豧(豧)是什么意思
豧-古文字通假字典
豧
(魚幫fu)文獻作甫(魚幫fu),雙聲叠韻
望山一號墓楚簡五:“郙客困芻
(問)王於
〔郢之歲〕。”又郙王
劍:“郙王
(
)自
(作)甬(用)鐱(劍)。”朱德熙等《望山一、二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説郙是國名,當即《詩·大雅·崧高》“維嶽降神,生甫及申”之甫。按甫古吕國。《詩·王風·揚之水》:“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毛傳:“甫,諸姜。”孔穎達疏:“《尚書》有《吕刑》之篇,《禮記》引之皆作《甫刑》,孔安國云:‘吕侯後為甫侯。’”馬瑞辰通釋:“故吕城在鄧州南陽縣西四十里。”又包山楚簡二二八:“大司馬
(卓)
(滑)
(將)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歲……”同樣的話又見於簡二二六、二三〇、二三二、二三四、二三六、二四〇、二四二、二四五、二四七、二四九等。甫後滅於楚。又隨縣楚簡一:“適豧之春。”此豧亦當讀郙,即申、甫之甫。一説郙為上蔡亭,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又包山楚簡六有人名“郙趞”,一八〇有人名“郙還”。古姓通作甫。《古今姓氏書辨證》:“甫,出自姜姓,炎帝裔孫伯夷為堯太嶽,封其後為甫侯,子孫以國為氏。”《正字通》:“甫,姓。《風俗通》:甫侯之後。周甫暇,明甫輒、甫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