爯(爯)是什么意思
爯-古文字通假字典
爯
(蒸穿chenɡ)讀為稱(蒸穿chenɡ),雙聲叠韻
殷墟甲骨文《續》三·一〇·二:“乙卯卜,爭貞,沚
爯册,王比伐土方,受丨(有)又(祐)。”《甲》二一二三:“癸巳卜,貞,商爯
。”衛盉:“隹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旗于豐。”戎生編鐘:“休
(台)皇祖憲公……
(臧)爯穆天子
(肅)靈,周建于兹外土。”又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簡一~二:“子思曰:‘恆爯其君之亞(惡)者,可胃(謂)忠臣矣。’”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簡三三:“叴(皋)秀(陶)乃五壤(讓)以天下之臤(賢)者,述(遂)爯疾不出而死。”《説文》:“爯,並舉也。”段玉裁注:“今皆用稱。”《説文》:“稱,銓也。从禾,爯聲。春分而禾生,日夏至晷景可度,禾有秒,秋分而秒定。律數十二,秒而當一分,十分而寸。其以為重,十二粟為一分,十二分為一銖。故諸程品皆從禾。”爯訓並舉,稱訓稱量。然文獻爯亦作稱。《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孔氏傳:“稱,舉也。”“稱册”乃祭祀中稱舉所獻册之儀式。武丁卜辭,於征伐方國,每先叙“沚
爯册”。“沚
”為主册命之大臣,故振旅出師,征伐方國之先,由其稱舉册命。所謂爯旗,亦稱舉旗幟也。稱量、衡量之稱,最初也可能作爯。陝西扶風溝原曾出一橢圓筒形器,長約十釐米,銘云:“叔趙父乍旅爯。”李學勤曾推測該器是用在衡桿(爯即稱)末端的。從字體看,此爯為西周物,是則其時稱作爯。然目前材料太少,李氏的説法提出了一種可能性,還未成為定論。又秦二世元年詔版:“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前稱字義為稱説,後稱字義為相副、相當。這一意義的稱字古文字材料亦作爯或。銀雀山竹簡《市法》:“國市之法,外營方四百步,内宫爯之。”又者九鐘銘:“今余其念□,乃有齊(齋)休祝成,用
剌(烈)壯,光之于聿(筆)。”
字作
,與一九二八年洛陽金村周墓器銘的
(
)相同。《洛陽故城古墓考》一八七壺銘:“公左厶(私)亱(官),重
三寽(鋝)七冢(鍾)。”此何琳儀説。按《逸周書·官人》:“亟稱其説。”《大戴禮·文王官人》稱作再,王念孫説再當作爯。
爯-古文字通假字典
爯
(蒸穿chenɡ)文獻作稱(蒸穿chenɡ),雙聲叠韻
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簡二二:“《君奭》曰:‘唯不(單)爯惪(德)。’害(蓋)言疾也。”今本《尚書·君奭》爯作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