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吻

吻(吻)是什么意思

  • 吻合←→龃龉-反义词词典

    吻合←→龃龉wěnhé-jǔyǔ

    【词性】:形

    吻合:完全符合。

    龃龉: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一。【例】 上课的时候,不是大姑娘们打瞌睡,便是小孩子们吵闹。她没有法子使得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够恰好地吻合全体学生的胃口。(茅盾:《虹》) 由于各人的动机不同,在共事的过程中,难免要发生这样、那样的龃龉。(徐兴业:《金瓯缺》)

  • 口吻-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口吻kǒu wěn

    【释义】:

    亦作“口”,嘴。《吕氏春秋·精谕》:“口不言,以精相告,纠虽多心,弗能知矣。”晋·成公绥《啸赋》:“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泽濡寰区。”又指口气,腔调。

  • 口吻 口气-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口吻 口气

    口吻kǒuwěn 口气kǒuqì

    名词。指说话时从语气里表现出来的气氛。

    “口吻”强调说话时从语气里流露出来的感情、态度和说话方式。例如:“‘因此,就决意投资了?’伯伯的口吻是在讥嘲他的弟弟”(《叶圣陶文集》,第二卷);“他用幽默的口吻向我们介绍刚开始挖的鱼鳞坑:‘看!这是“北瓜窝子”,费了工不顶事!’”(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

    “口气”侧重指说话的气势。例如:“他一听口气不对,就急忙藏在黑影里”(李准:《马小翠的故事》);“婆婆用操场上喊口令的口气说:‘再给我搬上来!’”(赵树理:《传家宝》)。

  • 口吻生花-实用委婉语词典

    口吻生花

    意为通过口诵的作品文辞优美,如同开放的花朵。

  • 一拍一吻缝-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拍一吻缝

    【释义】:

    谓一拍即合。《何典》六:忽然有个精胖小伙子来做他口里食,真是矮子爬楼梯,巴弗能够的,自然一拍一吻缝。

  • 弄唇吻-汉语惯用语辞典

    弄唇吻nòng chún wěn

    谓耍嘴皮子。《三国志·吴志·潘濬传》:“拜濬辅军中郎将”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权曰‘卿何以轻之?’濬曰:‘伷(樊伷)是南阳旧姓,颇能弄唇吻,而实无才略。’”

  • 吻-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吻脗wěn

    嘴唇。马中锡《中山狼传》:“(狼)遂鼓~奋爪以向先生。”《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翕辟,不知何词。”

  • 交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交吻jiāo wěn

    【释义】:

    接吻。瞿秋白《赤都心史》:“即使未嫁的女郎,在这几天亦可以和男友交吻。”

  • 接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接吻jiē wěn

    【释义】:

    亲嘴。巴金《家》:“她觉得他的接吻还在她的唇上燃烧。”

  • 尖吻蝮-现代汉语大词典

    尖吻蝮jiān wěn fù

    【释义】:

    又称蕲蛇、五步蛇。剧毒蛇。一般体长1.2米~1.5米。头大,呈三角形。吻端尖,往上翘。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带,以蛙类、鼠类等为食。卵生。去除内脏后的干制品为传统中药大白花蛇。

  • 口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口吻kǒu wěn

    【释义】:

    口气。茅盾《昙》:“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

  • 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吻wěn脗

    【释义】:

    ①嘴唇;嘴角。如:接吻。②动物口器或头端突出的部分。如原生动物、纽形动物、环节动物以及蜱、蛾、蝶等昆虫都有吻。哺乳动物鼻部或唇部延长的部分也称吻,如象有长吻,猪、獏有短吻。③语气;口气。如:口吻。④紧接;紧贴。叶圣陶《倪焕之》:“黄瓜藤蔓延在竹架子上,翠绿的黄瓜挂着,几乎吻着地面。”⑤用嘴唇接触人或物以示亲爱。叶圣陶《潜隐的爱》:“母亲吻着他的两颐,微微合眼,表出静穆深挚的爱。”⑥抿合;符合。夏丏尊等《文心》:“慧修吻着唇点点头,然后柔声说:‘不错,他说过这样的话。’”⑦指鸱吻。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物。

  • 吻合-现代汉语大词典

    吻合wěn hé

    【释义】:

    ①合拢。叶圣陶《倪焕之》:“焕之一只眼睛溜过去,玩味她的圆美的前额…上下唇娇柔地吻合着。”②比喻两相符合;一致。秦牧《南国盆景》:“把谈园林艺术的那些文章所讲的道理来印证一座座小小的盆景,也常常是十分吻合的。”

  • 吻别-现代汉语大词典

    吻别wěn bié

    【释义】:

    以接吻告别。《花城》1981年第6期:“(她)亲热地和我吻别。”

  • 吻吮-现代汉语大词典

    吻吮wěn shǔn

    【释义】:

    又吻又吸。殷夫《给茂》:“我梦中吻吮过这过往的玫瑰,幼稚的狂热慰我今日孤独。”

  • 吻莽-现代汉语大词典

    吻莽wěn mǎng

    【释义】:

    植物名。即钩吻。野葛。蔓生,藤色赤,节粗,叶圆有尖,花黄细。

  • 吻兽-现代汉语大词典

    吻兽wěn shòu

    【释义】:

    兽头,屋脊上的一种装饰物。

  • 唇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唇吻chún wěn

    【释义】:

    ①指口;嘴。丁玲《水》:“(男人们)惨厉的叫起来了…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②比喻议论、口才。如:恣其唇吻,高谈阔论。

  • 宽吻海豚-现代汉语大词典

    宽吻海豚kuān wěn hǎi tún

    【释义】:

    哺乳动物。体长2.5~3.1米,最长达4米。额部明显隆起。吻宽而突出,下颌长于上颌。体中部背鳍呈三角形。背面蓝灰色,向腹面逐渐变淡。栖息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温带和热带海域,我国沿海也有分布。主食鱼类。易饲养,经训练能表演各种节目。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飞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飞吻fēi wěn

    【释义】:

    吻自己的手,再作抛掷给对方的样子。《新民晚报》1992.8.26:“她知道我不嫌弃她胖,于是,给了一个飞吻后,便诙谐地说:‘对极了,我就是你亲爱的“胖猪”。’”

  • 钩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钩吻gōu wěn

    【释义】:

    也称断肠草。常绿缠绕藤本。叶对生,卵状披针形。夏季开淡黄色小花,漏斗状,有淡红色斑点。蒴果卵状椭圆形。亚洲特产,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都有分布。根、茎、叶有剧毒,可作杀虫剂。

  • 鸱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鸱吻chī wěn

    【释义】:

    古代宫殿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

  • 亲吻-现代汉语大词典

    亲吻qīn wěn

    【释义】:

    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亲热喜爱。刘肖无《彭海群——克拉玛依散记》:“人们互相拥抱着,亲吻着。”

  • 交吻-汉语大词典

    交吻

    【1】接吻。{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二:“即使未嫁的女郎﹐在这几天亦可以和男友交吻。”{刘大白}《爱》诗:“我心里的密舌﹐合你漱着泉珠交吻。”

  • 利唇吻-汉语大词典

    利唇吻

    【1】犹言伶牙利齿。{宋}{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下:“{謝絳}﹐{吴}人﹐雅秀有詞藻。{景祐}中﹐知制誥﹐然輕黠利唇吻﹐人罕測其心。”

  • 利吻-汉语大词典

    利吻

    【1】谓能言善辩。{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中:“此老利吻﹐若獲對﹐必妄訐時政。”

  • 弄唇吻-汉语大词典

    弄唇吻

    【1】耍嘴皮子。《三国志·吴志·潘濬传》“拜{濬}輔軍中郎將”{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權}曰:‘卿何以輕之?’{濬}曰:‘{伷}({樊伷})是{南陽}舊姓﹐頗能弄唇吻﹐而實無才略。’”

  • 口吻-汉语大词典

    口吻

    亦作“[口]”亦作“[口脗]”【1】嘴唇;嘴。《吕氏春秋·精谕》:“口不言﹐以精相告﹐{紂}雖多心﹐弗能知矣。”{晋}{成公绥}《啸赋》:“隨口吻而發揚﹐假芳氣而遠逝。”{唐}{刘禹锡}《上中书李相公启》:“言出口吻﹐澤濡寰區。”{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法》:“口脗兩角暨胸前有涎滴。”【2】腔调;口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凡作傳奇﹐不宜頻用方言﹐令人不解。近日填詞家見花面登塲﹐悉作{姑蘇}口吻﹐遂以此爲成律。”《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聽你説話﹐分明是京都口吻。”【3】口气。{邹韬奋}《谁的遗憾?》:“这似乎不像是互表歉意的口脗吧。”{茅盾}《昙》五:“父亲的口吻开始严厉了﹐虽然最后一句的调子又转为柔和。”

  • 吻-汉语大词典

    《廣韻》武粉切,上吻,微。【1】嘴唇;嘴角。《周礼·考工记·梓人》:“鋭喙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騫腹,若是者謂之羽屬。”{郑玄}注:“吻,口腃也。”{孙诒让}正义:“《説文·口部》云:‘喙,口也。’《文選·甘泉賦》{李}注云:‘決亦開也。’謂口鋭利而脣開張也。”《汉书·王褒传》:“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於行。”{颜师古}注:“吻,口角也。”{晋}{左思}《娇女诗》:“濃朱衍丹唇,黄吻瀾漫赤。”【2】嘴;口。《墨子·尚同中》:“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身寄虎吻,危同朝露。”《文选·鲍照<芜城赋>》:“飢鷹厲吻,寒鴟嚇雛。”{李周翰}注:“吻,觜也。”{明}{冯梦龙}《智囊补·术智·杨倭漆》:“{楊暄}一介小人,未嘗讀書通古,而能出一時之奇,抗天威而塞奸吻,不唯全{袁彬},并全{李賢}。”{清}{李渔}《慎鸾交·订游》:“求尊吻,求尊吻,評高論低,看這一榜上,誰稱至美。”【3】动物口器或头端突出的部分。如原生动物﹑纽虫﹑环虫以及蜱﹑蛾﹑蝶等昆虫都有吻。哺乳动物鼻部或唇部延长的部分也称吻,如象有长吻,猪﹑獏有短吻。【4】谓能言善辩。参见“[吻流]”﹑“[吻儒]”。【5】语气;口气。{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三一:“{陶潛}磊落性情温,冥報因他一飯恩。頗覺{少陵}詩吻薄,但言朝叩富兒門。”如:口吻。【6】紧接;紧贴。{唐}{沈亚之}《闽城开新池记》:“{閩城}吻海而派江,輔山以居。”{叶圣陶}《倪焕之》十四:“黄瓜藤蔓延在竹架子上,翠绿的黄瓜挂着,几乎吻着地面。”【7】用嘴唇接触人或物以示亲爱。{叶圣陶}《隔膜·潜隐的爱》:“母亲吻着他的两颐,微微合眼,表出静穆深挚的爱。”{巴金}《利娜·第十三封信》:“他又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圣尼古拉}的神像,要我吻它。”{丁玲}《韦护》第二章:“他做了一个动作,想去吻那眼睛的样子。”【8】抿合;符合。{{夏丏尊}{叶圣陶}}《文心》二三:“{慧修}吻着唇点点头,然后柔声说:‘不错,他说过这样的话。’”如:吻合。【9】指鸱吻。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物。{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二:“其制設吻者爲殿,無吻者不爲殿矣。”{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三身殿,琉璃吻,高接青虚。”

  • 吻-汉语大词典

    【1】

  • 吻吮-汉语大词典

    吻吮

    【1】谓用口吹奏。《文选·王褒<洞箫赋>》:“故吻吮值夫宫商兮﹐龢紛離其匹溢。”{李善}注:“言口吻所吮﹐皆遇宫商。”【2】犹吻吸。{殷夫}《给茂》诗:“我梦中吻吮过这过往的玫瑰﹐幼稚的狂热慰我今日孤独。”

  • 吻莽-汉语大词典

    吻莽

    【1】植物名。即钩吻。野葛。蔓生,藤色赤,节粗,叶圆有尖,花黄细。{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药议》:“{閩}人呼爲吻莽﹐亦謂之野葛。{嶺}南人謂之胡蔓﹐俗謂斷腸草﹐此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入藥用。”

  • 吻喇喇-汉语大词典

    吻喇喇

    【1】象声词。犹言唿喇喇。《水浒传》第九二回:“無移時那飛樓已被燒毁﹐吻喇喇傾折下來。”

  • 吻唇-汉语大词典

    吻唇

    【1】犹口舌。借指物议。{宋}{朱熹}《与杨教授书》:“又况孤危之蹤﹐無故常招吻唇。”

  • 吻噤-汉语大词典

    吻噤

    【1】犹闭口。{元}{曹之谦}《风雪障面图》诗:“僕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語心應語。”

  • 吻儒-汉语大词典

    吻儒

    【1】指善谑利口的儒生。{宋}{陶穀}《清异录·官志·人间第一黄》:“僞{唐}贜臣{褚仁規}竊禄{泰州}刺史﹐惡政不可縷舉。有智民請吻儒爲詩﹐皆隱語……詩曰‘多求囊白昧蒼蒼﹐兼取人間第一黄’云云﹐‘白’﹑‘黄’隱‘金’﹑‘銀’字。”

  • 吻别-汉语大词典

    吻别

    【1】以接吻告别。《花城》1981年第6期:“〔她〕亲热地和我吻别。”

  • 吻舌-汉语大词典

    吻舌

    【1】口和舌。{宋}{郑侠}《腊月十八日呈子京》诗:“東床書一架﹐西榻經一函。如是歲月深﹐吻舌如縢緘。”{宋}{王令}《答束徽之索诗》诗:“肝腸困搜﹐吻舌倦摶造。”

  • 吻翰-汉语大词典

    吻翰

    【1】口与笔。指口辩与文才。{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四:“内人以{陸君}{吴}音﹐才思敏捷﹐凡所調戲﹐應對如流﹐復以詩嘲之﹐{陸}亦酬和﹐六宫大咍﹐凡十餘篇﹐嬪娥皆諷誦之。例物之外﹐别賜宫錦五十段﹐楞伽瓶及唾盂各一枚﹐以賞吻翰之端也。”一本作“詞翰”。

  • 吻創-汉语大词典

    吻創

    【1】口疮。{明}{宋濂}《题梁元帝画职贡图》:“{濂}與{王君}{子充}同觀青溪上﹐偶因吻創在告﹐援筆題之﹐不覺其辭之多也。”

  • 吻流-汉语大词典

    吻流

    【1】利口之辈。{宋}{岳珂}《桯史·朝士留刺》:“有{王仲荀}者﹐以滑稽遊公卿間……談辭多風﹐可雋味﹐{秦}雖煽語禍﹐獨優容之﹐蓋亦一吻流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伪中》:“{收}輕薄吻流﹐不足深據。”{明}{沈德符}《野獲编补遗·嗤鄙·侮人自侮》:“{吴}中人士﹐好爲滑稽﹐向有一年少庠士﹐吻流也。一日遇所善僧﹐戲曰:‘秃子之秃字若爲寫?’僧應聲曰:‘即秀才秀字掉轉尾去。’”

  • 吻螭-汉语大词典

    吻螭

    【1】兽头,屋脊上的一种装饰物。{清}{俞樾}《茶香室续钞·碑碣石趺非屓贔》:“按{明}{楊慎}《升庵外集》載龍生九子:一曰屓贔﹐好負重﹐今碑下砆;二曰吻螭﹐好望﹐今屋上獸頭。”

  • 吻獸-汉语大词典

    吻獸

    【1】兽头﹐屋脊上的一种装饰物。{元}{迺贤}《大悲阁》诗:“金牓交龍挾﹐琱甍吻獸攢。”

  • 吻角-汉语大词典

    吻角

    【1】某些昆虫﹑软体动物的嘴和触角。常用来比喻虚名微利。{宋}{文莹}《玉壶清话》卷三:“一日尊前﹐故謂{薛}曰:‘聊假二千緡﹐創立{鑑湖}别墅﹐{鄞}麾才罷﹐便當謝病﹐一扁舟釣於{越溪}﹐豈能隨蝸蠅競吻角乎?’”【2】特指嘴。{宋}{王令}《梦蝗》诗:“夢蝗千萬來我前﹐口似囁嚅色似寃。初時吻角猶唧嗾﹐終遂大論如人然。”【3】口边;嘴角。{明}{宋濂}《送钱允一还天台》诗:“腰圍白玉金作銙﹐吻角左右分三髭。”{明}{刘基}《题蟹》诗之二:“能令吻角流饞沫﹐莫向牕前咤老饕。”

  • 吻合-汉语大词典

    吻合

    【1】合拢。{唐}{薛用弱}《集异记补编·刘禹锡》:“雷既收畢﹐其物亦失。而東壁之裂﹐亦已自吻合矣。”{叶圣陶}《倪焕之》十七:“{焕之}一双眼睛溜过去﹐玩味她……上下唇娇柔地吻合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骨節轉動之處……必加此(杉籬器)以環抱之﹐則骨縫吻合堅牢矣。”【2】比喻两相符合;一致。{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六:“{梁鼎芬}因擬創一國粹會﹐蓋示己之宗旨與{南皮}相吻合云。”{秦牧}《艺海拾贝·南国盆景》:“把谈园林艺术的那些文章所讲的道理来印证一座座小小的盆景﹐也常常是十分吻合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抄·风变》:“故自中原至{江}南﹐人皆男女年十二三已上便爲婚嫁﹐六禮既無﹐片言即合。其始終遑迫之勢﹐{陶九成}紀之﹐與今今合。”{唐}{于頔}《郡斋卧疾赠昼上人》诗:“吻合南北宗﹐{晝公}我禪伯。”

  • 唇吻-汉语大词典

    唇吻

    【1】指口;嘴。{丁玲}《水》:“〔男人们〕惨厉的叫起来了……是在死的唇吻中发出的求援的呼号。”{章炳麟}《文学说例》:“等是人言﹐出諸唇吻﹐而據實而書﹐不更潤色者﹐則曰口説。”{汉}{王充}《论衡·率性》:“揚唇吻之音﹐聒賢聖之耳。”【2】比喻议论﹑口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縱意高談﹐衆畏其唇吻﹐皆緘口不答。”{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爰自{神農氏}﹐下至{堯}﹑{舜}﹑{禹}﹑{湯}﹑{文}﹑{武}﹐亡弗詆訶﹐而{仲尼}當時﹐特巍然爲仁義禮樂之宗﹐故尤極意訕譏﹐恣其唇吻。”{唐}{柳宗元}《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中間因緣﹐陷在危邦﹐與時偃仰﹐不廢其道﹐而爲見忌嫉者横致唇吻。”

  • 喉吻-汉语大词典

    喉吻

    亦作“[吻]”【1】喻指出纳王命。{三国} {魏}{繁钦}《尚书箴》:“{山甫}翼{周}﹐實司吻。”【2】喉与口。{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椀喉吻潤﹐兩椀破孤悶。”【3】喻指交通要地。{宋}{苏轼}《答吕梁仲屯田》诗:“{吕梁}自古喉吻地﹐萬頃一抹何由吞。”{清}{梅曾亮}《吴淞口验功记》:“〔{吴淞口}〕後曠不修﹐喉吻縮蓄。”

  • 枯吻-汉语大词典

    枯吻

    【1】干燥的嘴唇。{元}{顾瑛}《夜宿三塔次陈元朗韵》:“坐來詩句生枯吻﹐指點銀瓶索煮茶。”

  • 獸吻-汉语大词典

    獸吻

    【1】虎口。喻危境。因避讳而改。《艺文类聚》卷四六引{晋}{孙绰}《太尉庾亮碑》:“拯神器於獸吻﹐扶帝座於已傾。”《南史·颜竣传论》:“{士遜}援筆數罪﹐陵讎犯難﹐餌彼慈親﹐棄之獸吻﹐以此爲忠﹐無聞前誥。”【2】门环饰。{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二:“獸吻﹐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上。”《明史·傅应祯传》:“邇者雷震{端門}獸吻。”{清}{黄宗羲}《左副都御史施公神道碑铭》:“詔依{嘉靖}舊式作獸吻。”

  • 戟吻-汉语大词典

    戟吻

    【1】刺口。指苦涩的味道。{宋}{俞德邻}《富安田舍》诗之二:“戟吻苦茶連葉煮﹐膠牙酸酒帶糟餔。”

  • 渴吻-汉语大词典

    渴吻

    亦作“[渴脗]”【1】谓唇干思饮。{清}{王韬}《淞滨琐话·药娘》:“呼婢瀹茗﹐以解渴吻。”{明}{张四维}《双烈记·计定》:“中泠泠濺齒牙香﹐消吾渴吻﹐滌我枯腸。”{明}{张景}《飞丸记·誓盟牛女》:“渴脗求泉﹐反招嘔氣。”

  • 澤吻磨牙-汉语大词典

    澤吻磨牙

    【1】犹言龇牙咧嘴。凶残貌。《新唐书·酷吏传序》:“於是{索元禮}﹑{來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紛紛並興﹐澤吻磨牙﹐噬紳纓若狗豚然。”

  • 接吻-汉语大词典

    接吻

    【1】亲嘴。{巴金}《家》二六:“她觉得他的接吻还在她的唇上燃烧。”{清}{黄钧宰}《金壶逸墨·洞元镜》:“西人謂{毆洲}諸國男女﹐不避嫌疑﹐親屬相逢﹐則握手接吻以爲禮。”

  • 搜腸潤吻-汉语大词典

    搜腸潤吻

    【1】谓饮茶润泽喉吻,促进文思。极言饮茶的乐趣。语本{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椀喉吻潤,兩椀破孤悶,三椀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清}{钱谦益}《谢于昭远寄庙後茶》诗:“搜腸潤吻如有靈﹐破悶祛煩不須猛。”

  • 爪吻-汉语大词典

    爪吻

    【1】鸷禽猛兽的爪和嘴。喻帮凶。《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内縱酷吏{周興}﹑{來俊臣}等數十人爲爪吻﹐有不慊若素疑憚者﹐必危法中之。”

  • 脣吻-汉语大词典

    脣吻

    亦作“[脣呡]”【1】借指言词;口舌;口才。《汉书·东方朔传》:“吐脣吻﹐擢頂頤。”{晋}{葛洪}《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爲刃鋒﹐以毁譽爲朋黨﹐口親心疏﹐貌合行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縱意高談﹐衆畏其脣吻﹐皆緘口不答。”《三国志·吴志·顾雍传》“其以{雍}次子{裕}爵爲{醴陵侯}﹐以明著舊勳”{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雍}母弟{徽}﹐字{子歎}﹐少游學﹐有脣吻。”《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伷}({樊伷})是{南陽}舊姓﹐頗能弄脣吻﹐而實無才略。”【2】嘴唇;口﹐嘴。{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百句不遷﹐則脣吻告勞。”{清}{龙启瑞}《上梅伯言先生书》:“會{粤}西土匪益熾﹐牽於集鄉兵議團費﹐終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晩不得休息。”《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爲文學出言談也﹐非將勤勞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唐}{卢仝}《感古》诗之二:“脣吻恣談鑠﹐黄金同灰塵。”

  • 燥吻-汉语大词典

    燥吻

    【1】干燥的嘴唇。{宋}{苏轼}《次韵袁公济谢芎椒》:“燥吻時時著酒濡﹐要令卧疾致{文殊}。”《文选·陆机<文赋>》:“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李周翰}注:“燥﹐乾也;吻﹐脣也。謂神思馳逐皆得乾脣也。”{金}{元好问}《此日不足惜》诗:“一酌舌本疆﹐二酌燥吻濡。”

  • 怒吻-汉语大词典

    怒吻

    【1】怒张的嘴。{宋}{张耒}《挂虎图于寝壁示秸秠》诗:“目光炯雙射﹐怒吻呀欲受。”

  • 虎吻-汉语大词典

    虎吻

    【1】老虎口。比喻极危险的境地。{明}{无名氏}《鸣凤记·易生避难》:“虎吻狼牙幾陷矣﹐何期此地重相遇。”{三国} {魏}{嵇康}《明胆论》:“{盗跖}竄軀于虎吻﹐穿窬先首于溝瀆﹐而暴虎馮河﹐愚敢之類﹐則能有之。”{晋}{桓温}《荐谯元彦表》:“寄身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節玉立﹐誓不降辱。”

  • 蚩吻-汉语大词典

    蚩吻

    【1】传说中的怪兽名。旧时多以为屋脊的饰物。{明}{李东阳}《记龙生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 螭吻-汉语大词典

    螭吻

    【1】传说中的龙子。亦为屋脊装饰物鸱尾的别称。{清}{高士奇}《天禄识馀·龙种》:“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

  • 蟾吻-汉语大词典

    蟾吻

    【1】蟾蜍口。{汉}{张衡}所制地动仪的部件。{宋}{{苏舜钦}等}《地动联句》:“丸銅落蟾吻﹐始異{張}渾儀。”

  • 血吻-汉语大词典

    血吻

    【1】犹言血盆大口。吻﹐嘴唇。《宋史·宋祁传》:“{契丹}摇尾五十年﹐狼態猘心﹐不能無動。今垂涎{定鎮}﹐二軍不戰﹐則薄{深}﹑{趙}﹑{邢}﹑{洺}﹐直擣其虚﹐血吻婪進﹐無所顧藉。”{元}{张宪}《缚虎行》:“猛跳不越當塗高﹐血吻空腥千里草。”

  • 習舌調吻-汉语大词典

    習舌調吻

    【1】谓耍嘴皮子, 卖弄口才。《亢仓子·君道》:“貴口道之功﹐則天下之人習舌調吻而飾辭矣。”

  • 親吻-汉语大词典

    親吻

    【1】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亲热喜爱。{苏曼殊}《非梦记》:“{鳳嫻}此時﹐如石去心﹐復露其柔媚之態﹐抱生﹐以己頰偎生之頰﹐已而力加親吻﹐遂與生别。”{刘肖无}《彭海群--克拉玛依散记》:“人们互相拥抱着﹐亲吻着。”

  • 身寄虎吻-汉语大词典

    身寄虎吻

    【1】谓把身子置于老虎嘴边。比喻处境极其危险。{晋}{桓彝}《荐谯元彦表》:“凶命屢招﹐姦威仍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節玉立﹐誓不降辱。”

  • 角吻-汉语大词典

    角吻

    【1】头角和嘴。{明}{徐渭}《天目狮子岩》诗:“胡爲兩龍象﹐角吻同蒼蠅?”

  • 觜吻-汉语大词典

    觜吻

    【1】言辞;口气。《南齐书·刘休传》:“里失鄉黨之和﹐朝絶比肩之顧﹐覆背騰其喉脣﹐武人厲其觜吻。”{宋}{沈辽}《和宋平叔莫子谣》:“諸公所賦雖甚美﹐盛道觜吻良見欺。”【2】某些动物(如鱼﹑狗等)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包括嘴﹑鼻子等。{宋}{梅尧臣}《拟韩吏部射训狐》诗:“憑凶自異立屋角﹐潛事觜吻欲我驚。”

  • 詩吻-汉语大词典

    詩吻

    【1】诗句的语气。{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三一:“頗覺{少陵}詩吻薄﹐但言朝叩富兒門。”

  • 談吻-汉语大词典

    談吻

    【1】纵谈之口。{宋}{陈策}《摸鱼儿·仲宣楼赋》词:“算合付{元龍}﹐舉白澆談吻。”

  • 鉤吻-汉语大词典

    鉤吻

    【1】勾曲的鸟嘴。如鹰﹑鹫之类的喙。【2】常绿灌木。缠绕茎﹐叶子卵形或披针形﹐花黄色﹐果实为蒴果﹐种子有毒﹐中医入药。也称断肠草﹑大茶药﹑火把花﹑葫蔓藤﹑野葛﹑毒根﹑黄藤等。{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斯誠委夷路而陷叢棘﹐舍嘉旨而咽鉤吻者也。”《太平御览》卷九九〇引{汉}{桓谭}《新论》:“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爲殺人生也。”{宋}{沈括}《梦溪补笔谈·药议》:“鉤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療甚多﹐注釋者多端﹐或云可入藥;或云有大毒﹐食之殺人。”

  • 饞吻-汉语大词典

    饞吻

    【1】馋嘴。{宋}{范成大}《河豚叹》诗:“朝來里中子﹐饞吻不待熟。”{宋}{梅尧臣}《病痈在告韩仲文赠乌贼觜生醅酱蛤蜊酱因笔戏答》诗:“雖然苦病癰﹐饞吻未能忌。”

  • 飛吻-汉语大词典

    飛吻

    【1】吻自己的手,再作抛掷给对方状,以示情爱。《新民晚报》1992.8.26:“她知道我不嫌弃她胖﹐于是﹐给了一个飞吻后﹐便诙谐地说:‘对极了﹐我就是你亲爱的“胖猪”。’”

  • 駡吻-汉语大词典

    駡吻

    【1】骂詈的口吻,恶言恶语。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刘鲁风》:“自{貞元}後﹐{唐}文甚振﹐以文學科第爲一時之榮。及其弊也﹐士子豪氣駡吻﹐游諸侯門﹐諸侯望而畏之。”

  • 黄吻-汉语大词典

    黄吻

    【1】黄口。指幼儿。{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黄吻年少﹐勿爲評論宿士。”{三国} {魏}{曹植}《魏德论》:“黄吻之齔﹐含哺而怡;鮐背之老﹐擊壤而嬉。”《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和五年》:“大單于當以授我﹐今乃以與黄吻婢兒﹐念之令人氣塞﹐不能寢食。”{胡三省}注:“口邊曰吻。鳥雛始出巢者﹐口黄未褪﹐目之曰黄吻﹐言少艾也。”

  • 鳳吻-汉语大词典

    鳳吻

    【1】古代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状如凤嘴,故称。{清}{吴伟业}《读史偶述》诗之二三:“徧插御花安鳳吻﹐絳繩扶上{廣寒}梯。”

  • 鴟目虎吻-汉语大词典

    鴟目虎吻

    【1】如鸱之目,如虎之口。奸狠凶恶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聲。”《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故能食人﹐亦當爲人所食。”

  • 鴟吻-汉语大词典

    鴟吻

    【1】古代宫殿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唐}{苏鹗}《苏氏演义 》卷上:“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栢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見其吻如鴟鳶﹐遂呼之爲鴟吻﹐{顔之推}亦作此鴟。’”《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其餘官稱﹐多所更定﹐宫殿悉除去鴟吻。”{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下:“〔{王右軍}《告誓文》〕{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内竹筒中得之。”

  • 鼓吻-汉语大词典

    鼓吻

    【1】掀动嘴唇。形容大发议论。{明}{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不然﹐如兩生﹑四皓﹑{伏生}之流﹐鴻飛冥冥﹐弋人何慕﹐肯摇脣鼓吻﹐自投於陷穽哉。”{元}{萨都剌}《鬻女谣》:“冷官傲兀{蘇}與{黄}﹐提筆鼓吻趨文場。”

  • 鼓吻奮爪-汉语大词典

    鼓吻奮爪

    【1】犹言张牙舞爪。{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言下狼復鼓吻奮爪以向先生。”

  • 鼓吻弄舌-汉语大词典

    鼓吻弄舌

    【1】鼓弄唇舌。《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個梟鳥﹐在{秋心院}屋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脚}毛髮森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