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蕴

蕴(蘊)是什么意思

  • 宛通蕴-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宛通蕴

    宛音yùn。宛,上古属影纽元部;蕴,上古属影纽文部。二字为双声通假。宛的本义是屈草自覆。《说文》:“宛,屈草自覆也。”引申为弯曲,好象等。通蕴,积聚。《荀子·富国》:“使民夏不宛喝(hè),冬不冻寒,急不伤力。”(役使百姓,夏天集结不能使他们中暑,冬天不能让他们饥寒受冻,紧急情况也不能损伤服役的人。暍,伤于暴热。力,服徭役的人。杨倞注:“宛,读为蕴。”)《孔子家语·五仪》:“富则天下无宛财。”(国家即使富裕了,那么在天下也应不让私人积聚大量的财富。王肃注:“宛,私积也。”)

  • 蕴-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蕴-古代汉语字典

    蕴yùn

    【释义】:

    ①积聚,蓄藏。《左传·昭公十年》:“蕴利生孽。”(孽:灾祸。)引申为郁积。《诗经·桧风·素冠》:“我心蕴结兮。”《后汉书·王符传》:“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愤:烦闷。)[蕴藉]1.蓄积。《后汉书·逸民传序》:“汉室中微,王莽篡位,士之蕴蕴义愤甚矣。”2.含蓄宽和。《后汉书·第五伦传》:“然少蕴蕴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见轻:受轻视。)②事理的深奥之处。《宋史·范祖禹传》:“平易明白,洞见底蕴。”王安石《答韩求仁书》:“求仁所问于《易》者,尚非《易》之蕴也。”③通“煴”。闷热。《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蕴隆虫虫。”(大tài:过分。隆:隆盛。虫虫:热气熏蒸的样子。)④通“缊”。乱麻。《韩诗外传》卷七:“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

  • 蕴-常用字详解字典

    蕴yùn

    从艸缊声,形声,,15画。①包含;积存蕴涵|蕴藏|蕴蓄。②深奥之处底蕴|精蕴。

    〈辨〉蕴字从艸,本义为积存粮草,泛指积存,包含。声符缊,读yùn,繁体作緼。

  • 蕴-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蕴yùn藴

    【释义】:

    包藏;包含蕴藉|蕴藏|蕴含。→②〈文〉事理的深奥处精蕴|底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