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字拼音是(diǎn),部首是八部,总笔画是8画

〔典〕字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〢、𠔼、一、八”或“冊、廾”,五行属火。

〔典〕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廾”。本义是重要的文献、典籍。

〔典〕字仓颉码是TBC,五笔是MAWU,四角号码是55801,郑码是LDEO,中文电码是0368,区位码是2168

〔典〕字的UNICODE是U+5178,位于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 (基本汉字),10进制: 20856,UTF-32:00005178,UTF-8:E5 85 B8。

〔典〕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中,序号1092,属常用字

〔典〕字异体字是䓦、敟、𠔓、𠔩、𠔰、𢻅、𥮏


名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廾”。本义:重要的文献、典籍。

2.同本义。

work of standard scholarship; classics;

典,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 —— 《说文》。按,谓从册,从大,古文从古文册。典,经也。 —— 《尔雅·释言》不可为典要。 —— 《易·系辞》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左传·昭公十二年》司晋之典籍。 —— 《左传·昭公十五年》不远而复,先典攸高(重贵)。 —— 丘迟《与陈伯之书》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后汉书·张衡传》

药典;字典;释典(佛经);法典;佛典;引经据典;典志(记载政典的文籍);典坟(《三坟》和《五典》的省称。都是上古的典籍)

3.常道,准则 。

norm;

典型(常刑;常规);常典(常法);典要(不变的标准);典式(典范,法式)

4.法律;法规。

canon; law;

掌建邦之三典,轻典、中典、重典也。 —— 《周礼·大司寇》

典例(可依为准则的成例);典常(常法,常规);典诰(古代文体名。典指常法;诰指诏令)

5.典礼,仪节 。

ceremony;

盛典;开国大典;庆典(庆祝典礼);典重涂山(比喻典礼重要,规模宏大。相传涂山是夏禹娶涂山氏及会见诸侯的地方)

6.典故。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

literary quotation;

语出何典;典实(典故,史实);典证(出典和依据)

7.典章,法令制度。又称“典度” 。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典则(典章法则);典册(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典律(典章律令)

动词

1.主持;主管。

be in charge of;

命汝典乐。 —— 《书·尧典》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典城。 —— 《论衡·命禄》专典机密。 —— 《三国志·吴仪传》

典御(掌管统治);典诠(主持选拔);典守(主管、保管;看守);典历(掌管;经历)

2.抵押,旧时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mortgage;

朝回日日典春衣。 —— 杜甫《曲江二首》民间质典,利息重者至五、七分。 —— 《金史·百官志》

典东西;典地,典田(典当田地);典衣(典押衣服);典身钱(卖身钱)

形容词

◎庄重高雅。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 。

refined; terse;

典畅(典雅通畅);典则俊雅(典雅庄重);典辞(典雅的文辞);典藻(典丽华藻)


①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籍。字~。词~。经~。引经据~。

②标准,法则。~章。~制。~故( ➊ 典制和掌故; ➋ 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范。~雅。~礼。~型。

③指典礼。盛~。大~。

④主持,主管。~试(主持科举考试之事)。~狱。

⑤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卖。~押。~契。

⑥姓。


笔顺:竖、横折、横、竖、竖、横、撇、点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八部

武英殿刻本: 第293頁,第2

同文書局本: 第128頁,第2

標點整理本: 第55頁,第2

古文: 𥮏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多殄切,顚上聲。《說文》:典,五帝之書也。从𠕁在丌上,尊閣之也。《爾雅・釋言》:典,經也。《廣韻》:法也。《書・舜典》:愼𡽪五典。【註】五典,五常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秋官・大司𡨥〉:掌建邦之三典。【疏】常經卽是法式。

又,〈周語〉:召公曰:瞽獻典。【註】典,樂典也。

又,典守,猶主也。《周禮・春官》:典同。【又】典瑞。《戰國策》:我典主東地。【註】典猶職典也。

又,姓。〈魏志〉有典韋〔〈魏書〉有典韋,〈魏志〉應為〈魏書〉〕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徒典切,音殄。《正韻》:堅潤貌。《周禮・冬官・考工記》:是故輈欲頎典。【註】頎讀爲懇;典,堅韌貌。《韻會》:一曰車轅束。

注解

〔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八部

〔典〕字拼音是diǎ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冊、廾、;、𠕁、󰊓、;、󰑎、八,五行属

〔典〕字造字法是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廾”。本义是重要的文献、典籍。

〔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iǎn] ⑴ 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⑵ 标准,法则⑶ 指典礼⑷ 主持,主管⑸ 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⑹ 姓。

字源字形

典(甲骨文·商·无名组) 商 甲骨文 无名组

典(甲骨文·商·黄组) 商 甲骨文 黄组

典(金文·商·商) 商 金文 商

典(金文·西周·西周早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早期

典(金文·西周·西周中期) 西周 金文 西周中期

典(金文·西周·西周晚期)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典(金文·春秋·春秋中期) 春秋 金文 春秋中期

典(金文·战国·战国晚期) 战国 金文 战国晚期

典(简·楚〔战国〕·包山) 楚〔战国〕 简 包山

典(简·楚〔战国〕·望山) 楚〔战国〕 简 望山

典(简·楚〔战国〕·天星观) 楚〔战国〕 简 天星观

典(简·秦·睡虎地) 秦 简 睡虎地

典(简·秦·龙岗) 秦 简 龙岗

典(简·秦·里耶) 秦 简 里耶

典(简·汉·张家山) 汉 简 张家山

典(石经·汉·熹平石经)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典(石经·唐·开成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典(印刷字体·宋·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典(印刷字体·宋·增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典(传抄·宋·集篆古文韵海) 宋 传抄 集篆古文韵海

典(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典(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五上反切多殄切頁碼147頁,第10字續丁孫

𠔓

𠔓五帝之書也。从𠕁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𥮏

𥮏古文典从竹。

《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又』或『廾』持冊,置於『二』上(『二』可能是置物的東西,或表示下有薦),表示是重要的冊書。金文『二』或訛變為『丌』,或上部繁化从『竹』。」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九反切顛腆反頁碼376頁,第6行,第1字述

𥮏五帝之書也。從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臣鍇按:五帝,經傳之說不同,諸儒多引易繫所云,作者然。《易》通論古者聖人之制作,未必盡舉五帝。據《孔子家語》:黃帝、顓頊、堯、舜、禹爲五帝;《尚書・序》:少昊、顓頊、高辛、唐、虞爲五帝;《史記》與《家語》同;《國語》次序黃帝以下凡五: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也。典言「常道」也,言百世常行之道也。《尚書》所謂大訓在東序,司馬遷所謂金匱石室之書。

反切………頁碼377頁,第3行,第1字述

古文典從竹。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五上反切多殄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797頁,第1字許惟賢第355頁,第1

𥮏五帝之書也。

三墳五典見《左傳》。

从𠕋在丌上。尊閣之也。

閣猶架也。以丌庪閣之也。多殄切。古音在十三部。

莊都說。典,大𠕋也。

此字形之別說也。莊都者,博訪通人之一也。謂典字上从𠕋,下从大。以大𠕋會意。與𠕋在六上說異。不別爲篆者。許意下本不從大。故存其說而巳。

古文典。从竹。

古文𠕋作𥬰。此从古文𠕋也。漢碑多有从竹,从艸者。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此典籍字。典守係敟字之借。

白话解释

典,三皇五帝赖以成功治国的书籍。字形采用“冊、丌”作边旁,表示“册”在“丌”架上,尊敬地搁置重要册子。庄都说,典, 就是大册。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廾、從冊,表示雙手捧著書冊,有時多加「=」為裝飾符號。金文改成從冊、從丌,表示放在桌几上的重要典籍。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典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292頁,第3字
2陳昌治本第391頁,第4字
3黃侃手批第301頁
4說文校箋第194頁,第11字
5說文考正第182頁,第4字
6說文今釋第659頁,第4字
7說文約注第1162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2660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966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117頁,第10字
11標注說文第192頁,第10字
12說文注箋第1526頁,第1字
13說文詁林第4985頁【補遺】第16731頁【後編】第18190頁
14通訓定聲第3244頁,第4字
15說文義證第399頁【崇文】第1593頁
16說文句讀第588頁
17說文新證第377頁,第1字
18章授筆記第199頁,第1字
19古字詁林第四冊,第715頁,第1字
20古字釋要第472頁,第4字

国语辞典

1.五帝时的书,指重要的文献、简册。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2.国家的常法。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3.可作为依据或模范的书。

字典、引经据典。

4.可遵守的法度、准则。

《文选•刘琨•劝进表》:“中兴之兆,图谶垂典,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5.典礼、仪式。

庆典、大典、盛典。

6.前代的故事、制度、文物。

用典、数典忘祖。

7.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典韦。

1.掌管、治理。

《三国志•卷六二•吴书•是仪传》:“到见亲任,专典机密。”

典试、典狱。

2.以物品质押贷款。

唐•杜甫〈曲江〉诗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典当。

◎文雅、雅致。

南朝梁•萧统〈答玄圃园讲诵启令〉:“辞典文艳。”

典雅。

两岸词典

1.法度;可作为规定或标准。

典章、典范。

2.可作为依据或模范的书籍。

经典、引经据典。

3.隆重的典礼或仪式。

庆典、国庆大典。

4.前代的制度、文物或掌故。

用典、典故。

5.掌管;治理;主持。

典狱、典试。

6.以物品、土地或房屋等质押贷款,到期可以赎回物品。

典当、典押。

7.姓。

翻译

law, canon; documentation; classic, scripture Standardwerk, Kanon mettre en gage, gage, hypothèque, canon, code, allusion, citation, cérémonie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