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亦

亦(亦)是什么意思

  • 亦同腋-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亦同腋

    亦音yè。亦的本义是胳肢窝。《说文》:“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后来本义为借义所夺,“亦”被借作副词,作“也”讲。于是就另加义符“肉”,并改变声符造“腋”字。上古书上“亦”写作“掖”。《说文》:“掖,臂下也。”段注:“字本作亦,或借掖为之。俗作腋。”《玉篇》:“亦,今作掖。”徐铉注:“今别作腋。”司马相如《子虚赋》:“弓不虚发,中必决眦(zì);洞胸达掖,绝乎心系。”(箭从不虚发,一定射中禽兽的眼睛,使眼眶开裂;有时射穿它们的胸,直通腋下,或射断连着心脏的脉络。眦,眼眶。决,裂。洞,贯穿。)《史记·吕太后本纪》:“三月中,吕后祓(fú),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三月中旬,吕后举行祓祭回来,路过轵道亭,看见一只类似黑狗的东西钻到自己的腋下,忽然又不见了。祓,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也称“祓除”、“祓祭”。)《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千张羊皮,不如一件狐腋制作的裘可贵;听一千人的随声附和,不如听一个人的直言敢谏。诺诺。顺从的答应声。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 亦-古文字通假字典

    (鐸喻yi)讀為夜(鐸喻ye),雙聲叠韻

    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簡四五:“(紂)尃(溥)亦以為槿(淫),不聖(聽)亓(其)邦之正(政)。”“溥夜”指整夜。

  • 亦-古文字通假字典

    (鐸喻yi)讀為赦(鐸審she),叠韻,喻審旁紐

    郭店楚簡《五行》簡三八~三九:“又(有)少(小)辠(罪)而亦之,匿也……又(有)少(小)辠(罪)而弗亦之,不察於道也。”亦馬王堆帛書本《五行》作赦。按《尚書·胤征》:“先時殺無赦。”釋文:“赦亦作亦。”《説文》:“赦,或作。”

  • 亦-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亦-古代汉语字典

    亦yì△

    【释义】:

    ①古“腋”字。《说文》:“亦,人之臂亦也。”②也。表示类同。《左传·僖公三十年》:“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③又。表示转折。《孙子·虚实》:“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奚:何。)《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④不过,只是。表示局限。《论语·先进》:“亦各言其志也!”《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⑤语气词。《诗经·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止:语气词。觏gòu:相遇。)

    【说明】“亦”为指事字。在像人形的“大”字两旁各加一点,指示“腋”的部位。参附录三。

  • 亦-常用古汉语字典

    亦yì

    【释义】:

    [副]①表示仅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是。《战国策·齐策四》: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②表示连续出现或强调意味。又,也。《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彭端淑《为学》: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孔雀东南飞(并序)》: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助]用于句首或句中。《尚书·皋陶谟》:都!亦行有九德。《尚书·盘庚上》:予亦拙谋,作乃逸。

  • 亦-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亦yì

    【中古音】:

    【上古音】:

    羊益切

    【通假字释义】:

    喻昔開四(余鐸) 人之臂亦也。

    【正字及释义】:

    掖 yè 羊益切 喻昔開四(余鐸) 持臂。挾持。

    《書·皋陶謨》: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疏》亦行,舊説爲掖行。《玉篇》云:亦,臂也,今作掖。注謂以九德掖挾其行也。〕

    奕 yì 羊益切 喻昔開四(余鐸)

    (一)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

    《詩·大雅·文王》:凡周之士,不顯亦世。〔亦,《魏書·禮志》作奕。《後漢書·袁紹傳》注引同。〕

    漢·《太尉楊震碑》:由是知爲亦世繼明而出者矣。

    漢·《武都太守李翕西狹頌》:繼禹之迹,亦世賴福。

    漢·《北軍中侯郭仲奇碑》:亦世載德,以臻于君。

    漢·《執金吾丞武榮碑》:亷孝相承,亦世載德。

    漢·《中常侍樊安碑》:亦世載德,守業不愆。

    (二)大。

    《詩·周頌·豐年》:亦有高廪,萬億及秭。

    《詩·周頌·噫嘻》:亦服爾耕,十千維耦。〔《箋》:大也。《正義》:奕、亦字通。〕

    易 yì 以豉切 喻寘開四(余錫) 容易。變易,又始也。

    《素問·氣厥論》:謂之食亦。〔注:亦,易也。〕

    《列子·黄帝》:二者亦知,而人未之知。〔注云〕亦,當作易。〕

  • 亦-常用字详解字典

    亦yì

    □,6画。也;也是亦无不可|亦步亦趋△不亦乐乎|人云亦云。

    〈辨〉亦字是腋的本字,古文字形体从大,用两点指示他的两腋的部位。后来亦借用为文言虚词字,另造从肉夜声的腋字来表示本义。楷书作亦,形体变得不可分析。

  • 亦-敦煌俗字典

    亦yì

    S.388《正名要錄》:“右依顔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正字]

    津藝38《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如善根亦尒。”

    津藝22《大般涅槃經卷第四》:“譬如有人近師子已,衆人見之,聞師子臭,亦生恐怖。”

    P.2160《摩訶摩耶經卷上》:“在世亦復失好名稱。”甘博003《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五:“得一微火爆我身者,不亦快乎?”

    甘博090佛經戒律:“我亦如是。”

    甘博078《維摩詰所說經》卷中《觀衆生品第七》:“諸佛菩薩亦復如是。”

    敦研016《自在王菩薩經》:“亦令具足大願,成就戒行。”

    S.388《正名要錄》:“亦:復。”“右本音雖同字義各別例。”

    敦研010《佛說檀特羅麻油述經》:“道溝邊鬼神亦不得嬈人,善死鬼神亦不得嬈人。”

    S.6825V想爾注《老子道經》卷上:“見上懃懃,亦不敢不爲也。”

    S.223《發願文》:“乃至十惡五逆、微□等煩惱,亦皆懺悔。”

    S.261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雖是聖人,亦得魂驚膽落。”

    S.2073《廬山遠公話》:“是時貧道作保,後乃相公身亡,貧道欲擬填還,不幸亦死。”

  • 亦-汉语字源字典

    亦yì

    甲 金 

    亦是“腋(yè)”的本字。古文字的亦字,象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两臂之下的两个点是指事符号,表示这里就是腋下。后来亦字多被借用为虚词,相当于“也”的意思。因此,只好另造了一个从月(肉)夜声的“腋”字来代替亦的本义。

    [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

  • 亦-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亦yì

    【释义】:

    〈文〉表示人和人、事物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关系,相当于“也”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一味跟着别人走)。

  • 亦-金瓶梅字典

    yì 《广韵》:总也。 羊益切 梗开三入昔以。

    副词,相当于今“也”。 夏提刑亦敬重不同往日。(五二1上8)

    (又讹成:大)

  • 亦-金瓶梅字典

    chì 《广韵》:南方色。 昌石切 梗开三入昔昌

    ①红色。 焰焰满川红日亦,粉粉遍地草皆黄。(一6上6)

    ②裸露、光着。 脱得光亦条身子。(五二1下1)

  • 亦-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