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汉语词典 > 學

學(學)是什么意思

  • 一家之學-汉语大词典

    一家之學

    【1】自成一家的学派。《三国志·魏志·杜恕传》“{恕}奏議論駮皆可觀﹐掇其切世大事著于篇”{南朝}{宋}{裴松之}注:“〔{杜預}〕乃錯綜微言﹐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衆家﹐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曆》﹐備成一家之學﹐至老乃成。”{南朝} {梁}{沈约}《答陶华阳》:“若以釋教乖方﹐域之理外﹐此自一家之學﹐所不敢言。”《朱子语类》卷八九:“服議﹐{漢}儒自爲一家之學﹐以《儀禮·喪服篇》爲宗。”

  • 二學-汉语大词典

    二學

    【1】指国学与太学。《南齐书·礼志上》:“今學非惟不宜廢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規﹐使郡縣有學﹐鄉閭立教。請付尚書及二學詳議。”《魏书·李谐传》:“栖閑虚以築館﹐背城闕而爲家。帶二學之高宇﹐遠三市之狹邪。”【2】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释氏要览·志学·二学》:“毘奈耶云﹐佛説有二種學業:一讀誦﹐二禪思。”

  • 三學士-汉语大词典

    三學士

    【1】谓{唐}代翰林院﹑弘文馆﹑集贤院三院学士。《新唐书·百官志一》:“{唐}之學士﹐弘文﹑集賢分隸中書﹑門下省﹐而翰林學士﹐獨無所屬。”{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休爲這翠幃錦帳一佳人﹐誤了你玉堂金馬三學士。”

  • 三學-汉语大词典

    三學

    【1】{唐}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新唐书·儒学传序》:“廣學舍千二百區﹐三學益生員﹐并置書算二學﹐皆有博士。”【2】{宋}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宋史·职官志五》:“{熙寧}初﹐詔用經術取士﹐廣闊黌舍﹐分爲三學﹐增置生徒總二千八百人。”【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學”。《翻译名义集·示三学法》:“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静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三學是爲涅槃法。”

  • 上學-汉语大词典

    上學

    【1】指古之上庠或太学。《魏书·李骞传》:“在{正光}之御曆﹐實{明皇}之拱己﹐曾問政於上學﹐著爲君而我齒。”【2】最好的学习。《文子·道德》:“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 上當學乖-汉语大词典

    上當學乖

    【1】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泾谚汇录》:“上當學乖﹐言吃虧處即是長見識處也。”

  • 上學-汉语大词典

    上學

    【1】入学念书。《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却説{紀太傅}好容易給他請着一位先生﹐就另收拾了一處書房﹐送他上學。”{丁玲}《团聚》:“他简直不想读书了﹐明年若果你三弟事体好些﹐我还是让他出去上学。”{元}{赵孟頫}《题耕织图诗》之二二:“小兒漸長大﹐終歲荷鋤钁。目不識一字﹐每念心作惡。東鄰方迎師﹐收拾令上學。”【2】到学校或私塾学习。《红楼梦》第二回:“近因女學生哀痛過份﹐本自怯弱多病的﹐觸犯舊症﹐遂連日不曾上學。”{老舍}《茶馆》第三幕:“{康顺之}:‘{小花}﹐你乖乖地去上学﹐我会回来看你!’”{唐}{元稹}《哭子》诗之三:“鍾聲欲絶東方動﹐便是尋常上學時。”

  • 才學-汉语大词典

    才學

    【1】才能和学问。{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爲詩﹐以才學爲詩﹐以議論爲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後汉书·宋弘传》:“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能及{楊雄}﹑{劉向}父子。”{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王鳴盛}〕幼時才學横軼﹐雄於屬文。”{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啊!多情的骑士﹐有才學的青年。”【2】指有才能和学问的人。《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子良}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傾意賓客﹐天下才學皆游集焉。”

  • 才疏學淺-汉语大词典

    才疏學淺

    【1】才识不广,学问浅薄。多用作自谦词。{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二幕:“自问才疏学浅﹐异常惭愧。”{明}{朱权}《荆钗记·合巹》:“欲步蟾宫﹐奈才疏學淺﹐未得蜚冲。”《老残游记》第六回:“深知自己才疏學淺;不稱揄揚。”

  • 下學-汉语大词典

    下學

    【1】放学。{宋}{陆游}《东吴女儿曲》:“阿弟貪書下學遲﹐獨揀詩章教鸚鵡。”{李文元}《婚事》:“按往常﹐她每夜从民校下学回来﹐总照常如是要再读一阵﹐写一阵。”{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這早晩怎生不見孩兒下學來?”【2】入学;开始学习。{明}{金铉}《易说》:“閑邪存誠﹐修辭立誠﹐下學入門﹐决當以此爲的。”{清}{顾炎武}《日知录·修辞》:“後之君子﹐於下學之初﹐即談性道﹐乃以文章爲小技﹐而不必用力。”【3】谓至太学或府﹑县学宫视察。{明}{权衡}《庚申外史·庚寅》:“先兩日﹐{脱脱}丞相率省屬下學勉勵。至階﹐祭酒{吕思誠}下階迎。”《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小弟到衙門去謁見﹐老父母方才下學回來。”

  • 下學-汉语大词典

    下學

    【1】谓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一:“後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説下學﹐是分下學上達爲二也。”《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下達。”{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下學人事﹐上知天命。”{宋}{陈亮}《经书发题·论语》:“《論語》一書﹐無非下學之事也。”{清}{黄宗羲}《复秦灯岩书》:“弟究心有年﹐頗覺其同處在下學﹐異處在上達。”【2】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3】最差的学习。《文子·道德》:“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

  • 下學上達-汉语大词典

    下學上達

    【1】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後汉书·张衡传》:“有閒余者曰:蓋聞前哲首務﹐務於下學上達﹐佐國理民﹐有云爲也。”

  • 五學-汉语大词典

    五學

    【1】指《乐》﹑《诗》﹑《书》﹑《礼》﹑《春秋》。《汉书·艺文志》:“至于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2】{西周}大学,设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和太学,总称五学。见《大戴礼记·保傅》﹑《汉书·贾谊传》。《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灋’{孙诒让}正义:“{周}制﹐國中爲小學﹐在王宫之左;南郊爲五學﹐是爲大學……{鄭鍔}云:‘{周}五學﹐中曰辟雍﹐環之以水;水南爲成均﹐水北爲上庠﹐水東爲東序﹐水西爲瞽宗。’”

  • 不學-汉语大词典

    不學

    【1】谓没有学问。{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選》{李善}注在五臣後﹐其疏淺不學﹐幾於{王侍書}題閣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學之資﹐聖恩叫我做這封疆大吏。”【2】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學《詩》﹐無以言。”{晋}{葛洪}《抱朴子·疾谬》:“誠知不學之弊﹐碩儒之貴。”{宋}{曾巩}《宜黄县县学记》:“蓋以不學未成之材而爲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後﹐而治不教之民﹐嗚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賊盗刑罰之所以積﹐其不以此也歟?”

  • 不學面牆-汉语大词典

    不學面牆

    【1】《书·周官》:“不學牆面,莅事惟煩。”{孔}传:“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孔颖达}疏:“人而不學如面向牆,無所覩見。”后以“不學面牆”谓不学无知。{清}{钱谦益}《向言》之一:“〔{漢成帝}〕之精《詩》《書》觀古文者﹐何以賢于不學面牆者乎!”

  • 不媿下學-汉语大词典

    不媿下學

    【1】犹言不耻下问。《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學。”

  • 不學無識-汉语大词典

    不學無識

    【1】没有学问,缺乏见识。{宋}{叶適}《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大理少卿{朱斐}對上﹐指大理寺爲詔獄。公論‘{斐}不知職業何事﹐不學無識’﹐竟罷{斐}。”{明}{陶宗仪}《辍耕录·檄》:“{世皇}《下江南檄》枚舉{賈似道}無君之罪﹐{宋}國臣民其不誠服者與。其文曰:‘……不學無識﹐舞術弄權。’”

  • 不學無術-汉语大词典

    不學無術

    【1】《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學亡術,闇於大理。”亡,通“無”。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北周}{庾信}《答赵王启》:“{信}不學無術﹐本分泥沉。”《宋史·寇準传》:“〔{張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曹禺}《日出》第四幕:“最可恶是行里的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胡涂﹐瞎了眼﹐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货来做我的襄理。”

  • 不學好-汉语大词典

    不學好

    【1】谓品行不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獨有最狠毒最狡猾最短見的﹐是那晩婆﹐大概不是一婚兩婚人﹐便是那低門小户﹐撿剩貨與不學好爲夫所棄的﹐這幾項人﹐極是‘老鯽溜’。”《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鄭夫人}擡頭看見﹐驚上加驚﹐想道:‘我來錯了﹐原來是僧人!聞得南邊和尚最不學好﹐躲了强盗﹐又撞了和尚﹐卻不晦氣。’”《荡寇志》第七二回:“我也好生看覷他﹐那厮自不學好。”

  • 屯學-汉语大词典

    屯學

    【1】对屯田军民讲习耕战之事的教学组织。《明史·食货志一》:“{光斗}更於{河間}﹑{天津}設屯學﹐試騎射﹐爲武生給田百畝。”{清}{戴名世}《左忠毅公传》:“{光斗}念天下承平久﹐人不知兵﹐而疆場多故﹐每行部輒較諸生射﹐奏開屯學﹐又奏開武學。”{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北方水利》:“{左光斗}之屯學亦然﹐是奪北人之田而又塞其功名之路。”

  • 世學-汉语大词典

    世學

    【1】犹家学,世代相传的学问。{宋}{陈师道}《次韵晁无斁除日述怀》:“世學違從衆﹐名家最近天。”

  • 事功之學-汉语大词典

    事功之學

    【1】{南宋}时期反理学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叶適}{陈亮}等人。他们承认“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为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心性命理。这种思想亦称“功利之学”。

  • 兩級師範學堂-汉语大词典

    兩級師範學堂

    【1】{清}末创办的含有初级和优级两级的师范学校。初级培养小学堂教员,修业五年。附设简易科,修业一年或半年。优级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与管理员,修业公共科一年,本科三年。辛亥革命后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

  • 兩學-汉语大词典

    兩學

    【1】国学和太学的合称。{晋}{潘岳}《闲居赋》:“兩學齊列﹐雙宇如一。右延國胄﹐左納良逸。”《北史·邢邵传》:“二黌兩學﹐盛自{虞}﹑{殷}。”【2】指国学及太学的学子。{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政和}初﹐有{江漢}{朝宗}者﹐亦有聲﹐獻《魯公詞》……時兩學盛謳﹐播諸海内。”《宋史·吴时传》:“{時}敏於爲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廚’。”

  • 兩等小學堂-汉语大词典

    兩等小學堂

    【1】{清}末设小学堂,分初等和高等,合并设立者称两等小学堂。初等七岁入学,修业五年,后改四年,高等修业四年。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

  • 中學-汉语大词典

    中學

    【1】古代明堂中央一室供天子自学的处所。{汉}{蔡邕}《明堂月令论》:“太學在中央﹐天子所自學也……{魏文侯}《孝經傳》曰:‘太學者﹐中學明堂之位也。’”【2】中等的学习方法。《文子·道德》:“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3】对青少年实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学校。{赵紫阳}《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在中学教育方面﹐要逐步改变普通高中过多﹐职业中学太少的状况。”【4】从{清}末到“五四”前后对我国传统学术的称呼,别于西学而言。{张鹤龄}《文敝篇》:“若論其難易殊科﹐則中學乃絶難﹐而西學實較易。”{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二:“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勞航芥}平日佩服他中學淹深﹐他也佩服{勞航芥}西文淵博。”

  • 中書學-汉语大词典

    中書學

    【1】犹太学。{北魏}时的中央教育机构。《魏书·李訢传》:“爲中書學生﹐{世祖}幸中書學﹐見而異之。”《北史·儒林传序》:“{明元}時﹐改國子爲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周书·崔彦穆传》:“年十五﹐與{河間}{刑子才}﹑{京兆}{韋孝寬}俱入中書學﹐偏相友愛。”

  • 丱學家-汉语大词典

    丱學家

    【1】指古生物学家。{严复}《原强》:“是故每有大古最繁之種﹐風氣漸革﹐越數百年數千年﹐消磨歇絶﹐至於靡有孑遺﹐如丱學家之古禽古獸是已。”

  • 升學-汉语大词典

    升學

    【1】古时指进入太学或国学。{南朝} {齐}{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子大夫﹐選名升學﹐利用賓王。”《礼记·王制》:“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升之學﹐曰俊士。”{郑玄}注:“可使習禮者﹐學大學。”【2】谓由低一级学校进入高一级学校。《人民教育》1980年第8期:“从当前来看﹐重点学校多招一些学生﹐对要求升学的青年﹐对国家很快得到一批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生﹐都是有利的。”

  • 州學-汉语大词典

    州學

    【1】州中设立的学校。{宋}{曾巩}《上欧阳舍人书》:“今者欲奉親數千里而歸先生﹐會須就州學﹐欲入太學﹐則日已迫﹐遂棄而不顧。”{唐}{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請攝{海陽}縣尉爲衙推官﹐專勾當州學﹐以督生徒﹐興愷悌之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張生}未及遊州學﹐策馬携僕﹐尋得箇店兒下。”

  • 承學-汉语大词典

    承學

    【1】谓从事学问。{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自{梨洲}起而振其頽波﹐{亭林}繼之﹐於是承學之士﹐知習古經義矣。”【2】学习和继承师说。《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幸加惠﹐留聽於承學之臣。”{颜师古}注:“言轉承師説而學之。”

  • 乾嘉學派-汉语大词典

    乾嘉學派

    【1】{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乾}{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发挥,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即“汉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整理,有较大贡献。

  • 十八學士-汉语大词典

    十八學士

    【1】{唐太宗}开文学馆,命{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褚亮}﹑{姚思廉}﹑{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令{阎立本}绘象{褚亮}题赞。号《十八学士写真图》。参阅《旧唐书·褚亮传》。【2】{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余钦}﹑{孙季良}十八人为学士,命{董萼}绘象。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

  • 直學士-汉语大词典

    直學士

    【1】官名。{唐}置。凡官资较浅者,初入直馆阁,为直学士,班在学士下,待制上。《新唐书·百官志二》:“{武德}後﹐五品以上曰學士﹐六品以下曰直學士﹐又有文學直館﹐皆它官領之。”

  • 直學-汉语大词典

    直學

    【1】官名。{宋}{元}时路﹑府﹑州﹑县等书院掌管钱谷者。{宋}{施彦执}《北窗炙輠》卷下:“{關子開}﹐頗有前輩風。嘗爲鄉校直學。”《元史·选举志一》:“凡路府州書院﹐設直學以掌錢穀﹐從郡守及憲府官試補。”

  • 南學-汉语大词典

    南學

    【1】{清}代{雍正}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學”。《清史稿·职官志二》:“九年﹐建南學。”原注:“在學肄業者爲南學﹐在外肄業赴學考試者爲北學。”【2】{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南朝}经师,发展{魏}{晋}学风,除《诗》﹑《三礼》采用{郑玄}笺注外,《周易》用{三国}{魏}{王弼}注,《尚书》用伪{孔安国}传,《左传》用{晋}{杜预}注。讲经兼采众说,也取玄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又受佛教影响,所作义疏比经注更为详尽。【3】{周}代五学之一。{周}有东﹑南﹑西﹑北四学,并太学称五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後汉书·祭祀志中》“靈臺未用事”{刘昭}注引《易传·太初篇》“天子旦入東學﹐晝入南學。暮入西學。在中央曰太學﹐天子之所自學也。”【4】{清}初{黄宗羲}开塾讲肄,时人称为南学。{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八:“國初{孫徵君}講學{蘇門}﹐號爲北學;{餘姚}{黄梨洲}{宗羲}﹐教授其鄉﹐數往來{明}{越}間﹐開塾講肄﹐爲南學。”【5】{南朝}{宋}{何尚之}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宋书·何尚之传》:“{尚之}爲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學﹐聚生徒。{東海}{徐秀}﹐{廬江}{何曇}﹑{黄回}﹐{潁川}{荀子華}﹐{太原}{孫宗昌}﹑{王延秀}﹐{魯郡}{孔惠宣}﹐并慕道來游﹐謂之南學。”

  • 南北學-汉语大词典

    南北學

    【1】{南北朝}时,经学分为南﹑北两派。除《诗》﹑《礼》外,{南朝}为{魏}{晋}之学,{北朝}为{东汉}之学。《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傳》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並主於{毛公}﹐《禮》則同遵於{鄭氏}。大抵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后即把{南北朝}的南学与北学两派合称为南北学。{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统一时代》:“案史於{隋}一代經學盛衰及南北學統一﹐説皆明晰。”{范文澜}《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第一部分八:“{南北朝}时代﹐{北朝}儒生保守汉儒烦琐经学﹐{南朝}儒生采取{老}{庄}创造新经学。所谓南学简约﹐得其英华({要义});北学深芜﹐穷其枝叶(烦琐)。就是南北学的区别。”

  • 南學會-汉语大词典

    南學會

    【1】{清}末维新派在{湖南}讲求新学﹑宣传变法的团体。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发起,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月在{长沙}成立(各县设分会)。每次开会,由{黄遵宪}﹑{皮锡瑞}﹑{谭嗣同}等人轮流主讲,宣讲新学,讨论{湖南}新政,曾与守旧派展开激烈斗争。在戊戌政变中被破坏。

  • 博學鴻詞-汉语大词典

    博學鴻詞

    【1】即博学宏词。{清}{康熙}﹑{乾隆}年间重设,因避{乾隆}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清}{薛福成}《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誠法{聖祖}{高宗}遺意﹐特舉制科﹐則非常之士﹐聞風興起。其設科之名﹐或稱博學鴻詞﹐或稱賢良方正﹐或稱直言極諫。”{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昔{聖祖}{高宗}兩開博學鴻詞﹐網羅俊良﹐激厲後進。”详“博學宏詞”。

  • 博學宏詞-汉语大词典

    博學宏詞

    【1】科举名目的一种。始于{唐}{开元}中,迄於{宋}末。《旧唐书·陆贽传》:“年十八登進士第﹐以博學宏詞登科﹐授{華州}{鄭縣}尉。”{宋}{沈作喆}《寓简》卷八:“予時欲求試博學宏詞﹐{石林}勉予曰:‘宏詞不足爲也﹐宜留心制科工夫。他日學成﹐便爲一世名儒。’”

  • 博學-汉语大词典

    博學

    【1】学识渊博。{鲁迅}《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北史·韦阆传》:“〔{榮亮}〕博學有文才﹐德行仁孝﹐爲時所重。”{宋}{何薳}《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東坡}先生稱{劉景文}博學能詩﹐凛凛有英氣。”{清}{程趾祥}《此中人语·阎王》:“我主人聞君博學﹐請往課其子耳。”【2】广泛地学习。《汉书·燕刺王刘旦传》:“{旦}壯大就國﹐爲人辯略﹐博學經書雜説﹐好星曆數術倡優射獵之事。”{明}{王鏊}《震泽长语·文章》:“世謂詩有别才﹐是固然矣。然亦須博學﹐亦須精思。”《礼记·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博學鴻儒-汉语大词典

    博學鴻儒

    【1】即博学宏词。{清}{鈕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後》:“是時﹐適有博學鴻儒之選﹐公以{阮懷}應詔﹐得入詞苑。”{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康熙}十七年﹐舉博學鴻儒﹐冢宰{郝恭定}﹑{惟訥}薦之。”

  • 博物學家-汉语大词典

    博物學家

    【1】旧时对博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专家的尊称。《花城》1983年第2期:“{达尔文}是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博物学家什么都懂。他周游过全世界。”

  • 入學-汉语大词典

    入學

    【1】今泛指入校学习。如:他接到了北京大学入学通知书。【2】谓学童初次进入学校读书。《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文汇报》1984.7.2:“儿童入学前﹐一般语言已有较大发展﹐不少人能讲简单的故事。”《後汉书·献帝纪》:“結童入學﹐白首空歸﹐長委農野﹐永絶榮望﹐朕甚愍焉。”《红楼梦》第四回:“〔賈蘭〕今方五歲﹐已入學攻書。”【3】旧指生徒或童生经考试录取后进府﹑州﹑县学读书。{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直隸}{遷安縣}安例﹐入學八名﹐而應試者不過六﹑七人。”{宋}{曾巩}《上齐工部书》:“進學之制﹐凡入學者不三百日﹐則不得舉於有司。”

  • 匠學-汉语大词典

    匠學

    【1】界画的别称。因其渊源于工匠,故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國初﹐二{閻}擅美匠學﹐{楊}﹑{展}精意宫觀。”二{阎}指{阎立德}﹑{立本}兄弟;{杨}﹑{展}指{杨子华}﹑{展子虔}。

  • 區中學-汉语大词典

    區中學

    【1】世俗的学问。{唐}{无可}《秋暮与文士集宿姚端公所居》诗:“獨寡區中學﹐空論樹下禪。”

  • 内外學-汉语大词典

    内外學

    【1】内学和外学。{东汉}儒生以七纬为内学,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扶風}{田弱}薦同郡{法真}博通内外學﹐隱居不仕﹐宜就加袞職。”{胡三省}注:“{東都}諸儒以七緯爲内學﹐六經爲外學。”

  • 内學-汉语大词典

    内學

    【1】佛学。《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大明}中﹐外國沙門{摩訶衍}苦節有精理﹐於京都多出新經﹐《勝鬘經》猶見重内學。”{唐}{耿湋}《题清源寺》诗:“内學銷多累﹐西林易故居。”{蒋维乔}《中国教育会之回忆·教育会之复兴时期》:“{炳麟}在獄三年﹐容顔反見豐潤﹐絶無憔悴之狀﹐蓋得力于内學也。”【2】犹言女学士。《太平广记》卷二五六引{唐}{范摅}《云溪友议》:“或謂内學{宋若蘭}﹑{若昭}姊妹所作。”【3】谶纬之学。{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前汉书》:“{張衡}謂‘讖起{哀平}’﹐則{夏賀良}其{漢}人内學之祖歟?”《後汉书·方术传序》:“自是習爲内學﹐尚奇文﹐貴異數﹐不乏於時矣。”{李贤}注:“内學謂圖讖之書也。其事秘密﹐故稱内。”【4】谓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晋书·葛洪传》:“後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玄}亦内學﹐逆占將來。”

  • 用非所學-汉语大词典

    用非所學

    【1】使用中需要的本领,与学习中得到的东西不一致。《明史·叶伯巨传》:“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如:“通才”教育的结果﹐在旧中国就表现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 人文科學-汉语大词典

    人文科學

    【1】源出拉丁文 humanitas ,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 人學-汉语大词典

    人學

    【1】{清}末用以称人文科学。{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今彼之所謂天學者﹐以天文爲綱﹐而一切算法﹑曆法﹑電學﹑光學諸藝﹐皆由天學以推至其極者也。所謂地學者﹐以地輿爲綱﹐而一切測量﹑經緯﹑種植﹑車舟﹑兵陣諸藝﹐皆由地學以推至其極者也。所謂人學者﹐以方言文字爲綱﹐而一切政教﹑刑法﹑食貨﹑制造﹑商賈﹑工技諸藝﹐皆由人學以推至其極者也。并有益于國計民生﹐非奇技淫巧之謂也。”

  • 今文學-汉语大词典

    今文學

    【1】以今文经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传授今文经学。{西汉}末,古文经复出,{刘歆}欲以古文经学的《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立于学官。与今文家发生立学之争。自此今文学与古文学分立,每有论争。{瞿秋白}《饿乡纪程》四:“因研究国故感受兴趣﹐而有就今文学再生而为整理国故的志向。”

  • 今文經學-汉语大词典

    今文經學

    【1】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董仲舒}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

  • 今古學派-汉语大词典

    今古學派

    【1】研究经传的两大学派。亦称今文家和古文家。{西汉}经学,初无古文与今文之别。{后}{鲁恭王}坏{孔子}宅,於壁中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皆以古籀文书写,故称古文。又{河间献王}亦称得古文经传。其时经师多不信古文。{王莽}时古文虽列于学官,{光武}I即废。{东汉}末,{服虔}{马融}{郑玄}皆尊习古文,古文经学遂昌盛。后有{晋}{王肃}解《诗》,{王弼}注《易》,{杜預}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而古文经学独树一帜,盛传于世,今文经学則大衰。今所传《十三经注疏》,多取古文学派之说;{西汉}今文学说,仅存《公羊传》的{何休}注。

  • 今學-汉语大词典

    今學

    【1】今文经学的省称。详“今文經學”。【2】书法名词。指北碑﹑{汉}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吾今判之﹐書有古學﹐有今學。古學者﹐{晉}帖﹑{唐}碑也﹐所得以帖爲多﹐凡{劉萬庵}﹑{姚姬傳}等皆是也。今學者﹐北碑﹑{漢}篆也﹐所得以碑爲主﹐凡{鄧石如}﹑{張廉卿}等是也。”

  • 以學愈愚-汉语大词典

    以學愈愚

    【1】谓用学习改变愚昧的秉性。{汉}{刘向}《说苑·建本》:“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學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於學問﹐以修其性。”

  • 化學-汉语大词典

    化學

    【1】指赛璐珞。如:这把梳子是化学的。【2】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 代數學-汉语大词典

    代數學

    【1】数学的一门分科。是用代表未知数的字母和数字的运算来研究数的关系和性质的科学。亦省称“代數”。{清}{孙诒让}《周礼政要·通艺》:“亦不及幾何點線面體之該﹐代數微分積分之捷。”

  • 全體學-汉语大词典

    全體學

    【1】晩{清}时称生理学为全体学。{清}{谭嗣同}《仁学》:“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輿﹑全體﹑心靈四學﹐蓋羣學羣教之門徑在是矣。”{清}{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明醫一科﹐以能通全體學﹐識萬國藥方﹐知中西病名證治者爲及格。”亦简称“全體”。

  • 休學-汉语大词典

    休學

    【1】学生因故不能继续学习,经学校同意,暂停学习,仍保留学籍,叫做休学。{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她想索性休学。代表主任劝她不要盲动﹐防备考不进工厂。”

  • 仵作學士-汉语大词典

    仵作學士

    【1】指{宋}{蒋彝}。{蒋}因办理{朱沖}丧事,得升为直秘阁之官,时人因以讥之。{宋}{方勺}《泊宅编》卷上:“近歲除直祕閣者尤多﹐{兩浙}市舶{張苑}進篤禄香得之﹐時號‘篤禄學士’;運判{蔣彝}應副{朱沖}葬事得之﹐號‘仵作學士’;{越州}通判{魏志崇}獲盗黄烏觜得之﹐號‘賊學士’。”

  • 仿生學-汉语大词典

    仿生學

    【1】近一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属于生物科学和枝术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生理学﹑生物学﹑数学﹑工程学等学科领域。它通过对生物系统结构﹑功能等的研究,用以实现新的工程枝术设计,制造出更好的新型仪器和机械。

  • 伊洛之學-汉语大词典

    伊洛之學

    【1】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清}{刘大櫆}《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公少而卓犖多才﹐遵太夫人朝夕庭闈之訓﹐言動皆必之禮。稍長讀書﹐益悟浮華放浪之非﹐深究{伊}{洛}之源流﹐蔚爲儒者宗師。”《宋史·隐逸传下·刘勉之》:“時{蔡京}用事﹐楚止毋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不行。”{明}{宋濂}《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南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實自{艾軒}始也。”亦省称“[伊洛]”。{宋}{陈亮}《书伊洛遗礼後》:“{伊}{洛}遺禮﹐其可見者惟婚與喪祭﹐僅存其一二﹐今以附諸《補亡》之後。”

  • 佛學-汉语大词典

    佛學

    【1】佛教的学问。{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始{晉}初爲佛學者皆從其師姓﹐如{支遁}本姓{關}﹐從{支謙}學﹐故爲{支道安}。”{明}{李贽}《复邓石阳》:“一無緊要居士﹐能以幾句閒言語﹐能使天下人盡棄妻子功名﹐以從事於佛學乎?”{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孟祥才}《梁启超传》二:“{康有为}的教学内容﹐不是当时通行的‘四书’‘五经’﹑陈腐八股﹐而是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

  • 來學-汉语大词典

    來學

    【1】后来的学者。{宋}{朱熹}《<中庸章句>序》:“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者。”{严复}《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則雖有故訓疏義之勤﹐而于古人詔示來學之旨﹐愈益晦矣。”{明}{宋濂}《<日损斋笔记>序》:“疏通其晦塞者﹐其爲來學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2】前来就学。《礼记·曲礼上》:“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孔颖达}疏:“禮聞來學者﹐凡學之法﹐當就其師處﹐北面伏膺;不聞往教者﹐不可以屈師親來。”{宋}{陈师道}《昌乐县君刘氏墓铭》:“夫人一子{衍}也來學﹐故其葬不以銘屬人。”

  • 侍講學士-汉语大词典

    侍講學士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 侍讀學士-汉语大词典

    侍讀學士

    【1】{清}代内阁所设,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不以翰林出身充任。【2】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在刊缉经籍。后为翰林院学士之一,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宋}{乐史}《广卓异记·柳公权》:“{開成}五年﹐加散騎常侍出﹐凡三入翰林﹐爲侍讀學士。”《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沈中堂}一看這告奮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侍讀學士旗人{紳靈}﹐號叫{紳筱庵}的便是。”{清}{戴震}《范忠贞传》:“中{順治}壬辰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擢秘書院侍讀學士﹐遷國史院學士。”

  • 侍學-汉语大词典

    侍學

    【1】给帝王或皇子讲学。{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杜相國}侍學龍樓一十七載﹐{咸豐}壬子薨于位。上眷念舊學﹐飾終典禮﹐極優渥。贈太師﹐諡‘文正’﹐皆出特旨。”此指为皇子讲学。

  • 修辭學-汉语大词典

    修辭學

    【1】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修辭”。

  • 修學-汉语大词典

    修學

    【1】治学,研习学业。{宋}{张师正}《括异志·乐大卿》:“光禄卿{樂公}{滋}﹐性沉厚﹐少年修學時﹐嘗就祖母寢榻前燈下看書。”{晋}{葛洪}《抱朴子·勗学》:“蓋少則志一而難忘﹐長則神放而易失﹐故修學務早﹐及其精專﹐習與性成﹐不異自然也。”

  • 俗文學-汉语大词典

    俗文學

    【1】近代有些人用以称呼在民间流行的通俗文学。它包括歌﹑谣﹑曲子,讲史﹑话本,{宋}{元}以来南北戏曲及地方戏,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讲唱文学及民间传说﹑笑话﹑谜语等各种形式的作品。{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 俗學-汉语大词典

    俗學

    【1】世俗流行之学。{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工騷墨之士﹐以農桑爲俗務﹐而不知俗學之病人更甚于俗吏。”{宋}{苏轼}《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學。俗學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庄子·缮性》:“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 脩學-汉语大词典

    脩學

    【1】研习学业,治学。《史记·儒林列传》:“至卒﹐終不治産業﹐以脩學著書爲事。”《庄子·渔父》:“{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

  • 優學-汉语大词典

    優學

    【1】谓学业优异。{宋}{欧阳修}《勉刘申》诗:“有司精考覈﹐中第爲公卿。本基在積習﹐優學登榮名。”【2】丰富的学识。《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能擢秀雄州﹐揚庭觀國﹐入仕登朝﹐資優學以自輔;莅官從政﹐有經業以治身。”

  • 倫理學-汉语大词典

    倫理學

    【1】研究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人们相互间和人们对社会国家等的义务的科学。

  • 倣學-汉语大词典

    倣學

    亦作“[倣斅]”【1】模仿;效法。{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二折:“我倣學那{豫讓}般忠孝無嗔。”《旧五代史·世袭传·钱镠》:“所在英雄﹐遞相倣斅。”

  • 做學-汉语大词典

    做學

    【1】学着做,模仿。{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你做學那幾箇人?”{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二折:“俺哥哥做學幾箇古人。”

  • 停學-汉语大词典

    停學

    【1】谓学生停止上学。有时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处分。

  • 假道學-汉语大词典

    假道學

    【1】犹言伪君子。{清}{秦笃辉}《平书·人事上》:“假道學最下。假道學﹐即鄉原﹑鄙夫也﹐常則爲鄉原﹐變則爲鄙夫﹐要之一而已。”{明}{李贽}《答焦漪园》:“今世俗子與一切假道學﹐共以異端目我。”{瞿秋白}《美国的真正悲剧》:“他真是一只假道学的野兽﹐煤炭大王的走狗﹐他手里掌握着亿万工人的性命。”

  • 僞學-汉语大词典

    僞學

    【1】欺人之学;假学问。{宋}{庆元}时,{韩侂胄}与{赵汝愚}争权,因{朱熹}等人倾向{赵汝愚},{韩}得势后,谓贪黩放肆乃人之真情,而廉洁好修者都是伪人,遂称道学为伪学,丞相{赵汝愚}以下五十九人全部罢斥,禁用赞同{朱熹}道学观点的士人。{宋}{叶適}《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方籍田時﹐以僞學斥士具盡﹐獨不及{良甫}﹐然遂自外補。”

  • 僻學-汉语大词典

    僻學

    【1】谓未能博学,见闻寡陋。{宋}{陆游}《林间书意》诗之二:“不讀狐書真僻學﹐未登鬼籙且閒游。”{宋}{陆游}《自嘲》诗:“僻學論交少﹐貧居卜地偏。”

  • 儒學-汉语大词典

    儒學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唐}{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諱{郇}﹐以儒學進﹐官至侍御史。”《後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頡}﹐以儒學稱﹐官至博士。”《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學{老子}者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自{太宗}崇奬儒學﹐驟擢高科至輔弼者多矣。”【2】{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學﹑醫學之例﹐每路設教授以訓誨之。”《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報貴府老爺{楊}諱{允}﹐欽選{應天}{淮安府}{沭陽縣}儒學正堂。”{明}{汤显祖}《牡丹亭·腐叹》:“自家{南家府}儒學生員{陳最良}。”【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學传。

  • 優生學-汉语大词典

    優生學

    【1】应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学科。为{英国}遗传学家{哥尔登}所创建。

  • 八塼學士-汉语大词典

    八塼學士

    【1】谓{唐}{李程}。《新唐书·李程传》:“學士入署﹐常視日影爲候﹐{程}性懶﹐日過八塼乃至﹐時號‘八塼學士’。”塼﹐{宋}{王谠}《唐语林·容止》作“磚”。

  • 八磚學士-汉语大词典

    八磚學士

    【1】见“八塼學士”。

  • 六學-汉语大词典

    六學

    【1】指六艺或六经。{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宋}{叶適}《送陈彦群》诗:“衆儒治六學﹐厥志存不朽。”【2】谓{周}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北史·刘芳传》:“案{鄭}注《學記》﹐{周}則六學﹐所以然者﹐注云:‘内則設師保以教﹐使國子學焉;外則有太學庠序之官。’此其證也。”【3】{唐}国子监设六馆﹐亦称“六學”。《旧唐书·职官志三》:“〔國子監〕祭酒﹑司業之職﹐掌邦國儒學訓導之政令﹐有六學。一國子學﹐二太學﹐三四門﹐四律學﹐五書學﹐六算學也。”

  • 公羊學-汉语大词典

    公羊學

    【1】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徐彦}为之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著于竹帛”。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清}代{庄存与}﹑{刘逢禄}﹑{龚菗犢﹑{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学﹐以《公羊传》“微言大义”说经﹐议论时政﹐对当时学术界影响很大。参见“[今古文学派]”。

  • 公羊學派-汉语大词典

    公羊學派

    【1】{清}代的今文经学派。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其伦理思想或政治主张。其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均为{常州}人﹐故又称“常州学派”。因今文经学特别重视公羊家的《春秋》学﹐故亦以泛指今文经学。

  • 公案學-汉语大词典

    公案學

    【1】佛教名词。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佛教禅宗借用﹐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用来判断是非迷悟。以这种方法发展的禅学﹐称公案学。{{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谈公案就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公案都是含意隐晦﹐无人能确实懂得的事情或话头﹐如果弟子思索得一个公案的答案﹐说给师听﹐得师同意(称为印可)﹐那就表示得道了……这些动作和话头成为新的公案﹐流传在丛林(禅寺)间﹐愈积愈多﹐禅学转化为公案学。”

  • 公學-汉语大词典

    公學

    【1】原指{英国}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上海}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延安}的陕北公学。

  • 典學-汉语大词典

    典學

    【1】《书·说命下》:“念終始典于學。”{孔颖达}疏:“念終念始﹐常在於學。”这是{傅说}勉励{高宗}学习的话﹐后因称皇子或帝王致力于学为典学。{唐}{韩愈}《顺宗实录二》:“{廣陵王}某﹐孝友温恭﹐慈仁忠恕……講求典學﹐禮必從師。”{宋}{杨万里}《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诗:“典學光陰璧不如﹐簡編燈火卷還舒。”《清史稿·礼志八》:“{雍正}三年八月吉日﹐詔言:‘帝王御宇﹐咸資典學。朕承庭訓﹐時習簡編。’”【2】指经常勤学。{清}{顾景星}《<楝亭集>序》:“以絶人之姿﹐加典學之力﹐及其成就﹐豈有量際哉!”

  • 真才實學-汉语大词典

    真才實學

    【1】真实的才能和学问。{宋}{曹彦约}《辞免兵部侍郎兼修史恩命申省状》:“兩史院同修之官﹐亦必自編修﹑檢討而後序進﹐更須真才實學﹐乃入兹選。”《水浒传》第二九回:“這一撲有名﹐唤做‘玉環步﹐鴛鴦脚’--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實學﹐非同小可。”{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筠}曰:‘彼豈有真才實學﹐能起死回生耶。’”{孙犁}《耕堂读书记》三:“它用的人员大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 興學-汉语大词典

    興學

    【1】兴办学校。《礼记·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鲁迅}《彷徨·孤独者》:“这也不足为奇﹐{中国}的兴学虽说已经二十年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

  • 北門學士-汉语大词典

    北門學士

    【1】{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时奉诏于翰林院草制,密令参决,以分宰相之权。{唐}制,官衙都在宫城之南,院在{银台}之北,{刘}{元}等人不经南门,而于北门出入,时人因谓之“北門學士”。参阅《旧唐书·刘祎之传》﹑{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

  • 北學-汉语大词典

    北學

    【1】指{周}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夏}﹑{商}﹑{周}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民不誣矣;帝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則聖智在位而功不遺矣;帝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始下不踰矣;帝入太學﹐承師問道﹐退習而端於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達其不及﹐則德智長而理道得矣。”【2】指{南北朝}时{北朝}的经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爲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清}{许宗彦}《记南北学》:“經學自{東晉}後﹐分爲南北。自{唐}以後﹐則有南學而無北學。”

  • 光學-汉语大词典

    光學

    【1】翰林学士的别称。{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小腆纪年》:“若翰林學士﹐{明}世雖爲極清要之職﹐稱曰‘光學’﹐然其秩止五品﹐自中葉以後﹐皆以尚書侍郎兼之。”{明}{沈德符}《野獲编·词林·翰林升转之速》:“左諭得{黎淳}以《英宗實録》成﹐陞左庶子﹐引故事力辭﹐雖其意欲得翰林光學﹐不願久處坊局﹐其持論則未嘗謬也。”【2】以光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物理学分科。

  • 光學士-汉语大词典

    光學士

    【1】即翰林学士。{明}{沈德符}《野獲编·词林·翰林升转之速》:“若光學士﹐則自{嘉靖}末年{張蒲州}特拜﹐駭爲奇事﹐今遂絶響。但爲大宗伯兼官而已。”

  • 光學錢-汉语大词典

    光學錢

    【1】{唐}代{咸通}年间由宰相等大臣捐输的兴学钱。《新唐书·刘允章传》:“〔{章}〕又建言:‘羣臣輸光學錢治庠序﹐宰相五萬﹐節度使四萬﹐刺史一萬。’”

  • 光學玻璃-汉语大词典

    光學玻璃

    【1】制造光学仪器用的高级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如攝影机﹑经纬仪﹑望远镜等的镜头都用光学玻璃制成。

  • 兒童文學-汉语大词典

    兒童文學

    【1】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智力和兴趣等特点。

  • 玄學-汉语大词典

    玄學

    【1】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种哲学思潮。{金}{元好问}《通真子墓碣铭》:“居玄都垂十稔﹐雖日課校讐﹐其參玄學﹑受章句﹐自遠方至者﹐源源不絶。”《晋书·陆云传》:“〔{雲}〕至一家﹐便寄宿﹐見一年少﹐美風姿﹐共談《老子》:辭致深遠……{雲}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北齐书·羊烈传》:“〔{烈}〕能言名理﹐以玄學知名。”【2】{中国}古代研习道家学说的学校。《宋书·隐逸传·雷次宗》:“{元嘉}十五年……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蓺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唐玄宗}时又名“崇玄學”。《新唐书·选举志上》:“〔{開元}〕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其生﹐京﹑都各百人﹐諸州無常員。”【3】形而上学(metaphysica)的另一译名。原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学问,或用作哲学的别称。从{黑格尔}开始,又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新的含义,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毛泽东}《矛盾论》一:“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无论在{中国}﹐在{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间内﹐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4】指佛学。{宋}{契嵩}《坛经赞》:“論者謂之玄學﹐不亦詳乎!天下謂之宗門﹐不亦宜乎!”

  • 京氏學-汉语大词典

    京氏學

    【1】{西汉}{京房}创立的今文《易》学。{京房}曾学《易》于{孟喜}的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今存《京氏易传》三卷。{清}{王晫}《今世说·术解》:“{陸麗君}﹑{孫宇台}並精京氏學。”《汉书·儒林传·京房》:“《易》有{京氏}之學。”

  • 京學-汉语大词典

    京學

    【1】京师的太学。{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光皇命驾北内》:“{閩}士{林自知}{觀過}與{謝}同遊於京學。”

  • 夜學-汉语大词典

    夜學

    【1】夜间学习。{唐}{孟郊}《夜感自遣》诗:“夜學曉未休﹐苦吟神鬼愁。”{唐}{方干}《偶作》诗:“夜學事須憑雪照﹐朝廚争奈絶烟何。”【2】夜晚授课的学校。{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试看农民一向痛恶学校﹐如今却在努力办夜学。”{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更有文會﹑夜學﹑印書會﹑新聞館﹐别有大書院九處﹐書籍甚富。”

  • 夜大學-汉语大词典

    夜大學

    【1】在夜间上课的业余大学。相当于全日制大学程度而设备简易,课程设置﹑学制规定都较灵活。亦省称“[夜大]”。《人民日报》1983.12.9:“一些地方上的电大﹑业大﹑夜大等和各类短训班﹑进修班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 出學-汉语大词典

    出學

    【1】谓离开学校,或停学,退学。{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正俗二》:“某以壬辰年應歲貢出學﹐至壬子年謁選到京﹐中間歷二十年﹐未嘗一日乘轎。”《天雨花》第二五回:“十三歲上來出學﹐便在閨房理繡針。”《清史稿·选举志二》:“二十分以下爲最下等﹐應出學。”【2】犹卒业。《礼记·王制》:“凡入學以齒。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者﹐以告于大樂正﹐大樂正以告于王。”{郑玄}注:“出學﹐謂九年大成學止也。”

  • 函授學校-汉语大词典

    函授學校

    【1】以通信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学校。教学方法以自学函授教材为主,定期由函授学校给予辅导和考核,有时也进行短期的集中面授或就地委托辅导。函授学校导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大学推广运动。八十年代后各国始设函授学校。我国解放后为适应广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业务学习的需要,也设立了各级各类的函授学校,如函授大学等。{魏巍}《壮行集·做新型的知识分子》:“各地函授学校的逐渐设立……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将会得到更有利的条件。”

  • 印章學-汉语大词典

    印章學

    【1】考古学的一个部门。收集整理古代印章,考释印文,研究印章形制的变革。除与古文字学﹑篆刻学密切相关外,对研究古代文书制度﹑官制和地名的变迁,以及鉴别历史文件的真伪,都有一定的帮助。{宋}{王厚之}的《汉晋印章图谱》是我国最早的印章学专著。

  • 刊授大學-汉语大词典

    刊授大學

    【1】实行刊授教育的业余高等学校。《文学报》1983.5.12:“刊授大学前途远大。”

  • 初學-汉语大词典

    初學

    【1】刚开始学习。亦指学习未久者。{南朝} {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神茂初學﹐業隆弱冠。”{杨沫}《青春之歌·初版後记》:“说实在的﹐对我这样一个虽不年轻﹐但对文学还是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这样一部长篇确是很吃力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雒陽}之人﹐年少初學。”《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揀嫩嫩的口氣﹐亂亂的文法……那定是少年初學。”

  • 初級中學-汉语大词典

    初級中學

    【1】我国学校教育制度规定,中学阶段修业年限为六年,前三年为初中。只设初中教育的中学称为初级中学。{茅盾}《一个女性》:“十四岁的一年﹐{琼华}从初级中学毕业了。”亦省作“[初中]”。{艾青}《<诗选>自序》:“初中毕业后﹐我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 初級小學-汉语大词典

    初級小學

    亦称“[初等小學]”【1】学校教育制度中最低一级,修业年限为四年。{沈从文}《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半年后家中母亲相信了一个亲戚的建议﹐以为应从城内第二初级小学换到城外一小学。”亦省称“[初小]”。{杨宏}《是金子终会发光》:“{王佳}捧出她上初小时就买了的攒钱罐。”

  • 初等小學-汉语大词典

    初等小學

    【1】见“初級小學”。

  • 力學-汉语大词典

    力學

    【1】努力学习。{唐}{杨炯}《卧读书架赋》:“儒有傳經有乎致遠﹐力學在乎請益。”《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在家躬耕力學﹐一如我在家之時﹐不可懈惰廢業。”{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至於大倫﹑大法﹑禮義之際﹐先王之所力學而守者﹐蓋不及也。”【2】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科。

  • 助學-汉语大词典

    助學

    【1】支持和帮助他人学习。多指帮助自学者。《光明日报》1984.12.11:“目前﹐随着自学热潮的兴起﹐助学之风正在形成。”《文汇报》1984.8.3:“帮助考生顺利通过考试也应是助学的目的之一。”

  • 助學金-汉语大词典

    助學金

    【1】发给学生的补助金。

  • 劬學-汉语大词典

    劬學

    【1】勤奋学习。{卷盦}《<蔽庐丛志>序》:“於是嗜書之士﹐劬學弗舍﹐矻矻中夜﹐裒然成帙。”

  • 動物學-汉语大词典

    動物學

    【1】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分类﹑分布和怎样控制动物等的科学。

  • 勤工儉學-汉语大词典

    勤工儉學

    【1】我国某些学校采取的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习期间从事一定的劳动,以劳动收入作为办学资金的来源之一。【2】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做工,把所得的工资作为学习的费用。原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以后一段时间,到{法国}留学的一些青年所采取的一种求学形式。

  • 勤學-汉语大词典

    勤學

    【1】努力学习。{清}{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十四》:“《示兒》詩自言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屋﹐而備述屋宇之塏爽﹐妻受誥封﹐所往還無非卿大夫﹐以誘其勤學。”《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蒯悟}〕依舊留在衙門中勤學。三年之後﹐學業已成。”《东观汉记·桓荣传》:“{榮}少勤學﹐講論不怠﹐治《歐陽尚書》。”

  • 勤工助學-汉语大词典

    勤工助學

    【1】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劳动,通过生产实践接触社会,增长才干,劳动所得则作为学习期间的经济补益。《人民日报》1985.7.26:“近年来﹐大中学生中的‘勤工’活动﹐已不是为了‘俭学’﹐而是为了‘助学’。从自强自立这一点上看﹐‘勤工助学’比过去的‘勤工俭学’是一个进步。”《解放日报》1985.12.7:“一年来﹐复旦大学已有两千多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获得了一定经济收入。”

  • 勸學-汉语大词典

    勸學

    【1】古代官职名。犹后世之侍讲﹑侍读。《汉书·叙传上》:“{伯}少受《詩》于{師丹}。大將軍{王鳳}荐{伯}宜勸學﹐召見{晏昵殿}。”{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曰:“此蓋如後世侍講﹑侍讀之類。《後書·馬嚴傳》:除子{鱄}爲郎﹐勸學省中。《楊秉傳》:以明《尚書》徵入勸講。皆是。《三國志》{蜀}{尹默}﹑{譙周}爲勸學從事﹐見本傳。{晉}{孟嘉}爲勸學從事﹐見{嘉}傳。{梁元帝}在{荆州}置勸學從事﹐見《玉海》。蓋州郡則加從事之稱。”【2】鼓励人努力学习。《史记·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修禮﹐崇化厲賢。”《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孔颖达}疏:“勸民學問。”

  • 參學-汉语大词典

    參學

    【1】佛教谓参访大德,云游修学。亦泛指游学。{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何夢瑶}〕《嘲杭({杭堇浦})病起》云:‘門外久疏參學侣﹐簾前漸立犯齋人。’”{元}{黄镇成}《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之四:“直到無生參學畢﹐逢人遮莫説輪迴。”{明}{李贽}《卓吾论略》:“且聞{邵氏}(指{邵雍})苦志參學﹐晩而有得﹐乃歸{洛}﹐始婚娶﹐亦既四十矣。”

  • 友學-汉语大词典

    友學

    【1】职官名。“友”与“文学”的合称。{汉}州郡及王国皆置文学,{魏}{晋}以后,王府设友和文学各一人,为辅佐﹑侍从之官。《梁书·张率传》:“{天監}初﹐{臨川王}以下﹐並置友學﹐以{率}爲{鄱陽王}友。”

  • 受學-汉语大词典

    受學

    【1】谓从师学习。《後汉书·党锢传序》:“初﹐{桓帝}爲{蠡吾侯}﹐受學於{甘陵}{周福}。”{明}{李东阳}《修建广平府庙学记》:“教授某以{潛}({張潛})受學於予﹐上京師請紀成績。”{宋}{曾巩}《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君年十有四﹐辭親學問{江}東﹐已有聞於人﹐往從{臨川}{王安石}受學﹐{安石}稱之。”

  • 建築學-汉语大词典

    建築學

    【1】研究设计与建造建筑物的一门学科。

  • 平民文學-汉语大词典

    平民文學

    【1】{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十三:“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的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有些人说:‘{中国}已有平民文学’﹐其实这是不对的。”【2】指民间文学。《胡適文存》二集卷四收有《北京的平民文学》一文﹐介绍{北京}的民间歌谣。

  • 工農速成中學-汉语大词典

    工農速成中學

    【1】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在一定时期内为培养工农及工农干部,使他们迅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设立的学校。我国于1950年创立。修业期限三年。毕业后,经考试可升入各种高等学校。自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

  • 工讀學校-汉语大词典

    工讀學校

    【1】教育﹑挽救﹑改造失足青少年的学校。《1980年中国百科年鉴》:“举办工读学校﹐实行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以教育部门为主﹐共青团﹐公安部门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原则。办学方针是‘挽救孩子﹐培育人才’﹐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既抓思想教育﹐又抓文化知识的学习。”

  • 左學-汉语大词典

    左學

    【1】相传{殷}代的小学,{西周}为国学之一种。一说右学﹑左学皆太学,同在城郊,实为一学,但有楹东﹑楹西之分。《礼记·王制》:“{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郑玄}注:“左學﹐小學也。”{唐}{李华}《含元殿赋》:“蓋左學之遺制﹐協前王之講德。”后用以泛称学校。{元}{柳贯}《赠别宋季任赴甘肃提举二十韵》:“粤初聯吏治﹐近亦好文儒。左學將興{蜀}﹐西庠昉自{虞}。”

  • 土壤學-汉语大词典

    土壤學

    【1】以土壤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土壤的生成和变化过程,物理和化学性质,土壤在农业上的利用等。根据利用目的和情况,又分为农业土壤学,森林土壤学等。

  • 地名學-汉语大词典

    地名學

    【1】研究地名的起源﹑词义﹑演变﹑转译以及命名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或原因等的学科。可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提供有关资料。

  • 地質力學-汉语大词典

    地質力學

    【1】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构造,以便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的一门地质学的边缘学科。为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所倡导而建立。{徐迟}《地质之光》:“地质科学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发展。其中喷薄欲出的是{李四光}创建的一门科学:地质力学。”

  • 地層學-汉语大词典

    地層學

    【1】地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地层(沉积岩﹑喷出岩和某些变质岩)和侵入岩的形成顺序及其相互关系并确定其地质年代的学科。

  • 地震學-汉语大词典

    地震學

    【1】研究地震预报和预防﹑地震成因和分布以及与地震有关的各种物理现象的学科。从地震学的研究,还可以获得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对地球的内部构造作理论的推断。

  • 地質學-汉语大词典

    地質學

    【1】研究形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

  • 地理學-汉语大词典

    地理學

    【1】以地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等。【2】指风水之术。{宋}{陆游}《智者寺兴造记》:“{玘}植杖而四顧曰:‘知者之爲寺﹐天造地設者至矣﹐而人事不能充焉﹐故于此。天其使我興此地歟?’乃諏諸爲地理學者﹐則其言與{玘}略同。”

  • 地球化學-汉语大词典

    地球化學

    【1】研究地壳或地质体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历史的科学。涉及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化学等多门学科。

  • 地學-汉语大词典

    地學

    【1】原指地理学或地质学。今为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海洋学﹑大气物理学﹑自然资源考察等的统称。{鲁迅}《朝花夕拾·琐记》:“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所謂地學者﹐以地輿爲綱﹐而一切測量﹑經緯﹑種植﹑車舟﹑兵陣諸藝﹐皆由地學以推至其極者也。”

  • 地球物理學-汉语大词典

    地球物理學

    【1】研究地球本身及其周围空间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现象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电离层﹑地磁﹑极光﹑地震﹑重力加速度等。研究依据主要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观察站﹑观察台网进行观察所提供的资料。

  • 地熱學-汉语大词典

    地熱學

    【1】研究地球内部热能及其应用的科学。

  • 幸學-汉语大词典

    幸學

    【1】皇帝巡幸学校。{宋}{赵昇}《朝野类要·典礼》:“幸學﹐車駕幸太學﹐則有恩例﹐蓋古之養老尊賢之故事。”《清史稿·世宗纪》:“辛酉﹐詔臨{雍}大典﹐改幸學爲詣學。”《南齐书·武帝纪》:“三月辛亥﹐國子講《孝經》﹐車駕幸學﹐賜國子祭酒﹑助教絹各有差。”

  • 報告文學-汉语大词典

    報告文學

    【1】文学体裁。散文中的一类,通讯﹑速写﹑特写等的统称。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而成,具有新闻特点。{阿英}《从上海事变说到报告文学》:“总之﹐报告文学是最新的形式的文学﹐是具有着无限的鼓动效果的形式。”

  • 射電天文學-汉语大词典

    射電天文學

    【1】又名无线电天文学。天文学的一个分科。应用无线电技术观测天体和星际物质所发射或反射的无线电波而进行天文研究的一门学科。

  • 專門學校-汉语大词典

    專門學校

    【1】泛指按专业门类设置的学校。分高等专门学校和中等专门学校等。高等专门学校如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化工学院﹑外交学院等;中等专门学校如林业学校﹑水利学校﹑师范学校等。{巴金}《家》二:“他们进的是外国语专门学校。我早就告诉过妈了。”{丁玲}《梦珂》:“{澹明}﹐一个专门学校的图画教员。”

  • 專科學校-汉语大词典

    專科學校

    【1】实施专业教育﹐修业年限较短的高等学校。如师范专科学校﹑农林专科学校﹑水利专科学校等。根据我国改革学制的决定: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二年至三年﹐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力者入学。

  • 尉律學-汉语大词典

    尉律學

    【1】有关尉律的学问。《魏书·江式传》:“{漢}興﹐有尉律學﹐復教以籀書﹐又習八體﹐試之課最﹐以爲尚書史。吏民上書﹐省字不正﹐輙舉劾焉。”

  • 大學-汉语大词典

    大學

    【1】太学。《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蓺焉﹐履大節焉。”{卢辩}注:“大學﹐王宫之東者。束髮﹐謂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爲大務﹐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礼记·王制》:“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

  • 大學生-汉语大词典

    大學生

    【1】方言。年岁较大的男孩子。【2】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徐辉}﹐没想到你的大学生生活过的倒满牢靠哩。”【3】年岁较大的学生。《醒世姻缘传》第三三回:“〔先生〕砌了一本倣﹐叫大學生起個影格﹐丢把與你﹐憑他倒下畫﹐豎下畫。”

  • 大小學士-汉语大词典

    大小學士

    【1】指{明}{沈度}及弟{粲}。{沈度}﹑{沈粲}皆善书﹐同官翰林﹐时号“大小學士”。见《明史·文苑传二·沈度》。

  • 大學堂-汉语大词典

    大學堂

    【1】{清}末创办新制学校时称大学为大学堂。《清史稿·选举志二》:“初﹐{世凱}奏陳{東省}開辦大學堂章程﹐有旨飭下各省仿辦。”

  • 大學-汉语大词典

    大學

    【1】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2】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小王}上大学了。

  • 大學生-汉语大词典

    大學生

    【1】太学生。《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聞得大學生{鄭隆}文武兼全﹐遣人招致於門下。”{宋}{苏轼}《诗赋经义各以分数取人将来只许诗赋兼经状》:“然臣在都下﹐見大學生習詩賦者十人而七。”

  • 大學士-汉语大词典

    大學士

    【1】官名。{唐中宗}{景龙}二年﹐{修文馆}置大学士四人。此大学士之始﹐然不常设。{宋}沿{唐}之旧﹐{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皆宰相领之。{明}代始专以殿阁大学士为宰辅之官﹐然官阶仅五品﹐其职务是替皇帝批答奏章﹑承理政务。自{宣宗}时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职近宰相﹐称为“阁老”。{清}因之﹐设内阁大学士四人﹐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二人﹐为从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位﹐称为“中堂”。

  • 天文學-汉语大词典

    天文學

    【1】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的规律等。

  • 太學體-汉语大词典

    太學體

    【1】{宋}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宋史·欧阳修传》:“知{嘉祐}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爲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

  • 太學-汉语大词典

    太學

    【1】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置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興太學﹐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貢入太學肄業。”

  • 太學生-汉语大词典

    太學生

    【1】在太学里就读的学生。参见“[太學]”。

  • 失學-汉语大词典

    失學

    【1】谓失去上学机会或中途辍学。{唐}{杜甫}《屏迹》诗之三:“失學從兒懶﹐長貧任婦愁。”{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明}{王猷定}《除夕忆儿茂》诗:“失學吾誰咎﹐長貧汝乏師。”{艾青}《街》诗:“街上拥挤着难民﹑伤民﹑失学的青年。”

  • 奥學-汉语大词典

    奥學

    【1】指学识渊深的人。《旧唐书·郑覃传》:“經籍錯訛﹐博士相沿﹐難爲改正。請召宿儒奥學﹐校定六籍﹐準{後漢}故事﹐勒石於太學。”【2】高深的学问。《宋史·田锡王禹偁等传论》:“{禹偁}制戎之策﹐厥後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學﹐爲世宗仰。”{唐}{岑参}《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诗:“高文出《詩》《騷》﹐奥學窮討賾。”{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雄詞冠於一時﹐奥學窮乎千古﹐圖書兼蓄﹐精博兩全。”

  • 奬學金-汉语大词典

    奬學金

    【1】学校﹑团体或个人等给予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的奖金。{冰心}《空巢》:“毕业后﹐我们又都得到了奖学金到美国去留学。”

  • 就學-汉语大词典

    就學

    【1】谓从师学习。《列子·说符》:“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糧就學者成徒﹐而溺死者幾半。”《北史·韦师传》:“〔{師}〕初就學﹐始讀《孝經》﹐捨書而歎曰:‘名教之極﹐其在兹乎!’”{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姚广孝》:“太孫就學﹐命設講席於{文華殿}之東。”《後汉书·张霸传》:“諸生{孫林}﹑{劉固}﹑{段著}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學焉。”

  • 小學堂-汉语大词典

    小學堂

    【1】{清}末采用{欧}{美}方式设立的初级学校。初称小学堂﹐后改称小学校﹐犹今之小学。{清}{孙诒让}《周礼政要·广学》:“今西國定制﹐無論城鄉﹐三十户而設小學堂一。”

  • 小學生-汉语大词典

    小學生

    【1】比喻对某方面要从头学起的人。多用作自谦之词。{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2】旧指在国子监童科和民间蒙馆﹑私塾读书的学生﹐今指在小学读书的学生。{宋}{叶適}《孺人周氏墓志铭》:“將别﹐小學子翹敏者﹐懷以果餌﹐儲以方筆﹐或總其角﹐或束其帶﹐顧戀依依。”{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二月》:“小學生以葱繫竹竿上就窗内鑽出窗外﹐謂之開聰明。”亦称“[小學子]”。《文献通考·选举八》:“{徽宗}{政和}四年﹐小學生近千人﹐尚有繼至者﹐分十齋處之。增教諭俸﹐不許受束脩。自八歲至十二歲﹐率以誦經書字多少差次補内舍上舍。”

  • 小學-汉语大词典

    小學

    【1】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西周}即有小学﹐此前则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亦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民}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民}四我进了新式小学。”{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北周}{卢辩}注:“小學﹐謂虎闈師保之學也……《白虎通》曰: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是也。此太子之禮。《尚書大傳》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學﹐見小節而履小義;二十而入大學﹐見大節而踐大義。此世子入學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謂諸子性晩成者﹐至十五入小學﹐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學。《内則》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者﹐謂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2】犹小道。谓琐屑之学。《陈书·傅縡传》:“頃代澆薄﹐時無曠士﹐苟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3】{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汉书·艺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研究文字﹑训诂﹑音曃菃@备于小学。{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

  • 小學子-汉语大词典

    小學子

    【1】见“小學生”。

  • 少學-汉语大词典

    少學

    【1】古代学校名。相对于太学而言。《汉书·食货志上》:“其有秀異者﹐移鄉學于庠序;庠序之異者﹐移國學于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於天子﹐學于大學﹐命曰造士。”{清}{黄生}《义府·少学大学》:“鄉學﹐庠序之總名也。國學﹐少學之異名也。對鄉學而言﹐則曰國學;對太學而言﹐則曰少學。”

  • 口頭文學-汉语大词典

    口頭文學

    【1】口耳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文学。{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一章:“但在{敦煌}写本中﹐还保存一些话本﹐这和变文一样﹐是很可重视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史料。”

  • 口耳之學-汉语大词典

    口耳之學

    【1】语本《荀子·劝学》:“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谓只是耳听口说的学习。后用以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宋}{陆游}《跋柳书苏夫人墓志》:“蓋欲注{杜}詩﹐須去{少陵}地位不大遠乃可下語。不然﹐則勿注可也。今諸家徒欲以口耳之學揣摩得之﹐可乎?”

  • 向學-汉语大词典

    向學

    【1】立志求学;好学。{宋}{曾巩}《襄州到任表》:“伏念臣素堅向學之心﹐幸遇好文之主。”《元史·康里脱脱传》:“{脱脱}嘗即{宣德}别墅延師以訓子﹐鄉人化之﹐皆向學。”{明}{唐顺之}《信丰训导殷君墓志铭》:“翁始向學﹐即慨然發憤曰:‘吾先世功德﹐不可無繼其業者。’”{郭沫若}《水平线下·百合与番茄上》:“既无知识﹐又不肯向学。”

  • 古學-汉语大词典

    古學

    【1】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汉}{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是以治古學﹑貴文章者﹐謂之俗儒。”{徐彦}疏:“《左氏》先著竹帛﹐故{漢}時謂之古學;《公羊》{漢}世乃興﹐故謂之今學。”{汉}{许冲}《上<说文解字>书》:“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慎}﹐本從{逵}受古學。”{段玉裁}注:“古學者﹐《古文尚書》﹑《詩毛氏》﹑《春秋左氏傳》及《倉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學也。”《後汉书·郑玄传》:“中興之後﹐{范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争論古今學﹐後{馬融}答{北地}太守{劉瓌}及{玄}答{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明}{杨慎} 《谭苑醍醐·庄子解》:“《莊子》爲書……士無古學﹐不足以知之。”后泛指研究古代文化学术。{胡適}《<国学丛刊>发刊宣言》:“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2】科举功令文字如策论﹑律赋﹑经义﹑八股文﹑试帖诗以外的经史学问,称古學。{宋}{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六:“〔{吕希哲}〕從{王安石}學。{安石}以爲:凡士未官而事科舉者﹐爲貧也;有官矣﹐而復事科舉﹐是僥倖富貴利達﹐學者不由也。公聞之﹐遽棄科舉﹐一意古學。”《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唐二棒椎}道:‘{老華}﹐我正有件事要來請教你這通古學的。’{虞華軒}道:‘我通甚麽古學﹐你拿這話來笑我。’”

  • 古文經學-汉语大词典

    古文經學

    【1】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西汉}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孔}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王莽}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东汉}初又被取消。{章帝}时,治古文经的{贾逵}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马融}﹑{服虔}﹑{郑玄}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魏}﹑{晋}﹑六朝﹑{隋}﹑{唐}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 右學-汉语大词典

    右學

    【1】即太学。《礼记·王制》:“{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郑玄}注:“右學﹐大學也﹐在西郊。”

  • 史學-汉语大词典

    史學

    【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晋书·石勒载记下》:“{任播}﹑{崔濬}﹐爲史學祭酒。”《宋史·杨亿传》:“{真宗}稱其才長於史學。”{清}{顾炎武}《日知录·史学》:“比來史學廢絶﹐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绪言》:“{中国}史学工作者研究的任务甚为繁重。”【2】{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 同學弟-汉语大词典

    同學弟

    【1】旧时对同官的自谦的称呼。{清}{费锡璜}《<友鸥堂集>序》後署“同學弟{成都}{費錫璜}拜撰”。{清}{梁章鉅}《称谓录·同官谦称》:“《詞林典故》:凡翰林前輩柬稱年家眷同學弟。又若後輩之父係前輩﹐則敍科分係後輩﹐則稱同學弟。”

  • 同學究-汉语大词典

    同學究

    【1】即同学究出身。{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至{景德}二年三月丁巳﹐因賜{李迪}等進士第﹐賜特奏名:五舉以上本科六十四人﹐‘三傳’十八人﹐同學究二十二人﹐‘三禮’四十四人。”详“同學究出身”。

  • 同學-汉语大词典

    同學

    【1】同师受业。《庄子·知北游》:“{妸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長﹐又與{高祖}同學。”{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審勘得{白雲娥}與{任宜男}者﹐居本比鄰﹐幼而同學。”{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此曰同學﹐蓋謂同學于{鳩摩羅什}也。”【2】同师受业的人。《汉书·萧望之传》:“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唐}{司空曙}《题暕上人院》诗:“更説本師同學在﹐幾時携手見{衡陽}?”{清}{孙枝蔚}《寄乡中旧游》诗:“混跡魚鹽别草萊﹐寄言同學莫相哀。”【3】{清}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明}{崇禎}初﹐至本朝{順治}末﹐東南社事甚盛﹐士人往來投刺﹐無不稱‘社’‘盟’者;後忽改稱同學﹐其名較雅﹐而實自{黄太沖}始之。{太沖}《題張魯山後貧交行》云:‘……社盟誰變稱同學﹐慚愧{弇州}記《不觚》。’自注云:‘同學之稱﹐余與{沈眉生}﹑{陸文虎}始也。’”【4】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冰心}《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5】对在校学生的通称。{刘心武}《班主任》:“{尹老师}忽然想起﹐赶紧告诉{张老师}:‘我刚从他们楼里出来﹐听我那班里一个同学说﹐{谢惠敏}跟{石红}吵了一架。’”

  • 同等學力-汉语大词典

    同等學力

    【1】没有在某一等级的学校毕业而具有相同程度的知识水平。如: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报考电视大学。

  • 同學究出身-汉语大词典

    同學究出身

    【1】{唐}{宋}科举均有学究科。{宋}代学究科考试及格而等第次于学究出身者,称为同学究出身。亦有未经科举而恩赐此称的。{宋}{曾巩}《秘书少监陈公神道碑铭》:“子五人﹐曰{儼}﹐尚書比部員外郎……曰{偉}﹐同學究出身。”《宋史·太祖纪三》:“辛卯﹐賜布衣{王澤方}同學究出身。”《宋史·选举志二》:“是秋﹐四方士集行在﹐帝親策于{集英殿}﹐第爲五等﹐賜正奏名{李易}以下四百五十一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學究出身﹑同出身。”

  • 同學録-汉语大词典

    同學録

    【1】记载同班或同校同学的姓名﹑籍贯﹑简历与通讯处等内容的小册子。{吴虞}《四川法政学校同学录序》:“四川法政學校某班諸君既行畢業禮﹐將有《同學録》之刻﹐遠符著籍之規﹐近表樂羣之意。”{孙犁}《澹定集·同口旧事》:“并说上次来信﹐寄我父亲店铺﹐因地址不确被退回﹐现从同学录查到我的籍贯。”

  • 名學-汉语大词典

    名學

    【1】著名的学者。《後汉书·郑范陈贾张传赞》:“中世儒門﹐{賈}{鄭}名學。”《三国志·吴志·华覈传》:“{漢}時皆名學碩儒乃任其職﹐更選英賢。”【2】逻辑学的旧称。{严复}《原强》:“不爲數學﹑名學﹐則吾心不足以察不遁之理﹑必然之數也。”{章炳麟}《訄书·订孔》:“其正名也﹐世方諸仞識論之名學﹐而以爲在{瑣格拉底}﹑{亞歷斯大德}間。”

  • 品學-汉语大词典

    品學

    【1】品行学业。{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倚屏美人图》:“有某生者﹐風流高雅﹐品學兼優。”{{祖慰}{节流}}《线》:“化学老师因为这学生品学兼优﹐也很乐意接受这个玩笑。”

  • 哲學-汉语大词典

    哲學

    【1】源出希腊语 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过去哲学上的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善學-汉语大词典

    善學

    【1】善于学习。{明}{方孝孺}《见山堂记》:“知周乎物而不勞﹐才裕於用而無窮﹐斯爲善學者矣。”《礼记·学记》:“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孔颖达}疏:“受者聰明易入﹐是爲學之善。”

  • 嚮學-汉语大词典

    嚮學

    【1】专意于学问。{宋}{田況}《儒林公议》卷上:“〔{石介}﹑{孫復}〕力相贊和﹐期興庠序﹐然嚮學者少﹐無法利以勸之。”{清}{鲍廷博}《<履斋示儿编>跋》:“{履齋}自序謂考評經傳﹐漁獵訓詁﹐以示子若孫﹐使知嚮學而已。”{明}{沈德符}《野獲编·科场三·土舍科目》:“巡撫{楊一渶}爲請於朝﹐如武舉例﹐加陞一級﹐以爲遠人嚮學之勸。”

  • 四門學-汉语大词典

    四門學

    【1】古代学校名。{北魏}{正始}四年创立四门小学,初设于京师四门,后与太学同在一处。{唐}代四门学为大学,隶国子监,传授儒家经典,性质与国子学﹑太学同,惟学生家庭出身品级较低。{隋}代及{北宋}亦设四门学,存在时间很短。{元}以后废。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

  • 四氏學-汉语大词典

    四氏學

    【1】封建帝王崇奉儒学,专为{孔}﹑{颜}﹑{孟}﹑{曾}四姓分别设立的学馆。《续文献通考·学校四》:“{元世祖}{中統}二年九月立{孔}﹑{顔}﹑{孟}三氏學……〔{明}〕{神宗}{萬曆}十五年又益以{曾}氏﹐改鑄四氏學印給之。”{清}沿其制﹐并特设四氏学教授一人﹐学录一人﹐专管教授四姓子弟。见《清通典·职官十》。

  • 四學-汉语大词典

    四學

    【1】指{周}分设于四郊的学校。《礼记·祭义》:“天子設四學。”{郑玄}注:“四學,謂{周}四郊之虞庠也。”一说指{周}﹑{殷}﹑{夏}﹑{虞}四代之学。{孔颖达}疏:“天子設四學者,謂設四代之學,{周}學也,{殷}學也,{夏}學也,{虞}學也。”【2】指{南朝}{宋}设立的儒﹑玄(道)﹑史﹑文四学馆。{南朝} {梁}{沈约}《为皇太子谢表》:“不閑三善之訓﹐未習四學之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元嘉}十五年﹐徵{次宗}至京師﹐開館於{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庾蔚之}﹐並以儒學監總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並建。”

  • 四學士-汉语大词典

    四學士

    【1】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宋史·文苑传六·黄庭坚》:“〔{黄庭坚}〕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爲四學士。”

  • 困學-汉语大词典

    困學

    【1】有所不通才学习。语出《论语·季氏》:“困而學之,又其次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困,謂有所不通。”后用以指刻苦学习。{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學違從衆﹐明公各勉旃。”{宋}{朱熹}《困学》诗:“困學工夫豈易成﹐斯名獨恐是虚稱。”{清}{赵翼}《钱竹汀宫詹挽诗》:“直自深寧王叟後﹐又添困學析秋豪。”

  • 國學生-汉语大词典

    國學生

    【1】古代国学的学生。《孽海花》第三回:“含英社的社友﹐個個飛黄騰達﹐入鸞掖﹐占鰲頭﹐祇剩{曹公坊}一人向隅﹐至今還是個國學生。”《文献通考·学校二》:“〔{東晉}{孝武}〕{太元}九年……國子祭酒{殷茂}上言:‘臣聞舊制﹐國學生皆取冠族華胄﹐比列皇儲。而中混雜蘭艾﹐遂令人情恥之。詔雖褒納﹐竟不施行。’”《清史稿·礼志十》:“國學生見國子師儀﹐初見﹐具名柬﹐公服詣學﹐自東階升堂﹐北面三揖﹐師立受。”

  • 國子學-汉语大词典

    國子學

    【1】即国子监。《晋书·职官志》:“及{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唐}{宋}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

  • 國學-汉语大词典

    國學

    【1】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高祖}受命﹐議創國學。”{唐}{韩愈}《窦公墓志铭》:“教誨於國學也﹐嚴以有禮﹐扶善遏過。”{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庄劚松》:“{吉州}{莊壽年}﹐號{斸松}。{乾隆}初年﹐貢入國學。”【2】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胡適}《<国学季刊>发刊宣言》:“我们深信国学的将来﹐定能远胜国学的过去。”{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于是使文人学士大叹国学之衰落。”

  • 國防文學-汉语大词典

    國防文學

    【1】1936年初,{上海}文艺界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而提出的口号,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在总口号之下﹐再提些随时应变的具体的口号﹐例如‘国防文学’‘救亡文学’‘抗日文艺’……等等﹐我以为是无碍的。”

  • 市民文學-汉语大词典

    市民文學

    【1】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 市學-汉语大词典

    市學

    【1】村镇上的学校;私塾。《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若只要個安身之處﹐敝村有個市學﹐倘肯相就﹐權住幾時。”{元}{锺嗣成}《醉太平》曲:“拾灰泥補砌了舊磚窰﹐開一箇教兒市學﹐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市學先生預歛諸生錢作社會﹐以致雇倩﹑祗應﹑白席﹑歌唱之人。”

  • 帖學-汉语大词典

    帖學

    【1】以宗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學”相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尊碑》:“{晉}人之書﹐流傳曰帖﹐其真跡至{明}猶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爲帖學宜也。流及國朝﹐則不獨六朝遺墨﹐不可復覩﹐即{唐}人鈎本﹐已等鳳毛矣……{道光}之後﹐碑學中興﹐蓋事勢推遷﹐不能自已也。”【2】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 帝學-汉语大词典

    帝學

    【1】即国学。国家所设立的学校。{元}{宫天挺}《范张鸡黍》楔子:“爲此來就帝學﹐未及數年﹐選居上館﹐聲動朝廷。”《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周流華夏﹐隨集帝學。”{李周翰}注:“帝學﹐國學也。”《孔丛子·问军礼》:“天子使有司以特牲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奠于帝學以受成。”

  • 師學-汉语大词典

    師學

    【1】从师学习。{唐}{元稹}《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予與君伯季之間﹐十歲相得﹐師學然諾﹐出入宴游﹐无不同也。”【2】学校。《荀子·正论》:“聚人徒﹐立師學﹐成文典。”《汉书·礼乐志》:“師學百四十二人﹐其七十二人給大官挏馬酒﹐其七十人可罷。”

  • 常州學派-汉语大词典

    常州學派

    【1】{清}代今文经学派。因创始人{庄存与}﹑{刘逢禄}都是{常州}人,故名。最初根据今文《公羊》经说,发挥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故亦称“公羊学派”。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以《公羊》经义,发挥政见,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光绪}间,{廖平}分析经学,详论{汉}今古文学的歧异,以为古学系伪造,今学乃{孔子}自创新制。后来{康有为}利用今文“托古改制”,作为戊戌变法的理论依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