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已

已(已)是什么意思

  • 已-古文字通假字典

    (之喻yi)讀為以(之喻yi),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隋(隨)》九四:“有復(孚)在道,已明,何咎。”又帛書《六十四卦·蒙》初六:“已往閵。”按漢楊著碑:“皆所已紀盛德,傳無窮者也。”又《説文》無已字,只有己與巳字,已當由巳所分化。今本《周易·損》初九“已事遄往”帛書本已作巳。《玉篇》始收已字,訓“止也,畢也,棄也”。《正字通》云:“已,與乁(以)古共一字,隸作、以。”亦非。睡虎地秦簡已、巳皆作巳。如《日書》甲《詰咎》:“以水沃之,則巳矣。”以繹山碑作,睡虎地簡隸書作。文獻巳、已、以相通,例甚多。《尚書·立政》:“予旦巳受人之徽言。”漢石經巳作以。《戰國策·燕策一》:“今濟西河北盡以役矣。”《史記·蘇秦列傳》以作已。又帛書《老子》甲本《德經》:“其致之也,胃(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靈將恐歇,胃浴(谷)毋已盈將恐渴(竭),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乙本略同。帛書的五個已字傅奕本《老子》皆作以。

  • 以通已-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以通已

    以音yǐ。以和已上古同属喻纽之部,同音通假。以的常用义是动词,认为;介词,把,用等。通已。已经,《广韵》:“已,过事语辞。”;太,甚,《广韵》:“已,甚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国家中没有固定不变的祭祀的人,君臣间没有固定不变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韩非子·五蠹》:“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公和私是相反的,苍颉早已经知道了。)《史记·陈涉世家》:“卒买鱼亨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戍卒买到那条鱼煮着吃,发现鱼肚中的帛书,本来就已经对此事感到奇怪了。亨,同烹,煮。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孟子·滕文公下》:“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跟随的车几十辆,跟随的人数百,由这一国吃到那一国,不也太过份了吗?)《汉书·韩信传》:“千里袭我,亦以罢矣。”(不远千里袭击我们,也非常疲惫了。罢,通疲。)

  • 已通以-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已通以

    已音yǐ。已和以上古同属喻纽之部,同音通假。已的常用义是动词,停止;副词,已经等。通以。同上、下等方位词连用,表时间、方位或范围;因为,根据。《庄子·外物》:“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任国的公子钓到了这条大鱼,剖开来晒干,从浙江以东,苍梧以北,没有不饱吃这条鱼的。离,剖。制河,即浙江。厌,同餍,饱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从董卓专权以来,杰出的人物一同起事。)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从今以后张生你要把书信须要给我赶紧地寄。索,须要。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此意为急忙,赶紧)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回答说:是因为他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 已通矣-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已通矣

    已音yǐ。已,上古属喻纽之部;矣,上古属匣纽之部。二字为迭韵通假。已的常用义是停止,已经等。通矣,句末语气词,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相当于“了”。《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就有了丑了。恶,丑。)《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这样说来,那么您最大的欲望就可以知道了:是希望开拓疆域,使秦国、楚国来朝贡,统治中原并且安抚四境的少数民族。莅,临,指统治。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史记·游侠列传》:“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古代平民侠客的情况,已经不能够知道了。靡,否定副词,不。)

  • 已-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已-古代汉语字典

    已yǐ

    【释义】:

    ①停止。《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又为罢了,算了。《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而:语气词。殆dài:危险。)②完毕。《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责备。)又指完成,实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夫:灌夫。文学:指文献典籍。然诺:诺言。)③疾止,病除。《吕氏春秋·至忠》:“王叱而起,疾乃遂已。”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④撤除,罢免。《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愠yùn:怨怒。)《孟子·梁惠王下》:“士师不能治士,如之何?王曰:已之。”(士师:司法官之长。)⑤已经。《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又指已经过去的。《汉书·贾谊传》:“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已而]不久。《史记·秦始皇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已已畔约。”(畔:通“叛”,违背。)⑥太,过分。《左传·僖公元年》:“君子以齐人之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哀姜:鲁庄公夫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⑦同“矣”。语气词。《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恶已:就显出丑恶了。)⑧同“以”。表示时间、方位等的界限。《孙子·作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 已-常用古汉语字典

    已yǐ

    【释义】:

    [动]停止,完毕。《列子·愚公移山》:惧其不已也。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副]①表示程度高。太,过分。张溥《五人墓碑记》:其疾病而死,死而淹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左传·昭公二年》: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②表示过去。已经。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吕氏春秋·察今》: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助]用同“以”。用在方位词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等。沈括《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自今已后不复败矣。[语气]①助慨叹、悲痛语气。啊。韩愈《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难已!李陵《答苏武书》:比为蛮夷之域,伤已!②助肯定、终止语气。了。《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史记·货殖列传》: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 已-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已yǐ

    【中古音】:

    【上古音】:

    羊已切

    【通假字释义】:

    喻止開四(余之) 《玉篇》:退也。

    【正字及释义】:

    以 yǐ 羊巳切 喻止開四(余之)

    (一)因爲。

    《墨子·尚賢中》:故雖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之所以失措其國家,傾覆其社稷者,已此故也。〔畢沅云:古字以、已通。〕

    (二)缘故。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楊倞云:已與以同。〕

    (三)與名詞、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

    《周禮·考工記·總序》鄭注:唐虞已上曰共工。〔已,《釋文》作以。〕

    《漢書·文帝紀》: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三國志·吴書·吴主傳》:舉朝大臣,自丞相雍已下皆諫,以爲淵未可信,……權終不聽。

    諸葛亮《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 已-通假字小字典

    已yǐ

    羊已切(以止开三) 喻之上

    用。《说文通训定声》:“己,用也。隶亦作目,作以。借为止,存疑。假借为识,又为似,又为矣,《太史公自序》‘皆失其本已’,《索隐》曰:‘语终之辞也。’”文言中“已、以”通用,故依习惯录之。

    (一)通“以”yǐ 羊已切(以止开三) 喻之上 介词,和“上、下、东、西、前、后”等表方位、表时间的词连用。

    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发怒,命令年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到城东去,想活埋他们。〔诣:到……去。 院:即“坑”,活埋。〕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书·文帝纪》)——年纪到了八十岁以上的,官方赐给每人每月食米一石,肉二十斤。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自从董卓独揽大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梦溪笔谈·技艺》)——自从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刻版印刷五经(此前均为手抄本),以后的重要文献便都是刻版印刷的本子。

    (二)通“矣”yǐ 于纪切(云止开三) 匣之上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可译为“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产生丑的观念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产生不善的观念了。〔斯:指示代词,此,这里相当于“这就”。 恶:丑。〕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那神农以前的情况,我就不知道了。

    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治安策》)——放弃现在的机会不去医治,必然成为不治之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名医,也不能治了。〔颜师古注:“为,治也。已,语终词。”〕

  • 已-常用字详解字典

    已yǐ

    □,3画。①停止争论不已|有加无已。②已经,与“未”相对已故|已然△久已|业已。③后来;过了一会儿已忽不见。①太;过不为已甚。

    〈辨〉已字为字变体,字古文字形体象耒耜的耜形;耜为古代一种农具,略同现代的锹。以同音借用为已,已字即从形讹变。

  • 已-敦煌俗字典

    已yǐ

    甘博078《維摩詰所說經》卷中《觀衆生品第七》:“如夢所見已寤。”

    敦研043(2-1)《妙法蓮華經》:“而已讚歎,住在一面。”敦研277《妙法蓮華經》卷第一:“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敦研225《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七:“既受身已,是衆苦……”

  • 已-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已yǐ

    【释义】:

    止住;停止不能自已|大哭不已。→②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已经”事已至此|由来已久|木已成舟|名额已满。“已”不要写成“己”(jǐ)或“巳”(sì)。

  • 病已-历代避讳字汇典

    病已bìng yǐ

    西汉孝宣皇帝刘询,初名病已。

    《汉书·宣帝记》载元康二年,帝诏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