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則)是什么意思
则-古文字通假字典
则
(《廣韻》處脂切,脂穿chi)
即通则-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即通则
即音zé。即,上古属精纽质部;则,上古属精纽职部。二字为双声通假。即的本义是就食,靠近。《说文》:“即,即食也。”引申为走近,达到等。通则,就,便,通常用于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尚书·大诰》:“绍天明,即命曰:‘有大难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承继天的明德,就命令我们说:“在西方将有大难到来,西方也不能安定。”于今果然蠢动起来。绍,承受,继续。)《战国策·燕策二》:“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的蚌。)《史记·项羽本纪》:“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先动手就能控制别人,后动手便会被别人控制。)《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要死就得干一番大事业呵。)
则通贼-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则通贼
则音zéi。则,上古属精纽职部;贼,上古属从纽职部。二字为迭韵通假。则的本义是按等级区划物体。《说文》:“则,等画物也。”通贼,害,残害。《尚书·盘庚中》:“汝有戕(qiāng)则在乃心。”(你有残害人的意图在你的心中。戕则,即戕贼,同义连用,残害。)《老子·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凡用武力兴起暴行的必受残害而衰败,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合乎道义的很快消逝。壮,王弼注:“武力兴暴。”则,高亨正诂:“则读为贼,害也。”早已,早死。)
则-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则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则-古代汉语字典
则zé△
【繁体字】:則
【释义】:
①准则,法则。《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吕氏春秋·权勋》:“唯则定国。”今成语有“以身作则”。又为效法。《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吕氏春秋·应同》:“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尚:崇尚。)②划分等级。《尚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咸:皆。三壤:指土壤按肥瘠分为上中下三等。)《汉书·叙传下》:“《坤》作墬势,高下九则。”(墬:古“地”字。)③乃,就是。《左传·哀公十五年》:“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又为只,仅。《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④连词。表承接。就,那么。《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wǎng:迷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⑤连词。表转折。却,反而。《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吕氏春秋·审分》:“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⑥连词。表假设。若,如果。《荀子·议兵》:“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畔:通“叛”,背叛。)《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⑦连词。表让步。固然。《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吕氏春秋·侈乐》:“侈则侈矣,自有道者观之,则失乐之情。”
【说明】“则”为会意字。据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章则)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左传·昭公六年》“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则-常用古汉语字典
则zé
【繁体字】:則
【释义】:
[名]准则,法则。《左传·僖公二十七年》:礼乐,德之则也。《国语·鲁语上》:毁则者为贼。[动]效法。《史记·周本纪》: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韩愈《争臣论》:志不可则。[副]①表示条件。就,才。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孟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②表示强调。确实,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③表示已经发生。原来。苏轼《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蒲松龄《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④表示范围。仅,只。《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连]①表示连贯。那么,就。沈括《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表示转折。但,却。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③表示假设。如果,假如。《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则-常用字详解字典
则zé
則
金
篆
□,6画。①模范,榜样
以身作则。②规章;法则
总则|细则。③做;作
则甚|则声。④量词,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寓言四则。⑤那么,用来连接推论句。⑥就;便
闻过则喜|不平则鸣。⑦虽然;尽管
好则好,只是太贵。⑧用在数词之后,表示列举
一则|二则|再则。
〈辨〉则字金文从刀从二鼎会意,象示用刀仿照着上一鼎在下面的鼎的模范上雕刻花纹,引申有模范、法则义。有时二鼎简化为一鼎。篆书鼎讹变作貝。楷书則,简化为则。
则(則)-汉语字源字典
则(則)zé
金
篆
金文则字从鼎从刀,表示用刀把文字刻在铜器上的意思。小篆则字的鼎形简化讹变成贝,从贝从刀,则无从会意。由于铜器上刻的文字内容非常重要,故则字含有法则、规则的意思;引申指法典、规章、模范、榜样等。则字还可用作动词,有效法的意思。
则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则1zé則
【释义】:
①
规章;制度
规则1|法则1|总则1|细则1|附则1。→②
榜样;规范
以身作则1。③
〈文〉效法;以某人或事为榜样
则1先烈之言行。→④
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相当于“条”
摘录宋人笔记三则1|笑话五则1。
则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则2zé則
【释义】:
①
〈文〉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
寒往则2暑来,暑往则2寒来。→②
表示条件或因果关系
兼听则2明,偏听则2暗|穷则2思变|欲速则2不达。③
〈文〉表示对比或列举
其事则2易为,其理则2难明。
④
用在两个相同的词之间,表示让步
好则2好,就是太贵。
⑤
〈文〉用在判断句里表示肯定,相当于“就(是)”
此则2言者之过也。
⑥
用在数词“一”“二(再)”“三”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或原因
这场球我们胜了,一则2是斗志旺盛,再则2是临场发挥出色。
则天-历代避讳字汇典
则天zé tiān
唐高宗武皇后曌,尊号则天大圣皇后。
〔改称〕〈门名〉见“825、应天”条。
邓士则-历代避讳字汇典
邓士则dèng shì zé
见“132、邓范”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