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並)是什么意思
並通傍-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並通傍
並音bàng。並和傍上古属并纽阳部,同音通假。並的本义是並排,挨着。《说文》作“竝”。“竝,饼也。从二立。”按:“竝”经典多写作“並”。通傍,挨靠,沿着。《集韵》:“傍,近也。或作並。”《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吴,从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归途经过吴地,从江乘渡江北上,沿着海边向北到琅邪。江乘,古县名,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北,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汉书·张骞传》:“留岁余,还,並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张骞留住了一年多,又返回,沿着昆仑山想从西羌一带回国,又被匈奴俘虏了。南山,指昆仑山。)《汉书·张骞传》:“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並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这年的秋天,浑邪王率领数万人投降汉朝,而黄河以西沿着祁连山到盐泽一带,就没有匈奴的势力了。)
並-古代汉语字典
並
【繁体字】:竝
【释义】:
㈠ bìng ①平列,并列。《庄子·马蹄》:“族与万物並。”(族:丛聚。)《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尧舜。”②一起,一齐。《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並耕而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並杀两尉。”《汉书·李广苏建传附苏武》:“兄弟並为郎。”(郎:官名。)
㈡bàng ③依傍,沿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並阴山至辽东。”(阴山:山名。)《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並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说明】“竝”(並的古字)为会意字,两个人并排站在地上,表示并列的意思。参附录三。
並-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並bìng
【中古音】:
ㄅㄧ之
【上古音】:
蒲迥切
【通假字释义】:
並迥合四(並耕) 併也。
【正字及释义】:
傍 bàng
步光切 並唐開一(並陽) 依附,接近。
《史記·秦始皇本紀》: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正義》:並,白浪反。〕
《漢書·張騫傳》:並南山,欲從羌中歸。
並-通假字小字典
並bìng
蒲迥切(並迥开四) 並阳上
并列,一并。
通“傍”bàng 蒲浪切(並宕开一) 並阳平 依傍、沿着、挨着。《说文》:“傍,近也。”段注:“古多假‘並’为之。亦借‘旁’为之,见《沟洫志》、《食货志》。”
並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沿着阴山,东至辽东。〔《集解》引服虔曰:“並音傍。傍,依也。”〕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並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张骞从月氏国到大夏国,终于不能得到月氏明确的表示。留住了一年多,又返回。沿着昆仑山想从西羌一带回国,又被匈奴国抓住了。〔骞qiān:张骞,曾受汉武帝派遣,两次出使西域。 月氏(zhī):我国古代西部的兄弟民族,称大月氏。 大夏:古西域国名。 要领:问题的关键,此指明确的表示。 南山:指昆仑山。 羌中:我国古代西部羌族居住的地方,在今甘肃一带。〕
並-敦煌俗字典
並bìng
S.512《歸三十字母例》:“並:便蒲頻苻。”蒲,《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錄作“溝”,誤。[正字]
S.388《正名要錄》:“右字形雖別,音義是同。古而典者居上,今而要者居下。”“上正,下相承。”“右依顏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正字]按:顏元孫《干祿字書》:“並竝:上通,下正。亦音蒲猛反。”敦煌寫本中“並”、“并”、“併”三字各有其義,通常分別使用。“並”爲並列、共同義;“并”爲并且、連同義;“併”爲合併義。詳參拙文《敦煌字詁——並、并、併考辨》,《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0年4期;亦收入《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並-金瓶梅字典
並(并 併)
bìng 《广韵》:比也。 蒲迥切 梗开四上迥並
①并列,并排。 正是:得多少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並玉酥肩。(二五1下5)俺也曾坐並着膝,语並着肩。(四六3上3)六鬓斜插一朵並头花。(二5上9)
②副词,用在否定词前。我並不知道什么勾当!(五一5下11)並不题出一字儿来。(五一3下7)並不知金莲在那里。(五二18下10)
(又讹成: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