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那

那(那)是什么意思

  • 那同挪-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那同挪

    那音nuó。那的本义是西夷国名。《说文》:“那,西夷国。”假借为挪,移动。欧阳修《论乞赈救饥民札子》:“只闻朝旨令那移近边马及于有官米处出粜(tiào)。”(只听说朝廷下旨命令移动靠边境的马匹和有官米的地方要卖出粮食。)《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新人那步过高堂,神女仙郎入洞房。”(新娘移步经过高大的厅堂,神女仙郎般的新婚夫妇进入洞房。)《哭存孝》四折:“踏踏的忙那步,呸呸的不住脚。”(踏踏的挪动脚步,呸呸的脚步不停闲。踏踏,呸呸,拟声词,脚步声。)“移动”义,后来加义符“手”写作“挪”。

  • 那-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那-古代汉语字典

    那nǎ

    【释义】:

    见“那”㈢。

  • 那-古代汉语字典

    那nà

    【释义】:

    见“那”㈡。

  • 那-古代汉语字典

    【释义】:

    ㈠nuó ①多。《诗经·小雅·桑扈》:“受福不那。”(不:语气词。)②安,舒适。《诗经·小雅·鱼藻》:“有那其居。”王安石《上执政书》:“是以能那其居也。”又为美,美好。《国语·楚语上》:“使富都那竖赞焉。”(富:指容貌好。都:闲雅。竖:童子。赞:佐,帮助。)③“奈何”的合音。《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李白《长干行》之二:“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④于,对于。《国语·越语下》:“吴人之那不谷,亦又甚焉。”(不谷:不善,诸侯的谦称。)⑤移动。后来写作“挪”。欧阳修《论乞赈救饥民劄子》:“只闻朝旨令那移近边马及于有官米处出粜。”

    ㈡nà ⑥那,与“这”相对。辛弃疾《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山那畔别有人家。”(别:另。)王磬《朝天子·咏喇叭》:“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㈢nǎ ⑦哪。后来写作“哪”。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处分:处置,安排。)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 那-常用古汉语字典

    【释义】:

    (一)nǎ[代]①表示虚指。哪。刘鹗《绝唱》: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既来了,必定也留个名儿,使人晓得,如何又不别而去?这样话哄那个!释法显《佛国记》:商人荒遽不知那向。②表示询问。哪,哪里,何处。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小娘子是那家?至此何干?张先《卜算子慢》:纵西北层楼万尺,望重那见?[副]表示反诘。哪里,怎么。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关汉卿《窦娥冤》:打嘴!那有这等说话!《孔雀东南飞(并序)》: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二)nà[代]表示远指。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关汉卿《窦娥冤》: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三)nuó[动]用同“挪”。移动,挪动,抽。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新人那步过高堂。薛昂夫《端正好·高隐》:花阴转眼那,日光弹指过。

  • 那-古汉语通假字字典

    那nà

    【中古音】:

    【上古音】:

    奴箇切

    【通假字释义】:

    泥箇開一(泥歌) 西夷國。

    【正字及释义】:

    儺 nuó 諾何切 泥歌開一(泥歌) 驅除疫鬼之祭。

    《詩·小雅·魚藻》:王在在鎬,有那其居。〔馬瑞辰云:《毛傳》訓那爲安者,蓋以那爲儺字之假借。儺借作那,猶毛詩,受福不那,《説文》引作受福不儺也。〕

  • 那-通假字小字典

    那nuó

    诺何切(泥歌开一) 泥歌平

    本义为西夷国名,后借作指示代词(读nà),指代比较远的人或事物。

    (一)通“挪”nuó 诺何切(泥歌开一) 上古音缺 移动,抽出。

    新人那步过高堂。(《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新妇人移步经过高大的厅堂。

    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水浒传·第九回》)——过一段时间,抽出工夫来看望恩人。

    (二)通“奈”nài 奴带切(泥泰开一) 泥月入奈何,怎样,如何。

    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左传·宣公二年》)——牛是有皮的,可用为甲,犀兕的皮还有不少,都可用来作介兵马之甲,那么丢掉了甲又怎么样呢?〔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牢之怒曰:“……平玄之后,令我那骠骑何?”(《宋书·刘敬宣传》)—-牢之发怒说:“……平定桓玄之后,叫我对骠骑将军(元显)怎么办呢?〔玄:桓玄。人名。〕

  • 那1-常用字详解字典

    那1nà

    □,6画。①指示代词。指示比较远的人、事物、时间或地点,与“这”相对那1人|那1事|那1时|那1里。②连词。同“那么”那1就走吧!

  • 那2-常用字详解字典

    那2nèi

    “那”和“一”的合音,用在量词前,也用在数词前那2个|那2几个。

  • 那3-常用字详解字典

    那3nā

    姓。

  • 那4-常用字详解字典

    那4nǎ

    同“哪”。表示疑问。

  • 那5-常用字详解字典

    那5nuó

    姓。

    〈辨〉那字篆书作,从邑冄声,读nuó。本义指西方少数民族的国家名;又为地名,汉代有朝那县,在今甘肃平凉。冄即冉,读rǎn◇注意:“那”单用,限于在动词前;在动词后,一般用“那个”,只在和“这”对举时用“那”,比如:看看这,看看那。口语中,“那”单用或在名词前,说nà;“那”后面跟数量词或量词,说nèi。又,用为姓氏字,读nuó者见于古代;读nā者,源于满族叶赫那拉氏。

  • 那-敦煌俗字典

    那nà

    敦研193《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一:“令百千億那由他衆安止,不退菩提之心。”

    敦研024(5-3)《大方等大集經》:“何以故?一一節中有那羅延力故。”

    敦博072《妙法蓮華經》卷第四:“尒時佛放白豪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阤恒河沙等國土諸佛。”

    天津市文物公司藏卷15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遍供養八十八俱胝殑伽沙那庾多百千諸佛。”

    P.2160《摩訶摩耶經卷上》:“那羅延力士王。”

    Φ096《雙恩記》:“會中維那,白其上座,遣出阿難,不令在會。”

    Φ096《雙恩記》:“阿難既被遣出,不那之何,遂合掌望空,哀苦世尊:……”

    P.2173《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卷上》:“論判以爲三摩跋提、毘鉢舍那等。”

    Φ096《雙恩記》:“會中維那,便乃從頭禮請。”

  • 那-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那nā

    【释义】:

    姓。

    另见nǎ;nà;nèi;nuó。

  • 那-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那nǎ

    【释义】:

    表示疑问。现在通常写作“哪”。

    另见nā;nà;nèi;nuó。

  • 那-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那nà

    【释义】:

    指比较远的人或事物那女孩|那天|那几张桌子|那一次|小王那个人不错。→②代替比较远的人或事物那是谁的孩子?|那是刚买来的书|那里面有什么?|干这干那,总不闲着。③指代上文陈述的情况,有“如果那样”的意思既然来了,那就多呆两天吧|如果你同意,那我马上就去。→④〈口〉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夸张或强调的语气俩人一见面那聊啊,上班都误了|她手脚那麻利,没人比得上|你那一嚷不要紧,可把我吓坏了。

    另见nā;nǎ;nèi;nuó。

  • 那-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那nèi

    【释义】:

    义同“那”(nà),用于口语。

    另见nā;nǎ;nà;nuó。

  • 那-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那nuó

    【释义】:

    姓。

    另见nā;nǎ;nà;nèi。

  • 那-汉字异读字典

    ㈠nà ①远指之词。如:那些人。②那么。如:那就这样办。

    ㈡nèi 〔又〕“那一”的合音。如:那边,即那一边。

    ㈢něi 〔又〕“哪一”的合音。《儒林外史》第一回:“县里人那个不晓得”。

    ㈣nǎ 〔通〕同“哪”(疑问词)。

    ㈤nā 〔专〕人名。那桐:清末满族官僚。

    ㈥nuó 〔语〕作形容词。多。《诗·小雅·桑扈》:“受福不那。”②〔引〕美好。《国语·楚语上》:“使富都那竖赞焉。”③〔语〕安闭貌。《诗·小雅·鱼藻》:“有那其居。”④〔语〕“奈何”的合音。怎样。李白《长干行》:“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⑤〔语〕作介词。对于。《国语·越语下》:“吴人之那不榖,亦又甚焉。”⑥〔通〕通“挪”。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新人那步过高堂。”⑦〔专〕姓。明代有那鉴。

    ㈦nuò 〔语〕①作语助,表反诘。《后汉书·韩康传》:“公是韩伯休那,乃不二价乎?”李贤注:“那,语余声。”②犹“奈”。王维《酬郭给事》诗:“强欲从君无那老。”无那即无奈。

    ㈧né 〔又〕读nuó 那吒:佛教护法神名。亦作“哪吒”。

  • 那-金瓶梅字典

    (一)nà 《广韵》:语助。 奴箇切 果开一去箇泥。

    代词。 那时,山东阳谷县有一人,姓武名植,排行大郎。(一3下9)将那白生生腿儿横抱膝上缠脚。(五二1下2)

    (二)nǎ 《广韵》:那,俗言那事。 奴可切 果开一上哿泥

    代词,哪。 谁往那去来?那里有猫来唬了他?(五二19上2)我记得你老人家骑着匹驴儿来往,那去了?(六八20上4)

    (三)nuó 《广韵》:何也、都也、於也、尽也。 诺何切 果开一平哥泥

    同“挪”,改换。 只见管家的三步那来两步走,就如见子活佛的一般。(五七6上2)也罢,到十月十二日发引,再没那移了。(六二22下4)

    (四)ná 得音同上。

    借作“拏”(拿)。引了个土兵,那着条扁担。(一20上1)妇人不得已,那三十两雪花银子与他。(十九9下9)你去对兰香说,还有两个饼锭,教他那与你来。(五八21上8)

    (五)当作“耶”yé,形近讹。 画童儿道:“那嫂子,将就些儿罢了!如何和我合气?”(二四2上4)贲四娘子道:“那,三位娘上门怪人家!”(二四7上4)

    (六)当作“初”chū,草写形近讹。 我和他那日相逢脸带羞,乍交欢心尚怯。(七三3下10)碧天边,日那融。(七二15上9)

    (又讹成:即、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