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詔)是什么意思
诏-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诏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诏-古代汉语字典
诏zhào
【释义】:
①告诉。《尚书·微子》:“诏王子出迪。”(出:指出奔。迪:道。指合于道。)《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又为告戒,教诲。《庄子·盗跖》:“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②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诸葛亮《出师表》:“深追先帝遗诏。”又为皇帝下命令。《汉书·文帝纪》:“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聊斋志异·促织》:“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臣:官名。)③召见。《韩非子·难一》:“今使臧获奉君令诏卿相,莫敢不听。”(臧获:奴婢。)《后汉书·冯衍传》:“诏伊尹于亳郊兮。”(伊尹:商汤大臣。亳bó:地名。)
诏-常用古汉语字典
诏zhào
【繁体字】:詔
【释义】:
[名]①诏书,皇帝的命令、文告。秦汉前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书,后来专指皇帝的命令文告。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②告诉。龚自珍《病梅馆记》: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③皇帝下命令,下诏书。蒲松龄《促织》: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诏-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诏zhào詔
【释义】:
①
〈文〉告知;告诫
诏告|诏诲。→②
皇帝发布的命令
诏书|诏令。
待诏-历代避讳字汇典
待诏dài zhào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〇云: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丙戌,命礼部申禁军民人等,不得用太孙、太保、太师、待诏、太官、郎中等字为名称。”
诏-历代避讳字汇典
诏zhào
宋宁宗、理宗二朝丞相兼枢密使史弥远,曾祖名诏。
避正讳“诏”:
〔改称〕〈文体名〉《困学纪闻》卷一五曰:“嘉定癸未,礼闱策士云:‘发德音,下明制。’宁皇遗诏下谓之遗诰,(1)盖避时宰家讳也。”全谢山云:“时宰,乃史弥远,其曾祖八行征士名诏。”
又避嫌名“照”:
见“879、远”条之(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