啻(啻)是什么意思
不啻-古汉语虚词词典
不啻bú chì
副词
用于动词、名词性短语、数词前,表示不限于某个范围。义即“不仅”、“不只”。“不翅”义同。①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尚书·秦誓》)——句义:别人有技能,像自己有技能一样;别人有才德并且贤良,便从心里喜欢,不只是从嘴里说,而是真正容纳他们。②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世说新语·排调》)——句义:如果要我嫁给〔你的弟弟〕参军〔王伦〕,生的儿子可能不止这样〔聪明〕。③计其赀,不啻直千金。(《唐宋传奇集·李娃传》)——赀(zī):资财。直:值。④倘肯囊妾之朽骨归葬安宅,不啻再造。(《聊斋志异·聂小倩》)——囊:此用如动词,用口袋装。安宅:安宁的坟地。再造:给我第二次生命。⑤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世说新语·赏誉》)——句义:江思悛博览群书,通晓百家,不只是儒学一域。
奚啻-古汉语虚词词典
奚啻xī chì
短语
用于谓语前或小句前,表示反诘。义即“岂止”、“哪里只是”。①跖之徒问于跖曰:“盗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吕氏春秋·当务》)②然比之开禧时,物价腾踊,奚啻倍蓰矣?(《宋史·李宗勉传》)——开禧时:(宋宁宗)开禧年间。奚啻倍蓰:哪里只是两倍五倍?③便见得夷、齐兄弟所处,无非天理;蒯、辄父子所向,无非人欲。二者相去,奚啻珷玞美玉?(《朱子语类·论语·述而》)——“二者”二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岂止是粗玉石与美玉之间的差距?珷玞:粗玉石。
不啻-古语词今用词典
不啻bùchì
不止、不仅、不但。周灭殷后,殷商的贵族、旧臣心怀不满,以至发动叛乱。这些人是周朝的顽固反对派,周朝人把他们称为顽民。不征服这些顽民,周朝的政权就无法巩固。周成王于是实行移民政策,把顽民迁到成周居住,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加强管理。发动叛乱本当重罪,周朝重申不再治罪的命令,以表宽大。只要殷民顺从周的统治,都可以给予土地,让他们安定地住下来,过着和平的生活。倘若不谨慎,不安分,“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你们不但不能保住你们的土地,我还将会把上天的惩罚降临到你们身上!)现在,你们要好好地、安安心心地住在这里,各自继续从事你们自己的事业。这样,你们的子孙将会兴旺发达起来。(《尚书·多士》)后引申为:如同、无异于。
今沿用本义及引申义。
①不止、不仅、不但。《成都晚报》:“胸怀与度量,不啻在用人,更多的当体现在对待不同意见上。”
②如同、无异于。峻青《雄关赋》:“她高高地站在那里,两眼凝视着远方,脸上的神情,是那样的庄严,真不啻是花木兰再世,穆桂英重生。”《祝您健康》:“熊教授指出:近来许多见诸电视、广播、报纸的报道或广告称,某人、某地治疗牛皮癣的治愈率达百分之九十,都是站不住脚的,不啻是在吹牛皮。”《光明日报》:“大院不啻是个小社会,‘文化’现象奇特而丰富。”
不啻、不只、不止-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不啻、不只、不止
三个词都有动词的用法,都含有“不限于某个范围”或超出某个数量的意思。“不啻”多用于书面语。“不只、不止”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还有连词的用法。
不啻(chì):动词,强调“何止、胜过”,也表示“无异于”的意思,后面不再加“是”。例如:(1)这项工程所需的费用,不啻百万。(2)苟且偷生不啻行尸走肉。
不只:(一)动词,强调超出某一范围或数量。例如:“他的热情不只一次地感染过大家。”“坐井观天的人哪能知道天不只一个井大。”(二)连词,相当于“不仅”,表示递进关系。例如:“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不只具有科学意义,对全人类的进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的作品不只表现了他个人的体验,而且也反映了那一代人的共同感受。”
不止:(一)动词。强调不限于,超出某个范围或数目。例如:“提出这个建议的并不止他一个人。”“参与这项脱贫工程的人员不止十万人”,表示继续不停。例如:“愚公不相信智叟的话,每天挖山不止。”“几天来,他一直咳嗽不止,大概得了气管炎。”(二)连词,相当于不仅,表示递进关系。例如:“我们不止现在这样做,而且将来也要这样做。”“不止他误会了,而且大家也都误会了。”
不啻-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不啻bù chì
熟语
表示数量及动作行为的对象不仅限于某一范围。可译为“不仅”、“不只”。
《尚书·多士》: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尚书注疏》册四卷十六页四下)
——你们〔若〕不谨慎供职,你们不仅不能保有你们的领地,我还要把上天的惩罚加在你们身上。
《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今民间田土之价,悬殊不啻二十倍。(《明夷待访录》页二八)
——现在民间土地价钱,悬殊不只二十倍。
啻-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啻chì
副词
表示数量、情况或动作行为的对象等仅限于某一范围。与“不”、“匪”、“奚”等连用。作状语。可译为“仅”、“止”、“只”等。
《尚书·无逸》: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lì)汝!”则皇自敬德。厥愆(qiān),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zhōu)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尚书注疏》册四卷十六页九下)
——有人告诉他说:“小人在怨你骂你!”〔他〕便更加恭敬地按照规矩办事。他有了过错,便说“这是我的过错”。实在是这样,〔他〕不仅不敢含怒〔而且很愿意听到这样的话,以便察知自己政治上的得失〕。不听这些话,人们之中有的就会欺骗诈惑,说:“小人在怨你骂你。”(诪张:欺诳,欺骗。)
左思《三都赋序》: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若斯之类,匪啻于兹。(《文选》上册页七四下)
——虚造珍奇怪异来修饰文章,象这样的情况,不仅是这些。白行简《李娃传》:计其貲(zī),不啻直千金。(《唐宋传奇集》页九七)
——合计妈妈〔为我〕花的钱,不止值千金。
《国语·鲁语上》:公执之曰:“违君命者,女(rǔ)亦闻之乎?”对曰:“臣以死奋笔,奚啻其闻之也!”(《国语》上册页一七六)
——鲁宣公捉住里革,说:“违背国君命令的〔该当何罪〕,你也听说过吧?”〔里革〕回答说:“我冒着死罪挥笔〔改写了命书〕,哪里只是听到过呢!”
《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二年》: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称王称帝者,奚啻一人!(《资治通鉴》册十三页五八四〇)
——隋朝失去了政权,天下的人都去追逐争夺它,称王称帝的,哪里只是一人!(鹿:这里比喻政权。)
啻-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啻chì
只是,仅仅。常和否定词或疑问词连用。杜荀鹤《旅中卧病》:“故园不~三千里,新雁方闻一两声。”李山甫《古石砚》:“凭君更研究,何~直千金?”
不啻-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啻bù chì
【释义】:
①不仅;何止。如:所藏之书,不啻万册。②无异于,如同。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唐仲笙这么一说,不啻迎头给江菊霞泼了一盆冷水。”
啻-现代汉语大词典
啻chì
【释义】:
但;仅;止。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字后,组成“不啻”、“匪啻”、“何啻”、“奚啻”等词,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
不啻-汉语大词典
不啻
【1】不仅;何止。《书·多士》:“爾不克敬﹐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孔}传:“不但不得還本土而已﹐我亦致天罰於汝身。”《後汉书·冯衍传上》:“四垂之人﹐肝腦塗地﹐死亡之數﹐不啻太半。”{宋}{楼槃}《霜天晓角·梅》词:“月淡風輕﹐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處﹐也不啻﹑二三更。”{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字典未收字》:“豈知書成而不傳於後﹐亦不啻{恆河}沙數。”【2】只有,不过。{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且《太玄》今竟何用乎?不啻覆醬瓿而已。”【3】无异于,如同。{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視一境如一室﹐刑殺其下不啻僕畜。”{宋}{陈亮}《送韩子师侍郎序》:“後來者咎其徒之不合舍去﹐責誚怒駡﹐不啻仇敵。”《西湖佳话·白堤政绩》:“{樊素}善于清謳﹐每歌一聲﹐而齒牙鬆脆﹐不啻新鶯。”{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二:“{唐仲笙}这么一说﹐不啻迎头给{江菊霞}泼了一盆冷水。”【4】不如,比不上。{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生細視﹐女冰雪爲肌﹐瓊瑶作骨﹐兩頰薄暈﹐如泛朝霞﹐真神仙不啻也。”
匪啻-汉语大词典
匪啻
【1】不止,不只。《文选·左思<三都赋序>》:“假稱珍怪﹐以爲潤色。若斯之類﹐匪啻于兹。”{李善}注:“若斯之流﹐不啻於此多。”
何啻-汉语大词典
何啻
亦作“[何翅]”【1】犹何止,岂只。{清}{魏源}《圣武记》卷七:“其氛焰所及﹐視{乾隆}時﹐何啻十倍!”{宋}{叶適}《<黄子耕文集>序》:“不若刻二書{巾山}之上﹐使讀之者識趣增長﹐後生及知古人源流﹐教思無窮﹐視今惠利何翅千百!”{唐}{李山甫}《古石砚》诗:“波浪因文起﹐塵埃爲廢侵。憑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奚啻-汉语大词典
奚啻
亦作“[奚翅]”【1】何止;岂但。{宋}{叶適}《太学博士王君墓志铭》:“或言‘宰相方知君﹐奚啻一博士而止’﹐不幸不及見﹐命也。”{叶圣陶}《穷愁》:“{阿松}大喜﹐念若輩得失至易﹐些微資財﹐固無足縈其心﹐而吾得之﹐奚啻啟窖藏而獲珍寶。”《吕氏春秋·当务》:“{跖}之徒問於{跖}曰:‘盜有道乎?’{跖}曰:‘奚啻其有道也。’”{清}{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十五》:“以{羅馬}之學與今{英}﹑{法}﹑{德}﹑{美}諸國校﹐則諸國於近百年内迭啟神奇﹐闚造化之靈機﹐擴宇宙之妙用﹐其勝於{羅馬}之學者又奚翅十倍。”《孟子·告子下》:“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啻-汉语大词典
啻
《廣韻》施智切,去寘,書。【1】但;仅;止。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字后,组成“不啻”﹑“匪啻”﹑“何啻”﹑“奚啻”等词,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书·多士》:“爾不啻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於爾躬。”{宋}{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诗:“宦遊何啻路九折,歸卧恨無山萬重。”{清}{叶廷琯}《吹网录·三河县辽碑》:“求碑版於{遼}{金}二國,{金}多於{遼},奚啻數倍。”{何其芳}《画梦录·岩》:“苍苍的树林不啻一个池塘,该照见我的灵魂十分憔悴吧。”【2】见“啻啻磕磕”。
啻啻磕磕-汉语大词典
啻啻磕磕
【1】形容说话断断续续,含糊不清。《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那{老馮}老行貨子啻啻磕磕的﹐獨自在那裏﹐我又不放心。”
弗啻-汉语大词典
弗啻
【1】不仅;不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冗篇》:“自古中興之烈﹐亡大於{夏}{少康}者……視{王莽}﹑{桓玄}之禍﹐弗啻十倍﹐豈一刺客一虞人之任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