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幸)是什么意思
幸同倖-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幸同倖
幸音xìng。幸的本义是意外地得到好处或免去灾害。《说文》:“幸,吉而免凶也。”《小尔雅》:“非分而得谓之幸。”即侥倖。《左传·僖公十五年》:“吾幸而得囚。”(我侥悻地能够被囚禁就不错了。)《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好人在上面执政,国家中就不会有心存侥悻的百姓。俗话说:“百姓多存侥悻,就是国家的不幸。”)《管子·七法》:“赏罚明,则人不幸;人不幸,则勇士劝之。”(朝廷赏罚分明,那么百姓就不存在侥倖心理;百姓不存侥悻心理,那么勇敢的人就受到鼓励。)“侥倖”义,后来加义符“人”写作“倖”。今又简化为“幸”。
幸-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幸-古代汉语字典
幸xìng
【繁体字】:倖
【释义】:
①幸运。《论语·雍也》:“不幸短命死矣。”又为侥幸。《吕氏春秋·遇合》:“故君子不处幸,不为苟。”②敬辞,指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战国策·秦策三》:“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又特指皇帝到某处去,即皇帝到某处而使某处感到幸运。《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帝幸梁山宫。”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蜀主窥吴幸三峡。”③欣喜,庆幸。《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幸灾不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臣幸得待罪行间。”今成语有“幸灾乐祸”。④希望。《韩非子·安危》:“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是:此。比干:商纣时贤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⑤宠爱,宠幸。《战国策·楚策四》:“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卒:始终。)《韩非子·奸劫弑臣》:“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幸-常用古汉语字典
幸xìng
【释义】:
[形]幸运。袁枚《黄生借书说》:然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柳宗元《捕蛇者说》: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甚也。[动]①宠爱。司马迁《鸿门宴》:妇女无所幸。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而如姬最幸。②帝王驾临。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宋濂《阅江楼记》:法驾幸临。③希望。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幸勿见疑!《孔雀东南飞(并序)》: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副]表示侥幸。幸亏,侥幸。吴敬梓《范进中举》: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孔雀东南飞(并序)》: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幸()-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幸()xìng
【中古音】:
【上古音】:
胡耿切
【通假字释义】:
匣耿開二(群耕) 吉而免凶也。
【正字及释义】:
倖 xìng
胡耿切 匣耿開二(群耕) 儌倖。
《荀子·王制》:朝無幸位,民無幸生。〔楊倞云:幸,僥幸也。〕
幸-常用字详解字典
幸xìng
倖①⑤
篆
□,8画。①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幸亏|幸存△侥幸|万幸。②幸福
幸运△荣幸。③高兴
幸灾乐祸△庆幸|欣幸。④希望
幸勿推却。⑤宠幸
幸臣△得幸|佞幸。⑥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巡幸。
〈辨〉幸字篆书从夭从屰,夭为夭折,意为不得终其天年,屰为不顺,意为相反,夭的反面就是幸。楷书讹变作幸。异体倖,从人幸声,适用于义项①⑤,此字由侥幸一词类推而成,侥字从人,所以幸也从了人◇注意:幸字与用为執字偏旁的幸非一字,后者读niè,篆书作
,楷书中才变得与幸同形。
幸-敦煌俗字典
幸xìng
S.388《正名要錄》:“從二畫。”“右各依脚注。”[正字]
P.3742《二教論》:“嗚呼可歎,幸深察焉。”
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幸xìng*倖①⑤
【释义】:
①
意外(得到好处或免去灾难)
幸存|幸免于难。→②
幸运;幸福
荣幸|万幸|不幸。③
〈文〉敬辞,表示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或者是自己所希望的,相当于“侥幸”“多亏”“希望”等
大王亦幸赦臣|幸勿推辞。→④
为得福免祸而欣喜;高兴
庆幸|欣幸|幸灾乐祸。→⑤
〈文〉宠爱
得幸|幸臣|宠幸。→⑥
古代指皇帝亲临(某地)
巡幸。〇⑦
姓。
幸-金瓶梅字典
幸()
xìng 《广韵》:说文作
,吉而免凶也。 胡耿切 梗开二上耿匣
幸运。 不想撞遇姑夫在此,三生有幸。(九八6上10)国法已正,虏患自消,天下幸甚,臣民幸甚。(十七3下5)
幸-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