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揭)是什么意思
桀通揭-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桀通揭
桀音jiē。桀,上古属群纽月部;揭,上古属见纽月部。二字为迭韵通假。桀的本义是鸡栖的木桩。通揭。高而长;高举。《诗经·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不要耕垦这大块的荒田,这狗尾草长得高而长。切不要思念远方的征人,这劳累的心呵痛苦又忧伤。甫,大。维,句首语气词。桀桀,《传疏》:“桀桀者,即‘揭揭’之假借。《硕人·传》:‘揭揭,长也。’”怛,痛苦,忧伤。)《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齐国将领高固冲入晋军,高举石头扔向敌人,擒获晋军一人,又乘上他的战车,将桑树根子系在车上,然后回到齐营巡行。禽,同擒。本,树根。)
揭-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揭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揭-古代汉语字典
揭
【释义】:
㈠jiē△①高举。《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访问。)《史记·秦始皇本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引申为扛。《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②标志。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③蹶起。《战国策·韩策二》:“唇揭者其齿寒。”④掀起。韩偓《复偶见》:“一手揭帘微转头。”⑤[揭揭]1.长的样子。《诗经·卫风·硕人》:“葭菼揭揭。”(葭jiā:芦苇。菼tǎn:荻苇。)又为高的样子。刘向《九叹·远游》:“貌揭揭以巍巍。”2.疾驰的样子。《易林·需之小过》:“车驰揭揭。”
㈡qì ⑥提起衣裳。《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厉:指不脱衣服涉水。)
揭-古代汉语字典
揭qì
【释义】:
见“揭”㈡。
揭-古代汉语字典
揭xiē△
【释义】:
①短嘴猎犬。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庇身指蓬茅,逞志纵猃揭。”(猃xiǎn:长嘴猎犬。)②通“喝hè”。威吓。《战国策·齐策一》:“是故恫疑虚揭,高跃而不敢进。”《汉书·王子侯表上》:“坐缚家吏恐揭受赇。”(坐:犯……罪。赇:贿赂。)
揭-常用古汉语字典
揭jiē
【释义】:
[动]举起。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常用字详解字典
揭jìē
从手曷声,形声,
,12画。①高举
揭竿而起。②把覆盖或粘着的东西掀开
揭幕|揭帖。③使隐藏的东西显露
揭穿|揭底|揭示|揭晓。
〈辨〉曷字今读hé,而以它为声符的字喝读hē、鹖读hé、褐读hè、揭读jiē、碣、竭读jié、葛读gé或gě、偈读jié读jì,请注意区别。
揭-敦煌俗字典
揭jiē
Φ096《雙恩記》:“揭(偈)曰:謬忝爲王主藏臣,佩魚衣紫入朝門。”按:此爲借音字。
揭-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揭jiē
【释义】:
①
高举
揭竿而起(指民众起义)。→②
掀起;撩(liāo)开
揭锅盖|揭下面纱|揭幕。
③
使隐蔽的事物显露
揭老底|揭短|揭晓|揭发|揭露|揭穿。
①
把粘贴着的片状物取下
揭封条|把信封上的邮票揭下来。〇③
姓。
揭-汉字异读字典
揭
㈠jiē ①高举。如:揭竿而起。②扛在肩上。《庄子·胠箧》:“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③掀开;掀去。如:揭锅盖。④发表。如:揭谜底。⑤通“楬”。标帜。郭璞《江赋》:“峨嵋为泉阳之揭”。⑥揭揭:长貌,高貌;动摇不定貌;疾驰貌。⑦姓。元代有揭傒斯。
㈡qì 〔引〕提起衣裳。如:揭衣涉水。
揭-金瓶梅字典
揭
(一)jiē 《广韵》:揭起。 居竭切 山开三入月见
翻开。 这金莲便交小玉取了历头来,揭开看了一回。(五二7下3)刚才不是揭盖头他自家笑,还认不出来。(四十6上6)你休叫他姑夫,那个已是揭过去的帐了,你只叫他陈舅就是了。(九七8下1)
(二)当作“捣”dǎo,形近讹。这杨二风平昔是个刁徒,泼皮耍子揭子。(九三1下8)从实说来,休要揭谎!(九一5上2)
(三)当作“偈”jì,形近讹。听薛姑子讲说佛法,先念揭曰:禅家法教岂非凡……。(七三11下2)
(四)当作“摘”zhāi,形近讹。 没救星的𡨚家,娇娇的儿,生揭了我的心肝去了。(五九15上1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