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弋

弋(弋)是什么意思

  • 弋-古文字通假字典

    (職喻yi)讀為忒(職透te),叠韻,透喻準旁紐

    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甲篇:“欽(?)敬隹備,天像(象)是崕(則),(咸)隹天□,下民之(式?),敬之毋戈〈弋〉。”安志敏、陳公柔《長沙戰國繒書及其有關問題》讀戈為忒,從文義上講極為妥適,但忒从弋不从戈,是一疑問。李家浩《戰國布考》,始對古文字往往用戈為弋的現象作了詳細説明。山西朔縣出土的四年相樂,讀為代,也證明李氏的説法是對的。字隸為弋,讀為忒,令人信服。上博楚竹書《緇衣》簡三:“(淑)人君子,丌(其)義(儀)不弋。”所引為《詩·曹風·鳲鳩》,今本弋作忒。

  • 弋-古文字通假字典

    (職喻yi)或説讀為式(職審shi),叠韻,喻審旁紐

    匜:“女(汝)亦既從(詞)從誓,弋可(苛)。”史牆盤:“剌(烈)且(祖)文考,弋受(授)牆爾福,褱(懷)(髮)录(禄),黄耇彌生,龕(堪)事氒辟……”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説弋即《詩經》中常見的虚詞式,丁聲樹説式者勸令之詞,殆若今言應言當(按丁説見《史語所集刊》六本四分)。于省吾《牆盤銘文十二解》則云當讀作特。郭店楚簡《緇衣》簡一三引《詩》云:“成王之孚,下土之弋。”今本《禮記·緇衣》作《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乃《大雅·下武》詩句。

  • 弋-古文字通假字典

    (職喻yi)疑讀為代(月定dɑi),定喻準旁紐

    殷墟甲骨文《前》七·三一·四:“……〔卜〕,貞,令()。”《前》四·二七·五:“貞,才(在)兹小臣令弋。”裘錫圭《釋柲》附録《釋弋》云弋為動詞,放在兩個人名或國族名之間,似乎應讀作替代的代。上博楚竹書《從政》簡一:“昔三弋之明王之又(有)天下者,莫之(舍)也。”又楚竹書《容成氏》簡五〇:“武王曰:‘成惪(德)者,(吾)敚(説)之。其即(次)(吾)伐而弋之。’”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乙篇:“四神相弋。”謂四季節神相代而為一歲。

  • 弋-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弋-古代汉语字典

    弋yì△

    【释义】:

    ①小木桩。扬雄《长杨赋》:“椓嶻嶭而为弋。”(椓zhuó:击削。嶻嶭jiéniè:山名。)②带绳的箭。《庄子·应帝王》:“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吕氏春秋·季春》:“田猎畢弋,置罘罗网,喂兽之药,无出九门。”(畢bì、置jū、罘fú:都是捕野兽的网。)又用作动词,用系绳的箭射鸟。《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凫与雁。”(凫fú:野鸭。)又泛指射猎。《吕氏春秋·处方》:“韩昭釐侯出弋。”③猎取,获取。《尚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④黑色。《汉书·文帝纪》:“身衣弋绨。”(绨tí:一种粗而厚的丝织品。)

    【说明】“弋”为象形字,像砍削的木桩形。参附录三。

  • 弋-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弋yì

    【中古音】:

    【上古音】:

    與職切

    【通假字释义】:

    喻職開四(余職) 橜也。

    【正字及释义】:

    代 dài 徒耐切 定代開一(定之) 更替,取代。

    《書·多士》:肆爾多士,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注》:馬融弋作翼,曰取也。按:弋,更也。《傳》:取也。〕

    默 yì 與職切 喻職開四(余職) 黑色。

    《漢書·文帝紀贊》: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朴,爲天下先。

  • 弋-难僻字字典

    弋yì

    【同音字】:意

    【释义】:

    ①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②弋阳:县名。在江西省。③姓。

  • 弋-汉语字源字典

    弋yì

    甲 金 

    甲骨文、金文的弋字,象一上有杈枒的木桩之形,其本义指小木椿,可以用来系牲口,或悬挂东西。今或作“杙”。又指以绳系箭而射。

    [弋射]即以绳系箭而射,一般用来射猎飞禽。以绳系箭,目的是为了便于寻找射杀的猎物。

    [弋获]弋射而得禽。旧时官府文告称缉获在逃犯,也常用“弋获”字样。

  • 弋-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弋yì

    【释义】:

    古代一种射鸟的箭,上面系(jì)有绳子。〇②姓。

  • 弋-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