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衙)是什么意思
衙-古文字通假字典
衙
(魚疑ya)讀為牙(魚疑ya),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明君》:“以夫先王者為□□□侖(掄)咛衙之士,材巽(選)海内之衆,簡令天下之材,瑣焉。”“咛衙”應即爪牙。按《公羊傳·文公二年》:“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釋文:“衙本或作牙。”《儀禮·公食大夫禮》:“從者訝受皮。”鄭玄注:“今文曰梧受。”
衙-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衙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衙-古代汉语字典
衙yá
【释义】:
见“衙”㈡。
衙-古代汉语字典
衙
【释义】:
㈠ yú ①[衙衙]行走的样子。宋玉《九辩》:“通飞廉之衙衙。”(飞廉:传说中的风神。)
㈡yá ②官署。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苏轼《异鹊》:“两鹊栖其衙。”唐代特指天子所居之处。元稹《连昌宫词》:“菌生香案正当衙。”《新唐书·仪卫志上》:“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驾’。”③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禀白公事。姚合《武功县中作》之六:“因衙始裹头。”张耒《县斋》:“晚庭三叠鼓催衙。”比喻排列成行的事物。陆游《青羊宫小饮赠道士》:“小窗幽处听蜂衙。”
衙-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衙yá
【中古音】:
【上古音】:
五加切
【通假字释义】:
疑麻開二(疑魚) 行貌。
【正字及释义】:
禦 yù
魚巨切 疑語合三(疑魚)
(一)强禦。横暴有勢力者。
漢·《北海相景君銘》:强衙改節,微弱蒙恩。
(二)禦,制止,停遏。
漢·《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奉魁承杓,綏億衙彊。
衙-常用字详解字典
衙yá
从行吾声,形声,
,13画。衙门,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
衙役|衙内。
〈辨〉衙字从行,衙衙,形容列队行进的样子,读yú。后借用为衙门字,读yá;衙门,本作牙门,牙为爪牙,旧以猛兽爪牙喻指武备,所以军前大旗称为牙旗,后来公府也称“公牙”,府门也称“牙门”。
衙-敦煌俗字典
衙yá
S.1153《諸雜人名一本》:“翟使君 索指撝 暮容都衙 韓衙推 陳縣令 鄧作坊 張司馬 陰都知 安校揀 曹庫官 宋鎮使 米帳使 氾孔目(原卷誤倒爲“目孔”) 陽員外 吳押衙……”
S.2144《韓擒虎話本》:“啟言和尚:‘雖自官家明有宣頭,不得隱藏師僧,且在某乙衙府迴避,乞(豈)不好事!’”
衙-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衙yá
【释义】:
①
旧时指官署
官衙县衙|衙门。〇②
姓。
衙-汉字异读字典
衙
㈠yá ①旧时官署之称。如:县衙门。②唐代皇宫前殿之称。《旧唐书·穆宗记》:“元和十五年正月……群臣始朝于宣政衙。”③衙参:旧时官吏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禀白公事。张耒《县斋》诗:“晚庭三迭鼓催衙。”④排列成行的事物。陈造《山行》:“杂书暝烟森立槊,乱峰迎客俨排衙。”⑤姓。晋代有衙博。
㈡yú 〔又〕yǔ行貌。《楚辞·九辩》:“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衙-金瓶梅字典
衙
yá 《广韵》:县名,在冯翊,亦衙府。 五加切 假开二平麻疑
府,办公处所。 迎送武松到县衙前。(一8上5)
衙-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