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权力,威力。 如: 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
②.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 如: 姿势。气势。山势。局势。虚张声势。守势。势必。势能。势不可挡。因势利导。
①. 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如: 千钧一发(一根头发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喻极其危急)。雷霆万钧之势。
②. 制陶器所用的转轮。 如: 陶钧(亦喻造就人材)。
③. 乐(yuè)调(diào)。 如: 钧弦。
④. 敬辞,用于对尊长或上级。 如: 钧安。钧鉴。钧座。
①.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 如: 力气。力量。
②. 一切事物的效能。 如: 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③.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 如: 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④. 用极大的力量。 如: 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⑤. 姓。
①.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 如: 敌人。敌方。敌寇。
②. 指敌人。 如: 敌后。敌情。敌酋。敌特。轻敌。克敌制胜。
③. 抵挡。 如: 寡不敌众。
④. 相当。 如: 势均力敌。匹敌。敌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⑤. 仇视。 如: 敌意。“诸侯敌王所忾”。
拼音: shì jūn lì dí
注音: ㄕ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
繁体: 勢鈞力敵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势均力敌
反义词: 天壤之别 天差地别
出处:元《宋史・苏辙传》:“及势钧力敌,则倾陷安石,甚于仇雠,世尤恶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
即“势均力敌”。见“势均力敌”条。
此处所列为“势均力敌”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势均力敌”这个词语,一般用来指称双方势力与情势相当。在《逸周书・卷八・史记解》中有段话:“昔有南氏有二臣贵宠,力钧势敌,竟进争权,下争朋党,君弗禁,南氏以分。”其中的“钧”通“均”,和“敌”字一样都是等同的意思。整句话是说:以前在有南氏这个国家,有两个臣子极受君王宠信,双方权势相当,为了胜过对方,两人于是各自结党营私,明争暗斗,最后终于导致国家分裂。后来“势均力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双方力量情势相当,不分上下。“势均力敌”一语,有时亦作“力均势敌”,如《尹文子》逸文:“两智不能相救,两贵不能相临,两辩不能相屈,力均势敌故也。”便是描述双方力量相当,所以在智、贵、辩三方面都无法分出高下。
1:看是势钧力敌,但还是有所不同,香儿虽被震退,但还是精力充沛,泰然自若。
2:竟然会在和势钧力敌的对手交手时,主动出击导致自己露出破绽,现在还被他步步紧逼,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3:关公战秦琼是场势钧力敌惊心动魄的对决。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极端惨烈。
4:于是,在网络攻防战中,对于势钧力敌的黑客们来说,所谓的“高手”。
5:见到云天羽和金荷雨势钧力敌的交战,坐在看台上观战的四大道院弟子大呼过瘾,众人目不转睛的看着激战双方,等待比赛结果的出现。
6:看样子它们现在是势钧力敌,谁也没有把握,因为谁也没有先出手的意思,恐怕还要对峙一段时间。
7:不过,Gartner的数据显示,戴尔与宏基势钧力敌,并列第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