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字拼音是(pō),部首是頁部,总笔画是14画

〔頗〕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皮、頁”。

〔頗〕字仓颉码是DEMBC,五笔是HCDM86,BDMY98,四角号码是41286,郑码是XIGO

〔頗〕字的UNICODE是U+9817,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8935,UTF-32:00009817,UTF-8:E9 A0 97。

〔頗〕字异体字是叵、颇、𩑼


◎不平正。

《楚辞•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偏颇。


①偏,不正。偏~。~覆。~僻。

②很,相當地;~為( wéi )。~佳。~久。~以為然。

③姓。


笔顺:横撇/横钩、撇、竖、横撇/横钩、点、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撇、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戌集下 部首:頁部

武英殿刻本: 第3358頁,第18

同文書局本: 第1402頁,第18

標點整理本: 第1395頁,第18

《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𡘋音坡。《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又,〈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叉,改頗爲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滅矣。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普火切,音叵。《釋名》:少也。又,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又,《廣韻》、《集韻》𡘋普過切,音破。《集韻》:偏也。一曰疑辭。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 —— 薳頗,楚人名。見《左傳》。

卷目:考證・戌集下 部首:頁部

愛日堂藏本: 第820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678頁,第9

《韻補》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叉

謹按文義叉改又。

《釋名》少也。

謹按語出博雅,今將釋名改爲博雅。

注解

〔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頁部

〔頗〕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皮、頁

〔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ō] ⑴ 偏,不正⑵ 很,相當地;~為( wéi )。~佳。~久。~以為然。⑶ 姓。

字源字形

頗(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頗(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頗(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頗(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頗(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頗(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頗(传抄·宋·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宋 传抄 集古文韵上声韵第三

頗(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頗(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頗(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九上反切滂禾切頁碼294頁,第7字續丁孫

頗頭偏也。从𩑋皮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七反切滂阿反頁碼735頁,第4行,第2字述

頗頭偏也。從頁皮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九上反切滂禾切、匹我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1682頁,第3字許惟賢第738頁,第1

頗頭偏也。

引伸爲凡偏之偁。《洪範》曰: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人部》曰:偏者,頗也。以頗引伸之義釋偏也。俗語曰頗多頗久頗有,猶言偏多偏久偏有也。古借陂爲頗。如《洪範》古本作無偏無陂。顏師古《匡謬正俗》,李善《文選注》所引皆作陂。可證。迄乎天寶。乃據其時所用本作頗,而詔改爲陂。一若古無作陂者。不《學而》作聰之過也。陂義古皆在歌《戈部》。則又不知古音之過耳。

从𩑋。皮聲。

滂禾切。十七部。又匹我切。《言部》曰:詖古文以爲頗字。言古文之假借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引申為凡偏之稱。

頭偏也。引申為凡偏之稱。

白话解释

颇,头偏向一边。字形采用“页”作边旁,采用“皮”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篆文作「」,隸變作「頗」,《說文‧頁部》:「頗,頭偏也。从頁、皮聲。」從頁,表示與頭部動作相關;從皮,表示音讀,本義是頭偏。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颇。

頗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577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733頁,第8字
3黃侃手批第559頁
4說文校箋第375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352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126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2178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439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879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228頁,第21字
11標注說文第365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3034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8872頁【補遺】第17344頁【補編】第14898頁
14通訓定聲第1992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760頁【崇文】第3037頁
16說文句讀第1198頁
17章授筆記第369頁,第7字
18古字詁林第八冊,第30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846頁,第8字

国语辞典

◎不平正。

《楚辞•屈原•离骚》:“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偏颇。

1.略微。

《史记•卷一三•三代世表•太史公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秦世不文,颇有杂赋。”

2.甚、很、非常。

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清•袁枚〈答靖海侯〉:“自知获戾,颇觉悚惶。”

3.可。表疑问的语气。

《晋书•卷七九•谢安传》:“既出,(桓)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洛阳伽蓝记•卷三•菩提寺》:“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4.不可。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三•降魔变文》:“过去百千诸佛,皆曾止住其中,说法度人,量尘沙而颇算。”

◎姓。如明代有颇廷相。

两岸词典

1.不正;偏。

偏颇。

2.很;相当地。

颇佳、颇为用心、颇有乃父之风。

3.姓。

翻译

lean one side; very, rather ganz, vollständig (Adj)​, parteiisch (Adj)​, recht (Adj)​, ziemlich (Adj)​, ziemlich, beträchtlich (Adj)​, beträchtlich , zu einer Seite geneigt assez, plutôt, quelque peu, un peu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