫邪,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晋·左思《吴都赋》:“军容蓄用,吴鉤越棘,纯钧湛卢。”湛卢,宝剑名。
吴剑-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剑wú jiàn
【释义】:
宝剑。春秋吴人善剑,故称。唐·李峤《奉和杜员外扈从校阅》诗:“燕弧带晓月,吴剑动秋霜。”亦指春秋吴公子季札之剑。
吴越-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越wú yuè
【释义】:
喻仇敌。因春秋吴越两国曾时相攻伐,积怨很深,故以此为喻。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吴榜-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榜wú bǎng
【释义】:
大棹,即船橹。吴,大。吴榜,借指船。一说吴为吴国,吴榜为吴国出产之船棹并借指船。晋·张载《槯论》:“吴榜越船,不能无水而浮。”宋·梅尧臣《明州推官郑先辈》诗:“随潮吴榜驶,转浦楚山歌。”清·赵翼《苦雨》诗:“空拟乘吴榜,谁能挽鲁戈?”鲁戈,指鲁阳之戈。
吴舠-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舠wú dāo
【释义】:
吴地小船。以其似刀形故称。元·黄绍公《端午竞渡棹歌》之二:“天马玻璃三万顷,尽教看得几吴舠。”清·方艾《毗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笠泽买吴舠,画舫青帘过驿桥。”清·曹寅《和芷园消夏·蕉窗》:“昔年筑室类吴舠,曾有微言托绿蕉。”又喻“鱼”,见该条。
吴魁-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魁wú kuí
【释义】:
大而平的盾。《释名·释兵》:“盾……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所持也。”《广雅·释器》:“吴魁、干……盾也。”王念孙疏证:“吴者大也,魁亦盾名。吴魁犹言大盾,不必出于吴,亦不必为魁帅所持也。”
吴刀-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刀wú dāo
【释义】:
剪刀,以其为吴地所产,故名。南朝·宋·鲍照《代白纻舞歌辞》:“吴刀楚制为佩袆,纤罗雾縠垂羽衣。”唐·李白《白纻辞》之三:“吴刀剪綵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宋·姚宽《踏莎行》词:“彩凤难双,红绡暗泣,回纹未剪吴刀涩。”
吴练-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练wú liàn
【释义】:
指白色骏马。以其似吴地产的白缎,故名。语出《韩诗外传》:“孔子、颜渊登鲁东山望吴阊门,渊曰:“见一匹练,前有生蓝。’子曰:‘白马,芦
也。’”唐·刘威《伤曾秀才马》诗:“吴练已知随影没,朔风犹想带嘶闻。”
吴口-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口wú kǒu
【释义】:
指吴地美女。古称男曰丁,女曰口。《晋书·慕容超载记》:“(姚兴)责超称藩,求太乐诸伎,若不可,使送吴口千人。”清·顾炎武《秋山》诗之一:“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另有吴娃、吴姬、吴娥、吴娘、吴姝,均指吴地美女。
吴庖-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庖wú póo
【释义】:
借指精美的肴馔,因吴地厨师或吴人善烹调,故称。清·赵翼《杨桐山招饮肴馔极精赋》诗:“笑比江陵张太师,今日吴庖才一饱。”
吴牛-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牛wú niú
【释义】:
吴地的水牛。唐·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诗:“身
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宋·陆游《秋怀》诗:“典琴沽市酿,卖剑买吴牛。”清·陈维崧《减字木兰花·酷暑马上口占》词:“阳乌酣战,身似吴牛偏易喘。”阳乌,太阳。吴牛喘月,谓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喻因疑似而畏惧,形容酷热难当。
吴绢-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绢wú juān
【释义】:
古代吴地产的绢,以质地轻薄著称。《新唐书·地理志五》:“越会稽郡中都督府。士贡……吴绢、丹沙,石蜜、桔、葛粉、瓷器、纸笔。”清·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妙画临吴绢,清词洒蜀牋。”另有吴绫、吴绵、吴罗,均为古吴地所产之丝织品。
吴笺-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笺wú jiān
【释义】:
本指吴地所产之笺纸,借指书信。宋·陆游《风入松》词:“欲寄吴笺说与,这回真个闲人。”清·周亮工《书影》卷八:“(赵燕明)《寄谢友人送吴笺》诗云:‘感君寄吴笺,笺上双飞鹊。’”
天吴-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天吴tiān wú
【释义】:
水神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又《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三国·魏·嵇康《琴赋》:“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唐·杜甫《北征》:“天吴及紫风,颠倒在裋褐。”紫风又名九风,人面鸟身之神;裋褐(shùhè),粗布衣。唐·李贺《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清·张之洞《读史绝句·自居易》:“海图题咏见优思,浪搅天吴悔已迟。”
吴舠-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吴舠wú dāo
【释义】:
本指吴地小船,喻鱼。清·曹寅《竹村大理筵上食石首鱼作》诗:“潮声渊渊震曙鼓,巨絙一网千吴舠。”又指“小船”,见该条。
吴-孙子兵法词典
吴wú
【释义】:
古国名。姬姓。周初周太伯之子太伯、仲雍居今江苏无锡一带,至十九世孙寿梦始兴称王,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疆土。春秋末期,国力渐强,吴王阖间、夫差曾称霸诸侯。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吴人-孙子兵法词典
吴人
【释义】:
吴国人。《九地篇》:“夫吴人与越入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张预注:“吴、越,仇雠也。”
吴天-古文观止词典
吴天hào tiān
【词性】:名词
皇天(1)。《吕相绝秦》:昭告昊天上帝。——〔他们〕明告皇天上帝。
吴-古文观止词典
吴wú
【词性】:名词
一、指春秋时的吴国(21)。《子革对灵王》: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陵尹喜带领军队包围了徐国,借以使吴国害怕。《吴许越成》:今吴不如过。——现在吴国不如过国。《诸稽郢行成于吴》: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就派诸稽郢到吴国求和。
二、指三国时吴国(2)。《诸葛亮后出师表》: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后来先帝东面联合吴、越,西面夺取巴、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后吴更违盟。——后来吴国违背了盟约。
三、指西汉时封的诸侯王国,吴国的首领是吴王刘濞(4)。《贾谊治安策一》:今吴又见告矣。——现以吴国又被告发了。《晁错论》:而制吴楚之命。——控制了吴国和楚国的命运。《晁错论》: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假使吴国和楚国反叛,晁错能够豁出生命来担当危险的重任。
四、明代苏州府治所,即今江苏苏州(6)。《吴山图记》: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吴县和长洲县,都在苏州境内。《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吴郡的百姓正痛恨他。《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不久就用捏造的吴郡人民反叛的罪名向朝廷报告。
五、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吴起(2)。《诸葛亮后出师表》: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他用兵就像孙武、吴起一般。《卖柑者言》:果能授孙、吴之略耶?——真的能授孙武、吴起的韬略吗?
吴公-古文观止词典
吴公wú gōng
【词性】:名词
吴因之,名默,明吴江人,曾官太仆寺卿(1)。《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同卿因之吴公。——〔上面讲的几位〕贤明士绅,是太仆寺卿吴因之。
吴公子札-古文观止词典
吴公子札wú gōng zǐ zhā
【词性】:名词
即季札,也称季子。春秋时吴国国君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善欣赏乐舞(1)。《季札观周乐》:吴公子札来聘。——吴公子札来鲁国聘问。
吴国-古文观止词典
吴国wú guó
【词性】:名词
指春秋时的吴国(6)。《诸稽郢行成于吴》: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申胥、华登选拔和教练吴国的士兵去打仗,还未曾有过挫折呢。《申胥谏许越成》: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越国大夫文种,勇敢而且善于谋划,他把吴国放在大腿上手心上转着玩,以达到他消灭吴国的目的。《吴子使札来聘》: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上天如果有意保存吴国,就快降灾祸在我的身上。
吴君瀛-古文观止词典
吴君瀛wú jūn yíng
【词性】:名词
即吴瀛。君是敬称。明代人。余不详(1)。《尊经阁记》:于是使山阴县令吴君瀛,拓书院一新之。——于是让山阴县令吴瀛君拓宽书院,并把它整修一新。
吴会-古文观止词典
吴会wú kuài
【词性】:名词
吴郡。今江苏苏州市(1)。《滕王阁序》: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在阳光下遥望长安,向云彩间指点吴郡。
吴起-古文观止词典
吴起wú qǐ
【词性】:名词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1)。《贾谊过秦论上》: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吴起、孙膑、带伦、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样一批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吴山图-古文观止词典
吴山图wú shān tú
【词性】:名词
赠给吴县县令魏用晦的一幅图(1)。《吴山图记》: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因此有一位热心人绘了一幅《吴山图》,把它作为赠别的礼物。
吴太伯-古文观止词典
吴太伯wú tài bó
【词性】:名词
周代吴国的始祖,周太王的长子,让位于弟季历(周文王的父亲),自己逃至吴地,成为当地君长,故云吴太伯亦作“泰伯”(1)。《伯夷列传》: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孔子论述〕吴太伯、伯夷这些人,是很详细的。
吴王-古文观止词典
吴王wú wáng
【词性】:名词
一、指春秋末吴国国君夫差。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3)。《诸稽郢行成于吴》:以广侈吴王之心。——用这个办法来使吴王的骄傲心里膨胀起来。《甲胥谏许越成》:吴王曰:“大夫奚隆于越?”——吴王说:“大夫您为什么对越国这样重视?”《申胥谏许越成》:吴王乃许之。——吴王于是答应了他。
二、指春秋末吴国国君阖闾,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1)。《乐毅报燕王书》: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从前伍子胥的劝说被阖间接受,所以吴王阖闾能够远征到楚国国都郢城。
吴王夫差-古文观止词典
吴王夫差wú wáng fū chāi
【词性】:名词
春秋时吴国国君,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4)。《吴许越成》: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吴王夫差在夫椒打败了越国的军队。《诸稽郢行成于吴》:吴王夫差起师伐越。——吴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国。《申胥谏许越成》: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吴王夫差于是告诉大夫们说。
吴县-古文观止词典
吴县wú xiàn
【词性】:名词
县名。今属江苏省(2)。《吴山图记》: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可是吴郡西部的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吴山图记》: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我同榜考中的朋友魏君用晦,做吴县知县。
吴兴-古文观止词典
吴兴wú xīng
【词性】:名词
县名。今属浙江省(1)。《梅圣俞诗集序》: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以来这段时间里的作品,编成了十卷。
吴越-古文观止词典
吴越wú yuè
【词性】:名词
五代的十国之一(1)。《沧浪亭记》:昔吴越有国时。——从前吴越国初建的时候。
吴子-古文观止词典
吴子wú zǐ
【词性】:名词
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公元前495年-前473年在位(1)。《吴许越成》:吴子将许之。——吴王夫差打算答应他。
吴许越成-古文观止词典
吴许越成
【朝代】:哀公元年
【原文出处】:左传
【说明】:
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越国求和,夫差准备应允。吴国名臣伍子胥主张除恶务尽,不可姑息养奸,养虎贻患。夫差不听,后果如子胥所言,身死国灭。子胥的谏词采用了以古喻今。以宾作主的方法,详论少康,略述勾践,从而证明“去疾莫如尽”的道理。
【原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稿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
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雠,后虽悔之,不可食已。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
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因之吴公-古文观止词典
因之吴公yīn zhī wú gōng
【词性】:名词
人名,即吴因之,名默,明吴江人,曾官居太仆寺卿(1)。《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面讲的几位贤士大夫是:太仆寺卿吴因之,翰林文文起、姚孟长。
诸稽郢行成于吴-古文观止词典
诸稽郢行成于吴
【原文出处】:吴语 国语
【说明】:
吴师伐越,越王勾践采用大夫文种的缓兵之计,一方面派诸稽郢向吴谦词厚礼,屈辱求和,助长吴王的轻敌思想,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一方面积极备战,最后终于灭了吴国。本文所记,即诸稽郢使吴时巧妙委婉的骄敌言辞。
【原文】: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得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
“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吴子使札来聘-古文观止词典
吴子使札来聘
【朝代】:襄公二十九年
【原文出处】:公羊传
【说明】:
本文一方面赞美了吴季子弟兄之间互让君位的行为,一方面又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准则。至于文中所宣扬的季札的哥哥们为了让国而求速死的“神话”,当然是不足为信的。
【原文】: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吴山图记-古文观止词典
吴山图记
【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嘉靖四十四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他是明代后期的著名、散文家,“唐宋派”的代表之一。其文简洁平淡,善写生活琐事,善抒真挚动人之情,对清代的“桐城派”有较大影响。
【说明】:
归有光的朋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离开吴县时,当地百姓因感其政绩,就作了一幅《吴山图》山水画赠魏,本记即因此而作。文中生动描绘了吴地的山水胜景,婉转颂扬了魏用晦的政绩及其与当地百姓两厢难忘的情谊,也流露出作者自己热爱乡土的一片深情。风格雅淡清新,语言流畅简洁。
【原文】: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倦倦于此山哉?
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朝三吴,暮百越-佛源语词词典
朝三吴,暮百越
三吴,今江苏南部一带;百越,今浙江、福建一带。形容僧人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早晨还在三吴,晚间却到了百越。《虚堂和尚语录》卷一:“衲僧家朝三吴暮百越,正恐坐在这里。”
吴-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吴wú
①大声说话。《诗经·周颂·丝衣》:“不~不敖,胡考之休。”(敖:通“傲”,傲慢。)②古国名。(1)春秋时吴国,在今江苏省境内,后被越国灭亡。《国语·吴语》:“~王夫差起师伐越。”(2)三国时代吴国(公元222~280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参:三。)③地名。泛指今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原吴国所在的地区。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平明送客楚山孤。”
【吴榜】(—bǎng)船桨,划船的工具。《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以击汰。”
【吴刀】春秋时吴国制造的刀以锋利著称。后泛指利刃。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涩。”
【吴戈】古代兵器名,春秋时吴国制造。泛指锐利兵器。《楚辞·九歌·国殇》:“操~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沈约《从军行》:“玄埃晦朔马,白日照~。”
【吴钩】春秋时吴国所造的一种弯形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即吴语。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醉里~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东吴-现代汉语大词典
东吴dōng wú
【释义】:
指三国时吴国。因其地处江东,故名。后泛指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现代汉语大词典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dōng wú zhāo qīn nòng jiǎ chéng zhēn
【释义】:
《三国演义》第五四回载,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中战胜曹操后,刘备借东吴荆州暂驻。周瑜设计赚备入吴招亲,欲以之为人质索回荆州。不料吴国太(孙权母)见备英姿出众,说“真吾婿也”,遂将其小女(权妹)嫁给刘备,是为孙夫人。后因以“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比喻有违初衷,弄巧成拙。克非《春潮急》:“‘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李春山在心里直骂自己:又干了一桩蠢事。”
吹箫吴市-现代汉语大词典
吹箫吴市chuī xiāo wú sh
【释义】:
同“吴市吹箫”。指乞食。瞿秋白《世纪末的悲哀》:“即使不幸谪出了象牙塔和水晶宫,也还会吹箫吴市,做个风雅乞丐。”
吴-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wú
【释义】:
①古国名。(1)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2)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3)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②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③姓。
吴下-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下wú xià
【释义】:
泛指吴地。下,用于名词后表示处所。鲁迅《“京派”与“海派”》:“梅兰芳博士,戏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贯则为吴下。”按,梅氏原籍江苏省泰州县。
吴牛喘月-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牛喘月wú niú chuǎn yuè
【释义】: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后用作典故。(1)比喻因疑似而惧怕。(2)形容酷热难当。
吴市吹箫-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市吹箫wú shì chuī xiāo
【释义】:
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吴,曾吹箫乞食于吴市。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称街头乞食为“吴市吹箫”。也比喻过艰苦的浪亡生活。马君武《去国辞》:“行矣高丘更无女,频年吴市倦吹箫。”
吴刚-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刚wú gāng
【释义】:
传说中的仙人名。典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毛泽东《蝶恋花》:“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吴侬-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侬wú nóng
【释义】:
吴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侬”指吴人。如:吴侬软语。
吴依软语-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依软语wú nóng ruǎn yǔ
【释义】:
形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轻清柔美。郑振铎《苏州赞歌》:“‘吴依软语’的苏州人民,看起来好像很温和,但往往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吴茱萸-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茱萸wú zhū yú
【释义】:
也称茱萸。落叶小乔木。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椭圆形,有异味。夏季开绿白色小花。果实红紫色,入药。
吴钩-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钩wú gōu
【释义】:
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叶剑英《重读〈论持久战〉》:“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吴音-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音wú yīn
【释义】:
吴地的语音;吴语。
吴语-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语wú yǔ
【释义】:
泛指吴地方言。中国民间文艺社《〈吴歌〉前言》:“吴歌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它是我国吴语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用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所创造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吴越-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越wú yuè
【释义】:
①指春秋吴越故地(今江浙一带)。②五代十国之一。始祖钱镠,据有今江苏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东北部,后降于北宋。
吴越同舟-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越同舟wú yuè tóng zhōu
【释义】:
吴人与越人共乘一舟。典出《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如: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国人应本吴越同舟之义,共赴时艰。
吴楚-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楚wú chǔ
【释义】:
春秋时吴国和楚国。后泛指春秋吴楚之故地。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陈毅《咏三峡》:“总嫌太狭窄,吴楚天地宽。”
吴歌-现代汉语大词典
吴歌wú gē
【释义】:
吴地之歌。也指江南民歌。周立波《夏天的晚上》:“一个读过私塾的人给我们背诵了许多旧诗词,还背诵他所爱好的一首吴歌。”
周吴郑王-现代汉语大词典
周吴郑王zhōu wú zhèng wáng
【释义】:
方言。①一本正经。《四川文学》1983年第12期:“你要周吴郑王,就是抬一箩筐钞票来,也得不到我的一颗虾米儿!”②整整齐齐。蒋子龙《燕赵悲歌》:“每到过年过节回来,穿戴得周吴郑王,提着大包小包。”
二吴-汉语大词典
二吴
【1】指{吴郡}与{吴兴}。《南齐书·高帝紀下》:“二{吴}﹑{義興}三郡遭水﹐減今年田租。”{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二吴》:“{吴郡}﹑{吴興}皆有‘{吴}’字﹐自當爲‘二{吴}’。”
三吴-汉语大词典
三吴
【1】地名。{晋}指{吴兴}﹑{吴郡}﹑{会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水》:“{永建}中﹐{陽羨}{周嘉}上書﹐以縣({會稽})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爲{吴}﹐以東爲{會稽}。{漢高帝}十二年﹐一{吴}也﹐後分爲三﹐世號‘{三吴}’。{吴興}﹑{吴郡}﹐{會稽}其一焉。”《晋书·孙恩传》:“{泰}見天下兵起﹐以爲{晉}祚將終﹐乃扇動百姓﹐私集徒衆﹐{三吴}士庶多從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榻写》:“{江}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三吴}之跡﹐八絶之名﹐{逸少}右軍﹐{長康}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2】地名。{唐}指{吴兴}﹑{吴郡}﹑{丹阳}。《通典·州郡十二》:“{蘇州}﹐{春秋}{吴國}之都也……與{吴興}﹑{丹陽}爲{三吴}。{齊}因之。{陳}置{吴州}。{隋}平{陳}﹐改曰{蘇州}。{煬帝}初﹐復曰{吴州}﹐尋爲{吴郡}。大{唐}爲{蘇州}﹐或爲{吴郡}。”{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今天下安危﹐在于{淮}{楚}。師振則{三吴}安﹐{三吴}安則國家不失外府。”{唐}{杜牧}《题桐叶》诗:“{三吴}煙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3】地名。{宋}指{苏州}﹑{常州}﹑{湖州}。{宋}{司马光}《送杨太祝忱知长洲县》诗:“{三吴}佳縣首﹐民物舊熙熙。”【4】泛指{长江}下游一带。{唐}{李白}《猛虎行》:“{三吴}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金}{刘致君}《鹧鸪天》词:“修月客﹐弄雲娘﹐{三吴}清興入淋浪。”
中吴-汉语大词典
中吴
【1】旧{镇江}府的别称。{明}{周祁}《名义考》:“{潤州}﹐{中吴}也。”{润州}为{镇江府}的古称。【2】旧{苏州}府的别称。始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晋书三》:“{宋}{龔明之}作《中吴紀聞》﹐此特取《史记·項羽紀》‘{籍}避仇{吴中}’﹐倒其文耳﹐非别有一稱。”{明}{唐顺之}《雁训》:“舍人擅{中吴}之逸韵﹐汎下里之煩吟。”
僑吴-汉语大词典
僑吴
【1】{春秋}{郑}{子产}(名{侨})和{吴}{季札}的并称。{唐}{李商隐}《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紵衣縞带﹐雅貺或比于{僑}{吴};荆釵布裙﹐高義每符于{梁}{孟}。”
勾吴-汉语大词典
勾吴
【1】句吴。即{吴国}。{唐}{李白}《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子胥}始東奔{勾吴}﹐月涉星遁﹐或七日不火﹐傷弓于飛。”{明}{杨慎}《升庵经说》:“{越}曰{於越}﹐{吴}曰{勾吴}﹐{邾}曰{邾婁}﹐本一字而爲二字﹐古聲雙疊也。”{清}{殷誉庆}《暨阳怀古》诗:“此地{勾吴}戰壘開﹐尚餘重鎮{楚}江隈。”{郭沫若}《吴王寿梦之戈》:“{吴}在古书上每称为{勾吴}﹐在古器物上每自称为{工
}﹑{攻敔}﹑{攻吴}﹐或许‘勾’﹑‘工’﹑‘攻’都是干的音变吧。”
北吴-汉语大词典
北吴
【1】古{虞国}的别称。《汉书·地理志下》:“{大伯}初奔{荆蠻}﹐{荆蠻}歸之﹐號曰{句吴}。{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孫{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爲{北吴}﹐後世謂之{虞}。”
荆吴-汉语大词典
荆吴
【1】{汉}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汉书·诸侯王表》:“東帶{江}{湖}﹐薄{會稽}﹐爲{荆吴}。”{颜师古}注:“{文穎}曰:‘即今{吴}也。{高帝}六年爲{荆國}﹐十年更名{吴}。’{荆吴}﹐同是一國也。”【2】{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荆}{吴}{鄭}{衛}之聲﹐《韶》《濩》《武》《象》之樂。”{晋}{陆机}《辩亡论上》:“〔{孫權}〕謀無遺諝﹐舉不失策﹐故遂割據山川﹐跨制{荆}{吴}﹐而與天下争衡矣。”{唐}{李群玉}《洞庭驿楼雪夜宴集》诗:“目窮{衡}{巫}表﹐興盡{荆}{吴}秋。”
延吴-汉语大词典
延吴
【1】{春秋}{吴}{延陵季子}和{魏}{东门吴}的并称。两人皆丧子而旷达无忧。《文选·潘岳<西征赋>》:“夭赤子於{新安}﹐坎路側而瘞之……雖勉勵於{延}{吴}﹐實潛慟乎余慈。”{李善}注:“《禮記》曰:‘{延陵季子}適{齊}﹐於其反也﹐其長子死﹐葬於{嬴}{博}之間﹐其坎深不至於泉。’《列子》曰:‘{魏}有{東門吴}者﹐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也﹐天下無有子死而不憂者﹐何也?{東門吴}曰:吾嘗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與向無子時同﹐吾奚憂也!’”
天吴-汉语大词典
天吴
【1】水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唐}{李贺}《浩歌》:“南風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清}{张之洞}《读史绝句·白居易》:“海圖題詠見憂思﹐浪攪{天吴}悔已遲。”{三国} {魏}{嵇康}《琴赋》:“{天吴}踊躍於重淵﹐{王喬}披雲而下墜。”《山海经·海外东经》:“{朝陽之谷}﹐神曰{天吴}﹐是爲{水伯}。”
小吴生-汉语大词典
小吴生
【1】称{宋}{王瓘}。{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纪艺中》:“{王瓘}﹐{河南}{雒陽}人﹐工畫佛道人物﹐深得{吴}({吴道子})法﹐世謂之{小吴生}。”【2】称{宋}{马和之}。{宋}{杨妹子}《题马和之小景》诗:“剩水殘山風景在﹐空教太息{小吴生}。”{元}{汤垕}《画鉴·宋画》:“{馬和之}作人物﹐甚佳。行筆飄逸﹐時人目爲{小吴生}。”
句吴-汉语大词典
句吴
【1】即{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犇{荆蠻}﹐自號{句吴}。”{司马贞}索隐:“{顔師古}注《漢書》﹐以{吴}言‘句’者﹐夷語之發聲﹐猶言‘於越’耳。”{元}{张昱}《西山亭留题》诗:“{於越}地形緣海盡﹐{句吴}山色過江來。”{清}{吴伟业}《京江送远图歌》:“畫舫{勞勞}送客亭﹐{句吴}人去官{巴}{蜀}。”{余疚侬}《与同学冒雨登慧山》诗:“{句吴}始啟宇﹐三讓來就封。”
向吴亭-汉语大词典
向吴亭
【1】古亭名。地在今{江苏}{丹阳县}。{唐}{杜牧}《润州》诗之一:“{向吴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冯集梧}注引《一统志》:“{向吴亭}在{丹陽}縣治南。”向﹐一本作“句”。{唐}{陆龟蒙}《润州送人往长洲》诗:“秋來頻上{向吴亭}﹐每上思歸意剩生。”
吴-汉语大词典
吴
《廣韻》五乎切,平模,疑。【1】大声说话;喧哗。《诗·周颂·丝衣》:“不吴不敖,胡考之休。”{毛}传:“吴,譁也。”《史记·孝武本纪》引作“不虞不驁”。{唐}{元稹}《于季友授右羽林将军制》:“不吴不揚,不掉不挫,皆將軍之命也。”【2】大。《方言》第十三:“吴,大也。”【3】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4】古国名。{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5】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6】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7】姓。{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四》。
吴-汉语大词典
吴
《集韻》元俱切,平虞,疑。【1】地名用字。参见“[吴2坂]”﹑“[吴 2泉]”。
吴山-汉语大词典
吴山
【1】见“吴2 坂”。
吴先主-汉语大词典
吴先主
【1】指{三国}{吴}主{孙权}。{晋}{干宝}《晋纪总论》:“〔{劉淵}﹑{王彌}〕非有{吴先生}﹑{諸葛孔明}之能也。”
吴歌-汉语大词典
吴歌
【1】{吴}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晋书·乐志下》:“{吴}歌雜曲。並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五代}{刘兼}《莲塘霁望》诗:“採蓮女散{吴}歌闋﹐拾翠人歸{楚}雨晴。”{宋}{曾巩}《南湖行》之一:“插花步步行看影﹐手中掉旗唱{吴}歌。”{周立波}《夏天的晚上》:“一个读过私塾的人给我们背诵了许多旧诗词﹐还背诵他所爱好的一首{吴}歌。”
吴宫燕-汉语大词典
吴宫燕
【1】巢于{吴}宫之燕。{春秋}{吴}都有东西宫。据{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長秋},周一里二十六步,{秦始皇帝}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燒之。”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南朝} {宋}{鲍照}《代空城雀》诗:“猶勝吴宫燕﹐無罪得焚窠。”{唐}{李白}《野田黄雀行》:“遊莫逐{炎洲}翠﹐棲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網羅。”
吴酸-汉语大词典
吴酸
【1】{吴}人所调咸酸之味。一说,即榆酱。《楚辞·大招》:“{吴}酸蒿蔞﹐不沾薄只。”{王逸}注:“言{吴}人工調醎酸﹐爚蒿蔞以爲爲﹐其味不醲不薄﹐適甘美也。或曰:{吴}酸﹐
。
﹐榆醬也。”{宋}{陆游}《送子虡吴门之行》诗:“樽酒汝寧嫌{魯}薄﹐釜羹翁自絮{吴}酸。”
吴語-汉语大词典
吴語
【1】泛指{吴}地方言。{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劉真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劉}既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唯聞作{吴}語耳。’”{宋}{梅尧臣}《乘小舟访松山法聪上人》诗:“濕衣逢梵宫﹐有僧善{吴}語。”{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雖然懼兄且以我{吴}人而{吴}語也。”{中国民间文艺社}《<吴歌>前言》:“{吴}歌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它是我国{吴}语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实践中﹐用集体智慧和艺术才能所创造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
吴關-汉语大词典
吴關
【1】{吴}地的关隘。指{春秋}{吴国}之地。{唐}{李白}《西施》诗:“{勾踐}徵絶豔﹐揚蛾入{吴}關。”【2】{吴}地的关隘。指{三国}{吴}之故地。{唐}{李白}《永王东巡歌》之六:“{丹陽}{北固}是{吴}關﹐畫出樓臺雲水間。”
吴梁-汉语大词典
吴梁
【1】{汉}{吴王}{刘濞}与{梁孝王}{刘武}的并称。{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至於{鄒陽}之説{吴}{梁}﹐喻巧而理至﹐故雖危而無咎矣。”
吴錦-汉语大词典
吴錦
【1】{吴}地出产的美锦。常比喻优美诗文。{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吴}錦好渝﹐舜英徒豔。”{明}{梁朝锺}《将出皖留别杨六符沈乃功唐圣俞徐誉星》诗:“羣公縞帶遺{吴}錦﹐幕府青絲唱《渭城》。”
吴羹-汉语大词典
吴羹
【1】{吴}人所作的羹。以味美著称。故常用指美味佳肴。《楚辞·招魂》:“和酸若苦﹐陳{吴}羹些。”{王逸}注:“言{吴}人工作羹﹐和調甘酸﹐味若苦而復甘也。”{唐}{陆龟蒙}《五歌·食鱼》:“且作{吴}羹助早餐﹐飽卧晴簷曝寒背。”{宋}{范成大}《次韵唐子光教授河豚》:“世間尤物美惡并﹐{江}鄉未用誇{吴}羹。”
吴越同舟-汉语大词典
吴越同舟
【1】{吴}人与{越}人共乘一舟。《孙子·九地》:“夫{吴}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孔丛子·论势》:“{吴}{越}之人,同舟濟江,中流遇風波,其相救如左右手者,所患同也。”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如:值此民族危亡之际。国人应本吴越同舟之义﹐共赴时艰。
吴餘鱠-汉语大词典
吴餘鱠
【1】即{吴王}脍馀。《太平广记》卷四六四引{晋}张华《博物志》:“{吴王}{孫權}曾{江}行﹐食鱠有餘﹐因棄之中流﹐化而爲魚。今有魚猶名吴餘鱠者﹐長數寸﹐大如筯﹐尚類鱠形。”按﹐{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吴王}{孫權}”作“{吴王}{闔閭}”。
吴練-汉语大词典
吴練
【1】《太平御览》卷八一八引《韩诗外传》:“{孔子}﹑{顔淵}登{魯東山}望{吴昌門},{淵}曰:‘見一疋練,前有生藍。’子曰:‘白馬﹑蘆蒭也。’”后遂以“吴練”为典实。(1)指白马。{唐}{刘威}《伤曾秀才马》诗:“吴練已知隨影没,朔風猶想帶嘶聞。”(2){吴}{阊门}。代指{苏州}。{清}{徐晟}《春感和舍弟漳州来韵》:“幾曾極目觀{吴}練,最是傷心續楚詞。”
吴岳-汉语大词典
吴岳
亦作“[吴嶽]”【1】古代山名。在今{陕西省}。《史记·封禅书》:“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岳}﹐{鴻冢}﹐{瀆山}。”{裴駰}集解引{徐广}曰:“在{汧}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河}{渭}爲之波盪﹐{吴嶽}爲之陁堵。”{李善}注引{郭璞}云:“{吴岳}别名。”{唐}{李商隐}《九成宫》诗:“{吴岳}曉光連翠巘﹐{甘泉}晩景上丹梯。”
吴臺-汉语大词典
吴臺
【1】指{春秋}{吴王}{阖闾}(一说{夫差})所筑之{姑苏台}(在{江苏}{吴县}西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云:‘今夜{吴臺}鵲﹐亦共往填河。’”{唐}{骆宾王}《宿山庄》诗:“露積{吴臺}草﹐風入{郢門}楸。”{唐}{李嘉祐}《春日长安送从弟尉吴县》诗:“人向{吴臺}遠﹐鶯飛{漢}苑多。”
吴封-汉语大词典
吴封
【1】{吴}地的疆域。{清}{顾炎武}《千里》诗:“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澤}通。”
吴生-汉语大词典
吴生
【1】指{唐}名画家{吴道子}。{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神品上》:“{明皇}{天寶}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吴生}驛駟﹐令往寫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中心的懸壁﹐周廻的畫像﹐是{吴生}親手。”{元}{汤垕}《古今画鉴·宋画》:“{馬和之}作人物甚佳﹐行筆飄逸﹐時人目爲小{吴生}。”
吴大伯-汉语大词典
吴大伯
【1】见“吴太伯”。
吴鈎-汉语大词典
吴鈎
亦作“[吴鉤]”【1】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晋}{左思}《吴都赋》:“軍容蓄用﹐器械兼儲;{吴}鉤{越}棘﹐純鈞湛盧。”{唐}{卢殷}《长安亲故》诗:“{楚}蘭不佩佩吴鉤﹐帶酒城頭别舊遊。”《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吴鈎﹐乃古劍也。古有干將﹑莫釾﹑太阿﹑吴鈎﹑魚腸﹑躅
之名。”{叶剑英}《重读<论持久战>》诗:“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吴鈎看不休。”
吴娘-汉语大词典
吴娘
【1】{吴}地美女。{唐}{白居易}《对酒自勉》诗:“夜舞{吴}娘袖﹐春歌蠻子詞。”{唐}{施肩吾}逸句:“顛狂{楚}客歌成雪﹐媚賴{吴}娘笑是鹽。”{宋}{翁卷}《白紵词》:“急竹繁絲互催逼﹐{吴}娘嬌濃玉無力。”【2】指古代歌妓{吴二娘}。{唐}{白居易}《寄殷协律》诗:“{吴娘}暮雨蕭蕭曲﹐自别{江}南更不聞。”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詞云:‘暮雨蕭蕭郎不歸。’”
吴闉-汉语大词典
吴闉
【1】犹{吴门}。指{吴}地。闉,城曲重门。{南朝} {齐}{丘巨源}《咏七宝扇》诗:“妙縞貴東夏﹐巧技出{吴闉}。”
吴緜-汉语大词典
吴緜
【1】见“吴綿”。
吴苑-汉语大词典
吴苑
【1】即{长洲苑},{吴}王之苑。《汉书·枚乘传》“不如{長洲}之苑”{唐}{颜师古}注:“{服虔}曰:‘{吴苑}。’{孟康}曰:‘以{江}水洲爲苑也。’{韋昭}曰:‘{長洲}在{吴}東。’”{唐}{韦应物}《閶门怀古》诗:“獨鳥下高樹﹐遥知{吴苑}園。凄涼千古事﹐日暮倚{閶門}。”【2】{吴}地的园囿。因借指{吴}地或{苏州}。{唐}{马戴}《送顾非熊下第归江南》诗:“草際{楚}田雁﹐舟中{吴}苑人。”{清}{陈维崧}《贺新郎·赠苏昆生》词:“{吴}苑春如繡﹐笑野老﹐花顛酒惱。”
吴京-汉语大词典
吴京
【1】即今之{南京}。《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巖險去{漢}宇﹐衿衛徙{吴京}。”{李善}注:“{宋}({南朝}{宋})都{吴}地﹐故曰{吴京}也。”{唐}{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黄旗一掃蕩﹐割壤開{吴京}。”{王琦}注:“{吴京}﹐{金陵}也﹐以{吴}人所都﹐故曰{吴京}。”
吴趙-汉语大词典
吴趙
【1】{明}庶吉士{吴中行}﹑{赵用贤}因{张居正}夺情视事,疏争被杖,时称“吴趙”。《明史·吴中行传》:“五人者({吴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鄒元標}),直聲震天下。{中行}﹑{用賢}並稱{吴}{趙}。”后{吴}地俗谓不择言而乱语者为“吴趙”。{清}{赵翼}《陔馀丛考·吴赵》:“{蘇}{常}間俗語﹐謂不擇言而亂語者曰‘吴趙’。按《明史》﹐{張居正}奪情時﹐{吴中行}﹑{趙用賢}皆以疏論被杖﹐{吴中}人謂之‘吴趙’﹐此其始也。”
吴觀-汉语大词典
吴觀
【1】{泰山}的峰名。《後汉书·祭祀志上》“上至{奉高}”{刘昭}注引{汉}{应劭}《汉官》:“{馬第伯}《封禪儀記》曰:‘{秦觀}者﹐望見{長安};{吴觀}者﹐望見{會稽}。’”{明}{王世贞}《登岱》诗:“匹練天縈{吴觀}出﹐金泥日射{漢}封回。”
吴市之簫-汉语大词典
吴市之簫
【1】见“吴市吹簫”。
吴興-汉语大词典
吴興
【1】指{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赵}为{吴兴}人,故称。{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跋赵子昂书<过秦论>》:“{吴興}此書學《黄庭内景經》﹐時年三十八歲。”【2】郡名。{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南)。【3】县名。属{浙江省},位于{苕溪}下游,滨临{太湖}。
吴裝-汉语大词典
吴裝
亦作“[吴粧]”【1】指中国画的一种淡着色风格,相传始于{唐}{吴道子}的人物画,故名。{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吴生设色》:“嘗觀({吴道子})所畫牆壁﹑卷軸﹐落筆雄勁﹐而傅彩簡澹……至今畫家有輕拂丹青者﹐謂之{吴}裝。”【2】形容色彩淡雅者。{宋}{洪适}《海棠花二绝》之一:“雨濯吴粧膩﹐風催{蜀}錦裁。”
吴綃-汉语大词典
吴綃
【1】{吴}地所产用生丝织成的薄纱或薄绢。以轻薄著名。{唐}{陆龟蒙}《圣姑庙》诗:“流蘇蕩遥吹﹐斜領生輕塵。{蜀}綵駮霞碎﹐{吴}綃盤霧匀。”{清}{江炳炎}《淮甸春·自题纸帐梅花》词:“約與冰魂同小住﹐十幅{吴}綃裁白。”
吴綾-汉语大词典
吴綾
【1】古代{吴}地所产的一种有纹彩的丝织品。以轻薄著名。《新唐书·代宗纪》:“〔{大曆}六年四月〕禁大
﹑竭鑿六破錦及文紗{吴}綾爲龍﹑鳳﹑麒麟﹑天馬﹑辟邪者。”{五代}{薛昭蕴}《醉公子》词:“慢綰青絲髮﹐光砑{吴}綾襪。”{元}{汤式}《一枝花·赠美人》套曲:“價重如{齊}紈{魯}縞﹐名高似{蜀}錦{吴}綾。”{清}{纳兰性德}《大酺·寄梁汾》词:“便砑損{吴}綾﹐啼霑{蜀}紙﹐有誰同賦?”
吴都-汉语大词典
吴都
【1】指{春秋}{吴国}的都城。在今之{江苏}{苏州}。{南朝} {宋}{鲍照}《舞鹤赋》:“入{衛國}而乘軒﹐出{吴}都而傾市。”【2】指{三国}{吴}的都城{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市}。《文选·左思<吴都赋>》{刘逵}题解:“{後漢}末﹐{孫權}乃都於{建業}﹐亦號{吴}。”
吴粧-汉语大词典
吴粧
【1】见“吴裝”。
吴蜀-汉语大词典
吴蜀
【1】{三国}时的{吴国}与{蜀国}。《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説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吴}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吴}{蜀}之利。”《晋书·愍帝纪论》:“{王彌}者﹐{青州}之散吏也……新起之寇﹐烏合之衆﹐非{吴}{蜀}之敵也。”【2】泛指{吴}地与{蜀}地。《宋史·儒林传六·陈亮》:“夫{吴}{蜀}天地之偏氣﹐{錢塘}又{吴}之一隅。”
吴王膾餘-汉语大词典
吴王膾餘
【1】传说中的鱼名。{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昔{吴王}{闔閭}{江}行﹐食膾有餘﹐因棄中流﹐悉化爲魚。今魚中有名吴王膾餘者﹐長數寸﹐大者如筯﹐猶有膾形。”
吴戈-汉语大词典
吴戈
【1】兵器名。{吴}地所产,故称。亦泛指精良的戈。《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洪兴祖}补注引《说文》:“戈﹐平頭戟也。”{南朝} {梁}{沈约}《从军行》:“玄埃晦朔馬﹐白日照吴戈。”{赵朴初}《临江仙·题萧淑芳画花卉长卷》词之二:“豈獨愛花兼愛刺﹐鋒銛何減吴戈?”
吴吟-汉语大词典
吴吟
【1】谓吟唱{吴}歌。《战国策·秦策二》:“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吴}吟﹐今{軫}將爲王{吴}吟。”{高诱}注:“吟﹐歌吟也。”{宋}{王安石}《东皋》诗:“{楚}製從人笑﹐{吴}吟得自怡。”【2】指{吴}歌。{宋}{陈师道}《与魏衍寇国宝田从先二侄分韵得坐字》:“{吴}吟未至慢﹐{楚}語不假些。”
吴聲-汉语大词典
吴聲
【1】泛指{吴}地民间歌曲。亦特指古乐府清商曲中的吴声歌曲。{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玄}問{羊孚}:‘何以共重吴聲?’{羊}曰:‘當以其妖而浮。’”《南史·徐勉传》:“{普通}末﹐{武帝}自算擇後宫《吴聲》﹑《西曲》女妓各一部﹐並華少﹐賚{勉}﹐因此頗好聲酒。”{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正觀}中﹐有{趙師}者﹐善琴獨步﹐嘗云:‘{吴}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綿徐游﹐國士之風。’”{清}{吴兰修}《黄竹子传》:“{竹子}素工琵琶﹐唱《可憐儂曲》﹐哀感頑艷﹐至是乃更爲《吴聲》。”
吴服-汉语大词典
吴服
【1】泛指{吴}地。服,王畿以外的地方。{唐}{宋之问}《送李侍御》诗:“南登指{吴}服﹐北走出{秦}畿。”【2】{吴}地的服装。{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出而過於市﹐則{吴}服商店﹐鱗次櫛比於康莊之左﹐長裙縫腋﹐廣幅垂襟﹐又無一非我皇{漢}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端衣法服也。”
吴帶當風-汉语大词典
吴帶當風
【1】{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因以“吴帶當風”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吴}({吴道子})之筆﹐其勢圜轉﹐而衣服飄舉;{曹}({曹不興})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故後輩稱之曰:‘{吴}帶當風﹐曹衣出水。’”{元}{汤垕}《古今画鉴·唐画》:“其(指{吴道子})傅彩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吴}帶當風’。”{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静子}手持繢絹一幀……有女郎兀立﹐風采盎然﹐碧羅爲衣﹐頗得‘{吴}帶當風’之致。”
吴儂嬌語-汉语大词典
吴儂嬌語
【1】见“吴儂軟語”。
吴藍-汉语大词典
吴藍
【1】蓝草的一种。可做染料。{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蓝》:“吴藍長莖如蒿而花白﹐{吴}人種之。”{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蓝淀》:“凡藍五種﹐皆可爲淀……蓼藍﹑馬藍﹑吴藍等皆撒子生。”
吴富體-汉语大词典
吴富體
【1】{唐}{吴少微}﹑{富嘉谟}文章雅厚雄迈,为时所尚,称“吴富體”。《新唐书·文艺传中·富嘉谟》:“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競﹐獨{嘉謨}﹑{少微}本經術﹐雅厚雄邁﹐人争慕之﹐號‘吴富體’。”
吴儂軟語-汉语大词典
吴儂軟語
亦作“[吴儂嬌語]”【1】形容操{吴}方言的人语音轻清柔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們叫來侍酒的﹐都是南班子的人﹐一時燕語鶯聲﹐盡都是{吴}儂嬌語。”{郑振铎}《苏州赞歌》:“‘{吴}侬软语’的{苏州}人民﹐看起来好象很温和﹐但往往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吴公臺-汉语大词典
吴公臺
【1】古台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原为{南朝}{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时所筑之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内,故名。{唐}{白居易}《隋堤柳》诗:“土墳數尺何處葬﹐{吴公臺}下多悲風。”{清}{徐昂发}《扬州》诗:“莫向{吴公臺}上望﹐{江}南{江}北總無家。”
吴嶽-汉语大词典
吴嶽
【1】见“吴岳”。
吴太伯-汉语大词典
吴太伯
亦作“[吴大伯]”【1】{周}{古公亶父}({太王})长子,{仲雍}﹑{季历}之兄。{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出逃至{荆蛮},号{勾吴}。后因以称出亡而让君位与弟者。《左传·闵公元年》:“不如逃之﹐無使罪至﹐爲{吴大伯}﹐不亦可乎?”《国语·晋语一》:“君得其欲﹐太子遠死﹐且有令名﹐爲{吴太伯}﹐不亦可乎?”{韦昭}注:“{太伯}讓{季歷}﹐遠適{吴}{越}﹐後{武王}追封爲{吴伯}﹐故曰{吴太伯}。”《新唐书·李泌传》:“{建寧王}誠賢﹐然{廣平}冢嗣﹐有君人量﹐豈使爲{吴太伯}乎?”
吴門-汉语大词典
吴門
【1】{汉}{冀县}城门名。在今{甘肃}{甘谷县}。《後汉书·五行志一》:“{王莽}末﹐{天水}童謡曰:‘出{吴門}﹐望{緹羣}……’{吴門}﹐{冀}郭門名也。{緹羣}﹐山名也。”【2】指{春秋}{吴}都{阊门}(一作{昌门})。{唐}{李白}《殷十一赠栗冈砚》诗:“灑染{中山}毫﹐光映{吴門}練。”【3】指{苏州}或{苏州}一带。为{春秋}{吴国}故地,故称。{宋}{张先}《渔家傲·和程公闢赠别》词:“天外{吴門}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門}住。”{清}{侯方域}《司成公家传》:“初﹐{文相國}{震孟}爲{吴門}孝廉﹐年五十餘﹐老矣。”{沈砺}《吴中杂咏》之一:“{要離}塚外五人塚﹐猶占{吴門}俠氣多。”【4】见“吴門派”。
吴派-汉语大词典
吴派
【1】{明朝}中晩期代表画派。{明}中期画坛以“吴门派”为首,晩期则推崇“松江派”。{松江}本属{吴}地,后人因合称两派为“吴派”。【2】{清}代经学派系之一。导源于{吴中}{惠周惕}而成于{惠栋}。{余萧客}﹑{江声}﹑{钱大昕}﹑{王鸣盛}﹑{江藩}等都属这一派。主张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疏通,而旁及史学和文学,以保守{汉}人学说为主。
吴回-汉语大词典
吴回
【1】传说中的人名。即{祝融}。一说{祝融}之弟,{帝喾}之火正,相传死后为火神。《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吴回}﹐奇左﹐是無右臂。”{郭璞}注:“{吴回}﹐{祝融}弟﹐亦爲火正也。”《吕氏春秋·孟夏》“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汉}{高诱}注:“{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吴回}也﹐爲{高辛氏}火正﹐死爲火官之神。”{宋}{陈师道}《赠二苏公》诗:“前驅{吴回}後炎星﹐絳旂丹轂朱冠裳。”{章炳麟}《訄书·尊史》:“{老童}之子﹐實曰{吴回}﹐斯{祝融}矣。”
吴趨-汉语大词典
吴趨
【1】犹{吴门},指{吴}地。门外曰趋。{清}{顾炎武}《王征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门小坐栅洪桥下》诗:“僕本{吴}趨士﹐雅志陵秋霜。”{清}{孙旸}《真珠帘》词:“計日到{吴}趨﹐正黄花堪數。”{清}{吴兆骞}《同陈子长坐毡帐中话吴门旧游怆然作歌》:“憶昨故鄉百不憂﹐命儔嘯侣{吴}趨游。”【2】见“吴趨曲”。
吴鴻-汉语大词典
吴鴻
【1】{春秋}时{吴}人。其父杀之,以其血涂金,铸成钩,进献{吴}王。故亦以为钩名。钩,形似剑而曲。后泛指宝剑或利器。{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闔閭}〕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爲善鉤者﹐賞之百金。’{吴}作鉤者甚衆﹐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舋金﹐遂成二鉤﹐獻之{闔閭}﹐詣宫門求賞。王曰:‘爲鉤者衆﹐而子獨求賞﹐何以異於衆夫子之鉤乎?’……於是鉤師向鉤而呼二子之名:‘{吴鴻}﹑{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聲絶於口﹐兩鉤俱飛著父之胸。”{唐}{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吴鴻。”{明}{高启}《送越将罢镇》诗:“{楚}客佩吴鴻﹐臨邊最有功。”
吴綿-汉语大词典
吴綿
【1】{吴}地所产之丝绵。亦作“[吴棉]”﹑“[吴緜]”。{唐}{白居易}《新制布裘》诗:“{桂}布白似雪﹐{吴}綿軟於雲。”{唐}{白居易}《醉後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吴}緜細軟{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雲。”{宋}{宋祁}《代谢衣袄表》:“並頒{齊}笥之良﹐均挾{吴}綿之煖。”{清}{赵翼}《出郭》诗:“才脱{吴}棉尚淺涼﹐恢臺夏景倍舒長。”
吴蔡-汉语大词典
吴蔡
【1】{吴}地和{蔡}地。{南朝} {宋}{鲍照}《芜城赋》:“{吴}{蔡}{齊}{秦}之聲﹐魚龍爵馬之玩。”{钱振伦}注:“《楚辭》曰:‘{吴}歈{蔡}謳。’”【2】{金}诗人{吴激}﹑{蔡松年}的并称。详“吴蔡體”。
吴祭酒-汉语大词典
吴祭酒
【1】指{吴伟业}。诗人,{明}亡入{清},{康熙}时为国子监祭酒。{清}{徐釚}《词苑丛谈·纪事四·吴祭酒题曲词》:“{吴祭酒}作《秣陵春》﹐一名《雙影記》﹐嘗寒夜命小鬟歌演。”{郁达夫}《自述》诗之十二:“忽遇{江}南{吴祭酒}﹐梅花雪裏學詩初。”【2】指{吴锡麒}。{清}{乾隆}进士,工诗词,并以骈文著名,官至国子监祭酒。{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吴祭酒尺牍》:“{錢塘}{吴穀人}祭酒{錫麒}﹐官京師時﹐耽情《騷》《雅》﹐不屑奔走權門﹐以致品望日高﹐而生計日薄。”
吴體-汉语大词典
吴體
【1】诗体之一种。语言通俗,取譬浅俚,有江南民歌风味,故称。{唐}{杜甫}《愁》诗题下自注:“强戲爲{吴}體。”{仇兆鳌}注引{黄生}曰:“{皮}{陸}集中亦有{吴}體詩﹐乃當時俚俗爲此體耳。詩流不屑效之。{杜公}篇什既衆﹐時出變調;凡集中拗律﹐皆屬此體。”{宋}{王观国}《学林·大刀》:“古樂府所載﹐如《藁砧》詩者數篇﹐其取譬皆淺俚﹐故撰詩者不顯姓名﹐後人但以古詩稱之。{江}右又謂之風人詩﹐有‘圍棋燒敗襖﹐看子故依然’之句。圍棋者﹐看子也;燒敗襖者﹐故衣然也。{鮑明遠}諸集中亦有二篇﹐謂之{吴}體。蓋自《雅》《頌》不作﹐迄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浮靡愈甚﹐始有爲此態者;悉取閭閻鄙媟之語﹐比類而爲之。”按今本《鲍参军集》题作“吴歌”。{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徐昌穀}大不及{李}﹐高不及{何}﹐而倩朗清潤﹐骨相嶔
﹐自能獨尊{吴}體。”
吴郡星郎-汉语大词典
吴郡星郎
【1】{吴}地杨梅的美称。{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閩}士赴科﹐{吴}人赴調﹐各以鄉産自誇;{閩}曰荔支﹐{吴}曰楊梅。有題壁曰:‘{閩}鄉玉女含冰雪﹐{吴}郡星郎駕火雲。’”
吴分-汉语大词典
吴分
【1】{吴}之分野。指{吴}地。{宋}{张先}《定风波令·霅溪席上》词:“盡道賢人聚{吴}分﹐試問﹐也應旁有老人星。”{宋}{范成大}《吴郡志·分野》:“南斗在雲漢下流﹐殷{淮}{海}之間﹐爲{吴}分。”{元}{陈孚}《登北固楼》诗:“星斗占{吴}分﹐江河見{禹}功。”
吴劍-汉语大词典
吴劍
【1】宝剑。{春秋}{吴}人善铸剑,故称。{唐}{李峤}《奉和杜员外扈从校阅》诗:“{燕}弧帶曉月﹐{吴}劍動秋霜。”【2】指{春秋}{吴公子}{季札}之剑。{季札}过{徐},{徐君}爱其剑,口不敢言。{季札}心知之,以使上国而未献。及返至{徐},则{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挂{徐君}冢树而去,以酬宿昔之心诺。{傅尃}《次韵答今希》之三:“宿諾尚虚{吴}劍掛﹐斜陽空付{魯}戈揮。”
吴二娘-汉语大词典
吴二娘
【1】古代歌妓名。{明}{杨慎}《升庵诗话·吴二娘》:“{吴二娘}﹐{杭州}名妓也。有《長相思》一詞云:‘深花枝﹐淺花枝﹐深淺花枝相間時﹐花枝難似伊。{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
吴越曲-汉语大词典
吴越曲
【1】{吴}地民歌。{唐}{李白}《赠薛校书》诗:“我有{吴}{越}曲﹐無人知此音。”{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吴}{越}曲﹐{吴}人以歌其地也。”
吴越-汉语大词典
吴越
【1】{春秋}{吴国}与{越国}的并称。《国语·吴语》:“不修{方城}之内﹐踰諸夏而圖東國﹐三歲於{沮}{汾}以服{吴}{越}。”【2】{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當初指望做夫妻﹐誰知變成{吴}{越}。”{元}{关汉卿}《碧玉箫》曲:“休謊説﹐不索尋{吴}{越}。喒﹐負心的教天滅。”《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我與你恩愛深重﹐教你穿在身上﹐恩將讎報﹐反成{吴}{越}?”【3】指{春秋}{吴}{越}故地(今{江}{浙}一带)。{三国} {魏}{曹植}《责躬诗》:“甘赴{江}{湘}﹐奮戈{吴}{越}。”{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夢{吴}{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清}{方文}《宋遗民咏·龚圣予开》:“往來{吴}{越}間﹐傷心舊宗社。”【4】{五代}十国之一。始祖{钱镠},据有今{江苏省}西南部﹑{浙江省}全部和{福建省}东北部,后降于{北宋}。《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鏐》:“{梁祖}革命﹐以{鏐}爲尚父﹑{吴越}國王。”
吴蔡體-汉语大词典
吴蔡體
【1】{金}{吴激}﹑{蔡松年}均工乐府,齐名,时号“吴蔡體”。{金}{元好问}《中州集·蔡丞相松年》:“百年以來﹐樂府推{伯堅}({蔡松年})與{吴彦高}({吴激})﹐號‘吴蔡體’。”《金史·文艺传上·蔡松年》:“〔{蔡松年}〕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吴激}齊名﹐時號‘吴蔡體’。”
吴好山-汉语大词典
吴好山
【1】对{清}诗人{吴乔}的雅称。{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山陰}{吴修齡}({吴喬})有句云:‘雁將秋色去﹐帆帶好山移。’人因呼之曰‘吴好山’。”
吴冶-汉语大词典
吴冶
【1】指{春秋}{吴国}的冶铸。{吴}人善冶,故称。《淮南子·修务训》:“夫{宋}畫{吴}冶﹐刻刑鏤法﹐亂修曲出。”{高诱}注:“{宋}人之畫﹐{吴}人之冶。”{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吴}冶﹐刻刑鏤法﹐麗句與深采並流﹐偶意共逸韻並發。”
吴撥四-汉语大词典
吴撥四
【1】火不思的别名。一种形似琵琶而较狭小的直柄曲颈乐器。{明}{方以智}《通雅·乐器》:“今京師有吴撥四……{俞琰}曰:{吴}造琵琶﹐{昭君}笑曰‘渾不似’﹐遂訛。”
吴相廟-汉语大词典
吴相廟
【1】{伍子胥}的庙。{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奔{吴},佐{吴王}伐{楚}败{越}。后因谏{夫差}勿与{越}和,赐死。后人立庙祀之,称为{吴相}庙。{唐}{方干}《旅次钱塘》诗:“雲藏{吴相}廟﹐樹引{越山}禽。”
吴王-汉语大词典
吴王
【1】指{春秋}{吴国}之主。亦特指{吴王}{夫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王}勇而輕﹐若啓之﹐將親門。”《国语·吴语》:“{吴王}{夫差}起師伐{越}。”《韩非子·喻老》:“{句踐}入宦於{吴}﹐身執干戈﹐爲{吴王}洗馬。”{唐}{李白}《乌栖曲》诗:“{姑蘇臺}上烏棲時﹐{吴王}宫裏醉{西施}。”{清}{鹅湖逸士}《老狐谈历代丽人记》:“{蘇州}{靈巖山}﹐爲{吴王}舊宫。”【2】{明太祖}{朱元璋}初期建立政权时的称号。《明史·太祖纪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長}等率羣臣勸進﹐不允。固請﹐乃即{吴王}位。”【3】{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据有{吴中},号{吴王}。《明史·太祖纪一》:“是月﹐{張士誠}自稱{吴王}。”【4】{清}{乾隆}间{苗}民起义军领袖{吴八月}的称号。{清}{魏源}《圣武记》卷七:“而{吴八月}據{平隴}﹐遂稱{吴王}。”
吴牛喘-汉语大词典
吴牛喘
【1】见“吴牛喘月”。
吴中-汉语大词典
吴中
【1】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史记·项羽本纪》:“{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吴中}。”{唐}{韩愈}《答李秀才书》:“故友{李觀}{元賓}﹐十年之前﹐示{愈}《别吴中故人》詩六章﹐其首章則吾子也。”{宋}{张孝祥}《念奴娇》词:“{吴中}何地﹐滿懷俱是離索。”{清}{侯方域}《管夫人画竹记》:“〔{余尉}〕詭辭以歲久剥落﹐將入{吴中}求國工裝之以獻。”
吴光-汉语大词典
吴光
【1】{春秋}{吴}{公子光},后为国君,即{阖庐}。《楚辞·天问》:“{吴光}争國﹐久余是勝?”{王逸}注:“{光}﹐{闔廬}名也。”
吴大皇帝-汉语大词典
吴大皇帝
【1】指{三国}{吴}主{孙权}。因谥号为“大皇帝”,故称。《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得人間所有卷中所無者:{吴大皇帝}﹑{景帝}﹑{歸命侯}書﹑{桓玄}書﹐及{王丞相}{導}﹑領軍{洽}﹑中書令{珉}﹑{張芝}﹑{索靖}﹑{衛伯儒}﹑{張翼}十一卷﹐奏之。”
吴霜-汉语大词典
吴霜
【1】{吴}地的霜。亦比喻白发。{唐}{李贺}《还自会稽歌》:“吴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晩。”{宋}{范成大}《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耳畔逢人無{魯}語﹐鬢邊隨我是吴霜。”{元}{郝经}《江梅行》:“江城畫角吹{吴}霜﹐破月著水天昏黄。”{清}{虞名}《指南公·举义》:“從此後{吴}霜{楚}月﹐歷若些山驛水郵。”
吴歈-汉语大词典
吴歈
【1】{春秋}{吴国}的歌。后泛指{吴}地的歌。《楚辞·招魂》:“{吴}歈{蔡}謳﹐奏大吕些。”{王逸}注:“{吴}{蔡}﹐國名也。歈﹑謳﹐皆歌也。”{唐}{宋若华}《嘲陆畅》诗:“{雙成}走報監門衛﹐莫使{吴}歈入{漢}宫。”{明}{夏完淳}《大哀赋》:“{吴}歈{越}豔﹐{魯}酒{梁}樽。”{清}{姚鼐}《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三十二韵》:“形容羣作頌﹐傳咏慰{吴}歈。”亦作“[吴愉]”。《文选·左思<吴都赋>》:“{荆}豔{楚}舞﹐{吴}愉{越}吟﹐翕習容裔﹐靡靡愔愔。”{刘逵}注:“愉。{吴}歌也。”【2】指昆曲。{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蛾眉{越}女才承選﹐《燕子》{吴}歈早擅塲。”{王季思}等注:“{吴}歈﹐指昆曲﹐《燕子箋》是用昆曲演唱的。”
吴娥-汉语大词典
吴娥
【1】{吴}地的美女。{唐}{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诗:“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澀。”{明}{何景明}《白紵歌》之四:“{吴}娥白紵爲舞衣﹐鏤花綴葉紛葳蕤。”
吴鹽-汉语大词典
吴鹽
【1】{吴}地所产的盐。以洁白著称。为四方所食。{唐肃宗}时,盐铁铸钱使{第五琦}于两{淮}所煮盐以洁白著名,后亦称两{淮}生产的盐为{吴}盐。{唐}{李白}《梁园吟》:“玉盤楊梅爲君設﹐{吴}鹽如花皎白雪。”{宋}{周邦彦}《少年游·商调》词:“{并}刀如水﹐{吴}鹽勝雪﹐纖手破新橙。”{清}{陈维崧}《满江红·江村夏咏》词之一:“籬笋細醃红縷豉﹐{吴}鹽小下銀絲鯽。”【2】喻白发。{清}{陈维崧}《贺新郎·秋夜呈芝麓先生》词:“我在京華淪落久﹐恨{吴}鹽只點愁人髮。”{清}{黄景仁}《发颍州》诗:“預恐清鏡裏﹐兩鬢堆{吴}鹽。”
吴姝-汉语大词典
吴姝
【1】{吴}地的美女。{南朝}{陈後主}《三妇艳词》之十:“小婦獨無事﹐{淇}上待{吴}姝。”{宋}{苏轼}《喜刘景文至》诗:“過{江}西來二百日﹐冷落山水愁{吴}姝。”
吴山-汉语大词典
吴山
【1】山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南。参见“[吴岳]”。【2】山名。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今{浙江}{杭州}{西湖}东南。{南宋}初,{金}主{亮}南侵,扬言欲立马于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金}{海陵}({海陵王}﹐即{金}主{完顔亮})閲{柳}({柳永})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吴山}立馬之思。”【3】{吴}地的山。{三国}{吴}故地的山。《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鵲起登{吴}山﹐鳳翔陵{楚}甸。”{李善}注:“{孫}氏初基{武昌}﹐後都{建鄴}。”{清}{陈维崧}《卜算子·阻闸瓜步》词:“風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4】{吴}地的山。{春秋}{吴}故地的山。{唐}{贾岛}《送朱可久归越中》诗:“{吴}山侵{越}衆﹐{隋}柳入{唐}疏。”{明}{徐渭}《三茅观观潮》诗:“{吴}山石頭坐秋風﹐帶着高冠拂雲霧。”【5】{吴}地的山。常泛指{江}南的山。{宋}{张孝祥}《水调歌头》词:“{吴}山{楚}澤行徧﹐只欠到{瀟}{湘}。”
吴門派-汉语大词典
吴門派
亦省作“[吴門]”【1】{明}代中期中国画流派之一。{沈周}的学生{文徵明}山水画名盛当时,从学者甚众,著名的有{文伯仁}﹑{文嘉}﹑{陈道复}﹑{王穀祥}﹑{陆治}﹑{钱穀}等,他们都是{苏州府}人,因称“吴門派”。在画坛上有重要的地位。{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八章第三节:“吴门派山水﹐属文人画体系﹐被称为‘利家’画。强调‘画有士气’。”{王伯敏}《中国绘画史》第八章第三节:“{明}代山水画的派系多﹐而且错综复杂……有的按地名而定﹐如‘吴门’﹑‘松江’。”
吴魁-汉语大词典
吴魁
【1】大而平的盾。《释名·释兵》:“盾……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於{吴}﹐爲魁帥所持也。”《广雅·释器》:“吴魁﹑干……盾也。”{王念孙}疏证:“吴者﹐大也﹐魁亦盾名也。吴魁猶言大盾﹐不必出於{吴}﹐亦不必爲魁帥所持也。”
吴市隱-汉语大词典
吴市隱
亦作“[吴門卒]”【1】指{汉}{梅福}避{王莽}专政,变姓名,隐于{会稽},为{吴市}门卒。《汉书·梅福传》:“至{元始}中﹐{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爲仙。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者﹐變名姓﹐爲{吴市}門卒云。”{宋}{方勺}《泊宅编》卷二:“{西漢}{梅福}自{九江}尉去﹐隱爲{吴門}卒。”{清}{曹寅}《过叶星期二弃草堂留饮即和见赠原韵》之一:“不同{吴市}隱﹐初罷{杞}人憂。”
吴興體-汉语大词典
吴興體
【1】{赵孟頫}的字体。{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桐城}{姚别峰}﹐工吟詠﹐書仿{趙}{吴興}﹐神骨逼肖。嘗摹吴興體作僞迹﹐薰闇其紙﹐賞鑒家弗能辨也。”
吴光劍-汉语大词典
吴光劍
【1】{吴光},{春秋}{吴}{公子光}。{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载,{光}使{专诸}置鱼肠剑于炙鱼中,乘进献之机刺杀{王僚},而后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即{阖庐})。后因以“吴光劍”为谋逆篡位之典。{隋}{卢思道}《为北齐檄陈文》:“事甚{楚}{圍}之纓﹐理切{吴光}之劍。”
吴閶-汉语大词典
吴閶
【1】{苏州}故城{阊门}。{明}{王世贞}《登岱》诗:“依微白馬{吴閶}在﹐欲向秋風問{羽翰}。”【2】借指{吴}地,今{苏州}一带。{清}{侯方域}《为吴氏祷子疏》:“某妾{吴氏}者﹐家本{吴閶}﹐言歸{梁苑}。”{清}{顾炎武}《潘生次耕南归寄示》诗:“若到{吴閶}尋舊跡﹐《五噫》東去一{梁生}。”
吴棉-汉语大词典
吴棉
【1】见“吴綿”。
吴質-汉语大词典
吴質
【1】即月中之神{吴刚}。{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吴質}不眠倚桂樹﹐露脚斜飛濕寒兔。”{姚文燮}注引{明}{何孟春}《馀冬序录》:“{吴剛}字{質}﹐謫月中砍桂。”{元}{吴师道}《中秋次同院人韵》:“終宵倚樹憐{吴質}﹐何處登樓覓{庾公}。”{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四》:“倚樹思{吴質}﹐吟詩憶{許棠}。”详“吴剛”。【2】{三国}{魏}人,以文名重于时。{文帝}为太子时,与之过从甚密。见《三国志》本传。{唐}{许敬宗}《为司徒赵国公谢皇太子寄诗笺》:“{無忌}幸從{神武}﹐愧乏{王粲}之才;忝降斯文﹐益深{吴質}之戀。”
吴趨曲-汉语大词典
吴趨曲
亦省作“[吴趨]”【1】{吴}地歌曲名。{晋}{陆机}《吴趋行》:“四坐並清聽﹐聽我歌《吴趨》。”{晋}{崔豹}《古今注·音乐》:“《吴趨曲》﹐{吴}人以歌其地也。”{唐}{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昨來亦有《吴趨》詠﹐唯寄東都與北京。”{清}{严允肇}《观绳妓作》诗:“抱得{秦}筝寫春怨﹐歌唇婉轉《吴趨曲》。”
吴下阿蒙-汉语大词典
吴下阿蒙
【1】指{三国}{吴}之名将{吕蒙},后亦以讥缺少学识﹑文才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結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吴下阿蒙}。’”{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自今觀之﹐皆{吴下}{阿蒙}手筆也。”{清}{沈起凤}《谐铎·隔牖谈诗》:“汝{吴下}{阿蒙}﹐輒敢高持布鼓﹐過我雷門。”亦省作“[吴蒙]”。{清}{黄景仁}《送温舍人汝適归广州》诗:“君去{江}南只半程﹐卻過{吴蒙}舊鄉井。”
吴口-汉语大词典
吴口
【1】指{吴}地的美女。古称男曰丁,女曰口。《晋书·慕容超载记》:“〔{姚興}〕責{超}稱藩﹐求太樂諸伎﹐若不可﹐使送{吴}口千人。”{清}{顾炎武}《秋山》诗之一:“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顔。{吴}口擁槖駝﹐嗚笳入{燕}關。”
吴泉-汉语大词典
吴泉
【1】即{虞渊}。{明}{杨慎}《艺林伐山·吴泉》:“{吴泉}﹐即{虞淵}也。吴﹐古虞字省文﹐如虖之省爲乎﹐
之省爲祖也。{唐}人避淵爲泉﹐避神{堯}諱也。《河圖緯象》云:{邠}之隘﹐上爲{扶桑}﹐日所升;{宣陸}之阻﹐上爲{吴泉}﹐月所登。”
吴庖-汉语大词典
吴庖
【1】{吴}人善烹调,故以指精美的肴馔。{清}{赵翼}《杨桐山招饮肴馔极精赋赠》诗:“笑比{江陵}{張太師}﹐今日{吴}庖纔一飽。”
吴娃越豔-汉语大词典
吴娃越豔
【1】泛指{江}南美女。{唐}{王勃}《采莲赋》:“吴娃{越}豔﹐{鄭}婉{秦}妍。”{唐}{李白}《经乱离後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诗:“{吴}娃與{越}豔﹐窈窕誇鉛紅。”{宋}{孙光宪}《河传》词之四:“木蘭舟上﹐何處{吴}娃{越}豔﹐藕花紅照臉。”
吴謡-汉语大词典
吴謡
【1】{吴}地歌谣。《乐府诗集·杂曲谣辞》有“吴謡”。{宋}{张先}《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词》:“不獨{渠丘}歌{叔度}﹐行路。{吴}謡終日有餘聲。”
吴子-汉语大词典
吴子
【1】对{战国}{卫}人{吴起}的敬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子}曰:‘待公而食。’”《南史·陈伯之传》:“所以{廉公}之思{趙}將﹐{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2】{南北朝}时北人对南人的蔑称。《南史·檀道济传》:“{魏}人聞之﹐皆曰:‘{道濟}已死﹐吴子輩不足復憚。’”
吴門卒-汉语大词典
吴門卒
【1】见“吴市隱”。
吴愉-汉语大词典
吴愉
【1】见“吴歈”。
吴會-汉语大词典
吴會
【1】{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清}{赵翼}《陔馀丛考·吴会》:“{西漢}時{會稽}郡治本在{吴縣}﹐時俗以郡縣連稱﹐故云{吴會}。”【2】{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後汉书·蔡邕传》:“{邕}慮卒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吴}{會}。”《三国志·吴志·孙贲传》:“時{策}已平{吴}{會}二郡。”{宋}{苏轼}《喜刘景文至》诗:“平生所樂在{吴}{會}﹐老死欲葬{杭}與{蘇}。”《金史·完颜纲传》:“僭稱位號﹐偷生{吴}{會}。”
吴儂-汉语大词典
吴儂
【1】{吴}地自称曰我侬,称人曰渠侬﹑个侬﹑他侬。因称人多用侬字,故以“吴儂”指{吴}人。{唐}{刘禹锡}《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诗:“才子從今一分散﹐便將詩詠嚮{吴}儂。”{宋}{张先}《喜朝天·清署堂赠蔡君谟》词:“佳景在﹐吴儂還望﹐分閫重来。”{元}{张可久}《折桂令·游金山寺》曲:“誤汲南泠﹐笑殺吴儂﹐不記《茶經》。”
吴岫-汉语大词典
吴岫
【1】犹{吴}山。{吴}地的山。{南朝} {齐}{谢朓}《休沐重还道中》诗:“雲端{楚}山見﹐林表{吴}岫微。”{唐}{皇甫冉}《送段明府》诗:“離人轉{吴}岫﹐旅雁從{燕}塞。”
吴中四傑-汉语大词典
吴中四傑
【1】{明}初{杨基}﹑{高启}﹑{张羽}﹑{徐贲}四人并有诗名,均{吴}人,故称。{明}{沈德符}《野獲编·山人·别号有所本》:“{楊}({楊基})在{洪武}間﹐官至{山西}按察使﹐與{高啟}﹑{張羽}﹑{徐賁}齊名﹐謂之‘吴中四傑’。”
吴蠶-汉语大词典
吴蠶
【1】{吴}地之蚕。{吴}地盛养蚕,故称良蚕为吴蚕。{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诗:“{吴}地桑葉緑﹐吴蠶已三眠。”{宋}{赵长卿}《临江仙·暮春》词:“春事猶餘十日﹐吴蠶早已三眠。”{宋}{陆游}《初夏游凌氏小园》诗:“風和海燕分泥處﹐日永吴蠶上簇時。”
吴絹-汉语大词典
吴絹
【1】古代{吴}地所产的绢。以质地轻薄著名。《新唐书·地理志五》:“{越州}{會稽郡}中都督府。土貢……{吴}絹﹑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紙﹑筆。”{清}{唐孙华}《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妙畫臨{吴}絹﹐清詞洒{蜀}牋。”
吴錢-汉语大词典
吴錢
【1】{汉}{吴王}{濞}所铸之钱币。《西京杂记》卷三:“時{吴王}亦有銅山鑄錢﹐故有{吴}錢。微重﹐文字肉好與{漢}錢不異。”
吴刀-汉语大词典
吴刀
【1】传说{舜}殛{鲧}所用之刀。《吕氏春秋·行论》:“{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吴刀。”{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六·刀剑录缺》:“〔《刀劍録》〕遺漏甚多﹐顯顯名世者﹐若{舜}之吴刀﹐{周}之赤刀﹐{魯}之孟勞。”【2】泛指宝刀。{晋}{张华}《博陵王宫侠曲》之二:“吴刀鳴手中﹐利劍嚴秋霜。”【3】{吴}地所产之剪刀。{南朝} {宋}{鲍照}《代白紵舞歌辞》:“{吴}刀{楚}製爲佩褘﹐纖羅霧縠垂羽衣。”{唐}{李白}《白紵辞》之三:“{吴}刀剪綵縫舞衣﹐明妝麗服奪春輝。”{宋}{姚宽}《踏莎行》词:“彩鳳難雙﹐紅綃暗泣。回紋未剪{吴}刀澀。”{清}{徐柯}《白紵词》之二:“{吴}刀剪縠散雲霞﹐明璫翠帶紛交加。”
吴干-汉语大词典
吴干
【1】{春秋}{吴国}的干将剑。亦泛指宝剑。《战国策·赵策三》:“吴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吕氏春秋·疑似》:“相劍者之所患﹐患劍之似吴干者。”{高诱}注:“吴干﹐{吴}之干將者也。”{明}{张居正}《答簾宪王凤洲》之二:“吴干越鈎﹐輕用必折;匣而韜之﹐其精乃全。”
吴地-汉语大词典
吴地
【1】{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亦指{东汉}时的{吴郡}(今{江苏省})。《汉书·东方朔传》:“今先生率然高舉﹐遠集{吴}地﹐將以輔治寡人。”{唐}{郎士元}《赠韦司直》诗:“客來{吴}地星霜久﹐家在{平陵}音信疏。”
吴音-汉语大词典
吴音
【1】{吴}地的语音;{吴}语。《宋书·顾琛传》:“先是﹐{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季恭}子{靈符}﹑{吴興}{丘淵之}及{琛}﹐{吴}音不變。”{唐}{顾况}《南归》诗:“鄉關殊可望﹐漸漸入{吴}音。”{陶牧}《季夏忆吴门景物寄内》诗:“愁邊節物知難遣﹐别久{吴}音漸欲忘。”【2】{吴}地的音乐。{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吴}音﹐清樂也﹐乃古之遺音。唐初古曲漸缺﹐管絃之曲多訛失﹐與{吴}音轉遠。”{清}{曹寅}《高鹤修琴友索赠时寓僧楼即事戏之》诗:“雅識{吴}音妙﹐微風縹緲間。”
吴詠-汉语大词典
吴詠
【1】犹{吴}歌。{唐}{杜甫}《夜宴左氏庄》诗:“詩罷聞{吴}詠﹐扁舟意不忘。”
吴醥-汉语大词典
吴醥
【1】{吴}地所产的酒。{南朝} {梁}{吴均}《酬别江主簿屯骑》诗:“{趙}瑟鳳凰柱﹐{吴}醥金罍樽。”
吴畫-汉语大词典
吴畫
【1】指{唐}{吴道子}所画的佛像。{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粉壁有{吴}畫﹐筆彩依舊鮮。素屏有{褚}書﹐墨色如新乾。”
吴亭-汉语大词典
吴亭
【1】地名,即{庱亭}。在今{江苏}{丹阳县}东﹑{武进县}西,{三国}{吴}{孙权}曾射虎于此。{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横弧於{楚}水之蛟﹐飛鏃於{吴亭}之虎。”{倪璠}注:“{吴亭}即{庱亭}。”【2】泛指{吴}地之亭。{北周}{庾信}《拟连珠》:“若賞其聲﹐{吴}亭有已枯之竹。”{倪璠}注:“《爾雅》曰:‘東南之美者﹐有{會稽}之竹箭焉。’……以{會稽}名{吴}﹐故云{吴}亭。”
吴粤-汉语大词典
吴粤
【1】{春秋}{吴国}与{越国}的并称。粤,通“越”。《周礼·考工记序》:“{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吴}{粤}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爲良﹐地氣然也。”《汉书·地理志下》:“{吴}{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吴箋-汉语大词典
吴箋
【1】{吴}地所产之笺纸。常借指书信。{宋}{陆游}《新滩舟中作》诗:“衰遲未覺詩情減﹐又擘吴箋賦{楚}城。”{宋}{陆游}《风入松》词:“欲寄吴箋説與﹐這回真箇閑人。”{清}{周亮工}《书影》卷八:“〔{趙燕如}〕《寄謝友人送吴箋》詩云:‘感君寄吴箋﹐箋上雙飛鵲。’”
吴人-汉语大词典
吴人
【1】见“吴兒”。
吴安王-汉语大词典
吴安王
【1】即{春秋}{伍子胥}。{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葆光子}嘗聞{閩王}{王審知}患海畔石碕爲舟楫之梗﹐一夜﹐夢{吴安王}許以開導。”原注:“即{伍子胥}也。”
吴市-汉语大词典
吴市
【1】{吴}都之街市。在今{江苏}{苏州市}。{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闕兩城以爲市。在{湖里}。”{宋}{徐铉}《赠王贞素先生》诗:“{遼}東幾度悲城郭﹐{吴市}終應變姓名。”{清}{吴伟业}《顾西巘侍御同沈友圣虎丘即事》诗:“我昔{楚江}同{宋玉}﹐君今{吴市}訪{梁鴻}。”
吴宫-汉语大词典
吴宫
【1】指{春秋}{吴王}的宫殿。{南朝} {梁}{江淹}《别赋》:“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厠﹐{吴}宫{燕}市。”{唐}{刘禹锡}《武陵观火》诗:“{晉}庫走龍劍﹐{吴}宫傷燕雛。”【2】指{三国}{吴}主的宫殿。{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王琦}注:“{吴}宫﹐謂{孫權}建都時所造宫室。”{明}{李梦阳}《浮江》诗:“開窗問{赤壁}﹐捩柁失{吴}宫。”
吴濞-汉语大词典
吴濞
【1】{吴王}{刘濞}的省称。{汉景帝}时,{刘濞}曾发动{吴}{楚}等七国之乱,为{周亚夫}所平。《文选·班彪<北征赋>》:“降几杖於藩國兮﹐折{吴濞}之逆邪。”{李善}注引《史记》:“{吴王}{濞}﹐{高帝}兄{劉仲}之子也。”《陈书·高祖纪上》:“{吕嘉}既獲﹐{吴濞}已鏦。”
吴鉤-汉语大词典
吴鉤
【1】见“吴鈎”。
吴娘曲-汉语大词典
吴娘曲
【1】古歌曲名。传为古歌妓{吴二娘}作。{清}{曹寅}《西轩同人将别用和蕉饮原韵》之二:“思歸緩和《吴娘曲》﹐{楚}雨瀟瀟白浪生。”
吴江-汉语大词典
吴江
【1】{吴淞江}的别称。《国语·越语上》“三江環之”{三国}{吴}{韦昭}注:“三江:{吴江}﹑{錢唐江}﹑{浦陽江}。”{宋}{毛滂}《过吴淞江》诗:“參軍身外祇圖書﹐獨與{吴江}分不疎。”{清}{黄燮清}《吴江妪》诗:“征帆自北來﹐晩泊{吴江}湄。”【2】县名。属{江苏省}。{柳亚子}《叠韵寄呈毛主席》:“倘遣名園長屬我﹐躬耕原不戀{吴江}。”
吴楚-汉语大词典
吴楚
【1】{春秋}{吴国}与{楚国}。{三国} {魏}{曹冏}《六代论》:“{吴}{楚}憑{江}﹐負固{方城}。”【2】泛指{春秋}{吴}{楚}之故地。即今{长江}中﹑下游一带。{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君{吴}{楚}之士﹐亡國之餘﹐有何異才﹐而應斯舉?”{唐}{杜甫}《登岳阳楼》诗:“{吴}{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明}{许宗鲁}《登齐山楼》诗:“{淮}{淝}山色尊前出﹐{吴}{楚}江流畫裏看。”{陈毅}《咏三峡》诗:“總嫌太狹窄﹐{吴}{楚}天地寬。”【3】指{吴}地和{楚}地。比喻不同区域。{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雖讎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吴}{楚}異鄉﹐此繩一繫﹐終不可逭。”【4】指{汉高祖}分封的{吴}{楚}诸侯国。《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吴}{楚}反﹐聞。”{三国} {魏}{曹冏}《六代论》:“然{高祖}封建﹐地過古制﹐大者跨州兼域﹐小者連城數十﹐上下無别﹐權侔京室﹐故有{吴}{楚}七國之患。”{清}{姚鼐}《贾生明申商论》:“〔{景帝}〕其資如此﹐而{鼂錯}又以{申}{商}進之﹐何怪有{吴}{楚}之難。”
吴牛-汉语大词典
吴牛
【1】{吴}地的水牛。{唐}{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诗:“身騎{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風雨。”{宋}{陆游}《秋怀》诗:“典琴沽市釀﹐賣劍買{吴}牛。”{清}{陈维崧}《减字木兰花·酷暑马上口占》词:“陽烏酣戰﹐身似{吴}牛偏易喘。”
吴市吹簫-汉语大词典
吴市吹簫
【1】{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自{楚}逃至{吴},曾吹萧
食于{吴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餬其口,
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
食於{吴市}。”{裴駰}集解引{徐广}曰:“〔箎〕一作‘簫’。”后称街头
食为“吴市吹簘”。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马君武}《去国辞》:“行矣高丘更無女﹐頻年{吴市}倦吹簫。”亦作“[吴市之簫]”。{清}{杨昭}《<闲止书堂集钞>跋》:“沉冤望雪﹐曾傳{吴市}之簫;急難號天﹐爰下{秦}庭之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