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ī、bì、pī),部首是金部,总笔画是18画

〔鎞〕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金、𣬉”或“釒、𣬉”,五行属金。

〔鎞〕字仓颉码是CHWP,五笔是QTLX,四角号码是86112,郑码是PNRR

〔鎞〕字的UNICODE是U+939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7790,UTF-32:0000939E,UTF-8:E9 8E 9E。

〔鎞〕字异体字是篦、鈚、錍、𨯥、𫔇


名词

1.钗 。

hairpin;

金鎞(金钗)

2.另见 pī。


①旧时妇女插在头发上的一种首饰,即钗:“金~挑笋芽。”

②古代治眼病用的一种器具:“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疗其祖目。”


笔顺:撇、点、横、横、竖、点、撇、提、撇、竖、横折、撇、点、横、横、竖提、撇、竖弯钩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上 部首: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153頁,第4

同文書局本: 第1317頁,第19

標點整理本: 第1305頁,第13

《廣韻》:邊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邊迷切,𡘋音豍。《玉篇》:釵也。

又,《增韻》:掠器也。《正字通》:櫛髮具。杜甫詩:耳聾須畫字,短髮不勝鎞。或作鈚,史傳借用比,俗作篦。

又,方書:刀似箭鏃者曰鎞。《涅槃經》:有盲人詣良醫,醫卽以金鎞刮其眼膜,使復明。杜甫詩:金鎞刮眼膜。

又,《集韻》:頻脂切,音毗 —— 犂錧也。一曰箭名。本作鈚。

又,篇迷切,音砒 —— 本作錍。揚子《方言》:箭簇廣長而薄鐮謂之錍,或作鎞。

注解

〔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上,康熙部首是金部

〔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ī、bì、p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釒、𣬉,五行属

〔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ī] ⑴ 旧时妇女插在头发上的一种首饰,即钗:“金~挑笋芽。”⑵ 古代治眼病用的一种器具:“其夜梦见一老翁以金~疗其祖目。” [bì] ⑴ 通“篦”,篦子:“细~雕镂费深功。” [pī] ⑴ 同“鈚”,犁刃。⑵ 同“錍”,箭镞。

字源字形

鎞(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鎞(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鎞(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鎞(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plowshare; barb, lancet soc de charrue, pointe, lanc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