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徑)是什么意思
径通经-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径通经
径音jīng。径和经上古同属见纽耕部,同音通假。径的本义是人走的小道。《说文》:“径,步道也。”通经,走过,经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sūn)从,径,馁而弗食。”(从前赵衰用壶装着熟食跟随您,一个人走在小路上,饿了也不吃它。)《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高祖喝酒到醉醺醺的程度,当晚抄小路经过沼泽地带,派一个人在前面走。)《汉书·苏武传》:“径万里兮渡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行经万里征途横渡沙漠,替帝带兵与匈奴奋战浴血。幕,通漠。将,动词,指带兵。)《汉书·张骞传》:“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经过匈奴的境内,匈奴捉到了张骞等,用传车送到单于那里。诣,到。)
径-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径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径-古代汉语字典
径jìng
【繁体字】:徑
【释义】:
①小路。《论语·雍也》:“行不由径。”泛指道路。柳宗元《江雪》:“万径人踪灭。”②取道,经过。《史记·秦本纪》:“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希:同“稀”,少。)《汉书·张骞传》:“径匈奴,匈奴得之。”③直接而近。《荀子·修身》:“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径由礼:没有什么比遵循礼更便捷了。要:关键。)《汉书·张骞传》:“从蜀,宜径,又无寇。”④直径。《韩诗外传》卷十:“若寡人之小国也,尚有径寸之珠。”《后汉书·张衡传》:“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
径-常用古汉语字典
径jìng
【繁体字】:徑
【释义】:
[名]①小路。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②直径。魏学洢《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范晔《张衡传》: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动]①取道,经过。《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水经注·
水》:东径马邑县故城南。②直往。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形]直截了当。《荀子·性恶》:少言则径而省。乐毅《报燕王书》: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副]表示直驱目标。直接。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径到店里,蒲松龄《促织》:虫跃掷径出。
径-通假字小字典
径jìng
古定切(见径开四) 见耕去
步行的小路。《说文通训定声》:“径,步道也。假借为徨,又为经,又为颈。”
通“经”jīng 古灵切(见青开四) 见耕平 经纬,经过。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经过黄牛山。
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刘邦酒醉了,晚上经过沼泽地时,令一人走他前头。
径-常用字详解字典
径jìng
徑
逕①—③
从彳
声,形声,
,8画。①小路
径流△小径|路径|幽径|曲径。②喻指方法,门路
捷径|门径。③径直;一直
径行|径自。④直径的简称
半径|口径。
〈辨〉径从彳,本义为义项①;彳,行省,行本义为路。
读jīng,繁体作巠。前三个义项又有异体逕,以辵为形符,彳辵义通。今并作径◇注意:以
为声符的字劲读jìng,也读jìn,泾、茎读jīng,刭、颈读jǐng,径、胫、痉读jìng,不要读错。
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径jìng徑*逕①①①
【释义】:
①
直达某处的小路;狭窄的道路
小径|曲径。→②
直径的简称
口径|半径。→③
喻指途径、方法
捷径|门径。→④
〈文〉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或直接进行某事
径飞北京|径行处理|径向有关单位举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