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茅)是什么意思
茅-古文字通假字典
茅
(幽明mao)讀為苗(宵明miao),雙聲,宵幽旁轉
中山胤嗣
率圓壺:“隹送(朕)先王,茅蒐
(畋)獵,于皮(彼)新
(土)。”《爾雅·釋天》:“夏獵曰苗。”郭璞注:“為苗除害也。”按《儀禮·士相見禮》:“在野則曰艸茅之臣。”鄭玄注:“古文茅作苗。”
茅-古文字通假字典
茅
(幽明mao)與4
茅通旄-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茅通旄
茅音máo。茅,上古属明纽幽部;旄,上古属明纽宵部。二字为双声通假。茅的本义是茅草,有白、黄、青等色。《说文》:“茅,菅(jiān)也。”(营,草名,又称菅茅。)通旄,用旄牛尾做的旗帜。按:古人将旄牛尾绑在竹竿上作旌旗,旌旗在古代是用来指挥的。指挥,古代称麾,麾字从毛,就是因为用旄牛尾的缘故。《左传·宣公十二年》:“蔿傲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蔿傲做令尹,选择实行楚国最好的政令礼法,军队行军,右军跟随主将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休息的准备,前军以旄牛尾做的旌旗开路以防意外,中军斟酌谋划,后军用精兵来押阵。令,善。典,法,礼。)《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郑伯就脱去了上衣,左手拿着旄旌,右手拿着鸾刀,来迎接楚庄王。鸾刀,一种有铃的刀,古时祭祀宰牲用。逆,迎。清代学者王引之《公羊述闻》:“茅为草名,旌则旗章之属,二者绝不相涉,何得称茅以旌乎?茅当读为旄。盖旌之饰,或以羽,或以旄。旄,牛尾。其用旄者,则谓之旄旌矣。”)按:今成语有“名列前茅”,“前茅”即“前旄”。由前军所持的指挥军旗,引申为先头部队,再借喻为名字排在最前面,象旌旗一样,指考试或竞赛成绩最佳者。
茅-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茅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茅-古代汉语字典
茅máo
【释义】:
①茅草。可覆盖屋顶。《诗经·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同“泱泱”,云白的样子。露:滋润。菅jiān:草名。)用作动词,割茅草。《诗经·豳风·七月》:“昼尔于茅。”(于:往。)[茅茨]茅草屋顶。《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茅不翦。”(翦:同“剪”。)代指茅屋。白居易《效陶潜体》:“榆柳百余树,茅茅十数间。”②茅屋,简陋的居处。陶潜《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庶:希望。)鲍照《观圃人艺植》:“结茅野中宿。”③通“旄”。用旄牛尾做装饰的旗子。《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郑伯肉袒,左执茅旌。”(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
茅-常用古汉语字典
茅máo
【释义】:
[名]草名。即白茅草。亦泛指杂草。《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蒲松龄《促织》: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茅máo
【中古音】:
【上古音】:
莫交切
【通假字释义】:
明肴開二(明幽) 菅也。
【正字及释义】:
旄 máo
莫袍切 明豪開一(明宵) 竿頂用旄牛尾爲飾的旗。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行,右轅,左追蓐(rù卧止之草),前茅慮無,中權,後勁。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王引之云:茅,當讀爲旄。〕
茅-常用字详解字典
茅máo
从艸矛声,形声,
,8画。草名,即白茅
茅草|茅屋|茅舍|茅塞顿开。
茅-敦煌俗字典
茅máo
Φ096《雙恩記》:“別上茅都自據科。”
Φ096《雙恩記》:“初,頻婆娑羅王宮在上茅宮,編戶之家頻遭火害。”按:此字寫如“第”字,蓋俗字“艹”頭與“⺮”頭多可替換所致也。
茅-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茅máo
【释义】:
①
白茅,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长的根状茎,叶子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株可做牧草,也可做造纸原料,根、茎可以做药材。通称茅草。〇②
姓。
茅-金瓶梅字典
茅
máo 《广韵》:草名。 莫交切 效开二平肴明
茅草,古代以白茅包土授被封者,象征封地。 比及你列土分茅拜卿相,先将你各部下的军卒重重的赏。(七一5下7)当时被伯爵一席话,说的西门庆心地透彻,茅塞顿开。(六二26上4)
(又讹成:芧)
茅-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