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蜮〕字拼音是(yù),部首是虫部,总笔画是14画

〔蜮〕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或”,五行属木。

〔蜮〕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虫,或( yù )声。本义是鬼名。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

〔蜮〕字仓颉码是LIIRM,五笔是JAKG,四角号码是53150,郑码是IHJA,中文电码是5790,区位码是8266

〔蜮〕字的UNICODE是U+872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4606,UTF-32:0000872E,UTF-8:E8 9C AE。

〔蜮〕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字表中,序号5706

〔蜮〕字异体字是蟈、魊、𧌒


名词

1.形声。从虫,或( yù )声。本义:鬼名。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

2.同本义。

a fabulous creature, said to be like a turtle and blow poisonous sand in man' s face;

为鬼为魊。 —— 《诗·小雅·何人斯》。传:“短狐也”蜮伤躬只。 —— 《楚辞·大招》

蜮势鬼形(形容像鬼怪般凶恶吓人的样子);蜮祥(灾变将至的征兆);蜮射(蜮含沙射人为灾,使人得病)

3.一种食禾苗的害虫。

a kind of injurious insect;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 —— 《吕氏春秋》


◎传说中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鬼~(喻阴险的人)。


笔顺:竖、横折、横、竖、横、点、横、竖、横折、横、提、斜钩、撇、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申集中 部首: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603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087頁,第10

標點整理本: 第1060頁,第26

《唐韻》:雨逼切;《正韻》:越逼切,𡘋音域。《說文》:短狐也。《詩・小雅》:爲鬼爲蜮。亦作𧌒。《春秋・莊十八年》:秋有𧌒。【註】蜮,短狐也,《本草》謂之射工,蓋以含沙射人爲災。〈五行傳〉曰:𧌒如鼈,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故曰射影;或謂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創如疥。服虔云:徧身濩濩或或,故爲災。《公羊傳》:𧌒之猶言惑也。

又,山名。《山海經》: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又,與魊通。張衡〈東京賦〉:况鬾𧌒與畢方。【註】《漢舊儀》曰:魊,鬼也。魊、𧌒古字通。

又,《韻會》:獲北切,音或 —— 義同。

注解

〔蜮〕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中,康熙部首是虫部

〔蜮〕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虫、或,五行属

〔蜮〕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虫,或( yù )声。本义是鬼名。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

〔蜮〕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ù] ⑴ 传说中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

字源字形

蜮(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蜮(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蜮(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蜮(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于逼切、古獲切頁碼445頁,第20字續丁孫

𧌒

蜮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䠶害人。从虫或聲。

蟈蜮又从國。

臣鉉等曰:今俗作古獲切,以爲蝦蟆之別名。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于逼切頁碼1051頁,第4行,第3字述

蟈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䠶害人。從虫或聲。

反切古獲切頁碼1051頁,第5行,第1字述

蜮又從國。

臣鉉等曰:今俗作古獲切,以爲蝦蟆之別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于逼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686頁,第4字許惟賢第1168頁,第8

蟈短弧也。

弧各本作狐。今正。毛公,班固,張揖,陸璣,杜預,范甯皆曰短弧。今惟《五行志》、《左傳釋文》作弧。不誤矣。《小雅》。爲鬼爲蜮。傳曰:蜮,短弧也。《左傳釋文》曰:短弧又作狐。按此因其以氣射害人,故謂之短弧。作狐,非也。其氣爲矢,則其體爲弧。

佀鼈三足。

《洪範》傳,陸璣疏皆云爾。

㠯气䠶害人。

陸疏云:人在岸上。影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師古曰:短弧卽射工也。亦呼水弩。陸氏佃,羅氏願皆曰:口中有横物如角弩。聞人聲以气爲矢。用水勢以射人。隨所箸發創。中影亦病也。

从虫。或聲。

于逼切。一部。

蜮又从國。

國聲亦或聲也。《周禮》蜮氏。鄭司農云:蜮讀爲蟈。蟈,蝦蟆也。《月令》曰:螻蟈鳴。故曰掌去鼃黽。鼃黽,蝦蟆屬。《周禮》經注本如此。今本經作蟈氏。注曰:蟈當爲蜮。此譌謬倒易不可通之本。後鄭依司農易字。故注曰:蟈,今御所食蛙也。字从虫,國聲。蜮乃短弧與。所以申明先鄭易字之恉也。許不從先鄭說者也。故謂蟈卽蜮字之異者。蜮氏去蟈,卽去短狐也。葢《周禮》故書作蜮。亦或作蟈。先鄭從或本。許則謂蟈與蜮無二義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含沙射人,今暑時發沙氣病,皆由古蜮含沙射人之習,引申病亦名沙。

蜮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882頁,第2字
2陳昌治本第1137頁,第1字
3黃侃手批第844頁
4說文校箋第593頁,第7字
5說文考正第529頁,第19字
6說文今釋第1961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3296頁,第3字
8說文探原第6594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2822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52頁,第22字
11標注說文第569頁,第5字
12說文注箋第468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3003頁【補遺】第17954頁
14通訓定聲第888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170頁【崇文】第4677頁
16說文句讀第1938頁
17章授筆記第556頁,第5字
18古字詁林第十冊,第66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1231頁,第2字

国语辞典

1.传说中一种会害人的水中毒虫,形状似鳖,能含沙射人。

《抱朴子•内篇•登涉》:“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发疮,中影者亦病。”唐•白居易〈寄元九〉诗:“山无杀草霜,水有含沙蜮。”

2.一种食苗叶的害虫。

《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大草不生,又无螟蜮。”汉•高诱•注:“食叶曰蜮。”

两岸词典

1.〈书〉传说中的一种能在水中含沙射人、使人发病的怪物。多用来比喻阴险奸诈的小人。

山无杀草霜,水有含沙蜮(唐‧白居易〈寄元九诗〉)。

2.〈书〉一种食苗叶的害虫。

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

翻译

a fabulous creature like a turtle; a toad Fabeltier (S) monstre légendaire embusqué au fond des eaux pour attaquer l'Homm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