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弭

弭(弭)是什么意思

  • 消弭←→保留-反义词词典

    消弭←→保留xiāomǐ-bǎoliǔ

    【词性】:动

    消弭:消除(坏事)。

    保留:保存不变。

    【例】 高可敷玩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壹传》) 当我理解了你,我一直把我的那份感情保留下来,等待着你!(李威仑:《爱情》)

  • 消除 消弭 除-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

    消除 消弭 除

    消除xiāochú86消弭xiāomǐ 除chú

    动词。表示去掉,使不存在。

    “消除”强调去掉;可用于各种抽象事物。例如:“青年还要带头消除陈腐的道德观念,树立共产主义崭新风貌”(《中国青年报》,1979.5.5)“敌人可能为消除后顾之忧,从东西两面,向你们实行两端夹击”(曲波:《山呼海啸》);“把他们这些祸根铲除掉,才能消除后患”。

    “消弭”强调消灭,含有“使止息,恢复纯净或平静”的意味;一般用于祸患、战乱;是文言词,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例如:“承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沫若剧作选》);“怎样才可以消弭了内战呢”(叶圣陶:《倪焕之》)。

    “除”和“消除”意思一致;是文言词,用在书面语里时一般有其他文言词配合而带书面语色彩,也可用于口语,这时书面语色彩一般消失掉。多同单音词“尽”“害”“恶”搭配。例如:“俗话说,除恶务尽,斩草若不除根,岂有作用”;“这年月,好年胜景的,睡在那里也不碍,坏蛋狼羔子都除尽啦”(《散文特写选》;1953.9—1955.12)。

  • 弓 弭 珧 弩-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

    弓 弭 珧 弩

    [弓gōng 弭mǐ 珧yáo 弩nǔ]

    同 射箭的武器。

    异 【弓】 是弭、珧、弩等射击器械的总称。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弭】 没有装饰的弓。《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执鞭、弭”。《尔雅·释器》:“弓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者谓之弭。”疏引李巡曰:“骨饰两头曰弓,不以骨饰两头曰弭。”

    【珧】 两头用小蚌做装饰的弓。《楚辞·天问》:“冯珧利决,封稀是射。”(挟着弓和好用的扳指圈,去射大野猪。冯珧:挟弓。决:同“块”,射箭勾弦之具。封稀:大野猪。)

    【弩】 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的弓。《商君书·外内》:“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石:一百二十斤)成语有“剑拔弩张”。

  • 弭-古文观止词典

    弭mǐ

    【词性】:动词

    禁止,停止,消除,平息(3)。《召公谏厉王止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我能够禁止人们的指责了,现在他们不敢说话了。《待漏院记》:兵革未息,何以弭之。——战争还没有停止,用什么办法使它平息。《潮州韩文公庙碑》: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却不能消除皇甫镈和李逢吉的诽谤。

  • 弭-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弭mǐ

    ①弓的两端弯曲处。《诗经·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鱼服。”(象:指象牙。鱼服:鱼皮做的箭袋。)②停止,消除。《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矣。”《国语·周语上》:“王喜,告邵公曰:‘吾能~谤矣,乃不敢言!’”③安抚,安定。《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夫治国家而~人民皆在其中。”《后汉书·段颎传》:“西羌于此~定。”④顺服。《后汉书·吴汉传》:“城邑莫不望风~从。”

    【弭兵】息兵,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且人曰~,而我弗许,则固携吾民矣。”

    【弭节】停车。《楚辞·离骚》:“吾令羲和~矣,望崦嵫而勿追。”

  • 防弭-现代汉语大词典

    防弭fáng mǐ

    【释义】:

    防备并消除(事故)。龚振黄《青岛潮》:“首都重地,中外具瞻…务当督率所属,切实防弭,以保公安。”

  • 消弭-现代汉语大词典

    消弭xiāo mǐ

    【释义】:

    消除。郭沫若《蔡文姬》:“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

  • 弭-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mí

    【释义】:

    ①止息。魏巍《东方》:“要不是弹药手赶快用土把火弭死,他这身棉衣就甭要了。”②姓。

  • 弭合-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合mǐ hé

    【释义】:

    符合,契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商周以来,则刻于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秦汉,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

  • 弭乱-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乱mǐ luàn

    【释义】:

    平息或制止变乱。如:防患于未萌,弭乱于将发。

  • 弭兵-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兵mǐ bīng

    【释义】:

    平息战事;停止战争。郭沫若《棠棣之花》:“近来虽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

  • 弭除-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除mǐ chú

    【释义】:

    消除。如:弭除水患,造福人民。

  • 弭患-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患mǐ huàn

    【释义】:

    消除祸患。如:旧时有召巫弭患的陋习。

  • 弭谤-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谤mǐ bàng

    【释义】:

    禁止非议。如:弭谤足以召祸。

  • 弭-现代汉语大词典

    弭ěr駬

    【释义】:

    见騄駬”。

  • 销弭-现代汉语大词典

    销弭xiāo mǐ

    【释义】:

    消除。李大钊《战争与人口问题》:“是乃解决人口问题之正当途径,销弭战争惨象之根本方策也。”

  • 俯首弭耳-汉语大词典

    俯首弭耳

    【1】见“俯首帖耳”。

  • 和弭-汉语大词典

    和弭

    【1】谓和解弭兵。{晋}{袁宏}《後汉纪·献帝纪二》:“{長沙}太守{孫堅}亦起兵誅{卓}……{卓}以{堅}爲破虜將軍﹐冀其和弭﹐{堅}討{卓}逾壯。”

  • 寢弭-汉语大词典

    寢弭

    【1】平息;消除。《明史·姜曰广传》:“前見文武交競﹐既慙無術調和;近睹逆案忽翻﹐又愧不能寢弭。”

  • 弭-汉语大词典

    《廣韻》綿婢切,上紙,明。【1】末端饰以角﹑骨的弓。《仪礼·既夕礼》:“有弭飾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杜预}注:“弭﹐弓末無緣者。”《尔雅·释器》:“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郭璞}注:“今之角弓也。《左傳》曰:‘左執鞭弭。’”{孙炎}注:“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繳束﹐骨飾兩頭者也。”《陈书·萧摩诃传》:“{明徹}乃召降人有識{胡}者﹐云{胡}著絳衣﹐樺皮裝弓﹐兩端骨弭。”【2】弓末的弯曲处。《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毛}传:“弭﹐弓反末也。”{郑玄}笺:“弭﹐弓反末彆者﹐以象骨爲之。”【3】止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杜预}注:“弭﹐止也。”{南朝 宋}{鲍照}《代门有车马客行》:“前悲尚未弭﹐後感方復起。”{宋}{叶適}《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因請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曉衆志。”《清史稿·世祖纪二》:“朕方内自省抑﹐大小臣工亦宜恪守職事﹐共弭災患。”{魏巍}《东方》第二部第八章:“要不是弹药手赶快用土把火弭死﹐他这身棉衣就甭要了。”【4】忘却。{南朝 梁}{江淹}《潘黄门述哀》诗:“俯仰未能弭﹐尋念非但一﹐撫衿悼寂寞﹐恍然若有失。”【5】犹安抚。《逸周书·作雒》:“{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撫諸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騶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汉书·谷永传》:“存振捄困乏之人以弭遠方。”{颜师古}注:“弭﹐安也。”【6】顺从。{唐}{刘禹锡}《救沈志》:“適有摯獸如鴟夷而前﹐攫持流枿﹐首用不陷﹐隅目傍睨其姿弭然﹐甚如六擾之附人者。”【7】姓。{王莽}时有{弭彊}。见《通志.氏族五》。

  • 弭忘-汉语大词典

    弭忘

    【1】忘却。《诗·小雅·沔水》:“心之憂矣﹐不可弭忘。”{南朝} {宋}{谢灵运}《郡东山望溟海》诗:“非徒不弭忘﹐覽物情彌遒。”{宋}{司马光}《祭张尚书文》:“知己之恩﹐重于姻戚﹐没身銜戢﹐不敢弭忘。”{明}{唐顺之}《与罗念庵修撰》:“年來世事擾擾﹐憂國一念﹐未能弭忘。”

  • 弭兵-汉语大词典

    弭兵

    【1】平息战事;停止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晉}{楚}許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許﹐則固携吾民矣﹐將焉用之?”{宋}{陆游}《南唐书·元宗纪》:“及{福州}﹑{湖南}再喪師﹐知攻取之難﹐始議弭兵務農。”{明}{钱嶪}《悯黎咏》:“息火當息薪﹐弭兵當弭飢。”{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近来虽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战﹐然而唱者自唱﹐争者自争。”

  • 弭亂-汉语大词典

    弭亂

    【1】平息或制止变乱。《逸周书·明堂》:“{周公}攝政﹐君天下﹐弭亂﹐六年而天下大治。”{汉}{刘向}《说苑·指武》:“{堯}誅四凶以懲惡﹐{周公}殺{管}{蔡}以弭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明}{唐顺之}《答曾石塘总制》:“吾兄弭亂之略始試于{遼左}﹐而綏輯之效再見于{山東}者若此。”《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今之當道者敦無守土之責﹐乃既不能防患於未萌﹐又未能弭亂於將發……果誰之責歟!”

  • 弭翼-汉语大词典

    弭翼

    【1】收敛羽翼。喻隐退。《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梟鴞既以成群兮﹐玄鶴弭翼而屏移。”{王逸}注:“言貪狼之人並進成郡﹐廉潔之士斂節而退也。”{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怡顔高覽﹐弭翼鳳戢。託跡{黄老}﹐辭世却粒。”《宋书·江夏王刘义恭传》:“是以潛虬聳鱗﹐佇利見之期;翔鳳弭翼﹐應來儀之感。”

  • 弭變-汉语大词典

    弭變

    【1】平息变乱。{明}{沈德符}《野獲编·宫闱·孝烈祔庙》:“按{隆慶}初元﹐加{孝烈}謚號﹐有‘祇天衞聖’字面﹐蓋亦著當時弭變之功也。”{清}{戴名世}《<辨苗纪略>序》:“夫起釁之由﹐弭變之策﹐及章奏文移﹐無不具載。”

  • 弭節-汉语大词典

    弭節

    【1】驻节,停车。节,车行的节度。《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洪兴祖}补注:“弭﹐止也。”{马茂元}注:“弭節﹐猶言停車不進。”{南朝} {宋}{颜延之}《祭屈原文》:“訪懷沙之淵﹐得捐珮之浦﹐弭節{羅}潭﹐艤舟{汨}渚。”{宋}{苏轼}《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候吏報君來﹐弭節江之湄。”{明}{归有光}《东隅说》:“弭節乎{暘谷}之地﹐總轡乎{扶桑}之墟。”{清}{黄遵宪}《度辽将军歌》:“自從弭節駐{雞林}﹐所部精兵皆百鍊。”【2】少停,一会儿。《文选·宋玉<高唐赋>》:“飛鳥未及起﹐走獸未及發﹐弭節奄忽﹐蹄足灑血。”{李周翰}注:“弭節﹐猶少時也﹐言鳥獸未及遠飛走﹐少時之間﹐蹄足之上皆以灑血。”【3】驾驭车子。《文选·张衡<东京赋>》:“{大丙}弭節﹐{風后}陪乘。”{薛综}注引{高诱}曰:“二人﹐{太乙}之御也。”{三国} {魏}{曹植}《应诏》诗:“將朝聖王﹐匪敢晏寧﹐弭節長騖﹐指日遄征。”{唐}{虞世南}《从军行》之二:“{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唐}{韦应物}《寄大梁诸友》诗:“分竹守南{譙}﹐弭節過{梁}池。”

  • 弭轍-汉语大词典

    弭轍

    【1】见“弭”。

  • 弭服-汉语大词典

    弭服

    【1】顺服。《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冀}{殷}既合﹐{滄}﹑{瀛}﹑{幽}﹑{定}自然弭服﹐唯{劉誕}黠{胡}或當乖拒﹐然非明公之敵。”

  • 弭定-汉语大词典

    弭定

    【1】平定。《後汉书·段熲传》:“{熲}復追擊於{鸞鳥}﹐大破之﹐殺其渠帥﹐斬首三千餘級﹐{西羌}於此弭定。”

  • 弭息-汉语大词典

    弭息

    【1】平息,止息。《後汉书·陈蕃传》:“其有在政失和﹐侵暴百姓者﹐即便舉奏﹐更選清賢奉公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愛惠者﹐可不勞王師﹐而羣賊弭息矣。”《宋书·礼志一》:“今戎事弭息﹐唯此爲大。”{前蜀}{杜光庭}《马尚书南斗醮词》:“赦已往之過尤﹐錫將來之福慶﹐三災弭息﹐九厄蠲消。”{王闿运}《储玟躬传》:“{湖南}邊{苗}{蠻}界{五嶺}間﹐民氣震動﹐以無釁得弭息之。”

  • 弭-汉语大词典

    亦作“[弭轍]”亦作“[弭徹]”【1】不留痕迹。形容速度极快,倏忽之间已不见形迹。《列子·说符》:“若此者絶塵弭。”{张湛}注:“言迅速之極。”{殷敬顺}释文:“﹐跡也﹐一本作徹。”《淮南子·道应训》:“若此鳥者﹐絶塵弭轍。”

  • 弭櫂-汉语大词典

    弭櫂

    【1】见“弭棹”。

  • 弭首-汉语大词典

    弭首

    【1】犹俯首。降服。{清}{魏源}《圣武记》卷四:“于是{泉}人亦弭首附於賊。”{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四鎮守{舟山}時﹐兵民輯睦﹐忠義嚮應﹐西人已喪膽思遁﹐其時若非大帥遥制﹐可使弭首受約束。”

  • 弭蓋-汉语大词典

    弭蓋

    【1】谓控驭车驾徐徐而行。盖,车盖,借指车。《文选·谢庄<月赋>》:“騰吹寒山﹐弭蓋秋坂﹐臨濬壑而怨遥﹐登崇岫而傷遠。”{李善}注:“{王逸}《楚辭》注曰:‘弭﹐按也。’”{唐}{李益}《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诗:“弭蓋出故關﹐窮秋首邊路﹐問我此何爲﹐平生重一顧。”{宋}{欧阳修}《和游午桥庄》:“曉壇初畢祀﹐弭蓋共尋幽。”

  • 弭禳-汉语大词典

    弭禳

    【1】谓祷神消灾。{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典礼·总论》:“至於祈禱雨暘﹐弭禳災變﹐挽天心而補救農功﹐是又民事之大者也。”

  • 弭難-汉语大词典

    弭難

    【1】消除灾难。《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芟穢弭難﹐臣職是掌。”

  • 弭棹-汉语大词典

    弭棹

    亦作“[弭櫂]”【1】停泊船只。{南朝} {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弭棹薄枉渚﹐指景待樂闋。”{唐}{陈子良}《入蜀秋夜宿江渚》诗:“我行逢日暮﹐弭櫂獨維舟。”{宋}{贺铸}《拥鼻吟·吴音子》词:“别酒初銷﹐憮然弭櫂蒹葭浦。回首不見高城﹐青樓更何許。”{元}{卢挚}《黑漆弩·晚泊采石》曲:“記朝來黯别{江}濱﹐又弭棹娥眉晚處。”

  • 弭伏-汉语大词典

    弭伏

    【1】驯伏;顺服。{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之五:“吾聞{黄帝}鼓清角﹐弭伏熊羆舞玄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是雖暴戾﹐而善事其姑﹐每與人鬥﹐姑叱之﹐輒弭伏。”

  • 弭戢-汉语大词典

    弭戢

    【1】止息,收敛。{前蜀}{杜光庭}《罗天醮太一词》:“臣封境乂安﹐龍神輯睦﹐生靈康泰﹐遠近昭蘇﹐疵癘無侵﹐干戈弭戢。”{宋}{叶適}《故知广州薛公墓志铭》:“狙啖勢窮﹐乃稍弭戢;而{虔}﹑{南雄}﹑{南安}三州﹐{楚}﹑{百粤}首尾地﹐尚憑負巢窟﹐熾張如故。”

  • 弭謗-汉语大词典

    弭謗

    【1】禁止非议。《国语·周语上》:“{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韦昭}注:“弭﹐止也。”{唐}{李商隐}《哭虔州杨侍郎虞卿》诗:“本矜能弭謗﹐先議取非辜。”{宋}{欧阳修}《论茶法奏状》:“不護前失﹐深思今害﹐黜其遂非之心﹐無弭謗之迹﹐除其前令﹐許人獻説。”

  • 弭從-汉语大词典

    弭從

    【1】服从,顺从。《後汉书·吴汉传》:“{漢}即撝兵騎﹐收{曾}斬之﹐而奪其軍。{北州}震駭﹐城邑莫不望風弭從。”{李贤}注:“弭猶服也。”

  • 弭頭-汉语大词典

    弭頭

    【1】弓的下端。《礼记·曲礼上》“右手執簫﹐左手承弣”{汉}{郑玄}注:“簫﹐弭頭也。謂之簫。簫﹐邪也。”{孔颖达}疏:“簫﹐弓頭﹐頭稍剡差﹐邪似簫﹐故謂爲簫也。謂弓頭爲鞘﹐鞘簫之言亦相似也。然執簫謂捉下頭﹐客覆右手﹐執弓下頭也……弓下頭者﹐下頭拄地不浄﹐不可與人﹐故自執之﹐而以上頭授人﹐所以爲敬也。”

  • 弭髦-汉语大词典

    弭髦

    【1】见“弭毛”。

  • 弭帖-汉语大词典

    弭帖

    【1】顺从帖伏。{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象油》:“{燕京}昔有一雄象﹐甚大﹐凡傷死數人﹐官吏欲殺之﹐不得已乃明其罪﹐象遂弭帖就殺。”{清}{赵翼}《行围即景·套驹》诗:“握鬃伏鬣何晏然﹐銜勒早向駒口穿﹐纔穿便覺氣降伏﹐弭帖隨人爲轉旋。”

  • 弭毛-汉语大词典

    弭毛

    亦作“[弭髦]”【1】毛发顺服,为驯服之态。《吕氏春秋·决胜》“其用齒角爪牙也﹐必託於卑微隱蔽﹐此所以成勝”{汉}{高诱}注:“若狐之搏雉﹐俯伏弭毛﹐以喜悦之﹐雉見而信之﹐不驚憚遠飛﹐故得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軍馬弭髦而仰秣﹐淵魚竦鱗而上升。”{李周翰}注:“弭髦﹐言其毛皆順合。”

  • 弭災-汉语大词典

    弭災

    【1】消除灾害。《西游记》第十六回:“不去弭災﹐反行助虐。”《明史·刘子勃传》:“十六年秋﹐類報災異﹐請‘緩賦省刑﹐亦弭災一術’﹐時不能用。”

  • 弭轡-汉语大词典

    弭轡

    【1】止辔不行。{南朝} {宋}{谢灵运}《撰征赋》:“發{卞口}而游歷﹐迄{西山}而弭轡。”{唐}{独孤及}《梦远游赋》:“{羲和}未及弭轡﹐榮枯紛而萬變。”

  • 弭合-汉语大词典

    弭合

    【1】符合,契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商}{周}以來﹐則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秦}{漢}﹐文字彌繁﹐而攝以六事﹐大抵弭合。”

  • 弭散-汉语大词典

    弭散

    【1】顺服散去。《後汉书·冯绲传》:“後{鮮卑}寇邊﹐以{緄}爲{遼東}太守﹐曉喻降集﹐虜皆弭散。”《後汉书·李固传》:“時{太山}盜賊屯聚歷年﹐郡兵常千人﹐追討不能制。{固}到﹐悉罷遣歸農﹐但選留任戰者百餘人﹐以恩信招誘之。未滿歲﹐賊皆弭散。”

  • 弭檝-汉语大词典

    弭檝

    【1】见“弭楫”。

  • 弭耳-汉语大词典

    弭耳

    【1】犹帖耳。形容动物搏杀前敛抑之貌。亦指驯服﹑安顺貌。《六韬·发启》:“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淮南子·人间训》:“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弭耳以待其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南朝} {齐}{王琰}《冥祥记》:“虎弭耳下山﹐隨者駭懼。”{宋}{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之一:“我雖窮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形容雖似喪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待他弭耳受教﹐便好全他那片孝心﹐成這老頭兒這番義舉﹐也完我父子的一腔心事。”

  • 弭寧-汉语大词典

    弭寧

    【1】平息。{唐}{钱珝}《代史馆王相公让相位第一表》:“所務者生靈富壽﹐每痛彫殘;所制者兵革弭寧﹐尚聞侵伐。”

  • 弭錫-汉语大词典

    弭錫

    【1】驻锡。谓云游的僧人住止于某地。锡,僧人所用之锡杖。{明}{徐渭}《天竺僧》诗:“揚帆{三竺}涘﹐弭錫{五羊城}。”

  • 弭楫-汉语大词典

    弭楫

    亦作“[弭檝]”【1】弭棹。{晋}{张协}《七命》:“縱棹隨風﹐弭楫乘波。”{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昔{賈誼}﹑{史遷}﹐皆嘗逕此﹐弭檝江波﹐投弔于淵。”{唐}{杜易简}《湘川新曲》之一:“願君稍弭檝﹐無令賤妾羞。”

  • 弭口-汉语大词典

    弭口

    【1】住口。《战国策·秦策二》:“{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

  • 弭佩-汉语大词典

    弭佩

    【1】失佩。谓丧偶。佩,指所佩之玉,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二女,解珮相赠。见{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清}{曹寅}《程霱堂至诗以慰之》之一:“客毛頒白盡﹐相見惜庭柯。弭佩三年改﹐登階一揖多。”按﹐时{程}丧妻﹐故诗之二有“不娶非{萊老}﹐全生苦節貞”句。

  • 弭徹-汉语大词典

    弭徹

    【1】见“弭”。

  • 弭患-汉语大词典

    弭患

    【1】消除祸患。{唐}{刘禹锡}《武陵观火诗》:“無苛自可樂﹐弭患非所圖。”{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大凡臨事無大小﹐皆貴乎智﹐智者何?隨機應變﹐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你還没有看見滿街上貼的招紙﹐還有出賣婦科絶孕丹的呢﹐那更是弭患於無形的善法了。”

  • 救苦弭災-汉语大词典

    救苦弭災

    【1】解脱苦难,消除灾祸。{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故設此種文詞﹐借優人説法與大衆齊聽﹐謂善者如此收場﹐不善者如此結果﹐使人知所趨避﹐是藥人壽世之方﹐救苦弭災之具也。”

  • 消弭-汉语大词典

    消弭

    亦作“[消彌]”【1】消除。{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宋}{叶適}《虞夫人墓志铭》:“夫人從其子守{温州}﹐明簡静恕﹐能消弭大鬪﹐使之輕微。”《後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以貴下賤﹐握髮垂接﹐高可敷翫墳典﹐起發聖意﹐下則抗論當世﹐消弭時災。”{清}{周亮工}《巡抚山东救荒碑》:“粤自警洚水﹐禱{桑林}以來﹐聖帝賢王不難消彌天變。”

  • 清弭-汉语大词典

    清弭

    【1】平息;消除。{唐}{张说}《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數州愁毒﹐俄然清弭。”

  • 渠弭-汉语大词典

    渠弭

    亦作“[渠彌]”【1】小海。《管子·小匡》:“使海於有獘﹐渠彌於有陼﹐綱山於有牢。”《国语·齐语》:“反其侵地{棠}{潛}﹐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於有牢。”{韦昭}注引{贾侍中}曰:“渠弭﹐裨海也。”

  • 拘弭-汉语大词典

    拘弭

    【1】即{拘弥}。古代西域诸城国之一。{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中:“{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弭國}貢却火雀﹐一雄一雌。”

  • 招弭-汉语大词典

    招弭

    【1】谓招福弥祸。《周礼·春官·男巫》:“春招弭以除疾病。”{郑玄}注:“招﹐招福也。{杜子春}讀弭如‘彌兵’之‘彌’。”

  • 灰弭-汉语大词典

    灰弭

    【1】犹灰灭。{南朝} {陈}{周弘让}《与徐陵荐方圆书》:“然性靈未灰弭﹐其間復須發生。”

  • 自弭-汉语大词典

    自弭

    【1】自息;自止。{清}{严如熤}《三省山内风土杂识》:“能令地無游民﹐則盜賊自弭矣。”{南朝} {梁}{任昉}《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诗:“客心幸自弭﹐中道遇心期。”《楚辞·远游》:“氾容與而遐舉兮﹐聊抑志而自弭。”{南朝} {宋}{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诗:“靡靡即長路﹐戚戚抱遥悲;悲遥但自弭﹐路長當語誰?”

  • 象弭-汉语大词典

    象弭

    【1】以象牙装饰末稍的弓。《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朱熹}集传:“象弭﹐以象骨飾弓弰也。”{汉}{张衡}《吴都赋》:“貝胄象弭﹐織文鳥章。”{南朝} {梁}{江淹}《横吹赋》:“至於貝胄象弭之威﹐織文魚服之容﹐{鄞山}錫刃﹐{耶溪}銅鋒﹐皆陸斷犀象﹐水斬蛟龍。”{唐}{郑锡}《度关山》诗:“象弭插文犀﹐魚腸瑩鸊鵜。”

  • 防弭-汉语大词典

    防弭

    【1】防备并消除(事故)。{龚振黄}《青岛潮》第十四章:“首都重地﹐中外具瞻﹐秩序安寧﹐至關重要。該總監職責所在﹐務當督率所屬﹐切實防弭﹐以保公安。”

  • 銷弭-汉语大词典

    銷弭

    【1】谓掩饰真情﹐化有为无。{清}{林则徐}《批琼州镇该辖洋面近时始有外船禀》:“若{崖州}協{海口}營﹐僅有繳槍﹐並無獲土﹐均屬聊且塞責﹐難免銷弭縱容。”【2】消除。{宋}{李纲}《应诏条陈七事奏状》:“有畏天之言﹐無畏天之實﹐皆不足以銷弭變故﹐導迎吉祥。”{李大钊}《战争与人口问题》:“欲有以救之﹐惟在祓除此等根性﹐是乃解决人口問題之正當途徑﹐銷弭戰争慘象之根本方策也。”{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其于銷弭犯上作亂之方法。惟恃孝弟以收其成功。”

  • 鞠弭-汉语大词典

    鞠弭

    【1】谓尽力平息祸乱。《旧唐书·玄宗纪上》:“{基}密聞其期﹐先難奮發﹐推身鞠弭﹐衆應如歸﹐呼吸之間﹐凶渠殄滅。”

  • 鞬弭-汉语大词典

    鞬弭

    【1】弓箭的代称。借指武器。{清}{冯桂芬}《元和金君墓志铭》:“種棠成陰藹百里﹐一朝儒巾易鞬弭。”

  • 鞭弭-汉语大词典

    鞭弭

    【1】马鞭和弓。《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杜预}注:“弭﹐弓末無緣者。”{唐}{刘禹锡}《酬太原狄尚书见寄》:“{幽}{并}俠少趨鞭弭﹐{燕}{趙}佳人奉管絃。”{明}{张煌言}《答延平世子经书》:“昨知肇基東土﹐正擬躬執鞭弭﹐稍効馳驅。”【2】借指戎马生活。{清}{顾炎武}《哭顾推官》诗:“崎嶇鞭弭間﹐周旋僅一歲。”{清}{孔尚任}《桃花扇·截矶》:“適從{武昌}回署﹐整頓兵馬﹐願從鞭弭。”

  • 骨弭-汉语大词典

    骨弭

    【1】弓两端的骨饰。《陈书·萧摩诃传》:“{明徹}乃召降人有識{胡}者﹐云{胡}著絳衣﹐樺皮裝弓﹐兩端骨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