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者)是什么意思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讀為都(魚端du),叠韻,端照準雙聲
包山楚簡一一三:“新者莫囂
、新都□夜公□為新都貣(貸)
(越)異之黄金五益(鎰)以翟(
)穜(種)。”“新者”與“新都”同見,“新者”即“新都”。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文獻或作
(魚照zhu)、覩(魚端du)、堵(魚端du),叠韻,端照準雙聲
《簠齋手拓古印集》著録一枚戰國官璽:“
。”朱德熙《戰國陶文和璽印文字中的“者”字》説第一字為地名,不識;第三字為帀字;第二字為者字。“者帀”當讀為“
師”。《左傳·昭公二年》:“請以印為
師。”杜預注:“
師,市官。”字或作覩,《戰國策·魏策》:“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覩師贊曰:‘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贊對曰:‘其子之肉尚食之,誰不食?’”《韓非子·説林下》記同一事,覩作堵,“覩師”當即《左傳》之“
師”。不過《魏策》之“覩師”大概是姓氏而非官名。按“覩師贊”《春秋後語》亦作“堵師”,《姓觿》:“《戰國策》魏有堵斯贊。”“堵斯贊”應即“覩師贊”。又《正字通》説
乃褚之訛字。作姓氏用音chu。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讀為屠(魚定tu),叠韻,照定準旁紐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明君》:“夫故當壯奮於澵,老弱奮於守,三軍之士握鐱(劍)者
(敵)若報父母之叴(仇)者,盡德其君而利其利也。”“者敵”自是“屠敵”。按《吕氏春秋·知度》:“任庖人釣者與仇人僕虜。”《説苑·尊賢》者作屠。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讀為諸(魚照zhu),雙聲叠韻
兮甲盤:“其隹我者侯百生(姓)。”中山王
方壺:“不
(就)者侯。”“而退與者侯齒
(長)於晛(會)同。”中山王
兆域圖:“有事者官圖之。”子璋鐘:“用匽(晏)以喜,用樂父(兄)
者士。”泰山刻石:“者産得宜。”詛楚文:“(率)者侯之兵。”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其人它(施)者人也者,如文王之它者弘夭、散宜生也。其人它者人,不得其人不為法。”又傳世有越王者九鐘(《三代》一·三九·二~四〇·一),郭沫若《者九鐘銘考釋》云“者九”即越王翳之太子“諸咎”。《史記·越王句踐世家》:“王翳卒,王子侯立。”索隱引《紀年》云:“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諸咎弑其君翳。”又子犯編鐘:“者楚荆不聖(聽)令(命)于王所……子凫(犯)
(佑)晉公左右燮者侯……者侯羞元金于子凫(犯)之所……”又《吉林大學藏古璽印集》四三:“者(海)。”《珍秦齋秦印展》六五:“者虖。”姓氏通作諸。《萬姓統譜》魚韻:“諸,越大夫諸稽郢之後。周諸御己……諸御鞅,齊大夫。”《十鐘》三·一四有“諸夷”。《漢印文字徵》三·四有“諸克”、“諸不梁”。又安徽淮南蔡家崗墓出有“戉(越)王者旨於睗(賜)”戈二件,“者旨於睗”器尚有鐘、矛、剑等。“者旨”讀為“諸稽”,複姓。《姓氏急就篇》:“《國語》彭姓,越有諸稽郢。”又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丙篇:“可以聚衆,會者侯。”又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簡一〇~一一:“是古(故)君子之求者(己)也深。不求者其
(本)而
(攻)者其末,弗得矣。”者讀為諸,訓之於。又郭店楚簡《五行》簡四三:“疋膚膚達者君子道,胃(謂)之臤(賢)。”馬王堆帛書本《五行》作“索纑纑達於君子道,胃(謂)之臤(賢)”。者讀諸,與之於義同。又郭店楚簡《六德》簡二四~二五:“雚(觀)者《
(詩)》、《箸(書)》,則亦才(在)壴(矣);雚(觀)者《豊(禮)》、《樂》,則亦才(在)壴(矣);雚(觀)者《易》、《春秋》,則亦才(在)壴(矣)。”又郭店楚簡《語叢三》簡四~五:“不我(義)而加者(諸)己,弗受也。”又郭店楚簡《語叢四》簡八:“
(竊)鈎者
(誅),
(竊)邦者為者侯。者侯之門,義士之所廌(存)。”《莊子·胠篋》:“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又上博楚竹書《子羔》簡五:“堯之取舜也,從者卉(草)茅之中。”又簡八:“古(故)舜之惪(德)其城(誠)臤(賢)矣,釆(播)者
(畎)
(畝)之中,而史(使)君天下而
(偁)。”又徐王子
鐘:“……以樂嘉賓、倗(朋)友、者臤(賢)。”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讀為煮(魚照zhu),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雎(疽)》:“以白蘞、黄
(耆)、芍藥、甘草四物者……日四飲。”又帛書《五十二病方·爛者方》:“取秋竹者之,而以氣熏其宥。”按《説文》煮字作熛,或省作
。《五十二病方·治
》:“
叔(菽)取汁洒□。”
為熛之異體。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讀為書(魚審shu),叠韻,照審旁紐
免坭:“王受乍册尹者,卑(俾)册命免。”衛盉:“眔(逮)受(授)田,燹、
、衛小子
逆,者其鄉(嚮)。”五祀衛鼎:“衛小子者其鄉(嚮)。”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讀為捨(魚審she),叠韻,照審旁紐
上博楚竹書《容成氏》簡五〇:“含(今)受(紂)為無道,惟者百眚(姓),至(制)約者(諸)侯,天
(將)
(誅)焉。”“惟者”應讀為“昏捨”。《尚書·牧誓》:“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捨、棄義近。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或説讀為舒(魚審shu),叠韻,照審旁紐
王孫遺者鐘:“隹(惟)正月初吉丁亥,王孫遺者睪(擇)其吉金……”孫啓康説鐘為楚器,“遺者”即楚莊王子公子“追舒”。
者-古文字通假字典
者
(魚照zhe)
者-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者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者-古代汉语字典
者zhě
【释义】:
①特殊的代词。不单独作句子成分,只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数词、“所”字结构之后,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人或事物。《论语·宪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吕氏春秋·慎势》:“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奸止。”以上用在形容词之后。《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以上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后。《孟子·告子上》:“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韩非子·五蠹》:“此五者,邦之蠹也。”以上用在数词之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以上用在“所”字结构之后。②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或停顿。《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以上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以上用在叙述句主语之后。③语气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之后,表示还有下文。《战国策·齐策一》:“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以上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末尾。《吕氏春秋·尊师》:“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上用在条件复句的前一分句末尾。④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句子结束。《公羊传·庄公四年》:“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吕氏春秋·君守》:“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⑤语气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一段时间。《礼记·檀弓下》:“昔者吾舅死于虎。”《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者-常用古汉语字典
者zhě
【释义】:
[代]①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后,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或事物。《庄子·逍遥游》: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彭端淑《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司马迁《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②同数词组成“者”字结构,指所涉及的人或物。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欧阳修《伶官传序》:“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语气]①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提顿。司马迁《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沈括《活板》: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②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舒缓语气。柳宗元《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国语·勾践灭吴》: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司马迁《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③用在陈述句末,表比拟。柳宗元《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苏轼《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④助疑问语气。司马迁《鸿门宴》: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全祖望《梅花岭记》: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⑤助反诘语气。贾谊《论积贮疏》: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方苞《狱中杂记》:无差,谁为多与者?⑥与“也”、“矣”连用,助判断或肯定语气。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司马迁《鸿门宴》: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⑦与“乎”连用,助疑问或反诘语气。柳宗元《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论语·卫灵公》: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zhě[名]衣裙上的褶纹或经褶折叠而留下的痕纹。魏学洢《核舟记》: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者中。
者-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者zhě
【中古音】:
【上古音】:
章也切
【通假字释义】:
照馬開三(端魚) 别事詞也。
【正字及释义】:
諸 zhū ㄓㄨ 章魚切 照魚開三(端魚) 衆多。
秦·《泰山刻石》:者産得宜,皆有法式。
《古文苑·秦詛楚文》:率者侯之兵以臨加我。〔王厚之注云:者,讀作諸。〕
《管子·君臣上》:而相爲常具以給之,相總要者官謀士。〔尹桐陽云:者同諸。于省吾云:諸字均作者。〕
《管子·五行》:諸侯通,天下遇,者監和。〔郭沫若謂“者監”爲“諸監”。〕
《鹽鐵論·散不足》:者生無易由言,不顧其患,患至而後默,晚矣。〔注:者,古時同諸。〕
《漢書·燕剌王劉旦傳》:其者寡人之不及與?〔錢大昕云:者,讀爲諸。〕
著 zhù
陟慮切 知御開三(端魚) 撰寫,書寫。
《商君書·徠民》: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朱師轍云:者,當作著。〕
者-常用字详解字典
者zhě
甲
金
篆
□,8画。①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后,构成“者”字结尾的词组,分别指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事、物、时
强者|青者|再者|前者|剥削者|先行者|始作俑者。②用在“工作”、“主义”等词语后组成“者”字结尾的词组,表示从事某项工作、信仰某种主义或有某种倾向的人
教育工作者|唯心主义者|教条主义者。③用在数字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④这;此。用于早期白话
者番|者边。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⑥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路上小心在意者!
〈辨〉者字甲骨文同尞,象木柴着火的样子;尞读liào,本义为烧柴祭天,引申有鲜明义,借用为虚词字,用来区别各种事物。金文下部火形讹变作口或甘,作为形符,表示语词,从而与尞字区别为二。篆书又讹变作白,白为自字的变体,用作形符仍与说话有关,因自即鼻子,说话总要口鼻相助。楷书作者,后省作者。
者-敦煌俗字典
者zhě
敦研232《大般涅槃經》卷九:“常者說無常。”
敦研187《太子瑞應本起經》:“[王]者生子而有三十二大人相者,處國當爲轉輪聖王。”
敦研010《佛說檀特羅麻油述經》:“值有蠱道家者,向讀是經,蟲道爲不行。”
S.527《顯德六年正月三日女人社再立條件》:“大者若姊,小者若妹。”
者-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者zhě
【释义】:
①
跟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词组结合,构成“者”字结尾的词组,分别表示做这一动作或有这一属性的人、事、物
劳动者|旁观者|弱者|长(zhǎng)者|始作俑者|合格者。→②
跟“工作”“主义”等词语结合,构成“者”字结尾的词组,表示从事某项工作、信仰某种主义或有某种严重倾向的人
音乐工作者|唯物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教条主义者。〇③
用在某些数词或方位词的后面,指称上文说过的事物
二者不可得兼|前者|后者。
者-汉字异读字典
者
㈠zhě ①犹“这”。无名氏《燕字赋》:“者汉大痴,好不自知。”②指事之词。亦指人。如:来者;学者。②作语助,表提示。《史记·窦婴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④作语助,表假设。《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⑤表肯定语气。《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⑥表祈使语气。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路上小心在意者!”
㈡zhū 〔通〕通“诸”。《汉书·燕刺王旦传》:“其者寡人之不及与?”“其者”同“其诸”。表示测度语气。
者-金瓶梅字典
者
(一)zhě 《广韵》:语助。 章也切 假开三上马章
①助词,加在动词等后,组成表人、物短语。 使观者庶几可以一哂而忘忧也。(序2上4)其间语句文确,读者往往不能畅怀。(序3上4)纵二公不饿,其如从者何?(五一16上8)
②助词,表祈使语气。 叔叔是必记心者。(一15上2)大舅你若上任摆酒没银子使,我这里兑一千两银子,你那里使者!(七七20下8)
(二)当作“省”shěng,形近讹。如今先进去拜贺,者的泯杂。(五五4上9)
吏之有赃污者-历代避讳字汇典
吏之有赃污者lì zhī yǒu zāng wū zhě
宋仁宗朝龙图阁直学士包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1)
《墨客挥犀》卷一〇云:“包枢密知府,礼上日,众吏前请讳。公曰:‘何讳也?’吏曰:‘公祖先之名,群吏当避之。’公瞋目曰:‘吾无所讳,惟讳吏之有赃污者。’吏惧而引去。”
者-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