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梁)是什么意思
梁-古文字通假字典
梁
(陽來liang)通,雙聲叠韻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德經》:“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乙本已殘,通行本“强良”作“强梁”。按《詩·秦風·小戎》:“五楘梁輈。”《漢書·地理志》顔師古注引梁作良。《左傳·桓公六年》“季梁”,《漢書·古今人表》作“季良”。
梁同樑-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梁同樑
梁音liáng。梁的本义是桥梁。《说文》:“梁,水桥也。”梁又有房梁义。《礼记·檀公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泰山难道要倒塌了吗?栋梁之材难道要毁坏了吗?)《庄子·秋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栋梁之材可以用它撞击敌城,但是不能够用它堵塞洞穴的,这是说用具各有不同的用处。梁丽,同樑
,即栋樑。窒,阻塞。)《列子·汤问》:“(韩娥)既去,而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韩娥已经离开,然而她歌唱的余音绕着屋栋三天未断,雍门附近的人以为她还没离开此地。绝,断。韩娥,晋张湛注:“韩国之善歌者也。”)《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这年灾荒,百姓粮食不够,有一个小偷在夜间进入陈寔的屋里,停留在屋樑上。)“房梁”义,后来加义符“木”写作“樑”。
梁-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梁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梁-古代汉语字典
梁liáng
【释义】:
①桥。《荀子·王制》:“修堤梁,通沟浍。”(浍kuài:田间水沟。)《吕氏春秋·序意》:“进视梁下,类有人。”(类:似)②水中筑起的捕鱼的堰。《诗经·邶风·谷风》:“毋逝我梁。”《荀子·王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又指堤堰,河堤。《水经注·济水一》:“梁,水堤也。”③房梁。《庄子·人间世》:“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拳曲:弯曲。)《后汉书·陈寔传》:“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辨析】梁、桥。在桥梁的意义上,上古只用“梁”字。上古“桥”指井上汲水的用具桔槔,汉代以后才产生桥梁的意义。
梁-常用古汉语字典
梁liáng
【释义】:
[名]①屋梁。刘鹗《绝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杜牧《阿房宫赋》: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②桥。《诗经·大雅·大明》:造舟为梁。曹丕《杂诗》:愿飞安得翼,欲渡河无梁。③物体或人体隆起成弧形的部分。《后汉书·舆服志下》: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
梁-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梁liáng
【中古音】:
【上古音】:
吕張切
【通假字释义】:
來陽開三(來陽) 水橋也。
【正字及释义】:
粱 liáng
吕張切 來陽開三(來陽) 指粟類中的優良品種。引申爲精細之糧。
《韓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王先慎云:梁,當作粱。〕
《素問·通評虚實論》:肥貴人則高(通膏)梁之疾也。〔王冰注云:梁,粱字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王冰注:高,膏也,梁,粱也。〕
《素問·腹中論》: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
梁-常用字详解字典
梁liáng
樑①—③
金
篆
从木从水刅声,形声,
,11画。①桥
桥梁|津梁。②房梁,支撑屋顶的横木
梁上君子△栋梁|二梁|悬梁。③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
大梁|横梁。④物体中间隆起呈长条形的部分
鼻梁|脊梁|山梁。⑤古国名;朝代名
梁国|梁朝△后梁。
〈辨〉梁字金文从水刅声,义项①为本义;刅读chuāng。篆书又加木为形符,强调桥梁为木制。楷书作梁;因为梁借为朝代名,又为本义造樑,再加木为形符。今概用梁。
梁-敦煌俗字典
梁liáng
P.2524《語對》:“河梁。”“北梁。”“濠梁。”“棟梁。”“梁山。”S.78《失名類書》:“濠梁。”
S.388《正名要錄》:“右依顏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
P.2305《妙法蓮華經講經文》:“樓臺瑪瑙修,階道琉璃布;黄金作棟梁,白玉爲椽柱;窗牖水精粧,門戶摩尼作。”
S.5431《開蒙要訓》:“栿檩檽梁。”
梁-汉语字源字典
梁liáng
篆
梁字由水、木会意,表示水上木桥之意,而又加刅作声符以示读音,它的本义是指水上的木桥。《说文解字》:“梁,水桥也。从木,从水,刅声。”段玉裁注云:“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字又引申指堰坝、河堤、屋梁檩木以及凡隆起成长条的部分,如山梁、鼻梁等。
[梁木]栋梁之材。喻肩负重任的人。
[梁上君子]窃贼的代称。典出《后汉书·陈寔传》。
梁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梁1liáng*樑②
【释义】:
①
桥
桥梁1|津梁1。→②
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屋顶的大横木
房梁1|正梁1|上梁1|栋梁1。③
水平方向承重的长条形构件
门梁1|横梁1。→④
物体或身体上隆起或成弧形的部分
山梁1|鼻梁1|脊梁1|提梁1儿 |茶壶梁1儿。
梁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梁2liáng
【释义】:
①
周朝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梁。〇②
朝代名。a)南朝之一,公元502-557年,萧衍(梁武帝)所建。b)五代之一,公元907-923年,朱温所建,史称后梁。〇③
姓。
梁-金瓶梅字典
梁
liáng 《广韵》:梁栋。 吕张切 宕开三平阳来
屋梁。 旃檀香截成梁栋。(五五4下10)因说起后日花园捲棚上梁,约有许多亲朋都要来递果盒酒挂红。(十八9下3)正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二六8下4)
梁-历代避讳字汇典
梁liáng
(一)
秦末西楚霸王项籍,叔父名梁。
〔代字〕以“魏”代“梁”:
〈国号〉《汇考》卷五云:“《月表》(1)十八诸侯有魏,首书‘魏王咎始’,继书‘魏豹自立’,至楚四年十二月籍死亡后,即书‘复置梁国’,一月,‘梁王彭越始’,此则汉五年所立也。曰复置梁,则知前此之魏本皆梁也,特以楚讳梁,故易为魏耳。盖项梁以籍季父之亲,创基垂统,礼固当讳。而列国史俱经秦火,楚有天下五年,稍举史职,凡太史公之所读,鲁诸儒之所诵习,凡《世本》《国事》等书,率以梁为魏。其例与秦改楚为荆正同。史因秦记而曰荆王、荆地,即因楚文而曰魏王、魏地,理固然也。且羽之未死,汉王亦为之讳。”夹注:“《彭越传》:‘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急欲立魏后,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越为魏相国,将兵略定梁地。’又:‘五年,籍死。立越为梁王。’上称魏,汉王之辞;下言梁,史臣之辞。书法最密。”又云:“《汉书·陈胜传》:‘胜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师古注:‘即梁地,非河东之魏。’时胜立宁陵君咎为魏王。咎既陈王所立,又封于梁,亦应称梁王。咎死,豹归楚,为西魏王,即河东之魏,故安邑也。然则核而言之,其当称魏者,前惟文侯、武侯,后惟魏豹,三君耳。咎以上,惠以下,实皆梁王也;而以楚故,皆魏之。”
(二)
前凉世祖张骏骁骑左监李弇,妻家姓梁。
〔改名〕《北史·序传》云:“(李)弇本名良,妻姓梁氏。张骏谓弇曰:‘卿名良,妻又姓梁,令子孙何以目其舅氏?昔耿弇以弱年立功,启中兴之业,吾方赖卿,有同耿氏。’乃使名弇。”
(三)
见“75、陈”条。
梁-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