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聚)是什么意思
聚-古文字通假字典
聚
(侯從ju)讀為驟(侯牀zhou),叠韻,從牀準雙聲
九店M五六楚簡四五:“凥(處)之安壽宜人民,土田聚得。”
取通聚-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取通聚
取音jù。取,上古属清纽候部;聚,上古属从纽候部。二字为迭韵通假。取的本义是捕获猎物或战俘时,断取左耳。《说文》:“取,捕取也。”通聚,聚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取,假借为聚。”《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huán)苻之泽。”(郑国的盗贼很多,群盗聚集在芦苇塘里。杨伯峻注:“取读为聚,人即盗也,谓群盗聚于泽中。”萑苻,芦苇丛密。一说,泽名。)《庄子·天运》:“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取弟子游居寝卧其下。”(现在你们的先生,也拿了先王已经陈列过的刍狗,聚集弟子徘徊、居住并睡在它的下面。而,通尔,你。夫子,指孔子。刍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
聚-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聚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聚-古代汉语字典
聚jù
【释义】:
①村落。《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王褒《僮约》:“往来市聚,慎护奸偷。”②众。《左传·成公十三年》:“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史记·陈涉世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③集合,会合。《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又指积蓄,聚集。《韩非子·五蠹》:“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苦窳yǔ之器:粗劣的器具。弗靡:奢侈。侔:通“牟”,牟取。)
聚-常用古汉语字典
聚jù
【释义】:
[名]①村落。《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管子·乘马》:方六里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②积蓄。《左传·哀公十七年》:陈人恃其聚而侵楚。[动]①蓄积,积聚。《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司马光《训俭示康》: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会合,聚合,纠集。《列子·愚公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韩愈《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贾谊《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③征集。柳宗元《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
聚-常用字详解字典
聚jù
从
取声,形声,
,14画。集中;会合
聚集|聚合|聚宝盆△会聚|完聚。
〈辨〉聚字形符从
,读yín,象众人立于一处之形;用作偏旁写作
,与豕不同。
聚-敦煌俗字典
聚jù
津藝22《大般涅槃經卷第四》:“爾時復有諸沙門等,貯聚生穀,受取魚肉,手自作食。”
甘博003《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五:“何時當得大猛火聚?”“墮火聚中,身體焦散。”
甘博001《法句經》:“死命卒至,如水湍聚(驟)。”按:《大正藏》“骤”作“聚”。
敦研019(5-4)《大般涅槃經》:“即作是念:爲是牛耶?聚雲屋舍?”
敦博072《妙法蓮華經》卷第四:“如夜閤中,燃大聚火。”“无諸聚落村營城邑。”
S.388《正名要錄》:“果
:字從取,取,耳垂耳。取音竹涉[反]。”“右依顏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
S.78《失名類書》:“聚粮。”
聚-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聚jù
【释义】:
会集;集合
路边聚了一群人|找个时间聚一聚|聚众闹事|聚会|聚餐。
聚-金瓶梅字典
聚
(一)jù 《广韵》:众也,共也,敛也。说文曰,会也,邑落云聚。 慈庾切 遇合三上麌从
①会集。 府前官吏人等,如蜂屯蚁聚,通挤匝不开。(七十5上3)常言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四六1下10)大抵血气和平,阴阳调顺,其精血聚而包胎成。(八五2上11)
②积存。 取民膏以聚京师,恐非太平之治。(四九1下3)
(二)当作“娶”qǔ,形音俱近讹。 聚到家改志从良,饶君千般贴恋、万种牢笼,还锁不住他心猿意马。(八十8上7)
聚-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