𩰽


〔𩰽〕字拼音是(zōng),部首是鬲部,总笔画是17画

〔𩰽〕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𮫙、夋”。

〔𩰽〕字仓颉码是MBICE,五笔是GJFT,郑码是AKOR

〔𩰽〕字的UNICODE是U+29C3D,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区B,10进制: 171069,UTF-32:00029C3D,UTF-8:F0 A9 B0 BD。

〔𩰽〕字异体字是


◎同“𩰺”。



笔顺: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亥集上 部首:鬲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92頁,第1

同文書局本: 第1459頁,第27

標點整理本: 第1456頁,第26

《唐韻》:子紅切;《集韻》、《韻會》:祖叢切,𡘋音葼。《說文》:釜屬也。

又,《詩・𨻰風》:越以鬷邁。【傳】鬷,數也。【疏】鬷謂麻縷,毎數一升而用繩紀之,故鬷爲數也。

又,《詩・商頌》:鬷假無言。【傳】總也。〇【按】《中庸》引《詩》作奏假。

又,地名。《後漢・郡國志》:隮隂郡定陶有三鬷亭。【註】湯伐三鬷。

又,姓。《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

又,《廣韻》作孔切;《集韻》、《正韻》:祖動切,𡘋音摠 —— 草名。《爾雅・釋草》:素華軌鬷。

又,《集韻》作弄切,音糉 —— 漢侯國名。〇【按】《前漢・王子侯年表》作鬷,音悾。又,子弄反,又子公反。

注解

〔鬷〕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上,康熙部首是鬲部

〔鬷〕字拼音是zō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鬲、㚇

〔鬷〕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ōng] ⑴ 古代的一种釜。⑵ 古通“总”,聚集:“~六校之飞将。”⑶ 姓。

字源字形

说文解字

国语辞典

两岸词典

翻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