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是什么意思
凹多边形←→凸多边形-反义词词典
凹多边形←→凸多边形āoduōbiānxíng-tūduōbiānxing
【词性】:名
凹多边形:简单多边形所有的内角都不超过π。
凸多边形:简单多边形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π。
长方形←→正方形-反义词词典
长方形←→正方形chángfāngxíng-zhèngfāngxíng
【词性】:名
长方形:长,宽不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正方形:四边相等,四角为直角的四边形。
内容←→形式-反义词词典
内容←→形式neiróng-xíngshì
【词性】:名
内容:事物内部所包食的实质或意义。
形式:事物的结构、形状等。
【例】 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实质←→形式 名义-反义词词典
实质←→形式 名义shízhì-xíngshì míngyì
【词性】:名
实质:本质。
形式:事物的结构、形状等。
名义:表面上,形式上。
【例】 党委委员间所保持的只是形式上的一致,而不是实质上的一致。此种情形必须加以改变。(毛泽东:《关于健全党委制》) (何世雄)说:“……咱们上面早决定了,先利用日本,‘克’了共产党,再回过头来抗日。你看咱们的副总裁汪精卫先生,已经成立了南京政府;名义上虽说是随了日本,其实保存下力量,抓住大权,将来要干什么,还不方便?……”(孔厥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无形←→有形-反义词词典
无形←→有形wúxíng-yǒuxíng
【词性】:形
无形:不具备某种事物的名义、形式而有类似作用的。
有形:感官能感觉到的。
【例】 三月召开二中全会,又从政治上破坏政协,大骂国民党政协代表,集中到宪章问题向我进攻,经过综合小组提出三点修改:要使国大变无形为有形;取消立法院对行政院的不信任权;取消省宪法,改为省自治法等。(周恩来:《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
形旁←→声旁-反义词词典
形旁←→声旁xíngpáng-shēngpáng
【词性】:名
形旁:大书中的形声认为,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形旁和全字的意义有关,如“江”的形旁是“氵(水)”。
声旁:六书中的形声认为,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声旁和全字的读音有关,如“江”的声旁是“工”。
【例】 形声字有一个表示“形”的部分,一个表示“声”的部分,两个构件合起来组成一个形声字。表示形的构件叫“形旁”,也叫“形符”;表示“声”的构件叫“声旁”,也叫“声符”。(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
影←→形-反义词词典
影←→形yǐng-xíng
【词性】:名
影:影子。
形:形体;实体。
【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默默在此?(宋·归有光:《项脊轩志》)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影子←→形状-反义词词典
影子←→形状yǐngzi-xíngzhuàng
【词性】:名
影子: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
形状:物体由外部的面或线条组合而呈现的外表。
【例】 玳瑁又静默了,不到十分钟,我们已看不见它的小孩们的影子。(鲁彦:《父亲的玳瑁》) 我看见过他和他的儿子用长锯切断那圆形的木材,我也看见过他怎样把那木材在火上烘成弯弯的形状,用斧子和刨子使它成为光滑的,于是那美丽的质纹,很清晰地显了出来。(靳以:《造车的人》)
圆形←→方形-反义词词典
圆形←→方形yuánxíng-fāngxíng
【词性】:名
圆形:象球的形状。
方形:四角都是90°的四边形的形状。
【例】 这架洗衣机不作方形,却是圆形的,非常特别。 一个圆形的东西从小船上被不老松丢进了江里,正在洪水的浪涛中对准来风那边漂浮。(碧野:《丹凤朝阳》)
形埒-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埒xíng liè
【释义】:
界域。埒,矮墙。引申为界线。《淮南子·精神训》:“休息于无委曲之隅,而游敖于无形埒之野。”三国·蜀·郤正《释讥》:“管闚筐举手厥所见,未可以言八纮之形埒,信万事之精练也。”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九昭》:“仆以为抱独心者,岂复存于形埒之知哉?”又指形迹,迹象。
仪形-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仪形yí xíng
【释义】:
典范;模范。仪,表率;准则。形,模型,引申为“模范”。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厉圣;仪形在昔,予闻子命。”《北齐书·王昕传》:“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僚寀,从厮养之役。”宋·苏轼《告文宣王文》:“载空言于典籍,示后世之仪形。”
事形-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事形shì xíng
【释义】:
犹情况,情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桓玄西下,入石头……玄时事形已济,在平乘上笳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遗音在,梁王安在哉。’”《隋书·刘昉传》:“宇文忻见高熲,问之叩头求哀,昉勃然谓忻曰:“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
形候-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候xíng hòu
【释义】:
形势;情况。《宋·刘勔传》:“臣又以为开立驿道,据守坚城,观其形候,不似蹙弱。”唐·张九龄《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今秋此贼形候如何?善须防之,勿使侵轶。”
形况-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况xíng kuàng
【释义】:
情况。《东观汉记·赵憙传》:“憙白上,不愿受融兵,单车驰往度其形况。上许之。”又指形容。
形干-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干xíng gàn
【释义】:
形体。指身躯。《南齐书·曹虎传》:“虎形干甚毅,善于诱纳,日食荒客常数百人。”
形骸-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骸xíng hài
【释义】:
人的躯体,躯壳。《庄子·天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南朝·梁·范缜《神灭论》:“死者之形骸,岂非无知之质邪?”王闿运《到广州与妇书》:“比读庄生之文,悟其元旨,知物论生于是非,生死累于形骸。”又指外貌,容貌。
形脔-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脔xíng luán
【释义】:
即形体。指肉体。脔,切成小块的肉,借指肉体。《鹖冠子·泰录》:“精微者天地之始也,不见形脔而无下归美焉。”陆佃解:“脔,肉也。”
形魄-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魄xíng pò
【释义】:
指人的形体与依附形体而显现于外的精神。亦指躯壳。《礼记·郊特性》:“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艺文类聚》卷三七引晋·庾阐《郭先生神论》:“夫天地者,阴阳之形魄;变化者,万物之游魂。”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哀我奔波,存其形魄。”
形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器xíng qì
【释义】:
指人的形体。晋·葛洪《抱朴子·清鉴》:“夫貌望半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尪卒者不必愚。”尪(wāng),跛,形器。又指物质、物体;外形、外表。
形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躯xíng qū
【释义】:
身体,躯壳。《庄子·达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三国·魏·阮籍《答伏义书》:“徒寄形躯于斯域,何精神之可察?”明·李东阳《九日柬敷五》诗:“茂林对修竹,足以宁形躯。”
形体-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体xíng tǐ
【释义】:
身体。《庄子·达生》:“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齐,通“斋”,斋戒;枝,通“肢”。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蝼蛄食饭尽去,倾复来,形体稍大,意每异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形体虽死,精神犹存。”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形体维何?眉发、口齿、耳鼻、手足之类是也。”
形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质xíng zhǐ
【释义】:
肉体,躯壳。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意君所死,乃形质尔。魂气何托,听余哀词。”宋·梅尧臣《秀叔头虱》诗:“翦除诚未难,所恶累形质。”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是为仁义礼智之根株,是为形质血气之主宰。”
元形-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元形yuán xíng
【释义】:
指万物,谓大自然赋予的万类形态,故称。隋·王通《中说·立命》:“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
形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貌xíng mào
【释义】:
外形,容貌。既指人的形象、外貌,亦指物像或图像。《墨子·大取》:“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皆是也。”《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宋·王傥《唐语林·补遗二》:“具说形貌服饰,令浃旬求之。”又指风度、风格。见“风度”条。
形模-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模xíng mó
【释义】:
形状,样子。南朝·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记》卷一:“不审此星在何方面,形模若为?”宋·陆游《赛神曲》:“束草作官但形模,刻木为吏无文书。”
形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器xíng qì
【释义】:
外形、外表。宋·苏轼《赐韩绛上第三表乞致仕不允断来章诏》之二:“朕待卿于形器之表,而卿自处于绳墨之内,未为得也。”绳墨,法度,规则。形器,又指人的形体和器物、物体的外表。
形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容xíng róng
【释义】:
外貌、模样。《管子·内业》:“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于形容,见于肤色。”宋·王禹偁《赁宅》诗:“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清·戴名世《游山记》:“按其形容,皆刀斧凿削而成者。”亦指描摹、描述、比照。
形色-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色xíng sè
【释义】:
指形体和容貌。《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南史·梁豫章王综传》:“淑媛问梦中形色,颇类东昏。”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絪缊之中,阴阳具足而变易以出,万物并育于其中,不相肖而各成形色。”又指人的体表、气色和物的样式、色泽。
形相-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相xíng xiàng
【释义】:
相貌,形状。相,样子,容貌。《荀子·非相》:“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唐·顾况《露青竹杖歌》:“亭亭笔直无皴节,
捋形相一条铁。”又作动词:端详,细看。
形象-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象xíng xiàng
【释义】:
形状;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帝君视之,怒曰:‘字讹错不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又指肖像、塑像或艺术形象。
形景-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景xíng yǐng
【释义】:
形象,样子。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一:“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景都不见,偏偏伤我心。”《三侠五义》第一回:“(刘后)心中暗想:‘适才太子进宫,猛然一见,就有些李妃形景。’”又指情形,情状。
形状-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状xíng zhuàng
【释义】:
指人的形相、外貌,也指物的形态、状貌。《荀子·非相》:“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史记·刺客列传》:“居顷之,预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唐。柳宗元《与吕恭论墓中石画书》:“又文章之形状,古今特异。”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吕氏所古印章》:“临淄农郑氏耕地,得方寸铜印,钮作九猿猴,细小如豆,谛视之,形状具备。”
形表-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表xíng biǎo
【释义】:
容貌仪表。汉·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于民物,形表图于丹青。”
形貌-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貌xíng mào
【释义】:
风度,风格。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形仪-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仪xíng yí
【释义】:
仪容;仪表。《南齐书·王思远传》:“思远清脩,立身简洁。……形仪新楚,乃与促膝。”唐·黄滔《丈六金身碑》:“翌日,我公礼阅之,乃与梦中一类其形仪,长短大小无少差。”宋·苏轼《颜书》诗:“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仪形-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仪形yí xíng
【释义】:
仪容;形体。晋·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德猷靡嗣,仪形长递。”李善注:“仪形,容仪形体也。”
形澄-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澄xíng chéng
【释义】:
征兆。宋·叶适《法度总论二》:“盖国之将亡,则其形澄固已若此矣。”
形兆-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兆xíng chào
【释义】:
征兆;形迹。汉·王充《论衡·明雩》:“况雨无形兆,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得耐之?”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择官》:“何谓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先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
形迹-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迹xíng jì
【释义】:
踪迹。晋·陶潜《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唐·李幼卿《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迹。”亦指遗迹、痕迹、迹象。
形影-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影xíng yǐng
【释义】:
影踪;迹象。《荀子·礼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明·袁宏道《致沈广乘书》:“唯有一段没证见的是非,无形影的风波,青岑可浪,碧河可尘,往往令人趋避不及,逃遁无地,难矣,难矣。”又指人的“形体”,见该条。
形踪-古汉语同实异名词典
形踪xíng zōng
【释义】:
犹踪迹。《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原来使老夫妻看准姑娘的情性纯正,心地光明,虽是埋没风尘,倒象形踪诡秘,其实信得及他这朵妙法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得意忘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得意忘形déyìwàngxíng
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垂头丧气
鸠形鹄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鸠形鹄面jiūxínghúmiàn
鸠形,指腹部低陷,胸部骨骼突起;鹄面,是说脸上瘦,没有肉。形容人瘦得很厉害的样子——脑满肠肥(旧社会,剥削者不劳而获,却~,广大劳动人民虽然创造了社会财富,却缺吃少穿,鸠形鹄面。)
匿影藏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匿影藏形nìyǐngcángxíng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原形毕露(潜伏的特务无论怎样匿影藏形,混迹于群众之中,最后还是会~,坠人人民的法网。)
无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无形wúxíng
不具备某种事物的形式或名义,而有类似作用的——有形(机器设备等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贬值叫无形损耗,由于使用或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损耗叫~损耗。)
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形xíng
形状、形体——神(形~兼备)
形而上学-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形而上学xíngérshàngxué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辩证法(形而上学和唯物~是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旁-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形旁xíngpáng
汉字形声字的表意部分——声旁(~是形声字的表音部分,形旁是表意部分。)
形式-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形式xíngshì
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内容(我们的要求则是革命的政治~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有形-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有形yǒuxíng
感官能感觉到的——无形(~损耗)
原形毕露-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原形毕露yuánxíngbìlù
本相完全显露出来,常用以指(坏人)露出真实面目——匿影藏形(这个匪徒一直乔装打扮~,今天终于原形毕露了。)
自惭形秽-现代汉语反义词词典
自惭形秽zìcánxínghuì
原指因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自命不凡(自惭形秽和~是一个私字酿成的两个苦果)
情况 情形 状况 情 状 情状 况-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情况 情形 状况 情 状 情状 况
情况qíngkuàng 情形qíngxíng 状况zhuàngkuàng 情qíng 状zhuàng541情状qíngzhuàng 况kuàng184
名词。指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定时间内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情况”含有“新出现的事实,往往尚不为人所知”的意味;是通用于口语、书面语和各种场合的常用词。例如:“深夜,他们把电话机放在枕头边,不放过每一个情况的发生”(碧野:《月亮湖》);“十几个战士一齐扑上去,把狼群赶跑了,在林中搜索了一阵,并无其它情况”(曲波:《林海雪原》);“我沉住气等着情况的变化,举起枪准备他到我这边来”(杨沫:《红红的山丹花》)。
“情形”侧重于展现出的形态。例如:“我不禁回想起初见你的情形”(《杨朔散文选》);“倘不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也容易变成右翼”(鲁迅:《二心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状况”侧重于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状态;多用于书面语,有书面语色彩。例如:“多数人对于文艺状况的分析是一分为二的”;“接着,又扼要叙述了敌人兵力分布状况”(秦牧:《长河浪花集》);“他首先试图从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思想状况去说明中国革命的发生”(《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情”在意思上和“情况”或“情形”一致,但不如“情况”“情形”明晰;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不单用,一般要受“病”“军”“实”“灾”等单音词的修饰。例如:“由于他不想休息,又写作了四、五篇文章……特别是本日外出受了风寒,至本晚突又发烧,病情严重恶化”(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下卷);“他们不了解实情,无从发表意见”。
“状”在意思上和“状况”一致,也不如“状况”明晰,是文育词,带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也不单用,一般须同“病”或“惨”搭配组合。例如:“母亲病中常常嘱咐弟弟千万不要把她底病状告诉他,免得他着急”(《巴金文集》,第一卷);“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鲁迅:《狂人日记》);“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无辜百姓的惨状,从这几张照片可见一斑”。
“情状”兼合“情况”和“状况”的意思;书面语色彩较为浓厚,口语里不用。例如:“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现了”(鲁迅:《祝福》);“主任若见到他们这般痛苦情状,想来也会同情的”。
“况”在意思上和“情形”或“状况”一致,不如“情形”“状况”明晰;一般须受“苦”或“病”的修饰。例如:“实在没有方法再挨延了,张家坨,新渡口都有了水车的响声,禾苗垂头丧气地直向人们哀告它的苦况”(叶紫:《丰收》);“自本月八日至十六日,鲁迅病况本来小有好转,但……本日外出受了风寒,至本晚突又发烧”(鲍昌、邱文治:《鲁迅年谱》,下卷)。
“情”在指感情、爱情或情面时(如说:“父子情深”;“不能成天谈情说爱”;“别向他求情”),和本组其他词没有同义关系。“状”在指形状时(如说:“其状略呈扁圆体”),也与本组其他词无同义关系。
形势 情势 风色-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形势 情势 风色
形势xíngshì 情势qíngshì 风色fēngsè
名词。指事情的发展在某一定时候的状况和趋势。
“形势”强调矛盾或对立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多用于范围较大、时间相对地较短、变化较缓的事,如社会斗争、国内国际的事态等。例如:“这就是中国革命和反革命的互相对比的全部形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同上);“现在的国际形势有利于我们进行四化建设”;“这时候,形势正不同于抗战初期”(臧克家:《诗与生活》)。
“情势”强调情况和变化动向;多用于范围较小、时间较短、变化较快的事;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少用。例如:“匪兵中躲藏着一个穿便衣的人,一看情势不好,立刻从车后跳下,冲下公路,想要跳河逃跑”(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已经半天没有再起枪声,有些店铺开门营业了,市面上的情势好象稳定了下来”;“高夫人见情势十分危急,但不愿同高杰硬拚”(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上册);“单单培养学生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未必便是根底”(叶圣陶:《倪焕之》)。
“风色”和“情势”一样,也强调情况和变化动向,但以刮风的情况来做比喻,意思比较具体;适用于范围较小的、变化中的情况或事态。例如:“外面起了枪声,他看风色不对,立即从后门走出,穿入僻巷里去”;“她……还能看情况望风色”(柳杞:《好年胜景》)。
“形势”在指地形、地势时(如说:“这里两岸高山夹江对峙,形势险要”),和“情势”没有同义关系。
样子 形状 状-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样子 形状 状
样子yàngzì 形状xíngzhuàng 状zhuàng374
名词。指物体或图象由外观上的线条和面所构成的外表。
“样子”广泛地用于具体的东西和以具体东西来比喻实际上抽象的事物;用于人时,常含有神色的意味;口语和俗白的文字里都很常用,特别适用于口语,有口语色彩。例如:“觉新现出为难的样子,但是也仍然埋下头去拨算盘珠子”(巴金:《家》);“我真有点‘如入宝山空手回’的样子”(郭沫若:《洪波曲》);“‘乌娘’在‘蚕箪’里蠕动,样子非常强健,那黑色也是很正路的”(茅盾:《春蚕》);“他的胡子很好玩的,你可以看一看,同罗汉的胡子一个样子”(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它叫你的奴隶的心,形式上变换一个样子,而奴隶的根性仍旧保存着”(《瞿秋白文集》,第一卷)。
“形状”强调具体的构形;一般用于具体的物体,不用于抽象的事物,较少用来指人的外表。例如:“这回又把同样形状的另外一个更大的管道拿上高空去了”(徐迟:《在高炉上》);“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鲁迅:《呐喊·自序》);“在广东宝安县的西南边有一座山,形状象个蛇头,伸向南海,象是在向这个水域张嘴”(叶君健:《蛇口一日》)。
“状”在意思和使用范围上和“样子”较一致,用于人时也常含有神色的意味;是文言词,有书面语色彩,口语里一般不用。例如:“花蕾未开时被鳞状的厚壳包裹着,开花时鳞苞里就吊下了一个个粉红色的小钟状的小花朵”(秦牧:《花城》);“‘金钱豹’,使人仿佛看到所指的猛兽有着黄色钱状的花纹”(《中国语文》,1980,2);“接到你们的来信,我真是惊喜万状”(《人民日报》,1983.4.17)。
“状”在表示“某种情况”(如说:“医生观察他的病状”)或“具体显示出”(如说:“‘桃红’‘玫瑰红’‘草绿’等都是借物状色的说法”)的意思时,和“样子”“形状”没有同义关系。
状态 形态-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状态 形态
状态zhuàngtài 形态xíngtài
名词。指事物的形式和表现。
“状态”强调表现的情状;可广泛地用于人的生理现象、精神表现、社会面貌、某种社会活动的表现及一般具体事物的面貌等。例如:“接连二十三天处在昏迷、半昏迷状态的小刘,当时的伤情确实很危险”(《文汇报》,1981.12.30);“每一个人的眼睛里面,都饱含着一种在饥饿状态中所独有的冷焰”(郭沫若:《洪波曲》);“国内处于破坏状态,纸张印刷都很缺乏”(《瞿秋白文集》,第一卷);“如果没有国家计划的控制……和各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企业经济活动的无政府状态仍然是难于避免的”(《文汇报》,1982.1.11);“棉纱在潮湿状态,比较不容易扯断,所以车间里面必须有喷雾器的装置”(夏衍:《包身工》)。
“形态”强调显示出的形式;多用于具体事物,此外可用于社会在本质上或结构上的表现及思想意识,有时可用来指人的精神、行为表现。例如:“水里的小石子……那圆融,滑泽,和那多种多样的形态,花纹,色彩,恐怕是人力以上的东西吧”(郭沫若:《洪波曲》);“几架使用的是一座呈青灰色的青石九狮礅,礅体稳重,造型幽雅,四周刻着九只形态各异的狮子”(《人民日报》,1982.5.16);“那个部落还保留着典型的氏族社会形态”;“意识形态是反映着并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制度的”;“请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今后多注意表现劳动妇女的形态美”(《人民日报》,1982.1.12)。
“形态”在特指生物体的外部形状时(如说:“专门研究羊齿等孢子植物形态”),和“状态”没有同义关系。
如影随形-实用委婉语词典
如影随形
喻指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子一样。“影”,身影;“形”,形体。
形影相吊-实用委婉语词典
形影相吊
婉指一个人与影子相伴。形容十分孤单。也作“形单影只”。
借镜观形-实用委婉语词典
借镜观形
婉指参考和吸取旁人的经验教训。原指借助镜子看到自己真实的体貌。喻指。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实用委婉语词典
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意为身体容貌虽然已变异,但自己的精神还在,还有什么可言。语出晋陶渊明《连雨独饮》。
失不系心,得不形色-实用委婉语词典
失不系心,得不形色
意指失去什么并不耿耿于怀,得到什么也不高兴得异乎寻常。语出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高允传》。
土木形骸-实用委婉语词典
土木形骸
婉指一个人太质直,像土木一样没有任何修饰。
形影不离-实用委婉语词典
形影不离
婉指与对方到了互相紧随,难舍难分的地步。
赋采制形,皆创新意-实用委婉语词典
赋采制形,皆创新意
意为赋予作品的文采,构建有形的物象,都来自作者萌发的创新之意。
寓理于形,水乳交融-实用委婉语词典
寓理于形,水乳交融
意为作品的哲理蕴涵于形象之中,使两者像水和乳汁融为一体。喻指。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实用委婉语词典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意为在有限的篇幅中可以放进天地,于小小笔端可以将万物予以表现,可见想像力的神奇。语出三国吴陆机《文赋》。
隘形-孙子兵法词典
隘形
【释义】:
山谷间狭窄的地形。《地形篇》:“隘形者,我先居,必盈之以待敌。”曹操注:“隘形者,两山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
安 ān 安全;安稳。《势篇》:“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虚实篇》:“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张预注:“彼方安守,以为自固之术,不欲速战,则当攻其所必救,使不得已而须出。”
兵形象水-孙子兵法词典
兵形象水
【释义】:
用兵的规律像流水。《虚实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孟氏注:“兵之形势,如水流迟速之势,无常也。”
地形-孙子兵法词典
地形
【释义】:
①地理形状,山川形势。《九变篇》:“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②《孙子》篇名。《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用兵原则,强调将帅要重视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采取适当措施,夺取胜利。
挂形-孙子兵法词典
挂形
【释义】:
前平后险,易入难出的地形。《地形篇》:“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杜牧注:“挂者,险阻之地,与敌共有,犬牙相错,动有挂碍也。”
水无常形-孙子兵法词典
水无常形
【释义】:
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虚实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梅尧臣注:“因地为形。”按简本无“水”字。
通形-孙子兵法词典
通形
【释义】:
地形平坦,四通八达的地区。《地形篇》:“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贾林注:“通形者,无有冈坂,亦无要害,故两通往来。”
无形-孙子兵法词典
无形
【释义】:
不露形迹。《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杜佑注:“言其微妙,所不可见也。言变化之形,倏忽若神。”
无常形-孙子兵法词典
无常形
【释义】:
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虚实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杜牧注:“如水之形,因地乃有;形不在水,故无常形。”
险形-孙子兵法词典
险形
【释义】:
险峻的地形。《地形篇》:“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杜牧注:“险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为,必居高阳以待敌。”
形-孙子兵法词典
形xing
【释义】:
①形体,实体,指军事实力。《形篇》:“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②形状。《虚实篇》:“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③显露。《虚实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④地形。《军争篇》:“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形名-孙子兵法词典
形名
【释义】:
金鼓、旌旗等指挥信号。《势篇》:“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形圆-孙子兵法词典
形圆
【释义】:
布阵严整,浑然一体。《势篇》:“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曹操注:“卒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形人-孙子兵法词典
形人
【释义】:
使敌人实力暴露。《虚实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梅尧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见,故敌分兵以备我。”
形兵-孙子兵法词典
形兵
【释义】:
故意暴露兵力。《虚实篇》:“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一说“形”通“行”,训用。杜牧注:“此言用兵之道,至于臻极,不过于无形。”
因形-孙子兵法词典
因形
【释义】:
依据敌人的虚实之情。《虚实篇》:“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曹操注:“因敌形而立胜。”
应形-孙子兵法词典
应形
【释义】:
适应敌情的变化。《虚实篇》:“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贾林注:“应敌形而制胜,乃无穷。”
远形-孙子兵法词典
远形
【释义】:
道路迂回,敌我距离较远的地形。《地形篇》:“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陈皡注:“夫与敌营垒相远,兵力又均,难以挑战,战则不利。”
支形-孙子兵法词典
支形
【释义】:
敌我各据险要,相持不下的地形。《地形篇》:“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贾林注:“支者,隔险隘可以相要截,足得支持,故不利先出也。”
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
一般而言,形容词能受“很、挺、十分、非常、特别”之类的程度副词修饰。有些形容词是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主要有两种:
一、一部分形容词本身带有某些程度的意义。主要有五类:1.“雪白”类。前面的成分“雪”是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性成分“白”的,表示“白”的程度。例如:雪亮、冰凉、冰冷、火辣、通红、火红、漆黑、黝黑、油黑、蔚蓝、湛蓝、嫩黄、翠绿、喷香、飞快、酷热、笔直。2.加重叠词缀的形容词ABB式本身已表示了程度。例如:绿油油、黑乎乎、黑压压、白花花、黄澄澄、火辣辣、亮晶晶、酸溜溜、热腾腾、冷冰冰、冷清清、孤零零、光溜溜、静悄悄、湿漉漉、慢腾腾、血淋淋。3.形容词的重叠式。包括单音节形容词的AA式,如:长长(的)、高高(的)、慢慢(的)、满满(的)、大大(的)、圆圆(的)、平平(的)、重重(的),这类重叠式使用时后面要跟“的”(作状语时用“地”);双音节形容词的AABB式,如:清清楚楚、整整齐齐、仔仔细细、大大方方、漂漂亮亮、甜甜蜜蜜、规规矩矩、鬼鬼祟祟、慌慌张张、熙熙攘攘、恍恍惚惚;少数双音节表示贬义的形容词的A里AB式,如:慌里慌张、糊里糊涂、马里马虎、土里土气、小里小气、古里古怪、傻里傻气、啰里啰嗦、疙里疙瘩、邋里邋塌。4.“-AB”式。这类形式的词不多,如:一清二楚、一清二白、一干二净、一穷二白。5.其他复杂形式。如:黑咕隆咚、黑不溜秋、乌七八糟、乱七八糟。
二、不能作谓语的形容词。它们也不能用“不”来否定,有的可以用“非”来否定。包括三类:1.只能作定语,直接修饰名词,或者用在“是……的”格式中。这样的词有不少,如“金、银、男、女、正、副、大型、特等、慢性、袖珍、新式、巨额、大型、多项、二级、新式、四方、五彩、万能、天然、人为、多年生、无记名、流线型”。例如,我们不能说“很慢性、十分巨额”;一般也不说“慢性的病、大型的企业”,常说“慢性病、大型企业”;也可以说“这种病是慢性的、这个企业是大型的”。(2)只能作状语。如“公然、全力、大肆、亲自、稳步、奋勇、信手”。例如,我们不能说“很全力帮助、特别稳步前进”,可以说“全力帮助、稳步(地)前进”。(3)既可作定语又可作状语。如“正式、同步、共同、永久、高速、单方面、全方位。”我们可以说“共同目标、同步卫星”,也可以说“共同完成、同步前进”。
间隔号的形式和用法-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间隔号的形式和用法
间隔号是一个居中的圆点。主要用法有:
1.标明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例如:“诺尔曼·白求恩”“铁木尔·达瓦买提”。外国人名有字母后用一个下角点的,这个下角点是表示缩写的符号,不是间隔号。例如:“E.策勒尔”。
2.标明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例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
3.标明诗体、词牌和诗、词标题之间的分界。例如:“《七律·长征》”“《江城子·咏史》”。
4.标明某些专门名称中汉字的月份和日期之间的分界。例如:“一二·九运动”。
5.作标题的并列词语之间也有用间隔号的。例如:“信号·符号·语言”“逃避·探索·反抗·绝望”。
连接号的形式和用法-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连接号的形式和用法
连接号的形式是一字线(—),只是在某些情况下,长横(——占两个字位置)、浪纹(~)和半字线(-)可以作为连接号的特殊形式使用。
连接号的主要用法有:
1.连接意义密切相关的词语,构成一个整体。例如:“清华大学与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供应商美国康柏电脑公司近日联合组建清华—康柏培训与开发中心。”“他的‘点—轴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一种空间结构模式。”“近代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验—分析科学。”以上三例连接号一般应用一字线,不用长横、浪纹,也不读出来。但有时个别的专业性名称也有依习惯用半字线的。例如:“多决定簇-调节模式预言,几乎所有进化上的取代都可以直接影响免疫交叉反应。”
2.连接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表示起止或幅度。例如:“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经空军和民航总局批准,北京—武夷山—广州航线于12月1日首航。”“南北两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气温达-20℃--50℃。”这里的连接号有“到、至”的意思,也读“到”或“至”。年份之间,有时也可以用浪纹式连接号(1877~1927),如果写的是汉字,还可以用长横(一八七七——一九二七),目的是为了避免和汉字的“一”相混。连接交通运行起讫点,为了醒目也可以用长横(北京——武夷山——广州),但不能用浪纹。在某些科技性的文章里表示数字的起止,有时也可以用浪纹式连接号(-20℃~-50℃),但一般不用长横。以上三例用法都不能使用半字线连接号。
3.连接相关的字母、数字等,表示品种、型号等。例如:“来到右侧的抗虫棉‘R93-4’”示范田一看,情况同对照田截然相反,碧绿光滑的棉叶完整无损。”“这条航线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承运,采用的机型是波音737-300型和BAE146-100型。”
这里的连接号可读成“杠”,也可不读出。一般应用一字线,但也有用半字线的。不能用长横和浪纹。
4.连接外民族人的复姓和双名。例如:“7月8日,法国教育和文化部长雅克·兰和旅游部长让—米歇尔·贝莱联合在巴黎为获奖者颁奖。”这里的连接号不读出来。不能使用其他几种形式的连接号。
相形见绌与相形见拙-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相形见绌与相形见拙
“相形见绌”是个成语,其整体意思是“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读chù,有“不够、不足”的意思。“相形见拙”不是一个固定的四字格词语形式。“拙”,读zhuō,有“笨”的意思。因“绌”与“拙”字形相近,常被一些人用混,错误地将“相形见绌”写为“相形见拙”。但是,因“绌”与“拙”都是指不好的意思,都是指差距、不足的意思,因此,人们有时故意仿照“相形见绌”的形式而造出“相形见‘拙’”的格式来。同时在“拙”字上面加上引号,以表明使用者知道原来的、正确的、被仿照的形式是怎样用的。
形和型-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形和型
两字同音不同义。“形”是形声字,本作“
”,从彡(shān),幵(jiān)声。本义指形体、形象,如“形骸、形容(形体和容貌)、形影相随、形影不离、形单影只、形影相吊、形销骨立”等。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如“无形、有形、圆形、图形、地形、字形、形变、形态、形似、形制”等。还可指表现,显露,如“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喜形于色、形诸笔墨”等。成语“相形见绌”中的“形”,是对照的意思,这种用法比较少,更不会跟“型”相混。
“型”也是形声字,从土,刑声(注意:上边是“刑”,不要错写成“形”)。本义指铸造器物的模子。木做的模子叫“模”,竹做的叫“范(範)”,土做的叫“型”,如“砂型、模型”等。由此引申为式样,类型,如“大型、小型、B型、新型、车型、血型、发型、型号、流线型、兴奋型”等。还可以指楷模、法式,如“典型”。
原形和原型-实用语文规范知识小词典
原形和原型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形”和“型”。“形”是形状,形体,面貌。“型”是模型,类型。“原形”就是原来的形状,例如:“经过一番认真清理,这些出土的陶陶罐罐终于现出了原形。”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人或事物)本来的面目。例如:“经过长时间的审讯,罪犯终于露出了原形。”“它们的阴谋终于原形毕露。”“原型”就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现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例如:“那个劳模就是这部电影里的原型。”
若即若离 形影不离-反义词应用词典
若即若离 形影不离
若即若离 ruòjíruòlí
形影不离 xíngyǐngbùlí
【若即若离】好像靠近,又好像离开。形容保持一种距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例句〕
1.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
2.关于此事之文章,《东方杂志》只作一附录,不订入书中,使成若即若离之状。
【形影不离】像形体和影子一样不分离,形容关系十分密切。
〔例句〕
1.丧事过后,表婶开始同孙儿过形影不离的生活。
2.他的面貌、服装,比起赵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们两个是影形不离的好朋友。
3.夫妇甚相得,形影不离。
〔应用例句〕
她和班长不即不离,却和体育委员形影不离,好得像亲姐妹一样。
自惭形秽 自命不凡-反义词应用词典
自惭形秽 自命不凡
自惭形秽 zìcánxínghuì
自命不凡 zìmìngbùfán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也作“自觉形秽”。
〔例句〕
1.魏视书生,锦貂炫目,自惭形秽,靦颜不知所对。
2.他善于察言观色,羡慕而又忌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在这些人面前,他总是自惭形秽。
3.小弟因多了几岁年纪,在他面前自觉形秽,所以不敢痴心想着相与他。
【自命不凡】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也作“自负不凡”。
〔例句〕
1.道学的兴起表示书生的地位加高,责任加重,他们更其自命不凡了。
2.姑娘,你且莫自负不凡,把天下英雄一笔抹倒。
〔应用例句〕
自命不凡的人要去掉傲气,自惭形秽的人要提高勇气。以上两种人都要有“自知之明”。
本相 真相 原形-近义词应用词典
本相 真相 原形
本相 běnxiàng 真相 zhēnxiàng 原形 yuánxíng
【本相】本来面目;原形。如:
1.阴谋家的本相,迟早会被人民揭露出来。
【真相】事情的真实情况(区别于表面或假造的情况)。也作真象。如:
2.女儿有些激动地回答,并不掩饰事实的真象,“村里出了坏人,事情也许会闹大了。”
【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贬义)。如:
3.所谓革命文学家立刻现出原形,有的写悔过书,有的是反转过来攻击左联。
辨析:“原形”运用范围比“本相、真相”广。“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可用于人,如例3。也可用于事物,如原形毕露。“本相”指本来面目,多用于人。“真相”指真实的情况,跟表面的或虚假的情况相区别,多用于事情,如真相大白,历史真相,不明真相等。
情形 情况-近义词应用词典
情形 情况
情形 qíngxing 情况 qíngkuàng
【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如:
1.当时的情形真是令人不安。
【情况】①情形。②军事上的变化。如:
2.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3.整编能够使机关精干,加强战斗部队,在有利的情况下歼敌致胜,在不利的时候轻装疾进,迅速摆脱敌人。
辨析:“情形”,样子,指事物形态,如部队情形,生活情形,当时的情形。“情况”,状况,指事情在变化中的状况。它们可通用,如学校情况(情形),生活情况(情形)等;但也有不通用处,如汇报情况,会议情况,发展情况等不用“情形”。
形式 方式-近义词应用词典
形式 方式
形式 xíngshì 方式 fāngshì
【形式】事物的形状、结构等。如:
1.这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取得最适当的表现形式,也是为了使这种思想愈来愈明确和完备。
【方式】办事说话所用的方法和形式。如:
2.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辨析:“形式”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如他办事喜欢讲究形式,艺术表现形式,组织形式等。“方式”多指处理问题、发表言论等采用的方法手段,如联络方式,斗争方式,工作方式等。
心为形役-古文观止词典
心为形役xīn wéi xíng yì
心被形体役使。指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1)。《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然自己的心已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要失望而独自悲伤?
形-古文观止词典
形xíng
【词性】:名词
一、形体,身体(13)。《苏秦以连横说秦》:形容枯槁,面目黧黑。——形体容貌憔悴瘦弱,脸色黑里带黄。《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形貌昳丽。——形体容貌潇洒漂亮。《岳阳楼记》:山岳潜形。——高山也潜藏起形体。
二、形状,形态,外貌(5)。《获麟解》:其为形也不类。——它的形状同其它动物不相象。《小石城山记》: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它的上面是女墙、屋梁的形状,旁边突出的像碉堡,有像门一样的东西。《张益州画像记》: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有乱的萌芽,没有乱的形态。
三、形势(5)。《报任安书》:强弱,形也。——强大的、弱小的,是形势所造成的。《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凡其物,无不合形辅势。——所有那里的景物,没有一样不是配合自然形势的。《心术》: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能够利用有利形势来固守阵地,军事力量就绰绰有余了。
形-古文观止词典
形xíng
【词性】:动词
形成(3)。《子革对灵王》: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形成人民的力量,而自己没有醉饱之心。《辨奸论》: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凭借他誉满天下的好名气,来促成他还不曾形成的祸患。《豫让论》:销患于未形。——消灭祸患在还没有形成的时候。
形骸-古文观止词典
形骸xíng hái
【词性】:名词
指人的形体(1)。《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寄情于山水,放纵形体无羁地生活。
形势-古文观止词典
形势xíng shì
【词性】:名词
指权势(2)。《贾谊治安策一》:亦形势然也。——也是权势使他这样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奔走于形势之途。——奔走在权势的路上。
形单影只-古文观止词典
形单影只xíng dān yǐng zhī
孤独一身,孤身(1)。《祭十二郎文》: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两代单传,十分孤独。
形影相吊-古文观止词典
形影相吊xíng yǐng xiāng diào
谓单独一身,孤立无依(1)。《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独无依,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父子之间形不似而神似-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父子之间形不似而神似
【释义】:
神似:精神实质上相像。父与子即使外貌不相似,精神气质性情上也会相似。意谓父与子总有相似的方面。《歧路灯》七一:少年返肩,永诀已过十年。贤契今日形神,酷类你爹爹三十岁时的状貌。……樗儿、朴儿,你们年轻,要知你谭伯壮年的相貌,你就看这光景。古云:父子之间形不似而神似。今且神似而形并似。
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
【释义】:
幽:沉静、安闲。居处不闲静的人,心志就不会开阔;形体不遇困厄的人,心志就不会远大。《东周列国志》八〇:句践仰天叹息,举杯垂涕,默无所言。范蠡进曰:“臣闻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古之圣贤,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岂独君王哉。”
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
【释义】:
歇后语。形容极端害怕服帖的样子。《二刻拍案惊奇》五:大凡做贼的见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做公的见了做贼的,就是仙鹤遇了蛇洞,闻气即知。
两物相形,好丑愈见-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两物相形,好丑愈见
【释义】:
两件东西拿在一起一比较,好坏就愈加显现出来了。《无声戏》一:自古道:“两物相形,好丑愈见”,那朋友原生得齐整,又加这个傀立在身边,一发觉得风流俊雅,何夫人与小姐见了,有甚么不中意?当晚就允了。
☉两物一比,自有高下
《五美缘全传》五:童仁道:“两物一比,自有高下。……两人必须把原卷取出来看看,若果然做得不通,老夫与舍甥就罢了。”
人有同貌人,物有同形物-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人有同貌人,物有同形物
【释义】:
指人间有容貌相同的人,就像也有形状相同的器物一样。《施公案》一四四:尊驾何苦只赖我是施不全,俗语说:人有同貌人,物有同形物。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释义】:
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像影不离形一样,一点不差。《水浒全传》四五:这篇言语,古人留下单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善恶昭彰,如影随形
《镜花缘》七一:古人说得最好,他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又道:“善恶昭彰,如影随形”。无论大小事,只凭了这个“理”字做去。
善恶相形,祸福自见-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善恶相形,祸福自见
【释义】:
善恶拿到一起一比较,是祸是福自然就显示出来了。戒恶劝善语。《警世通言》五:方才说金员外只为行恶上,拆散了一家骨肉。如今再说一个人,单为行善上,周全了一家骨肉。正是:善恶相形,祸福自见。戒人作恶,劝人为善。
一长便形一短-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长便形一短
【释义】:
指两物相比,相形见绌。《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九三:这一叹,众人都是一时之兴,不想到天师在面前,一长便形一短,叹西施便自难为东施。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中国古代小说俗语大词典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释义】:
比喻不辨真伪,盲目随声附和。□语出汉·王符《潜夫论·贤难》。《增补红楼梦》一一:我们去时,总预备下几百蒸馍,到了那里,那狗见了生人,便“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顷刻之间,聚狗莫计其数,抛去蒸馍,群狗得食,便四散纷纷而去。
⊙一人吠影,百人吠声
《醒世姻缘传》四二:但这魏氏抵盗了汪为露的几百两银子回去,传将开去,一人吠影,百人吠声,说他不知得了多少。
二形人-汉语惯用语辞典
二形人èr xíng rén
①指两面派。宋庄季裕《鸡肋编》“绍兴中,吕元直为相,骤引席益为参政,故席感恩,悉力为助。已而徐师川在西枢得君,与吕不协,席乃阴与徐结。于时又号为二形人,谓阳与吕合而阴与徐交也。”②指两性人。
畸形儿-汉语惯用语辞典
畸形儿jī xíng ér
发育不正常的小儿。泛指思想性格不正常的人。郁达夫《蜃楼》“自己终竟是一个时代的畸形儿,再加上以这恶劣环境的腐蚀,那就更加不可收拾了。”
露原形-汉语惯用语辞典
露原形lù yuán xíng
谓暴露本来面目。那河《这里也是战场》“可打昨天起就慢慢露原形了,棉花梳一遍就拉倒了,用的全是等外棉。”
马鞍形-汉语惯用语辞典
马鞍形mǎ ān xíng
两头高起中间低落的形状。多比喻事物发展曲折、有起伏。郭沫若《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编者问》“1956年各项建设事业上的‘马鞍形’实际上就是一个悲剧。”
土木形骸-汉语惯用语辞典
土木形骸tǔ mù xíng hái
见“土木身”。
忘形交-汉语惯用语辞典
忘形交wàng xíng jiāo
指相处不拘形迹的知心朋友。《新唐书》“(孟郊)性介,少谐合。愈一见为忘形交。”
现原形-汉语惯用语辞典
现原形xiàn yuán xíng
谓显露出真实的面目。《法制日报》2000.10.24“愚昧青年遭侮辱,作歹神汉现原形。”
隐形杀手-汉语惯用语辞典
隐形杀手yǐn xíng shā shǒu
比喻不为人注意,但潜伏着极大危害的事物。《市场报》2001.11.5“质监人员提醒消费者,家中的劣质插座极易引起火灾,有可能成为身边的隐形杀手。”
镜本无私,因形而显-佛源语词词典
镜本无私,因形而显
私,自我,自己。镜子其实自我并不存在(镜中本来什么也没有),借助外物的形体而显现出来(凭借外在的物体才显现出形来)。比喻事物自我并没有什么表现,靠其他事物才显现出它的本质。《虚堂和尚语录》卷四:“南岩老子,镜空禅师,镜本无私,因形而显;空本无迹,因像而彰。要知众德,所归慰此,群情鹤望。”
如影随形-佛源语词词典
如影随形
影是形造成的,有形才有影,形变则影变,形动则影移,形止则影定。比喻两种事物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事物由另一事物决定。《祖堂集·卷二·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尊者云:‘业通三世,如影随形。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又《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源于上古汉语。《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汉·刘向改“从”字为“随”。《说苑·君道》:“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佛家语录作为成语引用,后来逐渐强调“影”是虚幻的,并把“影”比做一切事物,已改变了上古汉语的含义。
体竭形销-佛源语词词典
体竭形销
外在的形体销尽不存在了。佛家指佛性永远存在而不假借于物的真实本体;即使真实本体不存在了,佛性仍然存在。《五灯会元·卷三·杨歧甄叔禅师》:“上堂:‘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销而不灭,全流朴散而常存。’”现代汉语作为成语,用以形容身体十分消瘦,义同“形销骨立”。
学者劳形,如猿捉影-佛源语词词典
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学法的人一心努力地去追求法,其结果就像猴子去捉水中的月影一样劳而无功。佛家认为,学习佛法的人,要想达到最高境界,要靠自身的不断修行领悟,心里不能把它作为明确的目标去追求,或者向师父、高僧们去请教,请他们传授给你。《祖堂集·卷十五·盘山和尚》:“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微;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
之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形-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形xíng
①形体。《庄子·在宥》:“大人之教,若~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范仲淹《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特指身体。《墨子·所染》:“不能为君者,伤~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②形状,形象。《后汉书·张衡传》:“合盖隆起,~似酒尊。”《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陋,不足雄远国。”③情形,形势。《齐桓晋文之事》:“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以异?”《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成矣。”④形成。《吕氏春秋·有始》:“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韩非子·解老》:“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矣。”⑤表现,显露。《孟子·告子下》:“有诸内必~诸外。”袁枚《黄生借书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诸梦。”⑥对照,对比。《老子》:“长短相~,高下相倾。”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利害相~,不得不察。”
【形骸】人的躯体。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之外。”
【形貌】①身形容貌。《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昳丽。”②风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吾子:对人的尊称。)
【形名】事物的实体与名称。古代思想家用作专门术语,以讨论实体和概念、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庄子·天道》:“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可举。”《列子·仲尼》:“白马非马,~离也。”
【形容】①形状。《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②形貌神色。《楚辞·渔父》:“颜色憔悴,~枯槁。”③描述。林觉民《与妻书》:“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之。”
【形声】汉字的一种造字法。《说文解字·叙》:“~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势】①地势。《世说新语·黜免》:“看此山川~,当复出一孙伯符。”②权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之途。”
【形体】身体。《韩非子·难三》:“是以~不劳而事治,智虑不用而奸得。”
【形颜】颜面,面子。蔡琰《悲愤诗》:“薄志节兮念死难,虽苟活兮无~。”
【形役】为形骸所拘束、役使。指为功名利禄所牵制。陶潜《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奚惆怅而独悲?”
【形状】形貌。《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不可知,行乞于市。”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yī quǎn fèi xíng bǎi quǎn fèi shēnq
【释义】:
喻不辨事情真相,随声附和。李英儒《还我河山》:“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草随风偃,人随大流。”也作“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梁启超《新民说》:“吾见有为猴戏者,跳焉,则群猴跳;掷焉,则群猴掷…谚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悲哉!”
三角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三角形sān jiǎo xíng
【释义】:
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线段都是三角形的边。在三角形中,每两条边所夹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夹的角叫三角形的外角。
万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万形wàn xíng
【释义】:
犹万物。康有为《大同书》:“乃至大地之生番、野人、草木…凡胎生、湿生、卵生、化生之万形千汇,亦皆与我耳目相接。”
不拘形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拘形迹bù jū xíng jì
【释义】: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茅盾《子夜》:“曾沧海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李四;在某一点上,他和这李四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不露形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不露形色bù lù xíng sè
【释义】: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赵大年《公主的女儿》:“但他毕竟是饱经风霜变故的八十老人了,完全可以做到不露形色。”
义形于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义形于色yì xíng yú sè
【释义】:
伸张正义的心情露在脸上。鲁迅《论秦理斋夫人事》:“倘使对于黑暗的主力,不置一辞,不发一矢,而但向‘弱者’唠叨不已,则纵使他如何义形于色,我也不能不说——我真也忍不住了——他其实乃是杀人者的帮凶而已。”
直角三角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直角三角形zhí jiǎo sān jiǎo xíng
【释义】: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原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原形yuán xíng
【释义】:
原来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峻青《瑞雪图》:“在这种情况下,造谣煽动的坏分子,则在人民面前暴露了原形,失去了活动的市场。”
原形毕露-现代汉语大词典
原形毕露yuán xíng bì lù
【释义】:
本来面目完全暴露。邓拓《三种诸葛亮》:“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匿影藏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匿影藏形nì yǐng cáng xíng
【释义】: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曰全国讨汪…若夫暗藏之汪精卫,则招摇过市,窃据要津;匿影藏形,深入社会。”
剪切形变-现代汉语大词典
剪切形变jiǎn qiē xíng biàn
【释义】:
两个距离很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平行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所引起的形变。如用剪刀剪东西时就产生这种形变。
人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人形rén xíng
【释义】:
①人的形状、模样。沙汀《丁跛公》:“他已经穿上那件短袄,虽是臃肿得不成人形,但还暖和。”②傀儡,玩偶。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是。”
化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化形huà xíng
【释义】:
变换形态。郭沫若《活的模范》:“原来的剧本是以汪精卫做梦化形为狗而结束的。”
优弓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优弓形yōu gōng xíng
【释义】:
见“弓形”。
全等三角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全等三角形quán děng sān jiǎo xíng
【释义】: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
体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体形tǐ xíng
【释义】:
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如:你要保持苗条的体形,就不能贪吃。也指机器等的形状。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革新,这种机器的体形愈来愈小巧了。
倒卵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倒卵形dào luǎn xíng
【释义】:
叶子的一种形状。跟鸡蛋相似,较窄的一端靠近叶柄。
凸多边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凸多边形tū duō biān xíng
【释义】:
所有内角都不超过π的简单多边形。参见“简单多边形”。
凹多边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凹多边形āo duō biān xíng
【释义】:
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π的简单多边形。参见“简单多边形”。
队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队形duì xíng
【释义】:
队伍按一定要求摆成的行列。京剧《红色娘子军》:“队形散开,连长黄威走到台前。”
隐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隐形yǐn xíng
【释义】:
隐没形体。鲁迅《伤逝》:“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
隐形飞机-现代汉语大词典
隐形飞机yǐn xíng fēi jī
【释义】:
采用吸波材料、透明材料做外壳,并配以红外线过滤器、销声装置及电子干扰装置等,使雷达、红外线或其他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的飞机。
隐形眼镜-现代汉语大词典
隐形眼镜yǐn xíng yǎn jìng
【释义】:
角膜接触眼镜的通称。因戴用时从外观上难以察觉,故称。《解放日报》1989.7.17:“近几年来,隐形眼镜颇受近视患者的青睐。”
劣弓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劣弓形liè gōng xíng
【释义】:
劣弧和其半径所围成的弓形。参见“弓形”。
劳形苦心-现代汉语大词典
劳形苦心láo xíng kǔ xīn
【释义】:
身体疲乏,精神耗损。鲁迅《非攻》:“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变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变形biàn xíng
【释义】:
①改变原来的形态。许地山《狐仙》:“你知道狐狸可以变形和真的一样。”②对原来事物的扭曲,也指被扭曲过的事物。朱自清《〈文心〉序》:“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孙犁《读作品记(五)》:“但要说这都是新的东西,美的追求,心中又并不以为然。仍有不少变形的、狂态的、非现实的东西。”③物理学名词。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产生体积或形状的改变。
变形虫-现代汉语大词典
变形虫biàn xíng chóng
【释义】:
单细胞动物的一类,身体形状不固定,多生活在水中,靠伪足来运动和捕食。也称阿米巴。
变形体力学-现代汉语大词典
变形体力学biàn xíng tǐ lì xué
【释义】:
研究物体在受力状态下,既有运动又有形变的力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分支。
平行四边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平行四边形píng xíng sì biān xíng
【释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地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地形dì xíng
【释义】:
地球表面起伏的形状。军事上特指用于作战的地面形势或地理条件。毛泽东《论持久战》:“射击原则的‘荫蔽身体,发扬火力’是什么意思呢?前者为了保存自己,后者为了消灭敌人。因为前者,于是利用地形地物,采取跃进运动,疏开队形,种种方法都发生了。”
地形雨-现代汉语大词典
地形雨dì xíng yǔ
【释义】:
气流在地形影响下所形成的降雨。因湿热空气流经山坡或受山地扰动被迫抬升,与高层冷空气相遇,使其所含水汽冷却凝结所致。常发生在山脉的迎风面,背风的地方则雨量减少。
地形图-现代汉语大词典
地形图dì xíng tú
【释义】:
着重表示地面和地物的位置、高程的普通地图。主要通过实地测量或遥感图像编制而成,是编制其他各种地图的基础。
拱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拱形gǒng xíng
【释义】:
弧形。徐迟《火中的凤凰》:“一座拱形石桥,通往私人藏书最大的一家:铁琴铜剑楼。”
范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范形fàn xíng
【释义】:
犹型式。规模式样。郭沫若《天才与教育》:“目下我们中国特有的只要钱不要脸的议员诸公、军阀、财阀和其他一切阀,不都是这一种范形的天才么?”
菱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菱形líng xíng
【释义】:
平面上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它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长度的乘积的一半。韩北屏《酋长的故事》:“他坐在‘客厅’正当中的一张木躺椅上,椅子的上端有一个牛皮做的菱形枕头。”
奇形怪状-现代汉语大词典
奇形怪状qí xíng guài zhuàng
【释义】:
奇异的形状。柳青《创业史》:“霞光辉映着朵朵的云片,辉映着终南山还没消雪的奇形怪状的巅峰。”
少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少形shào xíng
【释义】:
与同龄人相比,显得年轻。《侯宝林相声选·妙手成患》:“一笑就少形十年。一笑就年轻十岁?”
口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口形kǒu xíng
【释义】:
人的口部形状。语音学上特指在发某个声音时两唇的形状。
喜形于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喜形于色xǐ xíng yú sè
【释义】:
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曹禺《日出》:“潘月亭喜形于色,由中门进来。”
吠形吠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吠形吠声fèi xíng fèi shēng
【释义】:
也作“吠影吠声”。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以“吠形吠声”或“吠影吠声”比喻不察真伪,盲目附和。鲁迅《致杨霁云》:“叭儿们何尝知道什么是民族主义,又何尝想到民族,只要一吠有骨头吃,便吠影吠声了。”又如:他这样胡说,不过是吠形吠声而已。也形容仅据似是而非的迹象进行渲染。黄远庸《最近之政局》:“在我不过一时风影,而人则已吠影吠声。”
四边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四边形sì biān xíng
【释义】:
数学名词。四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围成的几何图形。
图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图形tú xíng
【释义】:
①图样。在纸上或其他平面上表示出来的物体形状。②几何图形的简称。
图形扫描仪-现代汉语大词典
图形扫描仪tú xíng sǎo miáo yí
【释义】:
一种专用于输入图形的计算机输入设备。能将图形数字化后输入计算机。
得意忘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得意忘形dé yì wàng xíng
【释义】:
语出《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形容高兴得失去常态,忘乎所以。沙汀《在祠堂里》:“当他向他的同事问询了几句以后,他就更加嚷叫得口沫乱飞,显出一种得意忘形的神态。”
形-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xíng
【释义】:
①形体;实体。如:无形;成形。②形状。如:形似;地形;长方形。③情况;样子。张天翼《谭九先生的工作》:“王老师,你们学堂里听见消息没有?——仗打得一个什么形了?”又如:形势。④形成;产生。朱自清《中国歌谣》:“若对于这个韵脚,中心并不感到亲切有味,则对于此歌本身便形隔膜而减少了流传的能力。”⑤流露;显示。如:义形于色。⑥比较;对照。如:相形见绌。
形只影单-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只影单xíng zhī yǐng dān
【释义】:
同“形单影只”。如:夫死孀居,形只影单,饥寒谁恤?困苦谁慰?
形训-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训xíng xùn
【释义】:
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如“信”,左为“人”、右为“言”,人言主诚实不欺,故“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并引申出信用、信奉、符契等义。
形式-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式xíng shì
【释义】:
①对内容而言,指事物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方式。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②犹表面。周恩来《一年来的谈判及前途》:“抗战八年中,蒋对共产党无论在形式上本质上,都不是放在平等的地位。”
形式主义-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式主义xíng shì zhǔ yì
【释义】:
只重形式和现象不管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形式美-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式美xíng shì měī
【释义】:
由事物外在的形态、声音、颜色及其组合而成的美。有均衡、对称、对比、节奏、变幻、虚实等法则。
形式逻辑-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式逻辑xíng shì luó jí
【释义】:
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要思维形式和研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内容。
形而下-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而下xíng ér xià
【释义】:
实在;具体。与“形而上”相对。
形而下学-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而下学xíng ér xià xué
【释义】:
旧指自然科学。参见“形而上学②”。
形而上-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而上xíng ér shàng
【释义】:
①无形;抽象。②指心理上,精神方面。张天翼《皮带》:“总而言之想争气,想对他们来一种形而上的报复。”
形而上学-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而上学xíng ér shàng xué
【释义】:
①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是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彼此孤立,永远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②指哲学等探究宇宙根本规律的学问。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③中国古代指玄学。
形成-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成xíng chéng
【释义】: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况。秦牧《核心》:“有了一定的压力作用,水才形成水柱,奔涌而出,出现了语言的喷泉。”
形似-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似xíng sì
【释义】:
形式、外观相似。郭沫若《中国美术的展望》:“一切成品仅存依稀仿佛的形似而失去生命。”又如:高青丘学李青莲诗,不惟形似,而且神似。
形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色xíng sè
【释义】:
①样式色泽。许地山《山响》:“质虽是旧的,可是形色还不旧。”②指神态表情。鲁迅《端午节》:“于是递给伊一叠簇新的中交票,脸上很有些得意的形色。”
形讹-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讹xíng é
【释义】:
校勘学术语。刻板、抄写时因字形相似而歧出的错误字体。
形形色色-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形色色xíng xíng sè sè
【释义】:
各式各样,种类繁多。闻一多《大鼓师》:“我唱过了形形色色的歌儿,我也听饱了喝不完的彩。”
形声-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声xíng shēng
【释义】:
六书之一。意符和声符并用的构字法,也称象声、谐声。
形体-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体xíng tǐ
【释义】:
①身体。如:形体动作。②形象;形状。如:写字要讲究字的形体结构。
形状-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状xíng zhuàng
【释义】:
①形相;外貌。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不但两肩扛起,形状难看,而这里肌筋的过度工作,会得施展压力至喉头各器官,妨碍了空气的自由通过。”②指物体或图形的形态、状貌。李准《人比山更高》:“两边都是高山,山嘴像个小瓶口,中间像个葫芦形状,因此就叫个‘葫芦峪’。”
形势-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势xíng shì
【释义】:
①局势;情况。赵树理《三里湾》:“实际上她的头脑还很清楚,能考虑到当前的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也指趋势。鲁迅《补天》:“伊伸了脚想踏住,然而什么也踹不到,连忙一舒臂揪住了山峰,这才没有再向下滑的形势。”②气势;声势。蒋光慈《田野的风》:“‘知道了。’囚犯们这样齐声地回答着,仿佛如听了军令一般的形势。”③地理状况;地势。杨朔《万丈高楼平地起》:“1959年初夏,我来到海峡,爬上一座高山,想瞭望瞭望海山的形势。”
形态-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态xíng tài
【释义】:
①形状神态;形状姿态。巴金《家》:“还有山、石壁、桃树、柳树,各有各的颜色和形态。”②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毛泽东《学习和时局》:“过去的宗派现在已经没有了。目前剩下的,只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形态的残余。”
形态学-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态学xíng tài xué
【释义】:
①研究生物体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的科学。②语法学中研究词的形态变化的部分。也叫词法。
形制-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制xíng zhì
【释义】:
①形状;款式。叶圣陶《登雁塔》:“树阴之下立着好些个埋葬僧人的小石塔,形制古朴有致。”②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体裁。朱自清《中国歌谣》:“而关于先民歌谣的形制,亦可由此窥出。”
形变-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变xíng biàn
【释义】:
在外力的作用下,固体的形状或体积所发生的改变。基本的形变有拉伸形变、扭转形变、弯曲形变和剪切形变。
形单影只-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单影只xíng dān yǐng zhī
【释义】:
形容孤单。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
形相-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相xíng xiàng
【释义】:
外貌;形状。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人丛中现出七岁的孩子的上半身,承着电灯光,面目作哭泣的形相。”
形胜-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胜xíng shèng
【释义】:
①指险要之地。郭孝成《陕西光复记》”:“秦陇据天下之上游,占西北之形胜。”②指山川壮美。陈毅《广东》:“百粤自来形胜地,人民建设更生光。”
形迹-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迹xíng jì
【释义】:
①踪迹;痕迹。秦兆阳《大地》:“查遍了每一处苇丛,每一片荷荡,没有找到任何形迹。”②举动和神态。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③礼貌;规矩。胡适《寄吴又陵先生书》:“年来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
形迹可疑-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迹可疑xíng jì kě yí
【释义】:
举止神情令人怀疑。许广平《致鲁迅一一》:“贴在教务处骂他的纸条,确有点过火,但也是他形迹可疑所致。”
形神-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神xíng shén
【释义】:
指造型艺术的外在物象和内在神韵。也泛指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蕴含的情趣、韵致。邢煦寰《“意境”新识》:“它们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征是: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
形格势禁-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格势禁xíng gé shì jìn
【释义】:
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梁启超《箴立法家》:“若法意虽甚善美,而形格势禁,不获举而措之,则无宁暂缓焉。”
形旁-现代汉语大词典
形旁xíng páng
【释义】:
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与声旁相对。指和全字意义有关的字形部分,与声旁一起构成形声字。如由形旁“木”和声旁“公”、“白”分别合成“松”、“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