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緫〕字拼音是(zǒng),部首是糹部,总笔画是15画。
〔緫〕字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糸、怱”或“糹、怱”。
〔緫〕字仓颉码是VFPKP,五笔是XQRN,四角号码是27932,郑码是ZRSW。
〔緫〕字的UNICODE是U+7DEB,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32235,UTF-32:00007DEB,UTF-8:E7 B7 AB。
〔緫〕字异体字是總。
◎同“總”。
卷别 :正文・未集中 部首:糸部
武英殿刻本: 第2226頁,第6字
同文書局本: 第931頁,第15字
標點整理本: 第894頁,第2字
《集韻》:麤叢切,音怱 —— 繱,或作緫,帛靑色。一曰輕絹。《博雅》:靑蒼色。《周禮・春官・巾車》:重翟錫朱緫。【註】緫,靑黑色,以繒爲之。
又,《集韻》:祖叢切,音㚇。《正韻》:祖冬切,音宗。《類篇》:絲數。《詩》曰:素絲五緫。
又,《集韻》作弄切,音糉 —— 䍟,或作緫。〇【按】《五經文字》云:緫从怱,作總者訛。今緫與總混,當正之。
卷目:考證・未集中 部首:糸部
愛日堂藏本: 第530頁,第3字
同文書局本: 第1663頁,第15字
《博雅》靑蒼色。
謹照原文靑蒼色改靑也。
〔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緫〕字拼音是zǒ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怱。
〔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ǒng] ⑴ 同“總”。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作孔切頁碼第433頁,第8字續丁孫
緫
聚束也。从糸悤聲。
臣鉉等曰:今俗作摠,非是。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作孔切頁碼第1028頁,第6行,第2字述
聚束也。從糸悤聲。
臣鉉等曰:今俗作摠,非是。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作孔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2585頁,第1字許惟賢第1125頁,第3字
聚束也。
謂聚而縛之也。悤有散意。糸以束之。《禮經》之總,束髮也。《禹貢》之總,禾束也。引申之爲凡兼綜之偁。
从糸。悤聲。
作孔切。九部。俗作揔。又譌作揔。
总,抓拢丝线并将其束缚起来。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恖”作声旁。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左「糸」右「心」。篆文從糸、聲。從「糸」,指細絲;「
」表示音讀。隸書形體稍有變化,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855頁,第9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1097頁,第2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819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570頁,第18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513頁,第8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892頁,第3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3178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6357頁,第1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730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340頁,第3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547頁,第18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4509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2606頁【補遺】第1790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6頁,第6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1122頁【崇文】第448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865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1164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199頁,第6字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