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末)是什么意思
末-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末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末-古代汉语字典
末mò△
【释义】:
①树梢。《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吕氏春秋·先己》:“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本:树根。)引申指物的端、尾。《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末尾,最后的。《周易·系辞下》:“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史记·韩长孺列传》:“非初不劲,末力衰也。”③非根本的,不重要的。《论语·子张》:“抑末也,本之则无。”《淮南子·泰族》:“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又特指工商。《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本:根本,指农业。不令:不听从命令)④微小,浅薄。《吕氏春秋·精谕》:“浅智者之所争则末矣。”司马迁《报任安书》:“陪外庭末议。”⑤无。《论语·子罕》:“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汉书·外戚传序》:“人能弘道,末如命何?”⑥粉末。《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烧为灰末。”李白《酬张司马赠墨》:“夷陵丹砂末。”
【说明】“末”为指事字,在“木”上面加一横,指示树梢之所在。
末-常用古汉语字典
末mò
【释义】:
[名]①末端,尖端。魏学洢《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司马迁《毛遂自荐》: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②最后,晚年。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孔雀东南飞(并序)》: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③不重要的事。此指工商业。贾谊《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贾谊《论积贮疏》: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末-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末mò
【中古音】:
【上古音】:
莫撥切
【通假字释义】:
明末合一(明月) 木上曰末。
【正字及释义】:
幦 mì
莫狄切 明錫開四(明錫) 蓋在車軾上遮蔽風塵的帷席。
《荀子·禮論》:寢兕、持虎、蛟韅(xiǎn馬腹革帶)、絲末、彌龍(彌同
,即
),所以養威也。〔楊倞注:末與幦同。〕
瀎 mò
莫撥切 明末合一(明月) 抹拭。
《左傳·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於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爲末減。〔《説文·繫傳》引作瀎減。〕
末-常用字详解字典
末mò
金
篆
从木,一在其上,指事,□,5画。①东西的梢;尽头
末梢△颠末|毫末|秋毫之末。②不是根本的、重要的事物。与“本”相对
末枝|末议△本末|舍本逐末。③细碎的东西
末子△芥末|锯末|粉末。④最后;终了;末尾
末后|末世|末日△春末|周末。⑤传统戏剧里扮演中年男子的角色,京剧归入老生一类
生旦净末丑。
〈辨〉末字金文在木字上部加点或短横,指示树梢;篆书点和短横改做长横;楷书作末◇注意,楷书中末和未的区别只在于上面一横的长短,不要写错。
末-汉语字源字典
末mò
金
篆
末的本义指树梢。从末字形体看,是在木上加一短画,以指明树梢所在的位置。由树梢之义,末字又泛指事物的顶端、尾部,引申为最终、最后和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物。再进一步引申出细小的、渺小的、浅薄的等义。
[末流]河水的下游,也用来比喻事势的后来发展状态,又指衰乱时代的不良风习。
[末路]绝路,比喻没有前途。
[末节]小节,小事。
[末学]肤浅、无本之学。
末1-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末1mò
【释义】:
①
树梢;事物的尖端
末1梢|秋毫之末1。→②
事物的最后部分;尽头(跟“始”相对)
20世纪末1|周末1|秋末1|强弩之末1|始末1|末1了(liǎo)末1尾。③
最后的
最末1一名|穷途末1路|末1班车|末1日|末1代。→④
次要的、非根本的事物,或事物次要的一面(跟“本”相对)
舍本逐末1|本末1倒置。→⑥
碎屑;细粉
茶叶末1|粉笔末1|药末1|锯末1。
末2-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末2mò
【释义】:
传统戏曲里的一个行当,现代京剧归入老生行,扮演次要角色
生旦净末2丑。
末-金瓶梅字典
末
mò 《广韵》:木上也,无也,弱也,远也,端也。 莫拨切 山合一入末明
①最后。 自晋末鹅眼钱之后,至国初琐屑不堪。(四八13上1)鼻乃财星,验中年之造化,承浆地阁,管末世之荣枯。(二九7上2)
②通“𥽘”。 《广韵》:“𥽘,米和细屑。”莫拨切。
粉末。 王婆把这砒霜用手捻为细末。(五7上10)
末-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