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碓)是什么意思
碓-古代汉语字典
碓duì
【释义】:
捣米的器具。杜甫《雨》:“柴扉临野碓。”
碓-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碓duì
【中古音】:
【上古音】:
都隊切
【通假字释义】:
端隊合一(端微) 春也。
【正字及释义】:
椎 chuí
直追切 澄脂合三(定微) 捶擊的工具。
《周禮·地官·鼓人》鄭注:錞,錞于也。圓如碓頭,大上小下。〔碓,《釋文》云:本又作椎。《初學記》引《古今樂録》、《山海經》郭璞注並作椎。〕
堆 duī ㄉㄨㄟ 都回切 端灰合一(端微) 聚土叫堆,如土堆、墳堆。
《史記·河渠書》:蜀守冰,鑿離碓,辟(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碓-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碓duì
【释义】:
舂米的工具,在杠杆的一头装有圆形的石头,用脚踩杠杆另一头使石头起落,舂去下面石臼中糙米的皮。简单的碓是石臼和杵,用手持杵捣米。
碓-金瓶梅字典
碓
duì 《广韵》:杵臼。 都队切 蟹合一去队端
舂米。 碓磨也有个先来后到,先有你娘来,先有我来?(九一12上7)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