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蓋)是什么意思
盖通盍-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盖通盍
盖音hé。盖,上古属见纽月部;盍,上古属匣纽叶部。月、叶二部入声对转,二字为音近通假。盖(蓋)的本义是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说文》“盖”在草部,“盖,苫也。”通盍。“何不”的合音,表反诘;怎么。《诗经·小雅·黍苗》:“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行役已经完成,何不回去休整。我,同其。集,就,完成。云、哉,语气词。)《庄子·养生主》:“善哉!技盖至此乎!”(好呵!你技术的精妙怎么达到了这种程度呵!盖,通盍,疑问副词,怎么。)《孟子·梁惠王上》:“盖亦反其本矣。”(何不返回到仁政这个根本上来呢?反,同返。)《史记·孔子世家》:“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太高了,所以天下都不能接受老师的主张,老师何不把它稍微降低一些呢?”)
盖-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盖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盖-古代汉语字典
盖gài
【繁体字】:盖
【释义】:
①用茅草编的覆盖物。《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吾离:人名。被pī:披着。苫:茅草覆盖物。)泛指器物的盖。《礼记·少仪》:“器则执盖。”《后汉书·张衡传》:“合盖隆起,形似酒尊。”特指车盖、伞等遮阳挡雨用具。《晏子春秋·杂上》:“拥大盖,策驷马。”(策:用鞭子赶。)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倾盖:指初交。)《三国志·吴书·刘繇传》:“于船楼上值雷雨,权以盖自覆。”(权:孙权。)②搭盖。王褒《僮约》:“治舍盖屋。”③遮蔽,掩盖。《淮南子·说林》:“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引申为超过,胜过。《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淮阴侯列传》:“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④崇尚。《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⑤副词。大概。《论语·里仁》:“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未几:不久。舁yú:抬。)⑥连词。用来连接上文,说明原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苏轼《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⑦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其作用只是引出下面的议论或说明。《史记·文帝本纪》:“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靡:无。)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⑧通“盍”。相当于“何不”。《礼记·檀弓上》:“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又相当于“何”。《庄子·养生主》:“善哉!技盖至此乎?”⑨通“阖”。门扇。《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荦:人名。稷门:鲁国国都城门名。)
盖-常用古汉语字典
盖
【繁体字】:蓋
【释义】:
(一)gài[名]古代把伞以及车上遮阳挡雨的伞形篷盖叫盖。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动]①加在上面。施耐庵《景阳冈》:看到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②遮盖,蒙上。罗贯中《杨修之死》: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复盖,操跃起拔剑斩之。范晔《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副]表示揣测、估计。大概是,大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司马光《训俭示康》: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袁枚《祭妹文》: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二)hé[副]用同“盍”。加强反诘语气。怎么。《庄子·庖丁解牛》:善哉,技盖至此乎?[连]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原因是,因为。苏洵《六国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语气]用在句首,表提挈语气。柳宗元《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盖-通假字小字典
盖gài
古太切(见泰开一) 见月入
覆盖。按:《说文》“盖”在草部,本为苫草,引申有覆盖义。
(一)通“盍”hé 胡腊切(匣盍开一) 匣葉入何不,怎么。段玉裁曰:“郑注《论语》云:‘盍,何不也。’盍,古音在十五部,故为曷之假借,又为盖之谐声。”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诗·小雅·黍苗》)——我们队伍已集合,怎么又说回去呢?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好啊!技艺怎么会达到这么高明的程度呢!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战国策·秦策一》)——人生在世上,权势地位金钱,怎么可以忽视呀!
(二)通“害”hài 胡盖切(匣泰开一) 匣月入 为害。
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孟子·万章上》)——舜的兄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功绩。”〔象:舜的同父异母弟。 谟:谋。 都君:指舜。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见《史记·五帝本纪》,故有“都君”之称。〕
盖1-常用字详解字典
盖1gài
蓋
□,11画。①覆盖在上的东西
盖1子△锅盖1|瓶盖1|伞盖1|华盖1|天灵盖1|王八盖1儿。②蒙上;扣上;遮蔽
盖1被子|盖1饭△掩盖1|遮盖1|覆盖1。③打上(印)
盖1印|盖1章。①修建(房屋)
盖1房△翻盖1。⑤超过
盖1世。⑥耢(lào)的别名。平整土地用的一种农具。⑦副词。文言中表示对事物推测性的判断,相当于大概。⑧文言中的发语词,表示承上文申说理由或原因。⑨姓。
盖2-常用字详解字典
盖2gě
蓋
姓。
〈辨〉盖字繁体作蓋,从艸盍声,本义为用来盖物的白茅苫;引申为盖1的义项①等。盍读hé。简化作盖。◇用为姓氏字,有读gài的,如京剧演员盖叫天,也有读gě的,如电影演员盖丽丽。
盖(蓋)-汉语字源字典
盖(蓋)gài
金
篆
盖字由艸、盍会意,盍为覆盖、盖合,其本义是指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即“苫子”;又泛指车盖、伞盖以及器皿的盖子等。盖字用作动词,则有覆盖、覆压之义,引申为压倒,胜过之义。
[盖世]压倒当世。多指本领高强,无人能敌。
[盖棺论定]指人死后,一生的是非功过才有公平的结论。
盖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盖1gài盖
【释义】:
①
位于器物上部、具有遮蔽和封闭作用的东西
把盖1儿掀开|锅盖1|箱子盖1儿|瓶盖1|盖1碗茶。→②
〈文〉伞;车篷
雨盖1|华盖1(古代车上像伞的篷子)。③
人体某些部位形状像盖子的骨骼;某些动物背部的甲壳
头盖1骨|膝盖1|乌龟盖1|螃蟹盖1。→④
把盖儿扣在器物上;蒙上
盖1锅盖|盖1被子|覆盖1。
⑤
掩饰
真相想盖1也盖1不住|欲盖1弥彰|掩盖1。
⑥
用印
盖1章|盖1钢印。
⑦
压倒;超过
海啸声盖1过了一切声响|盖1世无双。
⑧
建筑(房屋);搭盖
房子盖1好了|盖1楼|翻盖1|修盖1。→⑨
耢。参见“耢”。〇⑩
姓。
盖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盖2gài盖
【释义】:
〈文〉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表示对原因的解释,相当于“大概”“原来”等
此桥盖2建于1820年|与会者盖2千人|有所不知,盖2未学也。
另见gě。
盖-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盖gě蓋
【释义】:
姓。
另见gài。
盖-汉字异读字典
盖
㈠gài ①白茅编成的覆盖物。《左传·襄公十四年》:“被苫盖,蒙荆棘。”②古人称编茅覆屋为盖屋,后来建筑房屋也称盖屋。如:翻盖楼房。③遮阳障雨的用具。古时把伞叫盖。④器物上的盖子。如:锅盖。⑤遮盖;掩盖。如:盖被子。⑥尚;重。《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⑦压倒;胜过。如:盖世。⑧加上。如:盖章。⑨推原之词。《史记·屈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⑩传疑之词。《史记·项羽本纪》:“舜目盖重瞳子。”⑾发语词。《史记·孝文本纪》:“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⑿通“害”。《书·吕刑》:“鳏寡无盖。”
㈡gě ①〔专〕古地名。战国齐盖邑。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②〔专〕姓。汉代有盖宽饶;唐代有盖文达。
㈢hé 〔通〕①通“盍”。何不。《诗·小雅·黍苗》:“盖云归哉。”②通“盍”。何。《庄子·养生主》:“善哉!技盖至此乎?”③通“阖”。门扇。《荀子·宥坐》:“九盖皆继。”
盖-金瓶梅字典
盖(蓋 葢)
(一)gài “蓋”俗形,见《广韵》。
①覆盖物。 你拿个盒盖儿,我拣妆里有果馅饼儿,拾四个来与银娘(姐)吃罢。(四四7下5)铺的盖的,俱是西门庆出。(十一11下1)
②超越。 再过一二年,这边院中,似桂姊妹这行头就数一数二的,盖了群、绝了伦了。(十五9下1)
③建造房屋。 前边起盖山子捲棚、花园耍子去处,还盖三间玩花楼。(十六3上2)
④副词,大致。 南人乘舟,北人乘马,盖可信也。(四七1上8)
(二)当作“益”yì,形近讹。 贤卿献颂,盖见忠诚,朕心加悦。(七一15下2)
盖-金瓶梅字典
盖(盖 葢)
gài 《广韵》:覆也,掩也。……又发语端也,……俗作盖。 古太切 蟹开一去泰见
伞盖。 宝盖相连,鬼母位通罗汉殿。(八九6下4)
盖-历代避讳字汇典
盖gài
宋张舜民字芸叟,父名盖。
〔代字〕〈文书式〉舜民属文讳“盖”,以“此乃”代。《老学庵笔记》卷六曰:“张芸叟父名盖,故表中云:‘此乃伏遇皇帝陛下’。今人或效之,非也。”
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