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蒸)是什么意思
烝同蒸-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烝同蒸
烝音zhēng。烝的本义是用火烘烤。《说文》:“烝,火气上行也。”烝又有用热气将物蒸熟的意思。((诗经·大雅·生民》:“释之嗖嗖,烝之浮浮。”(用水淘米,发出嗖嗖沥沥声;香米蒸饭,浮浮地冒着气。释,淅米,淘米。叟叟,同嗖嗖,象声词,淘米声。)《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桓南郡的人每当见到别人心中不高兴,就假装生气地说:“您得到甜美的哀家梨,该再不蒸着吃了吧?”哀家梨,传说秣陵有哀仲家梨特别甜,大如升,入口消释。不,同否。)贾思勰《齐民要术·丞缹法》:“烝令极熟。”(蒸了使它很熟。)“用热气将物蒸熟”义,后来加义符“草”写作“蒸”。
蒸-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蒸-古代汉语字典
蒸zhēng
【释义】:
①细小的柴火。《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以薪以蒸。”(思:语气词。薪:粗大的柴火。)又《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侯:维,有。)②气体上升。《国语·周语上》:“阳气俱蒸。”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③用热气蒸。《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尝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豚:小猪。)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蒸藜炊黍饷东菑。”(藜:一种野菜。饷:给田中耕作的人送饭。菑:田亩。)引申为热气盛,热。王粲《公讌诗》:“凉风撤蒸暑。”《北史·崔浩传》:“夏月蒸暑,非行师之时。”④祭名,冬祭。《吕氏春秋·孟冬》:“是月也,大饮蒸。”(大饮蒸:蒸祭结束后君臣大饮酒。)《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四时不睹蒸尝之位。”(尝:祭名,秋祭。)⑤众。《汉书·霍光传》:“天下蒸庶,咸以安宁。”(蒸庶:众庶,百姓。咸:都。)李华《吊古战场文》:“苍苍蒸民,谁无父母?”(苍苍:盛多的样子。)⑥同“烝”。下淫上为蒸。刘峻《辨命论》:“以诛杀为道德,以蒸报为仁义。”(报:上淫下为报。)
蒸-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蒸zhēng
【中古音】:
【上古音】:
煮仍切
【通假字释义】:
照蒸開三(端蒸) 折麻中榦也。
【正字及释义】:
烝 zhēng ㄓㄥ 煮仍切 照烝開三(端蒸) 衆多。
《孟子·告子上》:天生蒸民。〔《詩·大雅·蕩》作烝民。〕
《荀子·榮辱》: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
《列子·仲尼》:立我蒸民,莫匪爾極。〔《詩·周頌·思文》:蒸作烝。〕
陸雲《南征賦序》:蒸徒贏糧而請奮,胡馬款塞而思征。
《文選》左思《魏都賦》:習習冠蓋,莘莘蒸徒。
《文選》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思致君於有虞,濟蒸人於塗炭。
李華《弔古戰塲文》:蒼蒼蒸民,誰無父母。
蒸-常用字详解字典
蒸zhēng
从艸烝声,形声,
,13画。①蒸发,热气上升
蒸气|蒸汽机|蒸馏△云蒸霞蔚。②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变熟或变热
蒸饼|蒸饺|蒸笼△清蒸△粉蒸肉。
〈辨〉蒸字从艸,本义指去皮的麻秸;借用为烝。烝读zhēng,本义为火气上行,蒸发、蒸煮都是它的引申义。
蒸-敦煌俗字典
蒸zhēng
S.388《正名要錄》:“蒸:火。”“右本音雖同字義各別例。”
成96《目連變文》:“冥間母受多般苦,穿刺燒蒸不可量。”
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蒸zhēng
【释义】:
①
蒸发,气体上升
蒸腾|蒸气|蒸馏|云蒸霞蔚。→②
利用水蒸气加温,使东西变热、变熟或消毒
把剩饭蒸蒸再吃|针头要蒸过才能再用|蒸馒头|蒸笼。
蒸-金瓶梅字典
蒸()
(一)zhēng 《广韵》:众也,进也,君也。又粗曰薪,细曰蒸。 煮仍切 曾开三平蒸章 又《广韵》:说文曰,火气上行也。煮仍切。
①水汽上升状。 丽日当空,郁郁蒸蒸云叆叇。(七一13下5)
②利用蒸气热熟食物。 角儿蒸热了?拿来我看!(八2上9)都装了些蒸酥茶食。(五二3上11)
(二)当作“燕”yàn,草写形近讹。 空闲了鸳鸯锦被,寂寞了蒸约莺斯(誓)。(七三16下6)
(三)当作“煎”jiān,草写形近讹。 老身看大官人有些渴,吃了宽蒸茶儿如何?(二10下5)
(又讹成:煎)
蒸-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蒸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