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ǎ、yā),部首是口部,总笔画是11画

〔啞〕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亞”。

〔啞〕字仓颉码是RMLM,五笔是KGHG86,KGFG98,四角号码是61012,郑码是JBZ

〔啞〕字的UNICODE是U+555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1854,UTF-32:0000555E,UTF-8:E5 95 9E。

〔啞〕字异体字是䛩、哑、唖、瘂、𠴀、𣣾、𤷸、𤺘


◎人或动物因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丧失语言的功能。

《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豫让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聋哑。

◎发音枯竭。

嗓子喊哑了。

1.形容声音枯涩、低沉不圆润。

沙哑、说了一整天,声音有点嘶哑。

2.不说话、没声音的。

哑铃、哑剧。


◎均见“哑”。


笔顺:竖、横折、横、横、竖、横、竖折撇/竖折折、竖折撇/竖折折、横、竖、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丑集上 部首:口部

武英殿刻本: 第455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96頁,第15

標點整理本: 第124頁,第11

《廣韻》:烏格切;《集韻》:乙格切;《韻會》、《正韻》:乙革切,𡘋音𩚬。《說文》:笑也。《易・震卦》:笑言啞啞。【疏】啞啞,笑語之聲也。揚子《法言》: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集韻》或作䛩。

又,《集韻》:乙却切,音約 —— 義同。

又,《集韻》、《類篇》𡘋遏鄂切,音惡 —— 義同。《易林》:鳧雁啞啞,以水爲宅,雌雄相和,心志娛樂。宅,達各切。

又,《廣韻》:烏下切;《集韻》、《正韻》:倚下切;《韻會》:幺下切,𡘋雅上聲。《玉篇》:不言也。《集韻》:也。《戰國策》:豫讓吞炭爲啞,變其音。《廣韻》同瘂、𤺘。

又,《集韻》、《正韻》:於加切;《韻會》:幺加切,𡘋音鴉。《集韻》:啞嘔,小兒學言。

又,《淮南子・原道訓》:烏之啞啞。《前漢・王吉・射烏辭》:烏烏啞啞。

又,《集韻》:衣駕切,音亞 —— 聲也。《韓非子・難一篇》: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又,《集韻》:一曰鳥聲。

卷目:考證・丑集上 部首:口部

愛日堂藏本: 第98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641頁,第27

《集韻》瘏也。

謹照原文瘏也改瘖也。

注解

〔啞〕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啞〕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ǎ、yā,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亞

〔啞〕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ā] ⑴ 均见“哑”。

字源字形

啞(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啞(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啞(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啞(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啞(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二上反切於革切頁碼41頁,第36字續丁孫

啞笑也。从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三反切鵶赫反頁碼127頁,第1行,第1字述

啞笑也。從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二上反切於革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26頁,第5字許惟賢第100頁,第7

啞𥬇也。

《馬融》曰:啞啞,𥬇聲。鄭云:樂也。

从口。亞聲。

於革切。古音在五部。按《字林》云:謚𥬇聲。呼益反。此由𥬇言啞啞字音形皆變而云然。啞俗訓爲瘖。幺下切

易曰:𥬇言啞啞。

震卦辭。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笑言。啞字當作嗄。《莊子•庚桑楚》:「兒子終日號而嗌不嗄」。

笑也。今人呵呵、哈哈之聲,皆啞之變音也。啞巴之啞當作嗄。嗄雖《說文》所無,但已見諸古書。如《莊子•庚桑楚》:「兒子終日號而嗌,不嗄」,此即啞之正字。

笑也。今人呵呵哈哈之聲皆啞之變音也,啞巴字當作嗄,嗄雖《說文》無,但已見諸古書,如《莊子•庚桑楚》:「終日號而嗌不嗄」,蓋此即不能言之嗄也。

白话解释

哑,笑声。字形采用“口”作边旁,“亚”作声旁。《易经》上说:“哑哑说笑。”

啞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7頁,第7字
2陳昌治本第118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103頁
4說文校箋第54頁,第15字
5說文考正第47頁,第16字
6說文今釋第168頁,第1字
7說文約注第311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78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7頁,第4字
10說文標整第31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53頁,第17字
12說文注箋第428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2150頁【補遺】第16306頁
14通訓定聲第1779頁,第3字
15說文義證第125頁【崇文】第497頁
16說文句讀第159頁
17章授筆記第65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53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32頁,第1字

国语辞典

◎人或动物因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丧失语言的功能。

《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豫让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

聋哑。

◎发音枯竭。

嗓子喊哑了。

1.形容声音枯涩、低沉不圆润。

沙哑、说了一整天,声音有点嘶哑。

2.不说话、没声音的。

哑铃、哑剧。

◎参见“哑哑”(二)条。

1.形容乌鸦之类的叫声。

《广韵•去声•祃韵》:“哑哑,鸟声。”《淮南子•原道》:“故夫乌之哑哑,鹊之唶唶,岂尝为寒暑燥湿变其声哉。”唐•李白〈乌夜啼〉诗:“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2.形容小儿学说话的声音。

《集韵•平声•麻韵》:“哑,哑呕,小儿学言。”

◎语助词。

《西游记•第二一回》:“我爷哑!好大蚊子!一口就叮了一个大疙疸!”

两岸词典

1.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丧失语言功能。

2.无声的。

哑谜、哑剧。

3.发音困难;声音低沉、不圆润。

沙哑、嗓子哑了。

4.弹药因某些原因而未爆炸或未及时爆炸。

哑炮、哑弹。

5.拟声词。模拟笑的声音。

哑然失笑。

1.助词。同“呀”。

2.参见【哑哑】。

翻译

dumb, mute; become hoarse stumm , sprachlos , stumm (Adj) muet, rauqu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