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鄀〕字拼音是(ruò),部首是阝部,总笔画是10画。
〔鄀〕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若、阝”或“若、⻏”。
〔鄀〕字仓颉码是TRNL,五笔是ADKB,四角号码是47627,郑码是EGJY。
〔鄀〕字的UNICODE是U+9100,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7120,UTF-32:00009100,UTF-8:E9 84 80。
〔鄀〕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三级字表中,序号6952。
名
1.国名。位于秦楚边界上的小国,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淅川县西方。后为晋所灭。
2.地名。为春秋时楚邑,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湖北省宜城县东南方。
①古国名(a.上鄀,春秋时楚都,在今中国湖北省宜城县东南;b.下鄀,在今中国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丹江左岸)。
②姓。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50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74頁,第18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60頁,第24字
《廣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𡘋音若 —— 國名。《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註】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遂爲楚邑。《史記・吳世家》:楚恐而去郢遷鄀。【註】鄀,楚邑。
又,《集韻》:敕略切,音綽 —— 邑名。
〔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鄀〕字拼音是ruò,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若、⻏。
〔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ruò] ⑴ 古国名(a.上鄀,春秋时楚都,在今中国湖北省宜城县东南;b.下鄀,在今中国河南省淅川县西南丹江左岸)。⑵ 姓。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名
1.国名。位于秦楚边界上的小国,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淅川县西方。后为晋所灭。
2.地名。为春秋时楚邑,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湖北省宜城县东南方。
1.古国名:
2.(1)上鄀,灭于楚,春秋后期为楚国都城,在今湖北宜昌东南。
3.(2)下鄀,位于秦楚界上,后灭于晋,在今河南内乡和陕西商州之间。
4.姓。
state in Henan province Ortsname (S) (nom de lieu)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