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縣

縣(縣)是什么意思

  • 二十五里駡知縣-汉语大词典

    二十五里駡知縣

    【1】喻背后骂人。{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五:“你这是二十五里骂知县﹐她人不在这里﹐落得你吹牛。当了她的面﹐你敢说她一个不字﹐算你有狠。”

  • 三班縣丞-汉语大词典

    三班縣丞

    【1】{清}代一种可以优先补缺的县丞班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聽説此刻單是一個三班縣丞﹐捐起來﹐最便宜也要三百多兩呢。”

  • 下縣-汉语大词典

    下縣

    【1】古代根据县的人口﹑物产﹑地理形势的条件,将县划分等级,下县是条件较差的县。《通典·职官十五》:“大{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原注:“京都所治爲赤縣﹐京之旁邑爲畿縣﹐其餘則以户口多少﹑資地美惡爲差。”《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三都之縣﹐在内曰京縣﹐城外曰畿﹐又望縣有八十五焉。其餘則六千户已上爲上縣﹐二千户已上爲中縣﹐一千户已上爲中下縣﹐不滿一千户皆爲下縣。”《通典·职官十五》:“{北齊}制縣爲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縣至下下縣凡九等。”【2】指一郡之中非郡守行政机构所在的属县。《汉书·项籍传》:“〔{項梁}〕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颜师古}注:“四面諸縣也。非郡所都﹐故謂之下也。”《汉书·文翁传》:“又修起學官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爲學官弟子。”

  • 五縣-汉语大词典

    五縣

    【1】指{汉}代{长安}附近的{长陵}﹑{安陵}﹑{阳陵}﹑{武陵}﹑{平陵}五县。《文选·张衡·<西京赋>》:“五縣游麗辯論之士﹐街談巷議﹐彈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李善}注:“五縣﹐謂五陵也﹐{長陵}﹑{安陵}﹑{陽陵}﹑{武陵}﹑{平陵}。”

  • 世縣-汉语大词典

    世縣

    【1】世代居住的县份。《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葬{厲王}母{真定}。{真定}﹐{厲王}母之家在焉﹐父世縣也。”{司马贞}索隐:“謂父祖代居{真定}也。”

  • 中縣-汉语大词典

    中縣

    【1】指中原。{南朝} {梁}{刘孝标}《辨命论》:“居先王之桑梓﹐竊名號於中縣。”{唐}{许景先}《奉和御制春台望》:“睿德在青陽﹐高居視中縣。”《汉书·高帝纪下》:“前時{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中縣之民﹐中國縣民也。”【2】中等规模的县。{唐}代诸州分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诸等。{宋}诸路所属亦有中县﹑中下县之分。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宋史·地理志》。

  • 中縣-汉语大词典

    中縣

    【1】合乎垂直线。縣,“懸”的古字。《周礼·考工记·瓬人》:“器中膊﹐豆中縣。”{贾公彦}疏:“豆中縣者﹐豆柄中央把之者長一尺﹐宜上下直與縣繩相應﹐其豆則直。”《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縣﹐衡者中水。”

  • 州縣-汉语大词典

    州縣

    【1】指州县官。{清}{袁枚}《随园随笔·应知不知》:“今之州縣死一州一縣之社稷。”【2】州与县的合称。{宋}{欧阳修}《吉州学记》:“今州縣之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唐}{韩愈}《进士策问》:“今將自州縣始﹐請各誦所懷﹐聊以觀諸生之志。”

  • 九縣-汉语大词典

    九縣

    【1】九州。《南史·梁元帝纪》:“九縣雲開﹐六合清朗。”{清}{顾炎武}《申包胥师》诗:“九縣長蛇據﹐三開鑿齒横。”{宋}{文天祥}《己卯岁除》诗:“日月行萬古﹐神光索九縣。”《後汉书·光武帝纪赞》:“九縣飊回﹐三精霧塞。”{李贤}注:“九縣﹐九州也。”

  • 直縣-汉语大词典

    直縣

    【1】指悬挂钟磬等乐器的位置在边缘上。直,通“犆”。{汉}{贾谊}《新书·审微》:“禮﹐天子之樂宫縣﹐諸侯之樂軒縣﹐大夫直縣﹐士有琴瑟。”《周礼·春官宗伯·小胥》作“特縣”。{郑玄}注:“特縣﹐縣於東方﹐或於階間而已。”

  • 區縣-汉语大词典

    區縣

    【1】疆域,天下。{南朝} {陈}{徐陵}《为陈武帝即位告天文》:“{放勳}{重華}之世﹐咸無意於受終﹐當塗典午之君﹐雖有心於揖讓﹐皆以英才處萬乘﹐高勳御四海﹐故能大庇黔首﹐光宅區縣。”《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蜡百神乐章》:“瑶絃自樂乾坤泰﹐玉鏚長歡區縣寧。”今指区和县两级行政区划。《北齐书·儒林传序》:“及仗義建旗﹐掃清區縣﹐以正君臣﹐以齊上下。”

  • 倒縣-汉语大词典

    倒縣

    【1】见“倒2懸”。

  • 僑縣-汉语大词典

    僑縣

    【1】侨置的县邑。《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三年》“大司馬{温}移鎮{姑孰}”{元}{胡三省}注:“蓋{桓宣}先從{祖約}退屯{淮南}﹐後鎮{襄陽}﹐{陶侃}以其{淮南}部曲置{義咸郡}於{穀城}﹐蓋有{揚州}之民而置{揚州}僑縣於{穀城}。”{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东晋}政权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许多侨州﹑侨郡和侨县。”

  • 僻縣-汉语大词典

    僻縣

    【1】偏僻边远的县。{前蜀}{韦庄}《过内黄县》诗:“僻縣不容投刺客﹐野陂時遇射鵰郎。”

  • 京縣-汉语大词典

    京縣

    【1】国都所辖之县。泛指京畿。{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胡騎潛京縣﹐官軍擁賊壕。”《新唐书·食货志一》:“自畿内徙畿外﹐自京縣徙餘縣﹐皆有禁。”{明}{杨慎}《垂杨篇》诗:“蒼凉苑日籠燕甸﹐縹緲宫雲覆京縣。”

  • 列縣-汉语大词典

    列縣

    【1】指县吏。《战国策·楚策一》:“是列縣畜我也。”{鲍彪}注:“待我如縣吏。”

  • 别縣-汉语大词典

    别縣

    【1】由某县划分出来的县。《左传·昭公三年》:“自{郤稱}以别﹐三傳矣。{晉}之别縣不唯{州}。”{杨伯峻}注:“{晉}將一縣區分爲二﹐不僅{州邑}。”

  • 判縣-汉语大词典

    判縣

    【1】古礼。卿大夫两面悬乐器,称为“判懸”。縣,同“懸”。《周礼·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宫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特縣﹐又去其一面。”

  • 劇縣-汉语大词典

    劇縣

    【1】政务繁重的县分。{汉}时有剧县﹑平县之称。{唐}{无可}《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帝城皆劇縣﹐令尹美居東。”《後汉书·安帝纪》:“自今長吏被考竟未報﹐自非父母喪無故輒去職者﹐劇縣十歲平縣五歲以上﹐乃得次用。”《汉书·游侠传·陈遵》:“乃舉{遵}能治{三輔}劇縣﹐補{郁夷}令。”

  • 平縣-汉语大词典

    平縣

    【1】指政务简易的一般县分。{汉}代县治以政事繁简分剧县﹑平县。《後汉书·安帝纪》:“自非父母喪無故輒去職者﹐劇縣十歲﹑平縣五歲以上乃得次用。”

  • 壯縣-汉语大词典

    壯縣

    【1】富庶繁盛的县。{明}{归有光}《送嘉定县令序》:“{吴}爲東南大都﹐而{嘉定}邊海﹐疆土最廣﹐號稱壯縣。”《新唐书·杜洪传》:“{神福}……以{永興}壯縣﹐饋餫所仰﹐既得{鄂}半矣﹐遂進圍{鄂州}。”{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二:“壬辰早發{蘇稽}﹐午過{符文鎮}﹐兩鎮市井繁遝﹐類壯縣。”

  • 同縣-汉语大词典

    同縣

    【1】同受缚。指同被治罪。縣,“懸”的古字。《三国志·魏志·王凌传》“{淩}至{項}﹐飲藥死”{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僕久忝朝恩﹐歷試無效﹐統御戎馬﹐董齊東夏﹐事有闕廢﹐中心犯義﹐罪在三百﹐妻子同縣﹐無所禱矣。”

  • 同縣-汉语大词典

    同縣

    【1】同一县。《汉书·云敞传》:“{云敞}字{幼孺}﹐{平陵}人也。師事同縣{吴章}。”

  • 四縣-汉语大词典

    四縣

    【1】古时钟磬之类乐器悬挂的形式,按身份地位定等次,天子最尊,四面悬乐。《周礼·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郑玄}注引{汉}{郑司农}云:“宫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特縣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牆﹐故謂之宫縣。”《宋书·乐志一》:“{元康}中﹐{荀藩}受詔成父{勗}業﹐金石四縣﹐用之郊廟。”《汉书·礼乐志》:“高張四縣﹐樂充宫廷。”{颜师古}注:“{晉灼}曰:‘四縣﹐樂四縣也。天子宫縣。’謂設宫縣而高張之。縣﹐古懸字。”

  • 山縣-汉语大词典

    山縣

    【1】山区县邑。{宋}{惠洪}《次韵方夏日》之三:“山縣蕭條半放衙﹐蓮塘無主自開花。”《宋书·刘敬宣传》:“{宣城}多山縣﹐郡舊立屯以供府郡費用。”{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厚殓说》:“山縣患盗﹐而其禍莫烈於斵棺。”

  • 崑崙縣圃-汉语大词典

    崑崙縣圃

    【1】见“崑圃”。

  • 行縣-汉语大词典

    行縣

    【1】谓巡行所主之县。《汉书·周勃传》:“歲餘﹐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後汉书·崔駰传》:“〔{崔篆}〕乃遂單車到官﹐稱疾不視事﹐三年不行縣。”{李贤}注引《续汉志》:“郡國常以春行縣﹐勸人農桑﹐振救乏絶。”{唐}{李嘉祐}《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诗:“明主頻移虎符守﹐幾時行縣向黔黎。”

  • 室如縣罄-汉语大词典

    室如縣罄

    亦作“[室如懸罄]”亦作“[室如懸磬]”【1】谓室中空无所有。比喻一贫如洗。{梁启超}《论国家思想》:“譬之一家﹐雖復室如懸磬﹐亦未有願他人入此室處者。”《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杜预}注:“時夏四月﹐今之二月﹐野物未成﹐故言居室而資糧縣盡﹐在野則無蔬食之物﹐所以當恐。”{杨伯峻}注:“磬之懸掛﹐中高而兩旁下﹐其間空洞無物。百姓貧乏﹐室無所有﹐雖房舍高起﹐兩簷下垂﹐如古磬之懸掛者然也。”{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范逵}〕投{侃}宿﹐於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罄。”罄﹐一本作“磬”。{汉}{焦赣}《易林·乾之贲》:“室如懸磬﹐既危且殆﹐蚤見之士﹐依山處谷。”《三侠五义》第二三回:“兄看室如懸磬﹐叫小弟如之奈何?”

  • 徹縣-汉语大词典

    徹縣

    亦作“[徹懸]”【1】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墨子·七患》:“故凶饑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徹縣。”《礼记·曲礼下》:“大夫無故不徹縣。”《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已來﹐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胡三省}注:“懸﹐樂懸也﹐天子宫懸﹐諸侯軒懸。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樂。”《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徹懸﹐齋戒。”

  • 庋縣-汉语大词典

    庋縣

    同“[庪縣]”【1】《後汉书·班固传》“燔瘞縣沈﹐肅祗羣神之體備”{李贤}注引《尔雅》:“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祭山曰庋縣﹐祭川曰浮沈。”

  • 庪縣-汉语大词典

    庪縣

    【1】祭山。《尔雅·释天》:“祭山曰庪縣。”{郭璞}注:“或庪或縣﹐置之於山。《山海經》曰‘縣以吉玉’是也。”{邢昺}疏:“庪縣﹐祭山之名也。庪﹐謂埋藏之……縣﹐謂縣其牲幣於山林中﹐因名祭山曰庪縣。”《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潤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徐彦}疏引{汉}{李巡}曰:“祭山以黄玉及璧﹐以庪置几上﹐遥遥而眂之﹐若縣﹐故曰庪縣。”

  • 宇縣-汉语大词典

    宇縣

    亦作“[宇]”【1】犹天下。{隋}{无名氏}《陈思王庙碑》:“政黄龍表瑞﹐驗兆{漳}濱;玉虎金雞﹐恆綸宇。”{唐}{韩愈}《贺册尊号表》:“發號出令﹐雲行雨施﹐可謂妙而無方矣;三光順軌﹐草木遂長﹐可謂經緯天地矣。除剗寇盜﹐宇縣清夷﹐可謂戡定禍亂矣。”《史记·秦始皇本纪》:“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裴駰}集解:“宇﹐宇宙;縣﹐{赤縣}。”《归潜志》卷十四引{元}{张仲经}诗:“手中雖無丈八矛﹐胸蟠河圖與天球。有時吐出作靈瑞﹐坐令宇縣還{殷}{周}。”

  • 宫縣-汉语大词典

    宫縣

    【1】古代钟磬等乐器悬挂在架上,其形制因用乐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别。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面的墙壁,故名“宫縣”。縣,“懸”的古字。《周礼·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宫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特縣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牆﹐故謂之宫縣。”{谭献}《<明诗录>序》:“獨其爲詩﹐三百年間﹐作者蔚然雲興﹐噍殺淫哇之響﹐一見於{宣德}﹑{景泰}﹐而玉振於{弘正}﹐再出於{啓禎}之間﹐而宫縣之音不絶。”《宋书·乐志一》:“{大明}中﹐即以宫縣合和《鞞》《拂》﹐節數雖會﹐慮乖雅體。”{清}{姚鼐}《奉答朱竹君用前韵见赠》:“漿酒藿肉獨鄙夷﹐金奏宫縣羞啽哢。”

  • 縣-汉语大词典

    【1】犹天下。{南朝} {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聖期缺中壤﹐霸功興縣。”{元}{段克己}《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今人誰有筆如椽﹐爲寫佳名傳縣。”{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是以哀生靈之版蕩﹐痛縣之分崩。”

  • 寰縣-汉语大词典

    寰縣

    【1】宇内,天下。{唐}{杨炯}《奉和上元酺宴应诏》:“深仁洽蠻徼﹐愷樂周寰縣。”{唐}{褚亮}《享先农乐章·肃和》:“神之聽之﹐福流寰縣。”

  • 弛縣-汉语大词典

    弛縣

    亦作“[弛懸]”【1】收藏钟磬等悬挂的乐器。谓罢乐。《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國之大憂﹐令弛縣。”《文选·马融<长笛赋>》:“{瓠巴}聑柱﹐磬{襄}弛懸。”{李善}注引{郑玄}曰:“弛﹐釋下也;懸﹐鍾格也。”

  • 王縣令-汉语大词典

    王縣令

    【1】{东汉}{明帝}时{王乔},任{叶县}令,有神术,故称。见《後汉书·方术传上·王乔》。诗文中每以“王縣令”称之。{宋}{陈与义}《晓发叶城》诗:“欲語{王縣令}﹐三叫不能聞。”

  • 本縣-汉语大词典

    本縣

    【1】称自己所在之县。《元典章·刑部三·不义》:“犯人{韓端哥}狀招﹐年二十七歲﹐無病孕﹐是本縣附籍軍民。”【2】原籍所在的县份。《後汉书·岑彭传》:“{岑彭}字{君然}﹐{南陽}{棘陽}人也。{王莽}時﹐守本縣長。”【3】当地的知县。{清}{黄六鸿}《福惠全书·保甲·训练伍壮》:“放炮一聲﹐禀請本縣祭旗纛神。”【4】旧时知县的自称。《歧路灯》第四七回:“祖上曾做過官﹐你父也舉過孝廉﹐若打了板子﹐是本縣連你的祖﹑父都打了。本縣何忍?”

  • 村縣-汉语大词典

    村縣

    【1】偏僻的小县城。{宋}{范成大}《安乡县西晩泊》诗:“一灣村縣過﹐百折暮江遲。”《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凡此輩使人……朝辭禁門﹐情態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行。”

  • 束馬縣車-汉语大词典

    束馬縣車

    【1】见“束馬懸車”。

  • 梟縣-汉语大词典

    梟縣

    【1】见“梟懸”。

  • 樂縣-汉语大词典

    樂縣

    亦作“[樂懸]”【1】也以指钟磬之乐。{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2】指悬挂的钟磬类乐器。《周礼·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郑玄}注:“樂縣﹐謂鍾磬之屬縣於筍虡者。”{唐}{高彦休}《阙史·太清宫玉石像》:“{長安}重建{太清宫}﹐琢玉石爲{元元皇帝}真像﹐雕鐫之麗﹐不類人工﹐列太常樂懸﹐服天子袞冕。”《清史稿·礼志八》:“傳臚日﹐設鹵簿﹐陳樂懸﹐王公百官列侍。”【3】指悬挂钟磬之类乐器的架子。《旧唐书·音乐志二》:“樂縣﹐横曰簨﹐豎曰簴。”《明史·乐志一》:“特鐘﹑特磬宜造樂懸﹐在廟廷中﹐周旋未便﹐不得更製。”

  • 權縣-汉语大词典

    權縣

    【1】权衡,比较。《战国策·秦策三》:“{齊}有東國之地﹐方千里。{楚}包九夷﹐又方千里﹐南有{符離}之塞﹐北有{甘魚}之口。權縣{宋}{衛}﹐{宋}{衛}乃當{阿}{甄}耳。”{鲍彪}注:“較其輕重……此言二國如{齊}邑爾。”

  • 曲縣-汉语大词典

    曲縣

    亦作“[曲懸]”【1】{周}礼,诸侯之乐,室内三面悬乐器,形曲,谓之“曲縣”。縣,“懸”的古字。《左传·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杜预}注:“軒縣也。{周}禮﹐天子樂宫縣四面﹐諸侯軒縣﹐闕南方。”{孔颖达}疏引{王肃}曰:“軒縣闕一面﹐故謂之曲縣。”《孔子家语·正论》:“請曲懸之樂。”

  • 汲縣冢-汉语大词典

    汲縣冢

    【1】即{汲}冢。{宋}{黄庭坚}《和刘景文》:“頗類{鄴侯}家﹐連牆架書册。殘編{汲縣}冢﹐半隸{鴻都}壁。”{史容}注:“{杜預}《<經傳集解>後序》云:‘{太康}元年{汲縣}有發其界内舊冢者﹐大得古書﹐皆簡編科斗文字。’”

  • 河陽一縣花-汉语大词典

    河陽一縣花

    【1】{晋}{潘岳}任{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县令,于一县遍种桃李,传为美谈。{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乾隆}庚寅﹐有翰林偶遇乩仙﹐因問宦途。乩判一詩曰:春風一笑手扶筇﹐桃李花開潑眼濃……茫不省爲何語。俄御試翰林﹐以編修改知縣。衆謂次句隱用{河陽}一縣花事﹐可云有驗。”《白氏六帖·县令》:“{潘岳}爲{河陽}令﹐樹桃李花﹐人號曰‘河陽一縣花。’”{北周}{庾信}《枯树赋》:“若非{金谷}滿園樹﹐即是{河陽}一縣花。”

  • 海縣-汉语大词典

    海縣

    【1】犹神州。指{中国}。{宋}{陆游}《谢明堂赦表》:“德協穹祇﹐春回海縣。”《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宴群臣登歌》:“皇明御歷﹐仁深海縣。”{唐}{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知能﹐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梁琛}〕曰:‘今海縣分裂﹐天光分曜﹐安得以乘輿﹐行在爲言哉!’”{胡三省}注引{驺衍}曰:“中國有{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有九州﹐{禹}所叙九州是也;其外有裨海環之。海縣之説﹐蓋本諸此。”

  • 浮縣-汉语大词典

    浮縣

    亦作“[浮懸]”【1】悬空貌。《艺文类聚》卷七六引{南朝}{梁简文帝}《善觉寺碑铭》:“四柱浮懸﹐九城靈架。”《鹖冠子·天权》:“浮懸天地之明﹐委命相鬲謂之時﹐通而相鬲謂之道。”【2】不定。《鹖冠子·世兵》:“虚實相因﹐得失浮縣。”{陆佃}注:“浮縣﹐言無定也。”

  • 清縣-汉语大词典

    清縣

    亦作“[清懸]”【1】明亮地悬挂着。《旧唐书·音乐志四》:“圖書霧出﹐日月清懸。”【2】指乐音清亮的悬挂打击乐器。如:钟﹑磬等。{唐}{吕温}《乐出虚赋》:“今則素扆垂休﹐清懸繼響。”{南朝} {宋}{谢庄}《月赋》:“收妙舞﹐弛清縣。”

  • 潘安縣-汉语大词典

    潘安縣

    【1】古代{河阳县}的别称。{晋}{潘岳}(字{安仁})曾为{河阳}令,故称。{唐}{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仇兆鳌}注:“{晉}{潘安仁}爲{河陽}令﹐縣皆樹花。”

  • 潘縣-汉语大词典

    潘縣

    【1】指{河阳县}。{潘岳}曾为{河阳}令,故称。{明}{何景明}《方朔图》诗:“種樹非{潘縣}﹐迷花似{楚}村。”

  • 特縣-汉语大词典

    特縣

    【1】古代礼制,士(一说大夫)陈乐器,规定只能张设一面,称“特縣(懸)”。《周礼·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郑玄}注:“樂縣﹐謂鍾磬之屬縣於筍者。{鄭司農}云:‘宫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特縣又去其一面……’軒縣﹐去南面﹐辟王也;判縣﹐左右之合﹐又空北面;特縣﹐縣於東方﹐或階間而已。”{陆德明}释文:“特﹐本亦作‘犆’﹐音特。”{汉}{贾谊}《新书·审微》:“《禮》﹐天子之樂宫縣﹐諸侯之樂軒縣﹐大夫特縣﹐士有琴瑟。”

  • 犆縣-汉语大词典

    犆縣

    【1】特悬。参见“[特縣]”。

  • 按縣-汉语大词典

    按縣

    【1】巡察县政。{唐}{杜甫}《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诗:“他日如按縣﹐不得慢{陶潜}。”《宋史·职官志七》:“南渡後﹐設官如舊﹐入則貳政﹐出則按縣。”

  • 父世縣-汉语大词典

    父世縣

    【1】父祖世代居住的县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真定}﹐{厲王}母之家在焉﹐父世縣也。”{司马贞}索隐:“謂父祖代居{真定}也。”

  • 旁縣-汉语大词典

    旁縣

    【1】邻近的县。《宋史·洪遵传》:“{楚}地旱﹐旁縣振贍者慮不早﹐施置失後先﹐或得米而亡以炊﹐或闔户莩藉而廩不至。”《後汉书·光武帝纪上》:“{世祖}因發旁縣﹐得四千人﹐先擊{堂陽}﹑{貰縣}﹐皆降之。”{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於是降軺車之使﹐發旁縣之民﹐除塗於林嶺之隘﹐引舟於{江}{淮}之濱。”

  • 神縣-汉语大词典

    神縣

    【1】中国的别称。犹神州。《乐府诗集·唐祭神州乐章·肃和》:“大矣坤儀﹐至哉神縣。”《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太微凝帝宇﹐瑶光正神縣。”{李善}注:“《史記》{鄒衍}曰:‘中國名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所叙九州是也。’”《魏书·张彝传》:“未明求衣﹐日昃忘食﹐開翦荆棘﹐徙御神縣﹐更新風軌﹐冠帶朝流。”

  • 神州赤縣-汉语大词典

    神州赤縣

    【1】{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縣神州”。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蓋神州赤縣,尊有所厭,非他土之比。”后遂以“赤縣神州”或“神州赤縣”为{中国}的别称。{谭作民}《噩梦》诗:“神州赤縣殊今昔﹐夏非我夏冬非冬。”{李大钊}《青春》:“神州赤縣﹐古稱天府﹐胡以至今徒有萬木秋聲﹑蕭蕭落葉之悲﹐昔時繁華之盛﹐荒涼廢落至於此極也!”{清}{李渔}《奈何天·师捷》:“把中原厮擾﹐軍聲似海濤﹐看取神州赤縣似蜃氣潛消。”

  • 破家縣令-汉语大词典

    破家縣令

    【1】谓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夫人道:‘何消氣得﹐自古道:破家縣令。’只這四個字﹐把{汪知縣}從睡夢中唤醒﹐放下了憐才敬士之心﹐頓提起生事害人之念。”{明}{敖英}《东谷赘言》卷上:“人有恒言:‘破家縣令﹐滅門刺史。’予謂此言﹐强宗豪右當常誦之﹐庶幾不敢作姦犯科也。”

  • 相縣-汉语大词典

    相縣

    亦作“[相懸]”【1】差别大;相去悬殊。{宋}{朱熹}《答张敬夫书》:“務使州縣貧富不至甚相懸﹐則民力之慘舒亦不至大相絶矣。”《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一女如何有二天?況於叔姪分相懸。”《荀子·修身》:“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鼈之與六驥足哉!”

  • 異縣-汉语大词典

    異縣

    【1】指异地,外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饑渴。”{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 畿縣-汉语大词典

    畿縣

    【1】旧称京都近旁的县份。{宋}{曾巩}《史馆申请三道札子》:“欲京畿﹐委{開封}知府及畿縣知縣﹐在外委逐路監司﹑州縣長吏﹐博加求訪。”《新唐书·百官志四下》:“畿縣令各一人﹐正六品上;丞一人﹐正八品下。”《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白孝德}與{邠寧}節度使{張藴琦}將兵屯畿縣﹐{子儀}召之入城﹐京畿遂安。”{胡三省}注:“{京兆}府管二十縣﹐{萬年}﹑{長安}爲赤縣﹐餘縣皆爲畿縣。”

  • 知縣-汉语大词典

    知縣

    【1】官名。掌管一县的政事。知县之名始于{唐},{宋}代多以中央官员为县官,结衔称某官知某县事,至{明}始正式用作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改,为正七品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今差京官曰知縣﹐差選人曰令﹐與{唐}異矣。”{宋}{高承}《事物纪原·抚字长民·知县》:“《唐會要》曰:‘{大中}五年十二月﹐{景陵}有賊﹐斫損神門架。六年四月﹐{裴讓}權知縣事。’蓋知縣之名﹐始起於此矣。”《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聽窗外鑼響﹐許多火把簇擁着一乘官轎過去﹐後面馬蹄一片聲音﹐自然是本縣知縣過。”{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我父亲在村中很有威望--他在外面做过知县﹐现在告老还乡。”

  • 知縣事-汉语大词典

    知縣事

    【1】佐官代行县令职务称“知縣事”。{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唐}制﹐縣令闕﹐佐官攝令曰知縣事。{李翱}任工部﹐誌文云‘攝{富平}尉知縣事’是也。”

  • 秋縣-汉语大词典

    秋縣

    【1】秋收时的畿内县邑。{南朝} {齐}{王融}《侍游方山应诏》诗:“巡躅望登年﹐帳飲臨秋縣。”

  • 稱縣-汉语大词典

    稱縣

    【1】即秤。稱﹐秤杆;縣﹐指秤砣。测量重量的工具。《荀子·君道》:“衡石稱縣者﹐所以爲平也。”

  • 百縣-汉语大词典

    百縣

    【1】古指京畿近郊各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四監大合百縣之秩芻﹐以養犧牲。”{孔颖达}疏:“百縣﹐鄉遂之屬﹐地有山林川澤者。知百縣非諸侯而云鄉遂之屬﹐以其取芻養牲不可大遠﹐故知是畿内鄉遂。”《商君书·垦令》:“無得居游於百縣﹐則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吕氏春秋·仲夏》:“乃命百縣﹐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

  • 花縣-汉语大词典

    花縣

    【1】{晋}{潘岳}为{河阳}令, 满县遍种桃花, 人称“河陽一縣花”。 见《白孔六帖》卷七七。后遂以“花縣”为县治的美称。{唐}{李贺}《春昼》诗:“{平陽}花塢﹐{河陽}花縣。”{明}{阮大鋮}《燕子笺·入幕》:“連營刁斗月如霜……花縣接壺漿﹐蹔得與故人歡暢。”{清}{吴伟业}《赠昆令王莘云尊人杏翁》诗:“快馬柳城常命酒﹐軟輿花縣暫聞琴。”

  • 葉縣鳧-汉语大词典

    葉縣鳧

    【1】{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叶令祠》:“俗説{孝明帝}時,尚書郎{河東}{王喬},遷爲{葉}令,{喬}有神術,每月朔常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無車騎,密令太史候望,言其臨至時,常有雙鳧從東南飛來;因伏伺,見鳧舉羅,但得一雙舄耳。”后因以“葉縣鳧”指代得到皇上眷念的县令。{唐}{高適}《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詔寵{金門}策﹐官榮{葉縣}鳧。”

  • 紫縣-汉语大词典

    紫縣

    【1】犹赤县。指中国。《魏书·裴延俊传》:“陛下窮神盡聖﹐應天順民﹐棄彼玄壤﹐來宅紫縣。”{唐}{徐彦伯}《南郊赋》:“赫禮數於彤壺﹐布徽音於紫縣。”

  • 絳縣老人-汉语大词典

    絳縣老人

    【1】《左传·襄公三十年》:“二月癸未, {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 {絳縣}人或年長矣, 無子而往, 與於食。有與疑年, 使之年。曰:‘臣, 小人也, 不知紀年。臣生之歲, 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 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吏走問諸朝。{師曠}曰:‘……七十三年矣。’{史趙}曰:‘亥有二首六身, 下二如身, 是其日數也。’{士文伯}曰:‘然則, 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也。’”后因称高寿之人为“絳縣老人”。《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昔{絳縣老人}屈在泥塗﹐{趙孟}升之﹐諸侯用睦。”{宋}{秦观}《代谢历日表》:“宣布詔條﹐預識金穰之歲;省觀風俗﹐不疑{絳}老之年。”{清}{钱谦益}《<王氏族谱>序》:“里中{王氏}{兆吉}纂修族譜﹐既卒事﹐以余爲{絳縣}之老人﹐就而問焉。”亦省作“[絳人]”﹑“[絳老]”﹑“[絳生]”。{唐}{刘长卿}《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诗:“天清婺女出﹐土厚{絳}人多。”{宋}{苏辙}《赠史文通奉议》诗之二:“早歲識巖客﹐近時逢{絳}生。”

  • 縣-汉语大词典

    “[县]”的繁体字。《廣韻》胡涓切,平先,匣。【1】挂。《史记·韩长孺列传》:“{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爲信。”《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後汉书·徐穉传》:“{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穉}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梁敬叔}觀察嘗書楹聯見贈……然下句非所克當,雖受之而未敢縣也。”【2】古称悬挂的乐器,如钟磬等。《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二·梁三朝雅乐歌》:“客入金奏,賓至縣興。”《礼记·曲礼下》:“歲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穀,馳道不除,祭事不縣。”{郑玄}注:“縣,樂器,鍾磬之屬也。”《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帝始爲王公興縣而不樂。”【3】悬钟磬之具。{祝廉先}《<文选>六臣注订讹》:“{顔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將徙縣中宇。’{李善}註:‘言將徙都{洛邑}。’五臣註:‘{宋}居{江}東,故將欲徙都於中國也。縣,都也,中宇,中國也。’俱誤。按縣,同懸,謂懸鐘磬之具也。《周禮》‘天子宫懸,諸侯軒懸’。故{張衡}《西京賦》曰:‘樂不徙懸。’{洛邑}居天下之中,故曰中宇。昔{周公}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今欲獻{洛}飲之禮,故曰將徙懸中宇。觀篇末又有‘慨{酆宫}之不縣’可證。”【4】维系;拴系;系联。《管子·禁藏》:“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汉书·贾谊传》:“天下之命,縣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與選左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國}之衆也,王之命縣於{遂}手。”{章炳麟}《代议然否论》:“由是,代議又不可行。行之,惟有分州以治,又不足縣羣衆,而有害於和會。”【5】差距;远。《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縣者在此耳。”《汉书·高帝纪下》:“{秦},形勝之國也,帶{河}阻山,縣隔千里。”{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九》:“縣,遠也。言越兩國之地而遠屬於{漢}也。”《淮南子·主术训》:“鞅鞈鐵鎧,瞋目扼掔,其於以御兵刃縣矣。”【6】揭示;颁立。《汉书·食货志下》:“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陷阱,孰積於此!”{颜师古}注:“縣謂開立之。”《周礼·春官·小宗伯》:“縣衰冠之式于路門之外。”{贾公彦}疏:“縣衰冠,太僕云:‘縣喪首服之法于宫門。’”《管子·明法解》:“明主之治也,縣爵禄以勸其民。”【7】悬赏。《史记·刺客列传》:“王縣購其名姓千金。”《隋书·李密传》:“時人有怪之者,以告太守{趙他},縣捕之,{密}乃亡去。”【8】秤锤。《礼记·经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郑玄}注:“縣,謂錘也。”【9】称量;衡量。《汉书·刑法志三》:“〔{秦始皇}〕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颜师古}注引{服虔}曰:“縣,稱也。”《荀子·强国》:“然而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王先谦}集解:“縣,猶衡也。”{汉}{王充}《论衡·答佞》:“權衡之縣輕重也。”【10】祭名。《山海经·中山经》:“其祠禮:毛,太宰之具,縣以吉玉。”{郭璞}注:“縣,祭山之名也。”【11】姓。{春秋}时有{县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縣軍-汉语大词典

    縣軍

    【1】深入敌方缺乏后援之孤军。《新唐书·高俭传》:“{長真}兵雖多﹐縣軍遠客﹐勢不得久。”{唐}{高適}《李云南征蛮》诗:“餉道忽已遠﹐縣軍垂欲窮。”《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三国志·魏志·陈泰传》:“縣軍遠僑﹐糧穀不繼。”

  • 縣乏-汉语大词典

    縣乏

    【1】缺乏。《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後由等竟不降”{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战略》:“昔{子午}之役﹐兵行數百里而值霖雨﹐橋閣破壞﹐後糧腐敗﹐前軍縣乏。”《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時穀糴縣乏﹐{玄}罷謝諸生。”

  • 縣旌-汉语大词典

    縣旌

    亦作“[縣旍]”【1】悬挂空中随风飘荡的旌旗。《史记·苏秦列传》:“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2】悬挂旌旗。喻标榜。《後汉书·崔駰传》:“叫呼衒鬻﹐縣旌自表﹐非{隨}{和}之寶也。”【3】指进军。《汉书·陈汤传》:“縣旌萬里之外﹐揚威{昆山}之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劉備}薨于{白帝}”{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文帝}問曰:‘{吴王}若欲脩宿好﹐宜當厲兵江關﹐縣旍{巴}{蜀}﹐而聞復遣脩好﹐必有變故。’”

  • 縣遠-汉语大词典

    縣遠

    【1】悬殊。《後汉书·孔融传》:“陛級縣遠﹐禄位限絶。”【2】距离遥远。《三国志·蜀志·法正传》:“縣遠之衆﹐糧穀無儲。”{南朝} {齐}{王琰}《冥祥记》:“途路縣遠﹐久斷音息。”

  • 縣耜-汉语大词典

    縣耜

    【1】悬耜。谓闲置农具, 不耕作。《国语·周语中》:“其餘無非穀土﹐民無縣耜﹐野無奥草。”

  • 縣久-汉语大词典

    縣久

    【1】历时久长。《荀子·性恶》:“專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杨倞}注:“縣久﹐縣繫以久長。”

  • 縣藜-汉语大词典

    縣藜

    【1】美玉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緑﹐{梁}有縣藜﹐{楚}有{和}璞﹐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裴駰}集解引{薛综}曰:“縣藜一曰美玉。”

  • 縣輿-汉语大词典

    縣輿

    【1】谓辞官致仕。《隶释·汉金乡长侯成碑》:“行顯身隱﹐縣輿養人。”{明}{何景明}《蹇赋》:“予羡夫二{疏}之鑒止兮﹐齊縣輿而脱駕。”

  • 縣疣-汉语大词典

    縣疣

    【1】下垂的瘤。《庄子·骈拇》:“附贅縣疣﹐出乎形哉。”《庄子·大宗师》:“彼以生爲附贅縣疣﹐以死爲決潰癰。”

  • 縣賞-汉语大词典

    縣賞

    【1】出具赏格。《後汉书·桓谭传》:“張官置吏﹐以理萬人﹐縣賞設罰﹐以别善惡。”《三国志·吴志·步骘传》:“縣賞以顯善﹐設刑以威姦。”

  • 縣象-汉语大词典

    縣象

    【1】天象。《宋书·律历志下》:“縣象著明﹐尺表之騐可推;動氣幽微﹐寸管之候不忒。”《易·繫辞上》:“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 縣斷-汉语大词典

    縣斷

    【1】凭空臆断。{宋}{王安石}《答段缝书》:“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過于聽者之言﹐縣斷賢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 縣泉-汉语大词典

    縣泉

    【1】山顶上的泉水; 瀑布。《管子·地员》:“高陵土山二十施﹐百四十尺﹐而至於泉﹐山之上﹐命之曰縣泉。”{郭沫若}等集校引{夏纬瑛}曰:“‘縣泉’與{崑崙}之{縣圃}同例﹐當指高山之頂有泉處。”{明}{刘基}《郁离子·牧豭》:“縣泉沃之﹐濕蘚被焉。”

  • 縣鶉-汉语大词典

    縣鶉

    【1】鹑鸟尾秃, 似衣衫褴褛。因以“縣鶉”形容衣服破烂。《荀子·大略》:“{子夏}家貧﹐衣若縣鶉。”

  • 縣旍-汉语大词典

    縣旍

    【1】见“縣旌”。

  • 縣壺-汉语大词典

    縣壺

    【1】漏水计时壶。即后世漏壶的原始形式。《周礼·夏官·挈壶氏》:“凡軍事﹐縣壺以序聚。”{郑玄}注:“縣壺以爲漏。”{贾公彦}疏:“謂縣壺於上﹐以水沃之﹐水漏下入器中以没刻爲准法。”【2】《後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市中有老翁賣藥, 懸一壺于肆頭。”后以“懸壺”称行医卖药。“懸壺”也写作“縣壺”。{明}{吴承恩}《寿王可斋七帙障词》:“膝下兒孫﹐慶縣壺之有繼;門前賓客﹐喜絜榼之方來。”

  • 縣令-汉语大词典

    縣令

    【1】高名令闻。《庄子·外物》:“飾小説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成玄英}疏:“縣﹐高也。夫修飾小行﹐矜持言説﹐以求高名令問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

  • 縣興-汉语大词典

    縣興

    【1】谓奏钟磬之类的乐器。《礼记·仲尼燕居》:“兩君相見﹐揖讓而入門﹐入門而縣興。”{郑玄}注:“縣興﹐金作也。”

  • 縣封-汉语大词典

    縣封

    【1】古制庶人死后以绳束棺下穴覆土埋葬, 称“縣封”。《礼记·王制》:“庶人縣封﹐葬不爲雨止﹐不封不樹﹐喪不貳事。”{郑玄}注:“縣封﹐當爲縣窆。縣窆者﹐至卑不得引紼下棺。”{孔颖达}疏:“庶人之喪賤﹐無碑繂。窆謂下棺﹐縣繩下棺﹐故云縣窆。”

  • 縣絶-汉语大词典

    縣絶

    【1】相差极远。{明}{徐渭}《书谢叟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飛燕}﹑{玉環}﹐纖穠縣絶﹐使兩主易地﹐絶不相入﹐令妙於鑒者從旁睨之﹐皆不妨於傾國。”《汉书·外戚传上·孝宣霍皇后》:“皇后轝駕﹐侍從甚盛﹐賞賜官屬以千萬計﹐與{許后}時縣絶矣。”{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夫人致禮”:“因矦伯之六壺六豆六籩上半闕壞而成八字﹐則與上公同﹐於是學者疑子男四壺四豆四籩大相縣絶﹐遂臆改爲六矣。”【2】悬系之绳断绝。《左传·文公十年》:“{子西}縊而縣絶。”{杨伯峻}注:“縣同懸。其所繫之繩斷﹐故得不死。”

  • 縣-汉语大词典

    亦作“[縣宇]”【1】寰宇。{宋}{刘昌诗}《芦浦笔记·至和拜相制》:“朕寅奉丕圖﹐思臻至治﹐總萬機而日慎﹐舉盛典以交修﹐期與輔臣底寧縣。”{宋}{陆游}《群儿》诗:“謀謨一悖謬﹐縣宇失太康。”{章炳麟}《三与黄侃书》:“《穀梁隱元年傳》曰:‘寰内諸侯。’《釋文》:‘寰音縣﹐古縣字。’斯實顛倒……當云‘縣’﹐古‘寰’字……明‘縣’爲古‘寰’字﹐斯則古书‘縣’﹐今書‘寰宇’﹐義易知也。”

  • 縣宇-汉语大词典

    縣宇

    【1】见“縣”。

  • 縣鼓-汉语大词典

    縣鼓

    【1】古代庙堂用的大鼓。{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樂縣鼓﹐用《萬儛》﹐儛溢衡。”《礼记·礼器》:“廟堂之下﹐縣鼓在西﹐應鼓在東。”{孔颖达}疏:“縣鼓﹐謂大鼓也。”【2】比喻海涛轰鸣。{宋}{梅尧臣}《送韩持正寺丞知馀姚》诗:“天晴{姚江}深﹐縣鼓朝翻海。”

  • 縣衡-汉语大词典

    縣衡

    【1】势均力敌; 抗衡。《战国策·秦策三》:“{楚}破{秦}﹐不能與{齊}縣衡矣。”{鲍彪}注:“縣衡﹐輕重等也。”【2】公布法度。{汉}{邹阳}《谏吴王书》:“臣聞{秦}倚{曲臺}之宫﹐縣衡天下﹐畫地而不犯。”【3】天平。《荀子·解蔽》:“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

  • 縣垂-汉语大词典

    縣垂

    【1】指钟磬等悬挂乐器。《淮南子·天文训》:“閶闔風至﹐則收縣垂﹐琴瑟不張。”{高诱}注:“秋分殺氣﹐國君憯愴﹐故去鍾磬縣垂之樂也。”

  • 縣薄-汉语大词典

    縣薄

    【1】垂帘。指小户人家。《庄子·达生》:“有{張毅}者﹐高門縣薄﹐无不走也。”{成玄英}疏:“縣薄﹐垂簾也。”{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高門﹐大家;縣簾薄以蔽門﹐小家也。”

  • 縣針篆-汉语大词典

    縣針篆

    【1】小篆的一种体式。相传为{汉}{曹喜}所创。{五代}{马鉴}《续事始·篆书》:“垂露篆﹐{漢章帝}時{曹喜}所制。縣針篆﹐亦{曹喜}所制﹐用題五經篇目﹐有若針﹐因而名之。”

  • 縣跂-汉语大词典

    縣跂

    【1】悬挂于高处而令人仰慕。《庄子·马蹄》:“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成玄英}疏:“高縣仁義﹐令企慕以慰心靈。”

  • 縣熢-汉语大词典

    縣熢

    【1】举烽火。《淮南子·泰族训》:“日之行也﹐不見其移﹐騏驥倍日而馳﹐草木爲之靡﹐縣熢未轉﹐而日在其前。”{高诱}注:“縣熢﹐邊候見虜﹐舉熢轉相受﹐行道里最疾者也。”

  • 縣鷄-汉语大词典

    縣鷄

    【1】古时大赦日, 悬金鸡于长杆上, 然后集罪犯, 击鼓, 宣读赦令。古人迷信天鸡星动, 必当有赦, 故有此仪式。{明}{夏完淳}《讨降贼大逆檄》:“{碧池}舞馬﹐並無{摩詰}賦詩;{金統}縣鷄﹐先待{日休}草詔。”

  • 縣楣-汉语大词典

    縣楣

    【1】前后两柱之间的柁梁。《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二年》:“其牕﹑牖﹑壁帶﹑縣楣﹑欄﹑檻皆以沈檀爲之。”{胡三省}注:“縣楣﹐横木﹐施於前後兩楹之間﹐下不裝構。今人謂之掛楣。”

  • 縣命-汉语大词典

    縣命

    【1】谓性命所悬系。《管子·禁藏》:“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縣命也。”《战国策·韩策二》:“{韓氏}急﹐必縣命於{楚}。”《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沮授}不及{紹}渡﹐爲人所執﹐詣{太祖}。”{裴松之}注引{汉}{刘艾}《献帝传》:“{授}曰:‘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爲福。’”

  • 縣斾-汉语大词典

    縣斾

    【1】旗帜悬空随风飘荡。喻心神不定。{南朝} {齐}{谢朓}《後斋回望》诗:“{鞏}{洛}常睠然﹐摇心似縣斾。”

  • 縣法-汉语大词典

    縣法

    【1】古代公布法令, 皆悬在阙下, 使众周知, 故称颁布法令为“縣法”。《汉书·食货志下》:“夫縣法以誘民﹐使之陷阱﹐孰積於此。”

  • 縣網-汉语大词典

    縣網

    【1】悬网。比喻法令刑律。{汉}{贾谊}《新书·瑰玮》:“天下有瑰政于此:予民而民愈貧﹐衣民而民愈寒﹐使民樂而民愈苦﹐使民知而民愈不知避縣網﹐甚可瑰也!”

  • 縣傳-汉语大词典

    縣傳

    【1】驿传。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匹车辆。{汉}{贾山}《至言》:“省馬以賦縣傳﹐去諸苑以賦農夫。”

  • 縣解-汉语大词典

    縣解

    【1】天然的解脱。谓于生死忧乐无所动心。《庄子·养生主》:“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成玄英}疏:“爲生死所係者爲縣﹐則無死無生者縣解也。夫死生不能係﹐憂樂不能入者﹐而遠古聖人謂是天然之解脱也。”【2】高超深入的理解。《新唐书·儒学传中·尹知章》:“於《易》﹑《老》﹑《莊》書尤縣解。”{宋}{叶適}《徐公墓志铭》:“及公以悟爲宗﹐縣解昭徹﹐近取日用之内﹐爲學者開示。”

  • 縣佰-汉语大词典

    縣佰

    【1】恶霸。{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閭巷縣佰﹐阡伯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马非百}简注:“‘縣’當作‘■’﹐‘■’即‘梟’之本字。縣解梟雄﹐梟佰猶今言惡霸。”

  • 縣門-汉语大词典

    縣門

    【1】古时守城之闸板, 安装于内城门, 无事则悬起, 寇至则下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衆車入自{純門}﹐及逵市。縣門不發。”{杜预}注:“縣門﹐施於内城門。”《左传·襄公十年》:“{偪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郰}人{紇}抉之。”{孔颖达}疏:“縣門者﹐編版廣長如門﹐施關機以縣門上﹐有寇則發機而下之。”{汉}{桓宽}《盐铁论·毁学》:“無仁義之德而有富貴之禄﹐若蹈坎穽﹐食於縣門之下。”《墨子·备城门》:“故凡守城之法﹐備城門爲縣門沈機﹐長二丈﹐廣八尺﹐爲之兩相如。”

  • 縣水-汉语大词典

    縣水

    【1】瀑布; 悬泉。《庄子·达生》:“{孔子}觀於{吕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鼈之所不能游也。”{明}{徐渭}《柯亭策问》:“辟如舟人﹐已逆睹安流之在前﹐縣水激湍祇尋丈耳﹐致死命於尋丈﹐則坐享其安流﹐人孰不竭力以爲之哉?”

  • 縣購-汉语大词典

    縣購

    【1】悬赏征求。《史记·刺客列传》:“此人暴虐吾國相﹐王縣購其名姓千金。”

  • 縣圃-汉语大词典

    縣圃

    【1】传说中神仙居处, 在{昆仑山}顶。亦泛指仙境。{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先王所謂{縣圃}之文﹐不過如{秦}{漢}所謂{上林}{胡苑}﹐所記鳥獸雖衆﹐皆人世所常有。”《穆天子传》卷二:“天子五日觀于春山之上﹐乃爲銘迹于{縣圃}之上﹐以詔後世。”{汉}{扬雄}《甘泉赋》:“配帝居之{縣圃}兮﹐象{泰壹}之威神。”《楚辞·离骚》:“朝發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王逸}注:“{縣圃}﹐神山﹐在{崑崙}之上。”

  • 縣師-汉语大词典

    縣師

    【1】县军。《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議郎{曹純}曰:‘今縣師深入﹐難以持久。’”

  • 縣磬-汉语大词典

    縣磬

    【1】见“縣罄”。

  • 縣聯-汉语大词典

    縣聯

    【1】指椽子和屋檐木相接之处。《淮南子·本经训》:“夏屋宫駕,縣聯房植。”{高诱}注:“縣聯,聯受雀頭著桷者,一曰辟帶也。”按,雀头指屋檐;桷是方的椽子。一说,“縣聯”为“緜聯”之误。{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八》:“縣皆當爲緜﹐字之誤也。”

  • 縣罄-汉语大词典

    縣罄

    亦作“[縣磬]”【1】悬挂的磬, 喻空无所有, 贫困之极。《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杨伯峻}注:“罄同磬﹐他本亦作‘磬’﹐《魯語上》即作‘磬’。磬之懸掛﹐中高而兩旁下﹐其間空洞無物。百姓貧乏﹐空無所有﹐雖房舍高起﹐兩簷下垂﹐如古磬之懸掛者然也。”{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贫乏》:“言貧乏室如縣罄。”{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于時冰雪積日﹐{侃}室如縣磬。”

  • 縣車-汉语大词典

    縣車

    【1】古代指黄昏前的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至于{虞淵}﹐是謂黄昏。”【2】悬置其车。谓辞官致仕。{清}{钱谦益}《寄严道彻太守》诗之一:“侍帝官如謫籍初﹐一麾況復早縣車。”《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二年》:“今大將軍位極功成﹐可爲至戒;宜遵縣車之禮﹐高枕頤神。”《汉书·薛广德传》:“〔{薛廣德}〕與丞相{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俱骸骨﹐皆賜安車駟馬……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爲榮﹐縣其安車傳子孫。”{颜师古}注:“縣其所賜安車以示榮也。致仕縣車﹐蓋亦古法。”【3】指致仕之年, 一般为七十岁。《三国志·魏志·徐宣传》:“{宣}曰:‘七十有縣車之禮﹐今已六十八﹐可以去矣。’乃固辭疾遜位﹐帝終不許。”《北史·卢昌衡传》:“{昌衡}自以年在縣車﹐上表骸骨﹐優詔不許。”《汉书·韦贤传》:“我之退征﹐請于天子……懸車之義﹐以洎小臣。”{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古者七十縣車致仕。”【4】谓上下陡坡时牵引车身。《国语·齐语》:“縣車束馬﹐踰{大行}與{辟耳}之谿{拘夏}。”{韦昭}注:“{大行}﹑{辟耳}﹐山名也。{拘夏}﹐{辟耳}之谿也。三者皆山險谿谷﹐故縣鈎其車﹑偪束其馬以渡。”一本作“懸車”。

  • 縣梁-汉语大词典

    縣梁

    【1】悬梁。指苦学。{明}{徐渭}《寿中军某侯帐词》:“謂文武本無二道﹐以書劍不敵萬人﹐乃於結髮之年﹐益奮縣梁之志。”

  • 縣異-汉语大词典

    縣異

    【1】悬殊, 大不相同。《北史·孙绍传》:“使門齊身等而{涇}{渭}奄殊﹐類應同役而苦樂縣異。”

  • 縣度-汉语大词典

    縣度

    【1】{汉}时{西域}山名。其山溪谷不通, 以绳索悬缒而过, 故名。《後汉书·班超传》:“{超}遂踰{葱領}﹐迄{縣度}。”{汉}{荀悦}《申鉴·杂言上》:“若夫{縣度}之厄﹐素舉足而已矣。”《汉书·西域传上·乌秅国》:“其西則有{縣度}……{縣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云。”

  • 縣空-汉语大词典

    縣空

    【1】悬在空中。比喻不接触实际。《宋书·武帝纪中》:“陛下四時膳御﹐觸事縣空﹐宫省供奉﹐十不一在。”

  • 縣首-汉语大词典

    縣首

    【1】悬挂首级。《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介子}遂斬王{嘗歸}首﹐馳傳詣闕﹐縣首北闕下。”《後汉书·李恂传》:“{恂}設購賞﹐遂斬虜帥﹐縣首軍門。”

  • 縣縣-汉语大词典

    縣縣

    【1】遥远貌。{王闿运}《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孤棺縣縣﹐封樹弗營。”

  • 縣隔-汉语大词典

    縣隔

    【1】远隔。《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论》“{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裴松之}注引{晋}{袁準}《袁子》:“雖有王侯之號﹐而乃儕爲匹夫。縣隔千里之外﹐無朝聘之儀﹐鄰國無會同之制。”《史记·高祖本纪》:“{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司马贞}索隐引{服虔}曰:“謂{函谷關}去{長安}千里爲縣隔。”【2】悬殊, 相差极远。《宋代三次农民起义史料汇编·方腊起义·附录魔尼教残经》:“求出家者﹐須知明﹑暗各宗﹐性情縣隔﹐若不辯識﹐何以修爲?”《魏书·公孙邃传》:“{邃}{叡}爲從父兄弟﹐而{叡}才器小優﹐又{封氏}之生﹐{崔氏}之壻﹐{邃}母{雁門}{李氏}﹐地望縣隔。”

  • 縣-汉语大词典

    “[县]”的繁体字。《廣韻》黄練切,去霰,匣。【1】古称天子所居之地。《礼记·王制》:“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郑玄}注:“縣内,{夏}時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周}亦曰畿。”{唐}{元稹}《西凉伎》诗:“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縣内半没爲荒陬。”{宋}{王安石}《上执政书》:“以京師千里之縣,吏兵之衆,民物之稠,所當悉心力耳目以稱上之恩施者,蓋不可勝數。”【2】地方行政区划名。{周}时已有县邑。{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大国将兼并土地置县,故县多在边地。后各国将县制内移,边远地置郡。{秦}统一六国后,始以郡统县,历代因之。{隋}{唐}以后,县隶于府或州。辛亥革命后,直隶于省﹑特别区。解放后,或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或隶于自治州﹑省辖市。《左传·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杜预}注:“{春秋}以前,縣大于郡,{戰國}時,則郡大于縣。”《史记·商君列传》:“〔{秦}〕集小鄉邑聚爲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秦}改封建爲郡縣,而不知郡縣之名,自{周}時已有之。但後世郡大于縣,{周}時則縣大于郡耳。”【3】谓以其地为县。《左传·宣公十一年》:“遂入{陳},殺{夏徵舒},轘諸{栗門}。因縣{陳}。”{杜预}注:“滅{陳}以爲{楚}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虎牢}〕{秦}以爲關,{漢}乃縣之。”【4】引申为侵占别国土地。{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故其({美國})縣{古巴},攫{菲}島,實皆此主義之精神一以貫之者也。”【5】县官。《东观汉记·锺离意传》:“詔部送徒詣{河内},時冬寒,徒病不能行,路過{弘農},{意}輒移屬縣使作徒衣,縣不得已與之。”【6】特指赤县。《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登{之罘},刻石。其辭曰:‘……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裴駰}集解:“宇,宇宙。縣,赤縣。”

  • 縣考-汉语大词典

    縣考

    【1】即县试。{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知縣{胡公}作宰﹐忽有馬夫﹐着紅布履來告假。問:‘何事?’曰:‘明日要赴縣考。’”{鲁迅}《呐喊·白光》:“{陈士成}看过县考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儒林外史》第四回:“就如前月縣考﹐把二小兒取在第十名。”

  • 縣人-汉语大词典

    縣人

    【1】同县之人。{清}{王士禛}《居易录》:“{任少京兆}{弘嘉}﹐字{葵尊}﹐亦縣人也。”【2】古代遂之属官。一说即县正。《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縣人傳之。”{杨伯峻}注:“縣人﹐{杜}注云:‘遂屬’。據《周禮·遂人》﹐五縣爲遂﹐地官亦有縣正﹐縣人或即縣正。”

  • 縣學生-汉语大词典

    縣學生

    【1】即生员。俗称秀才。{清}{姚鼐}《张君墓志铭》:“大父諱{宿}﹐父諱{中聖}﹐皆爲縣學生。”

  • 縣丞-汉语大词典

    縣丞

    【1】官名。{秦}{汉}于诸县置丞, 以佐令长, 历代因之。{宋}{高承}《事物纪原·抚字长民·县丞》:“《史記·商君傳》曰:‘{鞅}令邑聚爲縣﹐置令{丞}。’縣丞﹐{秦}官也。”《汉书·景帝纪》:“縣丞﹐長吏也。”{清}{袁于令}《西楼记·群嘬》:“我是{錢縣丞}。領帶巡兵十數名。”{王家棫}《世家》:“他的父亲﹐大家都叫他四老爷﹐是{同治}初年的拔贡﹐后来当了一任{浙江}{富阳县}的县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一个姓{袁}的知縣﹐從前還做過{上海}縣丞的。”

  • 縣士-汉语大词典

    縣士

    【1】{周}代官名。主县之狱讼。又名野司寇。《周礼·秋官·县士》:“縣士掌野﹐各掌其縣之民數﹐糾其戒令﹐而聽其獄訟﹐察其辭。”《左传·昭公十八年》“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晋}{杜预}注:“野司寇﹐縣士也。”

  • 縣父母-汉语大词典

    縣父母

    【1】旧时对知县之尊称。喻其如民之父母。《儒林外史》第一回:“前月初十搬家﹐太尊﹑縣父母都親自到門來賀。”

  • 縣正堂-汉语大词典

    縣正堂

    【1】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均为地方长官, 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 因此称为正堂。故亦以“縣正堂”为知县的代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細看他的行李﹐除了衣箱之外﹐還有一個大帽盒﹐都黏着‘江蘇即補縣正堂’的封條。”《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白蟒围营》:“他委派了自己的心腹{夏一松}﹐作了{剑川县}的县正堂。”

  • 縣王-汉语大词典

    縣王

    【1】{三国}{魏}以县封诸王, 其郡为国。见《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晋}始定为爵名, 后改正县王, 增邑三千户, 制度如郡侯。见《晋书·职官志》。{南北朝}间或置之。

  • 縣正-汉语大词典

    縣正

    【1】官名。{周}时为地官之属, 位次遂大夫。遂有五县, 县正掌一县政令征比。《周礼·地官·县正》:“縣正各掌其縣之政令徵比。”【2】官名。{隋炀帝}时, 将县尉改为县正。《隋书·百官志下》:“{煬帝}即位﹐多所改革……改郡贊務爲丞﹐位在通守下﹐縣尉爲縣正。”{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三:“{漢}{長安}有四尉﹐{晉}{洛陽}有六尉﹐{隋}改縣尉爲縣正。”

  • 縣亭-汉语大词典

    縣亭

    【1】泛称一般地方行政机关。亭为{秦}{汉}时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潍水》:“{濰水}東北逕{逢萌}墓。{萌}﹐縣人也。少有大節﹐耻給事縣亭﹐遂浮海至{遼東}。”按﹐{逢萌}曾为亭长。

  • 縣知事-汉语大词典

    縣知事

    【1】官名。辛亥革命后废府﹑州,仅设县,置县知事一人,为一县的行政 长官。后改称县长。{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在我那地方﹐学识方面使我敬重的是我一个姨父﹐是个进士﹐辛亥后民选县知事。”

  • 縣君-汉语大词典

    縣君

    【1】古代妇人封号。{晋}已有此称。{唐}制, 五品母妻为“縣君”。{宋}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等官之妻封“縣君”。{元}制与{唐}制同。{明}代郡王曾孙女称“縣君”。{唐}{韩愈}《虞部员外郎张府君墓志铭》:“母曰{太原縣君}。”{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室人》:“〔{宋}〕{政和}中﹐改郡縣君號爲七等……縣君爲室人﹑安人﹑孺人。”《晋书·后妃传上·宣穆张皇后》:“{魏}{正始}八年崩﹐時年五十九﹐葬{洛陽}{高原陵}﹐追贈{廣平縣君}。”{宋}{王明清}《春娘传》:“太守謂{玉}曰:‘汝今爲縣君矣﹐何以報我?’”【2】命妇的通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鶯鶯}已是縣君﹐{君瑞}是玉堂學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我縣君即是街南{趙大夫}的妻室。”{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二折:“若是得了官呵!金冠霞帔﹐駟馬高車﹐你便是夫人縣君也。”

  • 縣分-汉语大词典

    縣分

    亦作“[縣份]”【1】即县。但不与专名连用。{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十:“那时﹐将有很多县份和若干省份的农业经济﹐基本上完成半社会主义的改造。”《儒林外史 》第四回:“我這{高要}﹐是{廣東}出名縣分。一歲之中﹐錢糧﹑耗羨﹑花﹑布﹑牛﹑驢﹑漁船﹑田﹑房税﹐不下萬金。”

  • 縣邑-汉语大词典

    縣邑

    【1】县城。《後汉书·伏湛传》:“今所過縣邑﹐尤爲困乏。”《韩非子·说林下》:“{晉}{中行文子}出亡﹐過於縣邑。”《史记·萧相国世家》:“{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爲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宫室縣邑﹐輒奏上﹐可﹐許以從事。”

  • 縣署-汉语大词典

    縣署

    【1】县级行政单位执行公务的处所。{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凡事取决于县长和革命民众团体的联合会议。这种会议﹐由县长召集﹐在县署开。”{清}{叶廷琯}《吹网录·泰山秦篆十字残石》:“{秦}{李斯}篆書﹐在{泰山}頂{玉女池}上……後人摹刻{岱廟}﹐邑人{聶劍光}又勒於縣署土地祠。”

  • 縣市-汉语大词典

    縣市

    【1】县中街市。{唐}{温庭筠}《送客偶作》诗:“雞犬夕陽喧縣市﹐鳧鷖秋水曝城壕。”{元}{萨都剌}《送金德启之句容》诗:“縣市春燈亂﹐山村夜雪深。”

  • 縣官-汉语大词典

    縣官

    【1】县的长官; 县的官吏。{宋}{梅尧臣}《送李学士河东转运》诗:“朱轓邦伯至﹐黄綬縣官迎。”{唐}{元稹}《清明日》诗:“今日清明{漢江}上﹐一身騎馬縣官迎。”{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龙门鲤》:“食頃﹐逮{李}至﹐縣官立置重辟。”{鲁迅}《伪自由书·电的利弊》:“{唐}人说部中曾有记载﹐一县官拷问犯人﹐四周用火遥焙﹐口渴﹐就给他喝酱醋﹐这是比{日本}更进一步的办法。”《汉书·食货志下》:“諸取衆物鳥獸魚鼈百蟲於山林水澤及畜牧者……皆各自占所爲於其在所之縣官﹐除其本﹐計其利。”【2】朝廷; 官府。{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今富者税益少﹐貧者不免於捃拾以輸縣官﹐其爲不均大矣。”《汉书·食货志上》:“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爲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史记·孝景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馬粟﹐没入縣官。”{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然而世之識者﹐以爲方今官冗﹐而縣官財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于理矣。”{清}{吴伟业}《天王寺看牡丹》诗:“苦辭山地薄﹐縣官責常賦。”【3】古时天子之别称。{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通称》:“天子可稱鉅公﹐可稱縣官。”{章炳麟}《官制索隐》:“有以疆域號其君者﹐如{漢}世稱天子爲縣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庸知其盜買縣官器﹐怒而上變告子﹐事連汙{條侯}。”{司马贞}索隐:“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爲縣官者﹐《夏官》王畿内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

  • 縣内-汉语大词典

    縣内

    【1】儒家之说, 以四海之内为九州, 其一为畿内, 天子所治。{夏}称县内, {殷}{周}曰畿。《礼记·王制》:“天子之縣内﹐方百里之國九。”{郑玄}注:“縣内﹐{夏}時天子所居州界名也。”

  • 縣帖-汉语大词典

    縣帖

    【1】县府文书。{唐}{顾况}《田家》诗:“縣帖取社長﹐嗔怪見官遲。”{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崔侍郎钱舍人》诗:“納租看縣帖﹐輸粟問軍倉。”

  • 縣家-汉语大词典

    縣家

    【1】犹官家。{唐}{张籍}《山头鹿》诗:“縣家唯憂少軍食﹐誰能令爾無死傷?”

  • 縣侯-汉语大词典

    縣侯

    【1】爵名。{汉}制, 列侯大者食县, 小者食乡﹑亭。{三国}{魏}定制: 凡国, 王﹑公﹑侯﹑伯﹑子﹑男六等, 次县侯, 次乡侯, 次亭侯, 次关内侯。{晋}亦有县侯。{南朝}{陈}置开国县侯。至{宋}始废。《後汉书·孝桓帝纪》:“封{超}等五人爲縣侯。”《三国志·魏志·东夷传》:“皆以其縣中渠帥爲縣侯。”

  • 縣男-汉语大词典

    縣男

    【1】爵名。《金史·百官志一》:“正五品曰縣子﹐從五品曰縣男。”

  • 縣帥-汉语大词典

    縣帥

    【1】县令﹑县长, 主一县之政者。《国语·齐语》:“三鄉爲縣﹐縣有縣帥。”

  • 縣太爺-汉语大词典

    縣太爺

    【1】旧时对县令﹑县知事的俗称。《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這裏縣太爺早到碼頭接差去了。”

  • 縣胥-汉语大词典

    縣胥

    【1】县吏。{宋}{苏轼}《论积欠状》:“官之所得至微﹐而胥徒所取蓋無虚日﹐俗謂此等爲縣胥食邑户。”

  • 縣灋-汉语大词典

    縣灋

    【1】见“縣2法”。

  • 縣宰-汉语大词典

    縣宰

    【1】县令。《晋书·慕容皝传》:“{新昌}人{張衡}執縣宰以降。”{清}{刘大櫆}《张豹林墓志铭》:“先君詣縣控訴﹐而縣宰以方救荒發賑﹐未暇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衢州}首縣是{西安縣}附郭的﹐那縣宰與{王教授}時相往來。”{唐}{杜荀鹤}《再经胡城县》诗:“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 縣道-汉语大词典

    縣道

    【1】通行全县或县与县之间的道路。{宋}{徐铉}《送史馆高员外使岭南》诗:“雙旌馳縣道﹐{百越}從軺車。”{汉}{王充}《论衡·别通》:“夫縣道不通于野﹐野路不達于邑﹐騎馬乘舟者﹐必不由也。”【2】县和道。{汉}制, 邑有少数民族杂居者称道, 无者称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檄到﹐亟下縣道﹐使咸知陛下之意。”{裴駰}集解:“《漢書·百官表》曰:‘縣有蠻夷曰道。’”《汉书·梅福传》:“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

  • 縣太君-汉语大词典

    縣太君

    【1】古代妇女封号。《宋史·职官志十》:“詔定文武羣臣母妻封號……貴人母封縣太君……庶子﹑少卿監﹑司業﹑郎中﹑京府少尹﹑赤縣令……母封縣太君……其餘升朝官已上遇恩﹐並母封縣太君。”{宋}{高承}《事物纪原·嫔御命妇·太君》:“{唐}制四品妻爲郡君﹐五品爲縣君﹐其母邑號皆加太君﹐封稱太﹐此其始也。”

  • 縣佐-汉语大词典

    縣佐

    【1】县令辅佐官员之统称。辛亥革命后专置县佐官职, 为县知事的佐理, 设于县内要地, 不与县知事同城。掌理县知事委办的各项事务, 并得于驻地就近指挥监督该地警察及处理违警案件。后废。{清}{袁枚}《随园随笔·县佐非县丞》:“今人以縣丞爲縣佐﹐不知{唐}官制縣丞簿尉之下﹐尚有四佐:一司功佐﹐一司倉佐﹐一司兵佐﹐一司户佐﹐皆名縣佐。”{清}{刘大櫆}《诰赠通奉大夫程君传》:“君由國子生需次縣佐。”

  • 縣鄙-汉语大词典

    縣鄙

    【1】县与鄙。均古代行政区划之名。《荀子·富国》:“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吕氏春秋·孟夏》:“命司徒﹐巡行縣鄙。”{高诱}注:“縣﹐畿内之縣。縣﹐二千五百家也。鄙﹐五百家也。”《周礼·地官·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酇﹐五酇爲鄙﹐五鄙爲縣。”【2】泛指所属之县与鄙。{宋}{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且吾自誅權姦耳﹐而函首以遺之﹐則是虜之縣鄙也﹐何國之爲?”《左传·昭公十九年》:“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晉}大夫而專制其位﹐是{晉}之縣鄙也﹐何國之爲?”

  • 縣份-汉语大词典

    縣份

    【1】见“縣2分”。

  • 縣令-汉语大词典

    縣令

    【1】一县之行政长官。{周}有县正, 掌县之政令。{春秋}时县邑之长称宰﹑尹﹑公﹑大夫, 其职同。{秦}{汉}县万户以上者称令,不及万户者称长。{晋}{隋}因之。{唐}时县置令,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 不分令长。{宋}因{唐}制, 其京朝官任县令职者, 称知某县事。{元}县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明}{清}称知县。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知事。后称县长。《韩非子·八经》:“縣令﹐約其辟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蜀}人以爲寵。”《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嗣君好察微隱﹐縣令有發褥而席弊者﹐嗣君聞之﹐乃賜之席。”{胡三省}注:“古者縣大夫﹐至{春秋}時有邑大夫。縣令﹐起于{戰國}之時﹐{秦}{漢}因之。”{唐}{韩愈}《赠崔复州序》:“縣令不以言﹐連帥不以信﹐民就窮而斂愈急﹐吾見刺史之難爲也。”

  • 縣伯-汉语大词典

    縣伯

    【1】爵名。{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 历代因之。{南朝}{陈}始加开国二字, 称为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元}有县子﹑县男﹑无县伯。{明}废。《隋书·百官志上》:“{陳}承{梁}……其封爵亦爲九等之差。郡王第一品。秩萬石。嗣王﹑蕃王﹑開國郡縣公﹐第二品。開國郡縣侯﹐第三品。開國縣伯﹐第四品。並視中二千石。開國子﹐第五品。開國男﹐第六品。並視二千石。湯沐食侯﹐第七品。鄉﹑亭侯﹐第八品。並視千石。{關中}﹑{關}外侯﹐第九品。視六百石。”

  • 縣役-汉语大词典

    縣役

    【1】旧时县衙差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後來有人查考他(老鴇)﹐説他姘了一個縣役。”{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縣役某﹐解官銀數千兩赴{濟南}。”

  • 縣委-汉语大词典

    縣委

    【1】中国共产党县一级委员会的简称。{柳青}《狠透铁》:“{高书记}立刻写了封报告﹐派人送到县委去。”{毛泽东}《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兹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一件发给你们﹐请印发到县委和区委。”【2】指中国共产党县一级委员会的负责干部。{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四:“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 縣符-汉语大词典

    縣符

    【1】指县衙发出的文书。多为拘捕传讯等事。{清}{戴名世}《王学箕传》:“縣符未下﹐而{學箕}已懷刃將入學宫自殺。”{宋}{陆游}《秋词》之二:“常年縣符鬧如雨﹐道上即今無吏行。”

  • 縣長-汉语大词典

    縣長

    【1】一县之行政长官。{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称县令, 万户以下的称“縣長”。{唐}{宋}以后有所更改, 至{民国}时, 又改称“縣長”。{晋}{袁宏}《後汉纪·光武帝纪一》:“初﹐{琅邪}{吕母}之子﹐爲縣長所殺。”《後汉书·郑弘传》:“舊制﹐尚書郎限滿﹐補縣長令史丞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淮水》:“{潁陰}{劉陶}爲縣長﹐政化大行﹐道不拾遺。”{毛泽东}《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县长﹐有些也是民选的了。”

  • 縣公主-汉语大词典

    縣公主

    【1】{汉}代皇女的封号。《後汉书·皇后纪下·附皇女传》:“{漢}制﹐皇女皆封縣公主﹐儀服同列侯。”

  • 縣尹-汉语大词典

    縣尹

    【1】一县的长官。《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此子爲{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唐}{韩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诗:“鄙夫忝縣尹﹐愧慄難爲情。”{清}{黄轩祖}《游梁琐记·易内奇案》:“縣尹與{戴}有錢債情﹐密囑解和。”

  • 縣城-汉语大词典

    縣城

    【1】县治所在的城镇。{浩然}《艳阳天》第九四章:“只有{弯弯绕}没有笑。他看看这个﹐又瞧瞧那个﹐好像个傻子进了县城。”《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本地用﹐有現成的縣城裏字號票子;遠路用﹐有現成的黄金。”

  • 縣子-汉语大词典

    縣子

    【1】爵名。《隋书·百官志中》:“諸開府司馬﹐開國縣子﹐爲第四品。”

  • 縣廷-汉语大词典

    縣廷

    亦作“[縣庭]”【1】古称县官行使政令的处所。《後汉书·循吏传·孟尝》:“{上虞}有寡婦至孝養姑。姑年老壽終﹐夫女弟先懷嫌忌﹐乃誣婦厭苦供養﹐加鴆其母﹐列訟縣庭。”《史记·游侠列传》:“{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

  • 縣吏-汉语大词典

    縣吏

    【1】县之吏役。{唐}{韩愈}《赠崔复州序》:“幽遠之小民﹐其足跡未嘗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鄉里之吏者鮮矣;况能自辨于縣吏乎?”《管子·大匡》:“凡縣吏進諸侯士而有善﹐觀其能之大小以爲之賞﹐有過無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嬰}已而試補縣吏。”《汉书·卫青传》:“〔{鄭季}〕以縣吏給事侯家。”

  • 縣學-汉语大词典

    縣學

    【1】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 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 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 士子称“庠生”﹑“生员”, 俗称“秀才”。《儒林外史》第五回:“一個叫{王仁}﹐是縣學廪膳生員。”{吴晗}《我克服了“超阶级”观点》:“分家后﹐父亲考入县学﹐那时叫作秀才﹐名为县学生﹐其实是不上学的﹐算有了功名﹐就有人来请教蒙童馆了。”{清}{恽敬}《重建东湖书院记》:“{宋}{嘉定}中﹐通判{豊君}{有俊}建東湖書院﹐館四方游學之士。迨{明}之初﹐以其地爲縣學﹐而書院遂廢﹐今幾五百歲矣。”

  • 縣尉-汉语大词典

    縣尉

    【1】官名。{秦}{汉}县令﹑县长下置尉,掌一县治安。历代因之。{元}于县尉外,兼置典史。{明}废尉,留典史,掌尉事,后因称典史为“縣尉”。《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文書行到{臨安縣}來﹐知縣差縣尉協同緝捕使臣﹐限時限日的擒拿﹐不在話下。”《商君书·境内》:“故爵爲大夫﹐爵吏而爲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宋}{洪迈}《夷坚三志巳·王东卿鬼》:“一小胥云:‘頃歲有{福州}{王上舍}﹐曾來謁{顔知縣}﹑{徐縣尉}。’”《元典章新集·吏部·职官》:“據吏部呈議得縣尉巡檢﹐近年以來爲{漢}人﹐不能閑習弓馬。”

  • 縣尊-汉语大词典

    縣尊

    【1】旧时对县官的尊称。川剧《拉郎配》第八场:“县尊寄书信﹐实在为难人。”

  • 縣僮-汉语大词典

    縣僮

    【1】县署之杂役。《梁书·沈瑀传》:“{瑀}召其老者爲{石頭倉}監﹐少者補縣僮。”{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周官庶子义》:“{漢}人所謂童騎﹐《梁書·沈瑀傳》所謂縣僮﹐{五代}﹑{遼}﹑{金}﹑{元}人所謂孩兒班﹑寢殿小底﹑著户郎君及諸王以下祗候小底﹐{明}所謂門子﹐今所謂小茶房。”

  • 縣志-汉语大词典

    縣志

    【1】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王闿运}《慈溪令秦君墓志铭》:“{文超}文學政事著名當代﹐縣志有傳。”{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頃見《宜興縣志》﹐始信確有其事。”

  • 縣公-汉语大词典

    縣公

    【1】爵名。{晋}时始置县公之爵, 历代因之, 亦谓之开国县公, {明}以后废。《新唐书·百官志一》:“〔司封郎中〕掌封命﹑朝會﹑賜予之級。凡爵九等……五曰開國縣公﹐食邑千五百户﹐從二品。”《隋书·百官志下》:“{開皇}中﹐置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爲九等者﹐至是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宋史·职官志三》:“司封郎中掌官封﹑叙贈﹑承之事……列爵九等:曰王﹐曰郡王﹐曰國公﹐曰郡公﹐曰縣公﹐曰侯﹐曰伯﹐曰子﹐曰男。”【2】{春秋}时, {楚}君称王, 其县大夫亦僭称公。《左传·宣公十一年》:“諸侯﹑縣公皆慶寡人。”{杜预}注:“{楚}縣大夫皆僭稱公。”

  • 縣治-汉语大词典

    縣治

    【1】县政府所在地。《明史·李锡传》:“{柳州}{懷遠}﹐{瑶}﹑{僮}﹑{伶}﹑{侗}環居之﹐{瑶}尤獷悍。侵據縣治久﹐吏民率寓郡城。”{沈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地方又名{凤凰厅}﹐到{民国}后便改成了县治﹐名{凤凰县}。”{清}{姚鼐}《游媚笔泉记》:“{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迆平。”

  • 縣主-汉语大词典

    縣主

    【1】皇族女子的封号。{东汉}帝女皆封县公主。{隋}{唐}以来, 诸王之女, 亦封县主。{明}{胡侍}《真珠船·公主翁主》:“今制:親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縣主。”{吴晗}《朱元璋传》第八章一:“帝女封公主﹐亲王女封郡主﹐郡王女封县主。”{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郡王女爲多羅格格﹐{漢}文稱縣主。”{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官制》:“{趙普}以元勳諸女封郡主﹐{高懷德}二女特封縣主。”【2】县令。《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宋福}〕連夜寫了狀詞﹐只等天明﹐縣主早堂﹐連人進狀。”《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看見是本縣縣主的帖子﹐嚇了一跳。”

  • 縣師-汉语大词典

    縣師

    【1】{周}官名。地官之属。《周礼·地官·县师》:“縣師﹐掌邦國都鄙稍甸郊里之地域﹐而辨其夫家人民田萊之數﹐及其六畜車輦之稽。”《墨子·迎敌祠》:“凡守城之法﹐縣師受事。”

  • 縣法-汉语大词典

    縣法

    亦作“[縣灋]”【1】县邑之政令。灋, 古“法”字。《周礼·秋官·方士》:“以時脩其縣灋。”{郑玄}注:“縣法﹐縣師之職也。”

  • 縣大夫-汉语大词典

    縣大夫

    【1】县令的别称。《宋史·窦俨传》:“請改兩畿諸縣令及外州府五千户以上縣令爲縣大夫﹐升爲從五品下。”《左传·襄公三十年》:“{趙孟}問其縣大夫﹐則其屬也。”{明}{徐渭}《会稽县志诸论·设官论》:“有里胥而後有縣大夫﹐有縣大夫而後有諸侯﹐有諸侯而後有天子。”

  • 縣庭-汉语大词典

    縣庭

    【1】见“縣2廷”。

  • 縣馬-汉语大词典

    縣馬

    【1】旧俗宗室之女封县主者, 其夫称县马。{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爲郡馬;縣主者爲縣馬﹐不知何義也?”{宋}{袁文}《甕牖闲评》卷三:“駙馬者﹐天子之壻也﹐以副馬給之﹐故稱駙馬。不知所謂郡馬﹑縣馬者何義?”

  • 縣試-汉语大词典

    縣試

    【1】{清}代由县官主持的考试。取得出身的童生, 由本县廪生保结后才能报名赴考。约考五场, 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资格。

  • 縣門-汉语大词典

    縣門

    【1】县衙。{唐}{王建}《田家行》:“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 赤縣-汉语大词典

    赤縣

    【1】{唐}﹑{宋}﹑{元}各代京都所治的县。{宋}{吴自牧}《梦粱录·两赤县市镇》:“{杭州}有縣者九﹐獨{錢塘}﹑{仁和}附郭名曰赤縣。”{唐}{李白}《赠宣城赵太守悦》诗:“赤縣揚雷聲﹐强項聞至尊。”{王琦}注:“《通典》:大{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爲赤縣﹐京之旁邑爲畿縣﹐其餘則以户口多少﹑資地美惡爲差。”{宋}{陆游}《仁和县重修先圣庙记》:“學校之設﹐方自兩赤縣始。”【2】“赤縣神州”的省称。{唐}{杨巨源}《寄昭应王丞》诗:“瑞靄朝朝猶望幸﹐天教赤縣有詩人。”{南朝} {梁}{沈约}《答陶华阳》:“故{鄒子}以爲赤縣﹐於宇内止是九州中之一耳。”{清}{朱彝尊}《岳忠武王墓》诗:“赤縣期全復﹐{黄河}渡幾灣。”

  • 赤縣神州-汉语大词典

    赤縣神州

    【1】{战国}{齐}人{驺衍}(一作{邹衍})创立“大九州”学说, 谓“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 {禹}之序九州是也, 不得爲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 乃所謂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以借指中原或{中国}。{金}{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赤縣神州坐陸沉﹐金湯非粟禍侵。”{清}{黄遵宪}《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豈知赤縣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東。”{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又天下萬國凡有血氣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縣神州之民也。”

  • 軒縣-汉语大词典

    軒縣

    亦作“[軒懸]”【1】古代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清}{陶炜}《课业馀谈·乐》:“宫懸﹐四面懸也;軒懸﹐缺南面也。”{清}{李振裕}《祠阙里雅》诗:“軒縣輳矣!樂具奏矣!”{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其兩京{文宣廟}﹐春秋二仲釋奠﹐軒懸之樂﹐八佾之舞﹐牲以太牢。”《周礼·春官·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郑玄}注:“{鄭司農}云:‘宫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玄}謂軒縣去南面辟王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君化民以德﹐禮教興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

  • 轉縣-汉语大词典

    轉縣

    【1】回旋相接。《文选·何晏<景福殿赋>》:“騧徙增錯﹐轉縣成郛。”{李周翰}注:“迴旋相連﹐如郛郭之居相接也。”

  • 豪縣-汉语大词典

    豪縣

    【1】豪族聚居之县。{宋}{王安石}《寄陈宣叔》诗:“事忤貴人今見節﹐政行豪縣衆稱材。”

  • 貴縣-汉语大词典

    貴縣

    【1】对县官的尊称。《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知縣〕在學道前下了一跪﹐説:‘卑職這取的案首{匡迥}﹐是孤寒之士﹐且是孝子。’就是他行孝的事細細説了。學道道:‘……貴縣請回﹐領教便了。’”《三侠五义》第十回:“〔{包公}〕便對縣官道:‘貴縣﹐你帶人役到{韓瑞龍}家相驗板箱﹐務要搜查明白。’”

  • 野縣-汉语大词典

    野縣

    【1】僻处山野的县城。{宋}{张耒}《自上元後闲作》诗之五:“喧喧野縣自笙歌﹐風捲高雲天似波。”{元}{贡奎}《送俞元明之官仙居县》诗:“林樹藏野縣﹐空街人迹稀。”

  • 部縣-汉语大词典

    部縣

    【1】所辖之县,属县。{宋}{曾巩}《本朝政要策·赋税》:“{周世宗}嘗患賦税之不均﹐詔長吏重定。{潁州}刺史{王祚}躬行部縣﹐均其輕重。”

  • 邦縣-汉语大词典

    邦縣

    【1】卿的采地。《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賦斂財賄……五曰邦縣之賦。”{郑玄}注:“邦縣﹐四百里。”

  • 郊縣-汉语大词典

    郊縣

    【1】谓城市周围在行政管辖上属这个城市的县。《南京日报》1991.2.12:“我市郊县节日市场十分繁荣。”

  • 郡縣-汉语大词典

    郡縣

    【1】郡和县的并称。郡县之名,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国内为三十六郡,为郡县政治之始,{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并行,其后郡县遂成常制。《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内爲郡縣。”《魏书·崔浩传》:“若無水草﹐何以畜牧?又{漢}人爲居﹐終不於無水草之地築城郭﹑立郡縣也。”《新五代史·职方考》:“嗚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後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清}{魏源}《圣武记》卷六:“且{安南}自{五季}以來……前代曾郡縣其地﹐反側無常﹐不足厪南顧之憂乃允其請。”{明}{解缙}《送刘绣衣按交阯》诗:“城郭新開{秦}郡縣﹐山河原是{漢}金湯。”亦谓设置郡县。

  • 鄉縣-汉语大词典

    鄉縣

    【1】故乡所在之县。亦泛指家乡。{唐}{王维}《桃源行》:“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清}{顾炎武}《松江别张处士悫王处士炜暨诸友人》诗:“十載違鄉縣﹐三年旅舊都。”{清}{恽敬}《上董蔗林中堂书》:“〔{敬}〕後令{富陽}﹐爲中堂鄉縣。”{明}{何景明}《送王宗哲少卿》诗:“平生共肝膽﹐何云異鄉縣。”

  • 鄙縣-汉语大词典

    鄙縣

    【1】边鄙小县。《史记·韩长孺列传》:“〔{梁王}〕車旗皆帝所賜也﹐即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夸諸侯。”亦用以谦称本县。

  • 近縣-汉语大词典

    近縣

    【1】邻近之县。《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李善}注引{张揖}曰:“檄以示{巴蜀}城旁近縣。”{汉}{班固}《西都赋》:“觀其四郊﹐浮游近縣。”{唐}{韩翃}《送蓨县刘主簿》诗:“花深近縣宿{河陽}﹐竹映春舟渡{淇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