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iú、yóu),部首是方部,总笔画是9画

〔斿〕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𭤨、子”。

〔斿〕字仓颉码是YSOND,五笔是YTBG,四角号码是08247,郑码是SYMY

〔斿〕字的UNICODE是U+65BF,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6047,UTF-32:000065BF,UTF-8:E6 96 BF。

〔斿〕字异体字是旒、遊


◎古代旌旗上的飘带。

《周礼•春官•巾车》:“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新唐书•卷二○三•南蛮传上•南诏传上》:“王出,建八旗,紫若青,白斿。”

◎遨游。

《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泛泛滇滇从高斿,殷勤此路胪所求。”


◎古同“旒”:“建大常,十有二~。”


笔顺: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横撇/横钩、竖钩、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下 部首:方部

武英殿刻本: 第1151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482頁,第7

標點整理本: 第431頁,第3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𡘋音由。《說文》作游,旌旗之流也。《玉篇》:斿,旌旗之末垂。或作游。《博雅》:天子十二斿至地,諸侯九斿至軫,大夫七斿至軹,士三斿至肩。《周禮・春官・巾車》:建大常十有二斿。【註】大常,九旗之畫日月者,正幅爲縿,斿則屬焉。

又,《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八曰斿貢。【註】鄭司農云:斿貢,羽毛。康成謂:斿讀如囿游之游。斿貢,燕好、珠璣、琅玕。

又,與游同。《前漢・禮樂志》:泛泛滇滇從高斿。

又,《集韻》、《韻會》𡘋力求切,音劉 —— 同「旒」。《周禮・夏官・弁師》:諸侯之繅斿九就。【註】每繅九成,則九旒也。

注解

〔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下,康熙部首是方部

〔斿〕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iú、yóu,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𭤨、子、;、方、󰒝

〔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iú] ⑴ 古同“旒”:“建大常,十有二~。” [yóu] ⑴ 古同“游”,邀游,从容行走:“泛泛滇滇从高~。”

字源字形

斿(甲骨文·商·宾组) 商 甲骨文 宾组

斿(甲骨文·商·历组) 商 甲骨文 历组

斿(甲骨文·商·出组) 商 甲骨文 出组

斿(甲骨文·商·何组) 商 甲骨文 何组

斿(甲骨文·商·无名组)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斿(甲骨文·商·黄组) 商 甲骨文 黄组

斿(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斿(金文·西周·西周早期或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或中期

斿(金文·春秋·春秋早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早期

斿(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斿(篆书·春秋·石鼓文) 春秋 篆书 石鼓文

斿(金文·战国·战国) 战国 金文 战国

斿(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斿(传抄·唐·唐代石刻篆文) 唐 传抄 唐代石刻篆文

斿(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斿(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斿(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斿(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斿(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斿(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古代旌旗上的飘带。

《周礼•春官•巾车》:“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新唐书•卷二○三•南蛮传上•南诏传上》:“王出,建八旗,紫若青,白斿。”

◎遨游。

《汉书•卷二二•礼乐志》:“泛泛滇滇从高斿,殷勤此路胪所求。”

两岸词典

◎〈书〉遨游。

泛泛滇滇从高斿(《汉书‧卷二十三‧礼乐志》)。

◎〈书〉古代旌旗飘带之类的下垂饰物。

建大常,十有二斿,以祀(《周礼‧春官‧巾车》)。

翻译

to swim; to move or rove freely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