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讎〕字拼音是(chóu),部首是言部,总笔画是23画

〔讎〕字是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隹、誰”或“雔、言”或“隹、言、隹”。

〔讎〕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雔( chóu )聲。本义是應答。

〔讎〕字仓颉码是OGYRG,五笔是WYYY,四角号码是20215,郑码是NISN

〔讎〕字的UNICODE是U+8B8E,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5726,UTF-32:00008B8E,UTF-8:E8 AE 8E。

〔讎〕字异体字是仇、讐、雒、雠、𠵁、𢛇、𢢧、𩀕


1.形聲。从言。雔( chóu )聲。本義:應答。

2.同本義。

respond;

讎,猶應也。 —— 《說文》。按,以言相當也。讎,對也。 —— 《三蒼》無言不讎。 —— 《詩·大雅·抑》憂必讎也。 —— 《左傳·僖公五年》著之盤盂,屬之讎柞。 —— 《戰國策·趙策一》

讎祚(在筵席上賓主互相敬酒)

3.校對文字 。

proof read;

讎定(校對考正)

名词

1.爲仇的異體字。

2.同「仇」。仇恨;仇怨。

hatred;

怨偶曰讎。 —— 《一切經音義》引》《三蒼》又衆兆之所讎。 —— 《楚辭·惜誦》。注:「大怨曰讎。」

讎怨(仇恨,憎怨);讎隙(猜忌、仇恨)

3.同「仇」。仇敵。

enemy;

反以我爲讎。 —— 《詩·邶風·穀風》祁大夫外舉不棄讎,內舉不失親。 —— 《左傳》


①应答;对答。《説文•言部》:“讎,猶噟也。”《玉篇•言部》:“讎,對也。”

②相等;匹配。《爾雅•釋詁上》:“讎,匹也。”《廣雅•釋詁一》:“讎,輩也。”

③符合;适当。《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

④应验。《字彙補•言部》:“讎,應驗也。”

⑤校对;校勘。《正字通•言部》:“讎,校勘書籍曰讎,比言兩本相對覆如仇也。”

⑥报复。《字彙•言部》:“讎,報也。”

⑦付给;酬偿。《墨子•經下》:“賈宜則讎。”

⑧卖。《洪武正韻•尤韻》:“讎,售也。”

⑨施行;运用。《韓非子•有度》:“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

⑩同“仇”。仇怨;仇恨。《楚辭•九章•惜誦》:“專惟君而無他兮,又衆兆之所讎。”

⑪同“仇”。仇敌。《書•泰誓》:“誕以爾衆士,殄殲乃讎。”

⑫通“稠”。多次;屡屡。《書•微子》:“降監殷民,用又讎斂,召敵讎不怠。”

⑬姓。《正字通•言部》:“讎,姓。”


笔顺:撇、竖、点、横、横、横、竖、横、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撇、竖、点、横、横、横、竖、横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上 部首:言部

武英殿刻本: 第2833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186頁,第21

標點整理本: 第1161頁,第11

古文: 𢢧 、 𠵁 、 𢛇

《唐韻》:市流切;《集韻》、《韻會》:時流切;《正韻》:除留切,𡘋音酬。《說文》:猶也。《玉篇》:對也。《正字通》:言相讎對也。《詩・大雅》:無言不讎。【毛傳】用也。【正義】相對謂之讎。讎者,相與用言語,故以讎爲用。【朱傳】答也。

又,《爾雅・釋詁》:匹也。【郭註】讎,猶儔也。《廣雅》云:輩也。【郉疏】儔侶輩類之匹也。《書・召誥》: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孔傳】匹也,言民在下,自上匹之。

又,等也。《前漢・霍光傳》:皆讎有功。【師古註】言其功相等類也。

又,當也。《前漢・灌夫傳》:上使御史薄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讎。【晉灼註】讎,當也。

又,《正韻》:售也、償也。《史記・高祖紀》:高祖每酤留飮,酒讎數倍。【如淳註】讎,亦售也。〈魏志・衞臻傳〉:子許買物,隨價讎直。

又,《字彙補》:應驗也。《史記・封禪書》:其方盡多不讎。【索隱註】相應爲讎。謂其言語不相應,無驗也。

又,《韻會》:仇也。於文言、雔爲讎,雔,鳥之雙也。人之讎怨,不顧禮義,則如禽鳥之爲;兩怒而有言在其閒,必溢惡之言,若禽鳥之聲也。《書・微子》:相爲敵讎。【傳】言不和同。《詩・邶風》:反以我爲讎。【疏】讎者,至怨之稱。《左傳・襄三年》:稱解狐,其讎也。【疏】讎者,相負挾怨之名。

又,《字彙》:報也。《周禮・地官・調人》〔鄭註〕:難相與爲仇讎。【疏】按《左氏・桓公傳》云怨耦曰仇,則仇是怨也,讎謂報也。

又,《韻會》:挍也。謂兩本相覆挍如仇讎也。左思〈魏都賦〉:讎挍篆籀。【註】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

又,揚子《方言》:予、賴,讎也。秦晉曰讎。

又,姓。《前漢・儒林傳》:沛人讎遷。

又,通作酬。《戰國策》:屬之讎柞。【註】與酬酢同。

又,或作稠。《書・微子》:用乂讎斂。【傳】馬本作稠,云數也;斂謂賦斂也。

又,《韻會》、《正韻》𡘋承呪切,酬去聲 —— 亦償也。《詩・大雅》:無言不讎。有平、去二音。

又,《字彙補》:亦書作讐。

注解

〔讎〕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讎〕字拼音是chóu,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雔、言、;、隹、言、隹

〔讎〕字造字法是形聲。从言。雔( chóu )聲。本义是應答。

〔讎〕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óu] ⑴ 应答;对答。《説文•言部》:“讎,猶噟也。”《玉篇•言部》:“讎,對也。”⑵ 相等;匹配。《爾雅•釋詁上》:“讎,匹也。”《廣雅•釋詁一》:“讎,輩也。”⑶ 符合;适当。《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讎,欺謾。”⑷ 应验。《字彙補•言部》:“讎,應驗也。”⑸ 校对;校勘。《正字通•言部》:“讎,校勘書籍曰讎,比言兩本相對覆如仇也。”⑹ 报复。《字彙•言部》:“讎,報也。”⑺ 付给;酬偿。《墨子•經下》:“賈宜則讎。”⑻ 卖。《洪武正韻•尤韻》:“讎,售也。”⑼ 施行;运用。《韓非子•有度》:“則君臣之間,明辯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⑽ 同“仇”。仇怨;仇恨。《楚辭•九章•惜誦》:“專惟君而無他兮,又衆兆之所讎。”⑾ 同“仇”。仇敌。《書•泰誓》:“誕以爾衆士,殄殲乃讎。”⑿ 通“稠”。多次;屡屡。《書•微子》:“降監殷民,用又讎斂,召敵讎不怠。”⒀ 姓。《正字通•言部》:“讎,姓。”

字源字形

讎(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讎(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讎(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讎(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讎(石经·汉·熹平石经)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讎(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讎(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讎(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讎(传抄·宋·汗简) 宋 传抄 汗简

讎(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宋 传抄 古文四声韵

讎(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讎(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讎(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三上反切市流切頁碼69頁,第13字續丁孫

讎猶𧭭也。从言雔聲。

王筠句讀作「譍也」。段玉裁注:「此以『應』釋『讎』甚明,不當曰『猶應』。」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五反切市柔反頁碼203頁,第6行,第1字述

讎猶譍也。從言雔聲。

臣鍇按:《詩》曰:「無言不讎。」通論詳矣。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三上反切市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358頁,第1字許惟賢第161頁,第2

讎猶𧭭也。

《心部》曰:應,當也。讎者,以言對之。詩云無言不讎是也。引伸之爲物價之讎。詩賈用不讎,《高祖》飲酒讎數倍是也。又引伸之爲讎怨。詩不我能慉,反以我爲讎,《周禮》父之讎,兄弟之讎是也《人部》曰:仇,讎也。仇讎本皆兼善惡言之。後乃專謂怨爲讎矣。凡漢人作注云猶者皆義隔而通之。如公,穀皆云孫猶孫也。謂此子孫字同孫遁之孫。《鄭風》傳漂猶吹也。謂漂本訓浮。因吹而浮。故同首章之吹。凡鄭君,高誘等每言猶者皆同此。許造《說文》不比注經傳。故徑說字義不言猶。惟𡫳字下云:㠭猶齊也。此因㠭之本義極巧視之。於𡫳从㠭義隔。故通之曰猶齊。此以應釋讎甚明。不當曰猶應。葢淺人但知讎爲怨䛐。以爲不切。故加之耳。然則爾字下云麗爾猶靡麗也。此猶亦可刪與。曰此則通古今之語示人。麗爾古語。靡麗今語。《魏風》傳糾糾猶繚繚,摻摻猶纖纖之例也。物價之讎後人妄易其字作售。讀承臭切。竟以改易《毛詩》賈用不讎。此惡俗不可從也。

从言。雔聲。

此以聲苞意。市流切。三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賈用不讎」,今作售。

讎,報也,當也。

相對曰讎,非專言仇讎,又應也,《詩》「無言不讎」。又償也,《詩》「賈用不讎。(俗作售)。俗語「對頭」即讎(?),此蓋專指仇讎言也。

相對曰讎,非專言仇讎。又應也,《詩》「無言不讎」。又償也,《詩》「賈用不讎」。俗語「對頭」即讎,此蓋專指仇讎而言也。

讎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137頁,第13字
2陳昌治本第195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158頁
4說文校箋第93頁,第8字
5說文考正第88頁,第14字
6說文今釋第305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526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1257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457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56頁,第12字
11標注說文第93頁,第12字
12說文注箋第699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2905頁【補遺】第16425頁
14通訓定聲第999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191頁【崇文】第761頁
16說文句讀第267頁
17章授筆記第102頁,第6字
18古字詁林第二冊,第726頁,第2字
19古字釋要第250頁,第3字

国语辞典

1.应答、对答。

《诗经•大雅•抑》:“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而世充素诡妄,不能雠其语,士大夫遂贰。”

2.相等、相类。

汉•扬雄《法言•重黎》:“夫欲雠伪者必假真,禹乎卢乎终始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卒不得遂其谋,皆雠有功。”

3.适当、恰当。

《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于是上使御史簿责魏其所言灌夫,颇不雠,欺谩。”

4.应验。

《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五利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雠。上乃诛五利。”

5.校对、校勘。

《文选•左思•魏都赋》:“雠校篆籀,篇章毕觌。”《新唐书•卷九八•王珪传》:“召入秘书内省,雠定群书。”

6.偿付。

《资治通鉴•卷五四•汉纪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报诸羌,雠以钱货。”

1.仇怨。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

世雠、私雠。

2.姓。如汉代有雠迁。

两岸词典

1.〈书〉势不两立的一方;对手。

仇雠、视如寇雠。

2.〈书〉校对;校勘。

校雠、雠定(校勘审定)。

3.姓。

翻译

enemy, rival, opponent Fehde (S)​, Feindschaft, Feindseligkeit (S) ennemi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