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堵)是什么意思
堵-古文字通假字典
堵
(魚端du)讀為睹(睹即覩,魚端du),雙聲叠韻
銀雀山竹簡《晏子》三:“令所堵於□……”此在傳本為《内篇諫上》第二十章,明本作:“今(按今為令之曉)所睹於塗者,無問其鄉。”又竹簡本《晏子》一〇:“……鄰(吝)於財,薄乎施,堵貧窮若弗式,騶(趨)富利若弗及。”此在傳本為《内篇問上》第二十一章,明本作:“覩貧窮若不識,趨利若不及。”按《國語·魯語下》:“以露睹父為客。”《儀禮·燕禮》鄭玄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孔穎達疏並引作“路堵父”。
堵-古文字通假字典
堵
(魚端du)與4
堵-古文字通假字典
堵
(魚端du)讀為吐(魚透tu),叠韻,端透旁紐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故父謼(呼),□□食則堵之,手執□則投之,雖(唯)而不若(諾),走而不趨。”堵影本注以為讀吐,《禮記·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
堵-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堵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堵-古代汉语字典
堵dǔ
【释义】:
①古代计算墙的面积的单位。以版筑法筑墙时,五版为一堵。《诗经·大雅·绵》:“百堵皆兴。”《公羊传·定公十二年》:“五版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代指墙壁。《庄子·庚桑楚》:“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柳宗元《梓人传》:“画宫于堵。”今成语有“观者如堵”。②阻塞,挡住。林则徐《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在伶仃洋一带,按月轮流堵截。”③十六枚编钟或十六枚编磬悬挂在一虞上称“堵”。《周礼·春官·小胥》:“凡悬钟磐,半为堵,全为肆。”
堵-常用古汉语字典
堵dǔ
【释义】:
[名]土墙,墙壁。《诗经·小雅·鸿雁》:百堵皆作。蒲松龄《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堵-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堵dǔ
【中古音】:
【上古音】:
當古切
【通假字释义】:
端姥合一(端魚) 垣也。五版爲一堵。
【正字及释义】:
闍 dū ㄉㄨ 當孤切 端模合一(端魚) 城臺。
《禮記·禮器》鄭注:堵者謂之臺。〔《釋文》:堵,本又作闍。《詩·鄭風》毛傳:闍,城臺也。〕
堵-常用字详解字典
堵dǔ
从土者声,形声,
,11画。①墙壁
观者如堵。②量词。用于墙壁
一堵墙。③堵塞
堵嘴。④憋闷
心里堵得慌。
〈辨〉堵字形符从土,古时墙以土筑。
堵-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堵dǔ
【释义】:
①
〈文〉墙壁
观者如堵。→②
用于墙壁
一堵墙。〇③
阻挡;阻塞
堵住敌人的退路|把墙上的窟窿堵上|下水道堵了。→④
心里憋闷;不畅快
这件事叫人心里堵得慌|堵心。〇⑤
姓。
堵-汉字异读字典
堵
㈠dǔ ①墙壁。如:观者如堵。②堵塞。如:堵嘴。③《周礼·春官·小胥》:“凡县(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④船舶“横舱壁”的原称。现多通用于木船内。⑤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⑥姓。春秋时郑有堵叔。
㈡zhě 〔专〕堵河:在湖北省西北部,汉水支流。
堵-金瓶梅字典
堵
dǔ 《广韵》:垣堵。 当古切 遇合一上姥端
①量词,用于墙。 到如今当面对语,心隔千山,膈着一堵墙,咫尺不得相见。(三八10下8)远远望见路傍一座古刹,数株疏柳,半堵横墙。(七一17上11)
②堵塞,阻挡。 他暗暗把阴沟内堵上个砖。(十二4上1)交阵堵截,黄沙四起,大风迷目。(一百4下2)
堵-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