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綤〕字拼音是(shào),部首是糸部,总笔画是13画

〔綤〕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邵、糸”。

〔綤〕字仓颉码是SLVIF,五笔是VKBI,四角号码是17903,郑码是YDYZ

〔綤〕字的UNICODE是U+7DA4,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164,UTF-32:00007DA4,UTF-8:E7 B6 A4。

〔綤〕字异体字是



◎古同“绍”。


笔顺:横折钩、撇、竖、横折、横、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折、撇折、点、竖钩、撇、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16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926頁,第37

標點整理本: 第889頁,第12

《說文》古文紹从邵作綤。註見五畫。

注解

〔綤〕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綤〕字拼音是shào,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邵、糸

〔綤〕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ào] ⑴ 古同“绍”。

字源字形

綤(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綤(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市沼切頁碼432頁,第28字續丁孫

紹繼也。从糸召聲。一曰紹,緊糾也。

𢇊

𢇊古文紹从邵。

林義光《文源》:「《說文》云:『綤,古文紹。』按:从糸,邵聲。《說文》云:『絕,斷絲也。从糸从刀从卩。』按:與綤形近。刀聲猶召聲也。絕蓋與紹同字,相承誤用為斷繼之繼。」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作紉,象以刀斷絲之形,其本義當為絕。與絕古當為一字,林氏之說是也。初誼為絕,而許書訓繼者亦治之訓亂也。其始為一字,繼絕兩訓其後始分衍為二耳。契文作紉而篆文作紹者,古文衍變往往增口,許書古文遂又以為从邵聲矣。」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市沼切頁碼1027頁,第6行,第3字述

𢇊繼也。從糸召聲。一曰紹,緊糾也。

反切………頁碼1027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紹從邵。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市沼切古音第二部頁碼2581頁,第2字許惟賢第1123頁,第7

𢇊𦇓也。

同《釋詁》。

从糸。召聲。

市沼切。二部。

一曰紹,緊糾也。

緊者,纏絲急也。糾者,三合繩也。

紹古文紹。从卪。

今本譌。依《玉篇》、《廣韵》、《汗𥳑》改正。

白话解释

绍,继承。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召”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绍”是牢牢纠结的意思。“綤”,这是古文写法的“紹” 字,字形采用“邵”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一個形體左像人,右像絲縷;另一個則是把人形換到右邊。絲縷可用來連繫。篆文變為從糸、召聲。從「糸」,指像絲一樣可連接;「召」表示音讀。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紹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54頁,第8字
2陳昌治本第1095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818頁
4說文校箋第570頁,第2字
5說文考正第512頁,第15字
6說文今釋第1889頁,第3字
7說文約注第3173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634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726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340頁,第15字
11標注說文第547頁,第2字
12說文注箋第4503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2592頁【補遺】第17899頁
14通訓定聲第1288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121頁【崇文】第4481頁
16說文句讀第1862頁
17古字詁林第九冊,第1155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1197頁,第9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