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挾)是什么意思
夹同挟-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夹同挟
夹音xié。夹的本义是从左右相持。《说文》:“夹,持也。”段注:“捉物必两手,故凡持曰夹。”引申为挟持。《墨子·非攻中》:“是以东者越人夹削其壤地,西者齐人兼而有之。计莒所以亡于齐越之间者,以是攻战者。”(因此东方的越国挟持并削弱了莒国的土地,它西方的齐国兼并又灭掉了它。思考一下莒国之所以在齐越两个大国之间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攻战之故。)《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cuò)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范睢摆设了很多酒食器具,将诸侯的使者都请来了,饮食完备丰盛。可是让魏国的须贾坐在厅堂下,在他面前放置了切碎的草与马料,命令两个受墨刑的囚徒挟持着须贾,象喂马那样逼他吃。供具,摆设酒食的器具。莝,切碎的草。)“挟持”义,后来加义符“手”写作“挟”,以分担“夹”的众多义项中的一个意义。
挟-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挟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挟-古代汉语字典
挟xié△
【繁体字】:挾
【释义】:
①用胳膊夹住,夹持。《诗经·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太山:泰山。超:越过。)引申为挟制。《战国策·秦策一》:“挟天子以令天下。”②怀有,怀藏。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伊:伊尹。管:管仲。)《盐铁论·世务》:“今匈奴挟不信之心,怀不测之诈。”(信:诚实。)③携有,携带。《战国策·赵策曰》:“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奉:俸禄。)曹丕《短歌行》:“翩翩飞鸟,挟子巢栖。”④倚恃,依仗。《孟子·万章下》:“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⑤通“浃jiā”。到达,周遍。《诗经·大雅·大明》:“天位殷適,使不挟四方。”(天位:天子之位。殷適dī:殷的嫡嗣。)《荀子·王霸》:“制度以陈,政令以挟。”(以:已。陈:陈列。)⑥通“夹”。[挟辅]辅佐。《后汉书·刘陶传》:“宜还本朝,挟挟王室。”⑦通“梜jiā”。筷子。《管子·弟子职》:“右执挟匕。”(匕:汤匙。)
挟-常用古汉语字典
挟xié
【繁体字】:挾
【释义】:
[动]①携带。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挟匕首以备不测。②拥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而挟重器多也。③用强力逼迫,挟持。诸葛亮《草庐对》: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难僻字字典
挟
【释义】:
㈠(xié胁)①用胳膊夹住。②倚仗势力或抓住别人弱点,强使顺从。如:要挟。
㈡(jiā夹)同“夹”。夹取。
挟-常用字详解字典
挟xié
挾
从手夹声,形声,
,9画。①夹持,用胳膊夹住
挟持|挟泰山以超北海。②挟制
要挟。③心里怀着怨恨等
挟嫌。
〈辨〉挟字声符夹繁体作夾。而夹,本来就有义项①的意义,详夹字下,字也写作挟,仍读jiā;音变为xié。而今规定夹读jiā,挟读xié。
挟(挾)-汉语字源字典
挟(挾)xié
篆
挟字由手、夹会意,其本义指夹持,即用胳膊夹住,引申为胁持、挟制之义,又引申为怀有、倚仗之义。《说文解字》:“挟,俾持也。从手、夹声。”则夹在此字中又兼作声符。
[挟持]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又指用武力或威势强迫对方服从。
[挟制]倚仗势力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服从。
[挟恨]心怀怨恨。也作“挟怨”、“挟嫌”。
[挟山超海]比喻困难或不可能办到的事。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皇帝,以其名义号令诸侯。后喻假借名义,发号施令。
挟-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挟xié挾
【释义】:
①
〈文〉夹在腋下
挟山超海(比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②
心怀(怨恨等)
挟嫌报复|挟怨。→③
挟持,用威胁手段强使顺从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制|要挟。
统读xié,不读xiá或jiā。
挟-汉字异读字典
挟
㈠xié 又读xiá ①夹持;夹在胳膊下。如:挟泰山而过北海。②拥有;怀藏。《史记·邹阳传》:“挟伊管之辨,怀龙逢比干之意。”③襟带。《登楼赋》:“挟清漳之通浦兮。”④倚仗;倚以自重。《孟子·尽心上》:“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皆所不答也。”
㈡jiā 〔通〕通“浃”。周匝。《诗·大雅·大明》:“使不挟四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