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专注于成语、字典、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汉字和词语,提升国学素养。
当前位置:首页 > 字典 > 乃

乃(乃)是什么意思

  • 乃-古文字通假字典

    (之泥nai)讀為仍(蒸日renɡ),之蒸陰陽對轉,泥日準雙聲,章太炎説古聲娘日歸泥

    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所附《魏户律》:“故某慮(閭)贅壻某叟之乃孫。”乃讀為仍。“仍孫”見《爾雅·釋親》:“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昆)孫,晜孫之子為仍孫。”據此,則仍孫為八世孫。不過簡文上邊提到“三世之後”,則八世似乎過遠。整理小組以為仍孫即《漢書·惠帝紀》之“耳孫”,顔師古注引李斐云:“曾孫也。”從簡文和《漢書》看,李説是。耳古音之部日紐,與仍雙聲,之蒸陰陽對轉。按《周禮·春官·司几筵》:“凶事仍几。”鄭玄注:“故書仍為乃。”《漢書·惠帝紀》:“及内外公孫耳孫。”顔師古曰:“據《爾雅》,昆孫之子為仍孫。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 乃-古文字通假字典

    (之泥nai)讀為扔(蒸日renɡ),泥日準雙聲,之蒸陰陽對轉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德經》:“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甲本已殘,但“攘臂而乃之”句很清楚。通行本乃作扔。又帛書《老子》甲、乙本《德經》:“是胃(謂)行無行,襄(攘)无臂,執无兵,乃无敵。”通行本乃作扔。按《説文》:“扔,因也。”“扔无敵”是就敵如同無敵之意。

  • 乃通而-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乃通而

    乃音ér。乃,上古属泥纽之部;而,上古属日纽之部。二字为迭韵通假。乃的常用义是代词,你,这;副词,就,才,只等。通而。表转折,然而;递进,而且。《孟子·公孙丑上》:“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没能具备他们的品德;然而我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论衡·实知》:“乃至沙丘,道病而崩。”(然而到达了沙丘,在半道上生病而死。)

    《战国策·韩策二》:“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不但聂政是个有本领的人,而且他的姐姐也是一个刚烈的女子。列,通烈。)《说苑·至公》:“二三子再拜稽首曰:‘不惟晋国适享之,乃唐叔是赖之。’”(几个人第二次下拜磕头说:“不仅晋国能享受这福分,而且祖先唐叔也依赖这福份。”稽首,古时所行的跪拜礼。)

  • 能通耐、乃-常用古今字通假字字典

    能通耐、乃

    能音nài。能、耐和乃上古同属泥纽之部,同音通假。能的本义是熊。《说文》:“能,熊属。”通耐,禁得起,忍耐。《汉书·晁错传》:“鸟兽希毛,其性能暑。”(鸟兽的毛稀少,它的特点是禁得起酷暑。希,同稀。)《汉书·赵充国传》:“土地苦寒,汉马不能冬。”(匈奴地方极为严寒,汉朝的马在那里忍受不了严冬。)

    能通乃,音nǎi。副词,就,竟。《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中美就是黄,上美就是元,下美就是裳。)《史记·淮阴侯列传》:“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其实不过几千,竞然不远千里袭击我国,也已精疲力竭了。罢,通疲。)《后汉书·荀爽传》:“鸟则雄者鸣鸲(gōu),雌能顺服;兽则牡为唱导,牝乃相从。”(鸟儿雄的鸣叫,雌的就顺从;野兽雄的引路,雌的就跟随它。)

  • 乃-简明篆刻正字字典

    从上到下依次是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

  • 乃-古代汉语字典

    乃nǎi

    【繁体字】:迺、廼

    【释义】:

    ①你的,你。《左传·僖公十二年》:“往践乃职,无逆朕命。”(践:履行。朕:我。)《汉书·翟义传》:“今欲发之,乃能从我乎?”又为其,他的。《吕氏春秋·上农》:“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墨:通“没”,没收。畜:积蓄。)义为如此,这样。《庄子·德充符》:“子无乃称!”(子:对对方的尊称。)②是,就是。表示确认,含有强调或申辩的意味。《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战国策·赵策三》:“吾乃梁人也。”(梁:魏国。)③于是,就,才。表示两事相承相因,或时间上的紧相连接。《左传·庄公十年》:“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鄙:浅陋。)《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谢:辞别。)④却,竟然。表示转折或出乎意料。《荀子·王霸》:“将以为乐,乃得忧焉。”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仅,只。表示限于某一范围。《吕氏春秋·君守》:“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汉书·项籍传》:“羽复引而乐,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⑥连词。用来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递进或转折关系。《战国策·韩策二》:“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政:聂政。列女:烈女,刚烈的女子。)《孟子·公孙丑上》:“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 乃-常用古汉语字典

    乃nǎi

    【释义】:

    [动]表示判断。是,为。司马迁《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代]称呼对方。你,你们。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欧阳修《伶官传序》: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①表示出乎意料。竟,竟然。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苏轼《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表示后一动作行为紧接前一动作行为。就,于是。《左传·曹刿论战》: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柳宗元《黔之驴》: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③表示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范晔《张衡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④表示相反。却。司马光《训俭示康》: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司马迁《毛遂自荐》: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乃-常用字详解字典

    乃nǎi

    迺、廼

    象形,■,2画。①是;就是;实在是失败乃成功之母。②于是因风狂雨骤,乃躲入山洞暂避。③才唯虚心乃能进步。④你;你的乃父|乃兄|乃翁。

    〈辨〉乃字古文字无左边一撇,略象绳形,为象形字。因同音借用为文言虚词字,甲骨文中用为第二人称代词字。异体迺和本当作,甲甲骨文象瓢在荐上的形狀,荐为放瓢的垫,是字初文,后来写作卺,读jǐn;借用作副词字,但不作代词。金文字形讹变;篆书讹变作从乃省西声,义为惊叹之声,因为其时乃字已解作“象气出之难”,用为发语词。楷书中有时讹变作迺,有时讹变作廼。后来乃与迺或廼混一,一般写作乃,只是迺用作姓氏字时仍旧,不能作乃。

  • 乃廼-敦煌俗字典

    乃廼nǎi

    P.3627+P.3867《漢將王陵變》:“陵母遂乃自刎身終。其時天地失瑕無光。”“遂乃高喝:‘帳前莫有當直使者無?’”按:一撇“丿”改爲一提。

    P.213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三世求心,乃不可得。”按:“乃”字卷内多同。

    S.388《正名要錄》:“右依顏監《字樣》甄錄要用者,考定折衷,刊削紕繆。”[正字]

  • 乃-汉语字源字典

    乃nǎi

    甲 金 

    甲骨文的乃字,象妇女乳房的侧面形,其本义指乳房,当即“奶”(古籍通作嬭)的本字。《说文解字》有乳而无奶。从甲骨文开始,乃字就多借用为虚词,其本义遂渐渐不为人所知了,故另选从女的“奶”字来代替之。

    [乃今]而今,如今。

    [乃翁]你的父亲。

    [乃者]从前,往日。

    [乃心五室]本意为你的心当忠于王室。后称忠心朝廷为“乃心王室”。

  • 乃-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乃nǎi*迺廼

    【释义】:

    〈文〉①是;就是;确实是此乃先师手稿|虚心乃成功之保证。→②表示时间上或事理上的顺承,相当于“(于是)就”登至山顶,乃稍事休息|事已至此,乃顺水推舟。③表示在某种前提下或由于某种原因,才出现某种情况,相当于“才”求之久矣,今乃得之|因长期放任自流,乃至于此。〇④你;你的乃弟|乃翁。

  • 乃-金瓶梅字典

    乃(廼)

    (一)nǎi 《广韵》:语辞也,汝也。 奴亥切 蟹开一上海泥

    连词。 贫僧乃出家之人。(四九17上3)他浑家乃是宰牲口的王屠妹子。(三三10上11)

    (二)当作“及”jí,形近讹。 那西门庆又跪下央乃。(二一3上4)

  • 乃-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